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旅游者来自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他们所带来的强势文化对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而失去吸引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乡村大国,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乡村永远是主导的景观。由于国土面积大,各地特色鲜明,民族风情各异。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去农家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等等,农村的一切都成为城市游客眼里的新奇。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得到身心的放松。
目前,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但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一系列的改造和规模化经营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美丽的乡村遭到迫害,集众式旅游大批量的涌入乡村,侵蚀着那里的美丽和自然。因此,关注低碳发展,在低碳旅游中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成为旅业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现象一:商业运作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
我们知道,乡村旅游兴起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相对完美,山清水秀,柳绿花红,空气清新,氧离子丰富,吸引着大量的旅客。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基础设施需要改善,以解决问题为名的破坏活动就开始了。为了盈利提高档次和规模,造成极大的浪费。为了发展吸引游客,开始出现不合理不诚信经营。乡村旅游市场逐渐扭曲,失去了发展空间。有些旅游开发和经营者虽有规划,但因资金问题,规划变成一纸空文;有些只重硬开发,在基础设施上模仿城市的建筑建造星级酒店,建设大型停车场,损坏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总之,乡村旅游景点乱占耕地、乱砍滥伐、过度商业化运作的情况随时可见。这些破坏性开发把本应是低碳传统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等同于工业开发,增加了碳排放,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效益,对保护和维持乡村生态环境而言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现象二:奢华之风弥漫,环境污染严重
现在,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在道路、餐馆、购物商场、星级酒店、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建设,尽显豪华与奢侈之风。有业内人士曾多次考察乡村旅游情况,很多农庄和农家乐有包间、内设空调、真皮沙发,一次性筷子等;住宿如同城市中的星级酒店,一次性牙刷、牙具、拖鞋等日用品比比皆是,且物品的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在城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的今天,这一城市游客需求问题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始终冲突种种。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高耗能为代价的。
另外,在乡村游览过程中,常出现游客在景区随意采摘与践踏,破坏旅游地的植被面积,使其减少;还有随处可见的游客遗弃的食品袋,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等等,严重地破坏了环境,影响了旅游地视觉形象;旅游者自驾汽车排放大量尾气、尘埃飞扬,饭店餐馆内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到处都有,这些无疑都增加了碳排放量,构成了对整个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的污染,也构成了对乡村旅游环境的威胁。
现象三:强势文化对阵,特色文化丢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深入,旅游开发商触角的探入,出现了一幕幕乡村建筑文化被摧毁的境况。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在进行简单的改造运动,实施“改造乡村城市化”,但这一举动无疑不适宜在文化特色突出,旅游业态兴起的地方实施。因为,这不仅破坏了旅游资源,还造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缺失。有业内人士称:很多地方在拆除老建筑,牺牲乡村当地文化,例如类似村头的风水树、界碑、栈道、宗祠、龙王庙等等,它们是村落家族的“DNA”,是村民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土崩瓦解甚是可惜。在城市化进程中,且不可忘记这种乡村文化才是旅游兴起的缘由。不珍视、不保护乡村历史的文脉,就无法促进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旅游者来自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他们所带来的强势文化对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而失去吸引力。定位高端是他们失去自我的一个诱因,乡村居民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上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致使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也将断送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现象四:乡村旅游是纽带,低碳发展有未来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了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趋势的一匹“黑马”,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当今的乡村旅游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积极的姿态引导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首先,重视统一规划,设立乡村旅游低碳标准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0年7月23日,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此举从政策的角度对旅游包括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在内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方案提到要推进节能环保,需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
在此基础上,各省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订本省或本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统一方案,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标准或地方法规,标准中应明确低碳指标,建立相应的低碳机制,同时掌握碳足迹、熟悉碳交易,尽量减少碳债务。对于乡村旅游中的生态农庄、生态示范景区的低碳旅游项目,政府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鼓励旅游酒店、交通等相关旅游企业采用新能源新材料,引进先进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另外,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宣传乡村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进公众在乡村旅游中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践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其次,倡导低碳理念,学习低碳楷模
我们在发展低碳旅游的同时,可通过创建低碳乡村旅游景区,传达低碳理念,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低碳景区的创建方面,台湾坪林景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景区1997年由台北县政府低碳中心策划,当地居民参与,开发的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该景区坚持“走路骑车共乘好,自备餐具不可少,当季当地饮食好,只留回忆垃圾少”的原则,通过低碳交通、低碳资讯、低碳行为、低碳活动、低碳记录等途径,让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享受“低碳之旅”的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在开发中应吸取坪林开发的经验,重视低碳元素。
旅游企业应设计环保旅游产品,贯彻低碳旅游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旅游企业包括乡村旅馆业、乡村餐饮业、乡村旅游交通业、旅行社等企业在经营乡村旅游产品时,应低碳二字当头,优先考虑产品中的低碳元素,发展低碳旅游。
