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福建,坚毅、果敢,
融入香港,勤奋、达观,
他是一位开拓者,
矢志事业的推进,
他还是一位书画家,
追求艺术的不平凡,
流金岁月,他以不变热忱,深情典藏。
中国人讲究十二年一个轮回,六十年一个甲子。这一年,37岁的他,以迁居异乡、另谋他就的方式,勇敢迎来了生命中的第四次“从零开始”;他选定的目标是香港,一个繁荣但不易接近的名都,好在这里不乏亲戚,他无须四处租房、交付押金,才有容身之地。他是蔡金章先生,原籍福建石狮,在离家远行以前,曾为福建二轻局的技术干部。然而,迫于经济压力,已工作十四年的他,不得不放弃安逸,告别妻儿,出外打拼……
初来香港时:逐步转行
蔡金章先生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是专业科班出身,比一般移民幸运的是,1978年乍到香港的他,仅到工厂打工一天,就开始接单绘画,从事自己最为擅长的工作。当时的行情是一张画十三元,他尽量改变内地的步调,追赶香港的节奏,可是,辛辛苦苦一天,最快也只能画七到八张,赚一百来块钱。
事实上,收入倒在其次,关键职业失却稳定,“画到一百多张时,就无单可接了。”然而,“机会总不会亏待那些早有凖备的人”,不久,美术基础扎实的他就通过了一家广告公司的面试。毫无疑问,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当时的港人对内地移民并不友好,但凡求职者言明“来自内地”,都可能遭到用人单位的婉拒。蔡金章先生却成为例外,他的个人实力,可想而知。
不过,“万事开头难”,顺利进入公司的他,也曾经历冷遇。由于所处地域、生活环境有别,两岸的沟通方式、处事凖则,甚至专业名称的叫法,势必有所不同,作为“新人”的蔡金章先生,难免时有疑惑,可同事并不一定体谅个中滋味,不管他查资料,还是问问题,都对他有所防备,讳莫如深。
幸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最终,蔡金章先生凭借作品“说话”,打消隔膜,博得尊重。但他从事广告业的时间并不长,三四年后,他也曾转投中国广告公司工作数年,但最终决定下海经商,到贸易界奋斗。
投身贸易界:天道酬勤
作为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窗口”,香港以其天然的港口优势、良好的地理条件为基础,开辟了日趋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尤其贸易行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变迁,更成为区域内的一枝独秀,闻名世界。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格局的重整,香港的贸易地位逐步“遇冷”,面临转型难题,不少业内人士由此转行,蔡金章先生为何反其道行之?
“只能说比较幸运吧,我进入这一领域时虽晚,但贸易热潮还未褪去,刚好搭上了最后一班车。”正是在“天时”的配合之下,蔡金章先生成立了香港永德公司,专司五金的转口贸易服务,从此既当雇主,又当雇员,一人挑起大梁,经营至今。据他回忆,那时,香港是国内和国外的中转站,一进一出,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唇齿相依的转口贸易服务亦十分“吃香”。尽管自己对贸易不过略通一二,但生意很快步入轨道,高峰时每月可承接四到五个集装箱。
业界人士应该知道,虽然集装箱的规格有大有小,价值有高有低,但对于一个小企业而言,每月四五个集装箱的业务量,绝非小数目。蔡金章先生刚刚“入门”,就能如此顺风顺水,当是不简单。但令人费解的是,他称从事贸易的自己对外语一窍不通,更笑言,“我‘骗’了银行和船务公司十多年。”
一个“骗”字,用得实在妙哉,但其中,又蕴含了多少艰难和心血,却是外人所难以体会的。“在福建时,只是专心设计与习画,从未接触学习过英文,做贸易时,我连自己公司的英文名称都不知如何拼写。”闲暇时间,只好阅览有关贸易书籍,但都非常吃力,“譬如开具信用证,一开始让别人帮忙,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我只能尽量找出其中规律,慢慢摸索,逐渐熟悉。别人错了可以改,我错了可就麻烦了。每次打文件,我都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保证100%正确。”
都言“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蔡金章先生实在是靠勤劳、认真和机智,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生意尤其忙碌的时候,他也想过请人帮忙,但因种种原因,让他打消念头,硬是一个人走过昨天的起伏,迎来今天的稳定。蔡金章先生坦言,他也曾因为不懂英文闹过笑话,但说起时,他脸上少有耿耿于怀,更多的是释然和开怀,是分享和回味。福建人的坚忍不拔、勤劳勇敢一向为众称道,在蔡金章先生身上,这些品质不也在熠熠闪光么?
