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1-000-02
摘 要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加强学生体能的发展是体育教学重要的创新方向之一。初中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要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更要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到发展。本文以初中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技能教学中融入体能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运动技能 体能 发展
一、引言
新课标中对初中体育教学要求为增强初中生体育学习主体性、激发初中生运动兴趣、加强初中生运动技能学习。在强化锻炼学生身体运动技能、增加身体协调性的同时,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态及正确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全面培养学生身心向健康和谐方向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的运动兴趣紧密相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以技能为载体,有效提高初中生体能。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使得现实情况与新课标所要求相差甚远。一部分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严重制式化,完全按照课本照本宣科,不考虑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及年龄特点,一味追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系统化与完整性,以竞技化模式、按照成人技能掌握要求来规范初中生技能学习。如此枯燥且强度过大的技能教学得不到初中生的喜爱,学生无法从运动中获得快乐及成就感,则必然导致初中生对体育课的厌烦,以及对运动的疏远与抵触[1]。这对学生运动技能及积极健康心态培养十分不利。另一部分則是将初中体育教学当作休闲课,将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行学习与体会。这一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人文关怀,但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学生无法体验到掌握运动技能后的成就感以及技能提高时的快感。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运动技能教学与反复练习,有效提高学生体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增强体质健康成长。没有体能的提高,体育教学课堂就变成了时间较长的课间休息,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目的;不懂得变通的照本宣科教学,不考虑初中生身心都处于成长期的特点,高强度又无趣的体育教学或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堂和运动都产生抵触心理。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技能教学的必要性
某些地区学校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成绩及升学率,而忽略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时间强行修改为文化课时间。这不仅加大学生文化课课业负担,还强制占用初中生休息与锻炼时间,由此将导致学生身体体能素质下降,将德智体全面发展变为重智育、轻体育。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到高中阶段学生要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1-2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较为熟练地掌握1-2套有难度的武术套路和对练,这就为初中体育教学制定了教学目标,运动技能教学是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教学主要要求。与此同时初中生体育教学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生活挑战中拥有坚实的身体基础。初中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体能,技能学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四、以技能为载体发展学生体能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
在所有教学方式中,兴趣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才能更加有效发展初初中生体能。
在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便应设计体能游戏,趣味球类及绕圈追逐跑等趣味性较强的体能训练方式。采取这样学生感兴趣的体能训练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在技能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更好的掌握教师所传授的技能,在愉悦的环境中提高学生体能[2]。例如篮球运动作为初中生普遍喜爱的运动,可以用学生间竞技、游戏等参与度更高且能充分提起学生兴趣方式代替专项体能及动作训练,在竞技、游戏中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动作,游戏结束后针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指出失败学生的不足,给获胜学生提出精进的建议,在这样的条件下为学生安排技能教学及运动符合训练,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在学生更加投入的情况下传授技能,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亦能更有效发展学生体能。
(二)实现德育和体育教育并举,促进技能和体能教学
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初中生付出长久和艰苦的努力,只有通过反复持久的练习,学生才能够实现对一项运动技能的真正掌握。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畏难情绪产生厌恶心理,难以坚持下去,直接影响技能和体能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内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特点,学生会迅速参与到新的一项有趣运动技能学习中,但长久且艰苦的技能训练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且抵触的心理,因而不能坚持学习此项运动技能。在这样的情况发生前,初中体育教师便应该注意到,并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便是向学生传授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正确的面对各种困难与问题,在面对困难时,采取发展的眼光进行看待,从而克服对短暂困难的畏惧等心理障碍,投入到技能训练及体能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在不同时机,针对学生不同心理状态对学生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在学生产生气馁时进行鼓励、在坚持训练及取得进步时进行表扬。例如较为枯燥的耐久跑训练中,意志品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举行小组间耐久跑团体比赛,团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鼓励学生为团体荣誉而努力,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小组进行表扬,在此比赛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长跑锻炼积极性,也加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初中体育教学技能深入联系过程中,采取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并重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强化运动技能学习,更加有效发展学生体能。