《古典植物园》:寻常草木背后的文化意蕴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ay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田野乡间流连,只为感受自然的志趣。虽然大家会接触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但每每被孩子问到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我们却只能哑口无言,更别说被熊孩子继续追问花的名字来源。
  连智能识物系统都无法回答、像谜一般的植物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又与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有着这样困惑的你,不妨打开《古典植物园》,在经史子集、东西文化间,发现寻常草木背后的文化意蕴。
  你会发现“栀子花”“凌霄”“茉莉”这些植物的名字与文学、历史、艺术、本草、吃食、岁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暗含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且包罗万象。
  本书凭借书中有趣有料的内容、精美细腻的图谱,成功入选“2021年5月中国好书榜单”。全书以春夏秋冬为引线,勾连历史文化脉络,使自然与人文之美跃然纸上,以全新的古典视角,带你寻觅不一样的草木之美。
  植物与文学
  从《诗经》开始,植物作为“起兴”和“借喻”的载体,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和象征。柳树寓意离别,牡丹象征富贵,梅兰竹菊代表君子。理解植物所蕴含的特定情感和象征,对于阅读古诗文大有裨益。
  凌霄花,在唐代白居易的笔下就是趋炎附势的形象,但是在宋代文人那里却被赋予凌云之志;清代画家金农依据白居易,将凌霄花爬青松比作十五岁的女儿扶老翁,但著名戏曲家李渔却认为,凌霄花乃藤本中最为可敬者。舒婷那首《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取的就是白居易笔下凌霄花的含义。
  梧桐也是传统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在《庄子》中,鸾凤从南海飞往北海,途中“非梧桐不止”。梧桐是能够吸引凤凰的神树,“凤栖梧”“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即从此来。白居易以秋雨梧桐作为唐明皇与杨贵妃凄美爱情故事的背景,秋雨与梧桐也成为文学中的经典搭配,多指向离愁别绪。
  合欢,从字面意思就知道它是夫妻情感交好的象征。所以在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爱情小说《王桂庵》中,男主人公梦见心上人,首先看到的就是门前那一树合欢花。该故事取材于一首民间情歌,一开始,女主人公门前所种不是合欢,而是紫荆。但紫荆在传统文化中是兄弟手足的象征,所以蒲松龄在写小说时,将紫荆改为合欢。
  植物与饮食
  蒌蒿又叫“泥蒿”,冬天用来炒腊肉,在江西等地是一道名菜。它拥有蒿属植物特有的清香,如汪曾祺所说:“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但在古代,蒌蒿常见吃法是炖鱼。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蒌”的解释只有简单的一句:“草也,可以烹鱼。”魏晋时的江东,蒌蒿多用于做鱼羹。而从唐代起,这种植物被认为能够解河豚之毒,宋代人吃河豚时都会放蒌蒿。所以,苏轼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实说的是一道菜。别忘了,苏轼可是一个美食家。
  魏晋时期的名士张季鹰,因为秋风起而想念故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连官都不做了。他说,人活着,最重要就是开心,岂能为了功名利禄而背井离乡千里之外?令张季鹰想念的莼菜羹,的确是当时的一道名菜,时人认为可与北方的羊酪(用羊乳制成的一种食品)媲美。莼菜一般到了秋天就不堪食用,但在张季鹰老家吴中地区,莼菜在秋季也同样软嫩鲜滑。“莼鲈之思”,也成为后人表达思乡之情时常用的典故。
  植物与染料
  南方人都喜欢将栀子花种在院子里,夏日的栀子花香,令远方的游子最为想念。在汉代,栀子花的主要作用是染色,那是栀子花的单瓣品种,能够结出橙黄色的果实。汉武帝将龙袍改为黄色,黄色受到皇室的推崇,而栀子在当时是处于垄断地位的黄色染料。所以司马迁《史记》记载,家中若种有千亩栀子,其富可匹敌千户之侯。
  鸭跖草在田间地头寻常可见,它的花朵很像一只蝴蝶,所以又叫蝴蝶花。古人用它的花瓣来染色,颜色青翠又明亮,用来画灯最合适不过。明代杭州人用它来染胭脂,这种胭脂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夜色”。在唐代以前,鸭跖草就已经传入日本,由于它的颜色很容易消退,在制作和服时用于描绘画稿。
  蓼蓝是一种古老的染蓝植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蓝”就是蓼蓝。蓼蓝的叶子加入石灰后发酵能够形成蓝靛,用它染成的蓝印花布,在江苏、湖南一带特别流行。沈从文《边城》里就两次提到“蓝布衣裳”。种蓝、染蓝曾经是一项收入可观的营生。清光绪中叶以后,化学合成的洋靛进入我国市场,蓝靛逐渐被取代,种蓝产业至此衰败。
  植物与文明交流
  江苏民歌里唱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其实原产于遥远的印度,在唐代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茉莉是其梵文的音译名,它也向西传入了中东、地中海和北非,并且成为北非国家突尼斯的国花。在突尼斯,茉莉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纯洁与美好;东南亚国家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将其尊为国花;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习惯在礼佛仪式中将茉莉花环供奉于佛前。
  传入我国之后,茉莉花受到人们的喜爱,南宋时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用它来避暑。到了明清,由于被青楼女子戴在头上凭栏招邀,而被认为是淫葩妖草,上不得厅堂。
  周杰伦歌里唱的“迷迭香”,也是舶来的香草。它是唇形科的著名香料,原产欧洲、北非地中海沿岸,其英文名源自拉丁语,本义是“海洋之露”,是厨房里常见的调味料。其清新独特的风味,能够搭配多种食材,尤其是烤肉。迷迭香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丰富的寓意,因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出现在婚礼上,也因为代表记忆与缅怀,被用于战争纪念日和葬礼。迷迭香早在魏晋时已传入我国,曹丕曾作《迷迭香赋》,以歌咏这种外来的香草。
  植物与气候变迁