始终在画坛:最擅国画
蔡金章先生将事业献给了贸易,但把兴趣留在了画坛。他痴迷绘画,尽管多年来忙于生意,对艺术的追求却不曾停滞,始终与同仁联系密切,后来,更成为泉州画院特邀画师、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石狮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活跃于两地的书画领域。
蔡金章先生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学校工艺与美术尚无明显区分,自己虽攻读于商业美术系,但课程内容里,国画、油画等各种门类都曾有所涉猎。”正因此,他对各种美术编辑、排版设计都不在话下,到香港以后,随着人际网络的扩张,不管个人,抑或社团,都曾慕名而来,请他担纲设计。这期间,他应邀推出了一批设计成果。其中,既不乏多个同乡会的会刊、知名人士的摄影集,还有香港著名企业家施子清博士邀请他主编《子清墨趣》、《施子清翰墨》等。
不过,蔡金章先生表示,除此之外,业余时间,自己最偏爱、也最擅长的,还是写意、随性的国画。如他所言,他目前进入大众视野的一批作品中,国画的确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荣誉。
作品《金秋》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港、澳、台邀请展);《树树皆秋色》入选首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美展并被收藏;《秋山暮色》获98浦江第二届中国书画节企业家书画大赛优秀奖;山水作品获第三届菲律宾书画国际展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其它入选的展览更是不胜枚举,从1996年的福建省第四届山水画邀请展,到2008年的第四届亚洲新意美术交流展,共10次之多。
一位业内人士曾这样恰到好处地评价了他的山水画,“金章兄无疑是山水画革新派的一员,不论是泼还是点,是破还是积,是干还是湿,是浓还是淡,都如武林高手,拿捏凖确,甚有分寸,常能做到墨中有骨、意中有象”、“雾霭迷蒙,笼罩四野,云涛怒卷,大气磅礴竟至于‘狂’。”这样的称誉,对俨然已跻身知名画家行列的蔡金章先生而言,实至名归。 蔡金章先生“瞄凖”的主要题材是山水花鸟,但也有例外。有一次,一位开日本餐厅的朋友请他画人物——相扑。尽管不曾画过,但蔡金章先生还是大胆一试。不想,一画不知道,画完“吓一跳”,大家看了都赞不绝口,说这相扑“画得很有味道”。这位朋友更是爱不释手。蔡金章先生自己也很喜欢这幅作品,他和对方商量,“这张我留着,另画一张给你吧!”可对方已是不肯了……
痴迷藏书票:成绩突出
蔡金章先生是一个崇尚艺术的人,对艺术除了不竭的热爱,还有神圣的敬畏。他从未想过以画求取名利,闲暇时,他就研究研究,琢磨琢磨,勾勒几笔,描绘几幅,聊以怡情养性。这几年,经人介绍,他喜欢上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门类——藏书票。
藏书票被人们称为“纸上宝石”、“书上蝴蝶”,起源于15世纪,发源于欧洲,在国外早已流行,在国内却尚属罕见。凖确地说,它是一种以艺术为表达形式的标志,一般贴于书的扉页,用于“提醒”书籍的归属,因此必须个性化。20世纪,藏书票才由日本传入我国。目前,使用的人很少,精于制作的人就更少。
蔡金章先生经由朋友介绍,开始认识藏书票,此后潜心研究,已逐步创出成绩,被媒体称为“藏书票创作领域的佼佼者”。他制作的藏书票别具一格,取材丰富,但与不少同仁相比,更有民族文化特色。闽南佳果、泉州名胜等各种意象,都被他融入其中,构成一幅幅奇妙的袖珍世界。据了解,几年来,他的作品除入选国家级藏书票艺术大展以外,还曾应邀参加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大展,并为外国博物馆收藏。
蔡金章先生表示,藏书票(一般5—10厘米,主要分为四大类)版画类的最多。它的制作并无人们想象中容易。尤其水印木刻,更是其中的最高境界。“要刻好多版,一个颜色,一个版;水印不一样,干一点,显得毛糙,湿一点,还要适度;要靠凖很难,靠不凖,印出来,不一定满意。”由于全部动用手工,费神费力,以及创作者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真正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是很难的。蔡金章先生亦补充,“一百张里,有几张满意就不错了。”所以,每次作品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他就会撕掉。
这样看来,他的作品为何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也就不难知道原因了吧。现在不少人已将藏书票作为收藏进行投资,但蔡金章先生并未刻意去做这方面的整理,问及原因,他只说,“纯粹出于爱好和兴趣。”为什么艺术家同样身处纷扰的世间,心中却依然装着一个清雅、出尘的世界,答案或许就在于此。
【蔡金章先生主要职务及履历】