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和体能教学有效性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提升身体机能的关键手段,为了提高技能和体能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持久兴趣。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从而提高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教授学生快速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快速跑技能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科学分组。对反应性较差大动作迅速的学生多安排他们进行灵敏性项目练习,如蛇形跑、折返跑、快速站立跑、抢绳子等多样化的项目;对于起跑反应时间长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进行起动练习、突发信号反应性练习以及各种预备姿势练习等项目。这样,通过开展针对性的练习项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运动乐趣,实现提升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能的双重目标,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新运动技能的教学时,首先应该向学生讲解该项运动技能的分解技术要领,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者出现错误的环节,教师要及时运用正确的方法予以解决。只有学生理解了正确的运动技能,他们才能够正确运用体能,通过不断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实现锻炼和提升体能的目的。
(四)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融合性
学生体能是初中生学好和掌握必要运动技能的基础条件,而学好运动技能后,又能够形成对自身体能拓展和延伸。正是由于运动技能和体能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初中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该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的良好融合,让他们既能够获得体能上的提升,又能够享受运动技能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合理把握体能练习的方法性和手段性,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授“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环节时,很容易出现学生由于运动技能理解不透彻导致体能难以有效利用的现象。因此,在开展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积极融入体能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在提升投掷实心球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发展体能。1.很多学生持球手型不突出。凡是犯有这种错误的学生普遍存在体能差的问题,他们手指和手臂难以提供足够的力量,因此拿球不稳,教师在纠正他们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也要培訓相应身体部位的体能,加强学生上肢和手腕手指的力量练习,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手指斜体俯卧撑练习、握力器练习等。2.很多学生在做投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时,背弓不标准,说明这些学生背部肌肉力量不足,也是体能差的表现,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安排学生进行俯卧垫上两头起、背拉肋木练习满弓等技巧性体能训练游戏。3.投掷实心球时,后腿弯曲不够,说明这些学生下肢难以提供足够力量,教师可以安排这些学生加强下肢力量练习,比如引导他们做单腿跳、起蹲跳以及跪姿投球等练习,重点提升他们下肢体能,同时感受下肢发力要领。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协调性的体能训练项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投掷实心球过程中对身体协调技能的要求。在追求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一定要完成相应体能的培训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有机融合。
(五)加强“课课练”,保障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效果
对于每一课时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采取“课课练”模式,通过课堂上的强化练习,在巩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实现提高体能培训效果的目标。进行“课课练”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该严格把握主教材的相关要求和既定教学目标。例如,教授“投掷实心球”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引体向上、俯卧撑、柔力球等“课课练”练习内容,帮助学生缓解在柔韧性和上肢力量方面的欠缺问题,从而巩固实心球教学效果。
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一定的技能基础后,教师也可以渗透“课课练”内容。例如,同样是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上肢发力动作要领后,教师可以继续开展学生下肢力量和柔韧性的“课课练”练习,如安排学生进行收腹跳、蹲马步、原地跳起反转等练习。此外,开展“课课练”练习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统筹性的设计,确保“课课练”的系统落实。例如,进行排球垫球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式的“课课练”内容,如在首堂课教学过程中安排原地纵跳、助跑摸高等练习,提升学生下肢力量,接下来的课时中安排折返跑、蹲姿往返跑等提升灵敏性的练习内容。这样,通过加强“课课练”,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实现对体能的有效利用。
五、结束语
初中体育课程应该顺应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积极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能中的关键作用,以培养学生体能作为重要发展目标,逐渐摆脱片面强调运动技能培养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康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以技能为载体实现体能培养目标,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每一位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确的教学任务。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技能教学和体能培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淑真.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36).
[2] 许涛.试论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
[3] 顾雪娟.加强运动技能教学,全面发展学生体能[J].考试周刊.2010(5).