  兩汉时期,淇水之畔的淇园(河南鹤壁市淇县)曾有过茂盛的竹林。《史记》和《后汉书》记载,淇园之竹曾用于治水或制作弓箭。但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他来到淇水之畔,没有见到任何竹林。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正在经历中国历史上的极冷时期,尤其是郦道元所处的时代,正值魏晋南北朝时的第二个冷锋。即便是六月天,大同一带也经常下雪。生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竹子无法在这样寒冷的气候里生存,所以郦道元才没有看见竹林。他看到的只有荩草和萹蓄,与《诗经·卫风·淇奥》里“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说的一致,这里的“绿竹”不是绿色的竹子,而是荩草和萹蓄两种植物。在《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中,这两种植物一前一后排列,都是受到《诗经》的影响。
  责编:王晓静
其他文献
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成功举办  9月18日,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落下帷幕。在这场为期5天、全球疫情下首个线上线下结合举办的国际大型书展上,国内外出版机构线上线下共聚一堂,有力推动了全球图书版权贸易合作,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共鉴。  本届图博会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共有105个国家和地区约2200家展商参展。其中,线下实体参展约1600家,占71%;国内展商来
期刊
One, two, three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Once I caught a fish al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Then I let it go again.    一、二、三    一、二、三、四、五,  我把活鱼捕。  六、七、八、九、十,  放它回水池。    祝你圣诞快乐    祝你圣
期刊
千百年来,“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恪守的信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为历代传颂的读书佳话。华夏文明正是在这种读书之风的影响下才得以一脉相传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从未断裂的完整文明,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着广大劳动人民“不识字、不会读”的困难,继而又遇到了广大青年劳动者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乐观”的出版界认为,出版业因其独特性可免“身陷囹圄”,至少到1996年,出版业飞速增长已持续40年。可是,1997年拐点出现,“出版不况”(出版业不景气)以迅雷之势席卷全业,出版社、批发商、“取次”、零售商无一幸免。1996年至2019年,作为出版“大端”的漫画杂志连续23年呈现负增长之窘态,2019年电子漫画更是首次超过纸质漫画的销售额。日本实体书店199
期刊
美国第二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约翰·亚当斯曾说过:“如果有必要,我可以与任何人就工作问题礼貌而得体地谈话。但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从未感到过愉快。”为什么他不能从与人交流中获得快乐?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与他不善沟通而对方又不善言辞有关。我的意思是,写作说到底是一个“怎么说”的问题。它通过练习“怎么说”,来检验你“说什么”。如此先有感受力,后談表达力。感受力来自阅读、观察和
期刊
交流汇  青春如虹,当青春遇上诗歌,“00后”大学生诗人李解,以其磅礴的想象力、丰富的创作力,赓续荣光,绽放新意。  书香致远,头角峥嵘  他有先锋诗人的禀赋  李解出身诗书世家,父亲是写作多年的业余诗人,爷爷是位德高望重的乡村小学校长。得益于良好家庭环境熏陶,以中国古典诗词开蒙,又接受了大量新体诗的阅读,小小年纪就写出“电流穿过人群/系紧静悄悄的心跳”“你的眼睛像一颗黑加仑/自由在里面滋长”这样
期刊
提起中国古代最早的“镜子论”,可能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唐太宗的“三镜说”。其实,早在公元前17世纪,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就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用水作镜子,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形象;一个国家只要用老百姓作镜子,就能知道治理的状况。  商汤的“镜子论”说明,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把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了。以后,“以人为镜”的阐述屡屡出现在古代
期刊
今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1937,延安對话》。本书是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当年到访延安时的见闻和采访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相当于又一部“红星照耀中国”。  本文是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陈晋为《1937,延安对话》一书所做的序言。  《1937,延安对话》的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在斯诺(包括斯诺当时的夫人海伦)之后第
期刊
奇文欣赏  三袁故里,魅力公安。巍巍然如高山盘踞鄂西,灿灿乎似明珠光耀江南。枕长江而襟洞庭,邻江汉而望天潜。浩浩百万之众生息,洋洋两千沃野绵延。二〇七国道穿境而过,两广高速南北贯穿。七省通衢,四海相连。斯邑也,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域,今传人文荟萃之美谈。  诗意公安,岁月峥嵘。此邑前身,名曰孱陵。里耶秦简,有据为凭。粤自《禹贡》,始于周秦。系武陵之余脉,归郡属为洞庭。历史何其久远兮,十余处惊现新器遗址
期刊
1925年12月12日,冰心在孤寂的宿舍中无心看书,便披上大衣,打算到人多的图书馆去。  不料,在楼外的雪地上,竟看到了满地的“相思”。  后来,冰心在图书馆也没能读成书,却写成了一首诗,名曰《相思》: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寥寥数行,却满是深情。这是以写母爱、童心而著称的“世纪老人”冰心,屈指可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