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香港永德公司经理
泉州画院特邀画师
石狮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融入香港,勤奋、达观,
他是一位开拓者,
矢志事业的推进,
他还是一位书画家,
追求艺术的不平凡,
流金岁月,他以不变热忱,深情典藏。
中国人讲究十二年一个轮回,六十年一个甲子。这一年,37岁的他,以迁居异乡、另谋他就的方式,勇敢迎来了生命中的第四次“从零开始”;他选定的目标是香港,一个繁荣但不易接近的名都,好在这里不乏亲戚,他无须四处租房、交付押金,才有容身之地。他是蔡金章先生,原籍福建石狮,在离家远行以前,曾为福建二轻局的技术干部。然而,迫于经济压力,已工作十四年的他,不得不放弃安逸,告别妻儿,出外打拼……
初来香港时:逐步转行
蔡金章先生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是专业科班出身,比一般移民幸运的是,1978年乍到香港的他,仅到工厂打工一天,就开始接单绘画,从事自己最为擅长的工作。当时的行情是一张画十三元,他尽量改变内地的步调,追赶香港的节奏,可是,辛辛苦苦一天,最快也只能画七到八张,赚一百来块钱。
事实上,收入倒在其次,关键职业失却稳定,“画到一百多张时,就无单可接了。”然而,“机会总不会亏待那些早有凖备的人”,不久,美术基础扎实的他就通过了一家广告公司的面试。毫无疑问,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当时的港人对内地移民并不友好,但凡求职者言明“来自内地”,都可能遭到用人单位的婉拒。蔡金章先生却成为例外,他的个人实力,可想而知。
不过,“万事开头难”,顺利进入公司的他,也曾经历冷遇。由于所处地域、生活环境有别,两岸的沟通方式、处事凖则,甚至专业名称的叫法,势必有所不同,作为“新人”的蔡金章先生,难免时有疑惑,可同事并不一定体谅个中滋味,不管他查资料,还是问问题,都对他有所防备,讳莫如深。
幸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最终,蔡金章先生凭借作品“说话”,打消隔膜,博得尊重。但他从事广告业的时间并不长,三四年后,他也曾转投中国广告公司工作数年,但最终决定下海经商,到贸易界奋斗。
投身贸易界:天道酬勤
作为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窗口”,香港以其天然的港口优势、良好的地理条件为基础,开辟了日趋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尤其贸易行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变迁,更成为区域内的一枝独秀,闻名世界。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格局的重整,香港的贸易地位逐步“遇冷”,面临转型难题,不少业内人士由此转行,蔡金章先生为何反其道行之?
“只能说比较幸运吧,我进入这一领域时虽晚,但贸易热潮还未褪去,刚好搭上了最后一班车。”正是在“天时”的配合之下,蔡金章先生成立了香港永德公司,专司五金的转口贸易服务,从此既当雇主,又当雇员,一人挑起大梁,经营至今。据他回忆,那时,香港是国内和国外的中转站,一进一出,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唇齿相依的转口贸易服务亦十分“吃香”。尽管自己对贸易不过略通一二,但生意很快步入轨道,高峰时每月可承接四到五个集装箱。
业界人士应该知道,虽然集装箱的规格有大有小,价值有高有低,但对于一个小企业而言,每月四五个集装箱的业务量,绝非小数目。蔡金章先生刚刚“入门”,就能如此顺风顺水,当是不简单。但令人费解的是,他称从事贸易的自己对外语一窍不通,更笑言,“我‘骗’了银行和船务公司十多年。”
一个“骗”字,用得实在妙哉,但其中,又蕴含了多少艰难和心血,却是外人所难以体会的。“在福建时,只是专心设计与习画,从未接触学习过英文,做贸易时,我连自己公司的英文名称都不知如何拼写。”闲暇时间,只好阅览有关贸易书籍,但都非常吃力,“譬如开具信用证,一开始让别人帮忙,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我只能尽量找出其中规律,慢慢摸索,逐渐熟悉。别人错了可以改,我错了可就麻烦了。每次打文件,我都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保证100%正确。”
都言“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蔡金章先生实在是靠勤劳、认真和机智,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生意尤其忙碌的时候,他也想过请人帮忙,但因种种原因,让他打消念头,硬是一个人走过昨天的起伏,迎来今天的稳定。蔡金章先生坦言,他也曾因为不懂英文闹过笑话,但说起时,他脸上少有耿耿于怀,更多的是释然和开怀,是分享和回味。福建人的坚忍不拔、勤劳勇敢一向为众称道,在蔡金章先生身上,这些品质不也在熠熠闪光么?