摘 要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加强学生体能的发展是体育教学重要的创新方向之一。初中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要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更要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到发展。本文以初中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技能教学中融入体能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运动技能 体能 发展
一、引言
新课标中对初中体育教学要求为增强初中生体育学习主体性、激发初中生运动兴趣、加强初中生运动技能学习。在强化锻炼学生身体运动技能、增加身体协调性的同时,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态及正确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全面培养学生身心向健康和谐方向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的运动兴趣紧密相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以技能为载体,有效提高初中生体能。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使得现实情况与新课标所要求相差甚远。一部分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严重制式化,完全按照课本照本宣科,不考虑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及年龄特点,一味追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系统化与完整性,以竞技化模式、按照成人技能掌握要求来规范初中生技能学习。如此枯燥且强度过大的技能教学得不到初中生的喜爱,学生无法从运动中获得快乐及成就感,则必然导致初中生对体育课的厌烦,以及对运动的疏远与抵触[1]。这对学生运动技能及积极健康心态培养十分不利。另一部分則是将初中体育教学当作休闲课,将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行学习与体会。这一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人文关怀,但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学生无法体验到掌握运动技能后的成就感以及技能提高时的快感。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运动技能教学与反复练习,有效提高学生体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增强体质健康成长。没有体能的提高,体育教学课堂就变成了时间较长的课间休息,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目的;不懂得变通的照本宣科教学,不考虑初中生身心都处于成长期的特点,高强度又无趣的体育教学或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堂和运动都产生抵触心理。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技能教学的必要性
某些地区学校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成绩及升学率,而忽略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时间强行修改为文化课时间。这不仅加大学生文化课课业负担,还强制占用初中生休息与锻炼时间,由此将导致学生身体体能素质下降,将德智体全面发展变为重智育、轻体育。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到高中阶段学生要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1-2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较为熟练地掌握1-2套有难度的武术套路和对练,这就为初中体育教学制定了教学目标,运动技能教学是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教学主要要求。与此同时初中生体育教学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生活挑战中拥有坚实的身体基础。初中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体能,技能学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四、以技能为载体发展学生体能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
在所有教学方式中,兴趣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才能更加有效发展初初中生体能。
在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便应设计体能游戏,趣味球类及绕圈追逐跑等趣味性较强的体能训练方式。采取这样学生感兴趣的体能训练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在技能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更好的掌握教师所传授的技能,在愉悦的环境中提高学生体能[2]。例如篮球运动作为初中生普遍喜爱的运动,可以用学生间竞技、游戏等参与度更高且能充分提起学生兴趣方式代替专项体能及动作训练,在竞技、游戏中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动作,游戏结束后针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指出失败学生的不足,给获胜学生提出精进的建议,在这样的条件下为学生安排技能教学及运动符合训练,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培养学生对技能和体能教学的兴趣,在学生更加投入的情况下传授技能,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亦能更有效发展学生体能。
(二)实现德育和体育教育并举,促进技能和体能教学
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初中生付出长久和艰苦的努力,只有通过反复持久的练习,学生才能够实现对一项运动技能的真正掌握。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畏难情绪产生厌恶心理,难以坚持下去,直接影响技能和体能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内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特点,学生会迅速参与到新的一项有趣运动技能学习中,但长久且艰苦的技能训练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且抵触的心理,因而不能坚持学习此项运动技能。在这样的情况发生前,初中体育教师便应该注意到,并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便是向学生传授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正确的面对各种困难与问题,在面对困难时,采取发展的眼光进行看待,从而克服对短暂困难的畏惧等心理障碍,投入到技能训练及体能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在不同时机,针对学生不同心理状态对学生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在学生产生气馁时进行鼓励、在坚持训练及取得进步时进行表扬。例如较为枯燥的耐久跑训练中,意志品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举行小组间耐久跑团体比赛,团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鼓励学生为团体荣誉而努力,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小组进行表扬,在此比赛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长跑锻炼积极性,也加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初中体育教学技能深入联系过程中,采取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并重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强化运动技能学习,更加有效发展学生体能。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和体能教学有效性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提升身体机能的关键手段,为了提高技能和体能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持久兴趣。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从而提高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教授学生快速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快速跑技能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科学分组。对反应性较差大动作迅速的学生多安排他们进行灵敏性项目练习,如蛇形跑、折返跑、快速站立跑、抢绳子等多样化的项目;对于起跑反应时间长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进行起动练习、突发信号反应性练习以及各种预备姿势练习等项目。这样,通过开展针对性的练习项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运动乐趣,实现提升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能的双重目标,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新运动技能的教学时,首先应该向学生讲解该项运动技能的分解技术要领,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者出现错误的环节,教师要及时运用正确的方法予以解决。只有学生理解了正确的运动技能,他们才能够正确运用体能,通过不断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实现锻炼和提升体能的目的。
(四)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融合性
学生体能是初中生学好和掌握必要运动技能的基础条件,而学好运动技能后,又能够形成对自身体能拓展和延伸。正是由于运动技能和体能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初中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该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的良好融合,让他们既能够获得体能上的提升,又能够享受运动技能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合理把握体能练习的方法性和手段性,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授“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环节时,很容易出现学生由于运动技能理解不透彻导致体能难以有效利用的现象。因此,在开展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积极融入体能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在提升投掷实心球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发展体能。1.很多学生持球手型不突出。凡是犯有这种错误的学生普遍存在体能差的问题,他们手指和手臂难以提供足够的力量,因此拿球不稳,教师在纠正他们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也要培訓相应身体部位的体能,加强学生上肢和手腕手指的力量练习,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手指斜体俯卧撑练习、握力器练习等。2.很多学生在做投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时,背弓不标准,说明这些学生背部肌肉力量不足,也是体能差的表现,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安排学生进行俯卧垫上两头起、背拉肋木练习满弓等技巧性体能训练游戏。3.投掷实心球时,后腿弯曲不够,说明这些学生下肢难以提供足够力量,教师可以安排这些学生加强下肢力量练习,比如引导他们做单腿跳、起蹲跳以及跪姿投球等练习,重点提升他们下肢体能,同时感受下肢发力要领。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协调性的体能训练项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投掷实心球过程中对身体协调技能的要求。在追求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一定要完成相应体能的培训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有机融合。
(五)加强“课课练”,保障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效果
对于每一课时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采取“课课练”模式,通过课堂上的强化练习,在巩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实现提高体能培训效果的目标。进行“课课练”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该严格把握主教材的相关要求和既定教学目标。例如,教授“投掷实心球”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引体向上、俯卧撑、柔力球等“课课练”练习内容,帮助学生缓解在柔韧性和上肢力量方面的欠缺问题,从而巩固实心球教学效果。
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一定的技能基础后,教师也可以渗透“课课练”内容。例如,同样是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上肢发力动作要领后,教师可以继续开展学生下肢力量和柔韧性的“课课练”练习,如安排学生进行收腹跳、蹲马步、原地跳起反转等练习。此外,开展“课课练”练习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统筹性的设计,确保“课课练”的系统落实。例如,进行排球垫球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式的“课课练”内容,如在首堂课教学过程中安排原地纵跳、助跑摸高等练习,提升学生下肢力量,接下来的课时中安排折返跑、蹲姿往返跑等提升灵敏性的练习内容。这样,通过加强“课课练”,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实现对体能的有效利用。
五、结束语
初中体育课程应该顺应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积极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能中的关键作用,以培养学生体能作为重要发展目标,逐渐摆脱片面强调运动技能培养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康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以技能为载体实现体能培养目标,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每一位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确的教学任务。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技能教学和体能培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淑真.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36).
[2] 许涛.试论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
[3] 顾雪娟.加强运动技能教学,全面发展学生体能[J].考试周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