始终在画坛:最擅国画
蔡金章先生将事业献给了贸易,但把兴趣留在了画坛。他痴迷绘画,尽管多年来忙于生意,对艺术的追求却不曾停滞,始终与同仁联系密切,后来,更成为泉州画院特邀画师、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石狮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活跃于两地的书画领域。
蔡金章先生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学校工艺与美术尚无明显区分,自己虽攻读于商业美术系,但课程内容里,国画、油画等各种门类都曾有所涉猎。”正因此,他对各种美术编辑、排版设计都不在话下,到香港以后,随着人际网络的扩张,不管个人,抑或社团,都曾慕名而来,请他担纲设计。这期间,他应邀推出了一批设计成果。其中,既不乏多个同乡会的会刊、知名人士的摄影集,还有香港著名企业家施子清博士邀请他主编《子清墨趣》、《施子清翰墨》等。
不过,蔡金章先生表示,除此之外,业余时间,自己最偏爱、也最擅长的,还是写意、随性的国画。如他所言,他目前进入大众视野的一批作品中,国画的确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荣誉。
作品《金秋》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港、澳、台邀请展);《树树皆秋色》入选首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美展并被收藏;《秋山暮色》获98浦江第二届中国书画节企业家书画大赛优秀奖;山水作品获第三届菲律宾书画国际展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其它入选的展览更是不胜枚举,从1996年的福建省第四届山水画邀请展,到2008年的第四届亚洲新意美术交流展,共10次之多。
一位业内人士曾这样恰到好处地评价了他的山水画,“金章兄无疑是山水画革新派的一员,不论是泼还是点,是破还是积,是干还是湿,是浓还是淡,都如武林高手,拿捏凖确,甚有分寸,常能做到墨中有骨、意中有象”、“雾霭迷蒙,笼罩四野,云涛怒卷,大气磅礴竟至于‘狂’。”这样的称誉,对俨然已跻身知名画家行列的蔡金章先生而言,实至名归。 蔡金章先生“瞄凖”的主要题材是山水花鸟,但也有例外。有一次,一位开日本餐厅的朋友请他画人物——相扑。尽管不曾画过,但蔡金章先生还是大胆一试。不想,一画不知道,画完“吓一跳”,大家看了都赞不绝口,说这相扑“画得很有味道”。这位朋友更是爱不释手。蔡金章先生自己也很喜欢这幅作品,他和对方商量,“这张我留着,另画一张给你吧!”可对方已是不肯了……
痴迷藏书票:成绩突出
蔡金章先生是一个崇尚艺术的人,对艺术除了不竭的热爱,还有神圣的敬畏。他从未想过以画求取名利,闲暇时,他就研究研究,琢磨琢磨,勾勒几笔,描绘几幅,聊以怡情养性。这几年,经人介绍,他喜欢上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门类——藏书票。
藏书票被人们称为“纸上宝石”、“书上蝴蝶”,起源于15世纪,发源于欧洲,在国外早已流行,在国内却尚属罕见。凖确地说,它是一种以艺术为表达形式的标志,一般贴于书的扉页,用于“提醒”书籍的归属,因此必须个性化。20世纪,藏书票才由日本传入我国。目前,使用的人很少,精于制作的人就更少。
蔡金章先生经由朋友介绍,开始认识藏书票,此后潜心研究,已逐步创出成绩,被媒体称为“藏书票创作领域的佼佼者”。他制作的藏书票别具一格,取材丰富,但与不少同仁相比,更有民族文化特色。闽南佳果、泉州名胜等各种意象,都被他融入其中,构成一幅幅奇妙的袖珍世界。据了解,几年来,他的作品除入选国家级藏书票艺术大展以外,还曾应邀参加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大展,并为外国博物馆收藏。
蔡金章先生表示,藏书票(一般5—10厘米,主要分为四大类)版画类的最多。它的制作并无人们想象中容易。尤其水印木刻,更是其中的最高境界。“要刻好多版,一个颜色,一个版;水印不一样,干一点,显得毛糙,湿一点,还要适度;要靠凖很难,靠不凖,印出来,不一定满意。”由于全部动用手工,费神费力,以及创作者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真正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是很难的。蔡金章先生亦补充,“一百张里,有几张满意就不错了。”所以,每次作品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他就会撕掉。
这样看来,他的作品为何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也就不难知道原因了吧。现在不少人已将藏书票作为收藏进行投资,但蔡金章先生并未刻意去做这方面的整理,问及原因,他只说,“纯粹出于爱好和兴趣。”为什么艺术家同样身处纷扰的世间,心中却依然装着一个清雅、出尘的世界,答案或许就在于此。
【蔡金章先生主要职务及履历】
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香港永德公司经理
泉州画院特邀画师
石狮市美术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