再次, 实现低碳行为,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线路时,尽量采取低碳的交通方式。在乡村景点游览时,尽量步行或租用自行车,减少自驾;在餐馆就餐时,尽量自带水具、餐具;在田间游玩时,不随地乱丢垃圾等等,这些都是低碳行为的良好习惯,是每一位游客的神圣职责。
过于便利的事物必然价值有限,过于重要的事情必然是过于缓慢,凡事不能一蹴而就,旅游也是一样,低碳旅游更是如此。
乡村旅游是健康的旅游休闲方式,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从另一面来讲,它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于乡村旅游大地上。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乡村大国,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乡村永远是主导的景观。由于国土面积大,各地特色鲜明,民族风情各异。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去农家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等等,农村的一切都成为城市游客眼里的新奇。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得到身心的放松。
目前,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但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一系列的改造和规模化经营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美丽的乡村遭到迫害,集众式旅游大批量的涌入乡村,侵蚀着那里的美丽和自然。因此,关注低碳发展,在低碳旅游中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成为旅业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现象一:商业运作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
我们知道,乡村旅游兴起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相对完美,山清水秀,柳绿花红,空气清新,氧离子丰富,吸引着大量的旅客。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基础设施需要改善,以解决问题为名的破坏活动就开始了。为了盈利提高档次和规模,造成极大的浪费。为了发展吸引游客,开始出现不合理不诚信经营。乡村旅游市场逐渐扭曲,失去了发展空间。有些旅游开发和经营者虽有规划,但因资金问题,规划变成一纸空文;有些只重硬开发,在基础设施上模仿城市的建筑建造星级酒店,建设大型停车场,损坏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总之,乡村旅游景点乱占耕地、乱砍滥伐、过度商业化运作的情况随时可见。这些破坏性开发把本应是低碳传统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等同于工业开发,增加了碳排放,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效益,对保护和维持乡村生态环境而言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现象二:奢华之风弥漫,环境污染严重
现在,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在道路、餐馆、购物商场、星级酒店、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建设,尽显豪华与奢侈之风。有业内人士曾多次考察乡村旅游情况,很多农庄和农家乐有包间、内设空调、真皮沙发,一次性筷子等;住宿如同城市中的星级酒店,一次性牙刷、牙具、拖鞋等日用品比比皆是,且物品的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在城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的今天,这一城市游客需求问题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始终冲突种种。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高耗能为代价的。
另外,在乡村游览过程中,常出现游客在景区随意采摘与践踏,破坏旅游地的植被面积,使其减少;还有随处可见的游客遗弃的食品袋,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等等,严重地破坏了环境,影响了旅游地视觉形象;旅游者自驾汽车排放大量尾气、尘埃飞扬,饭店餐馆内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到处都有,这些无疑都增加了碳排放量,构成了对整个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的污染,也构成了对乡村旅游环境的威胁。
现象三:强势文化对阵,特色文化丢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深入,旅游开发商触角的探入,出现了一幕幕乡村建筑文化被摧毁的境况。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在进行简单的改造运动,实施“改造乡村城市化”,但这一举动无疑不适宜在文化特色突出,旅游业态兴起的地方实施。因为,这不仅破坏了旅游资源,还造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缺失。有业内人士称:很多地方在拆除老建筑,牺牲乡村当地文化,例如类似村头的风水树、界碑、栈道、宗祠、龙王庙等等,它们是村落家族的“DNA”,是村民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土崩瓦解甚是可惜。在城市化进程中,且不可忘记这种乡村文化才是旅游兴起的缘由。不珍视、不保护乡村历史的文脉,就无法促进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旅游者来自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他们所带来的强势文化对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而失去吸引力。定位高端是他们失去自我的一个诱因,乡村居民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上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致使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也将断送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现象四:乡村旅游是纽带,低碳发展有未来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了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趋势的一匹“黑马”,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当今的乡村旅游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积极的姿态引导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首先,重视统一规划,设立乡村旅游低碳标准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0年7月23日,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此举从政策的角度对旅游包括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在内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方案提到要推进节能环保,需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
在此基础上,各省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订本省或本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统一方案,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标准或地方法规,标准中应明确低碳指标,建立相应的低碳机制,同时掌握碳足迹、熟悉碳交易,尽量减少碳债务。对于乡村旅游中的生态农庄、生态示范景区的低碳旅游项目,政府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鼓励旅游酒店、交通等相关旅游企业采用新能源新材料,引进先进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另外,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宣传乡村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进公众在乡村旅游中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践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其次,倡导低碳理念,学习低碳楷模
我们在发展低碳旅游的同时,可通过创建低碳乡村旅游景区,传达低碳理念,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低碳景区的创建方面,台湾坪林景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景区1997年由台北县政府低碳中心策划,当地居民参与,开发的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该景区坚持“走路骑车共乘好,自备餐具不可少,当季当地饮食好,只留回忆垃圾少”的原则,通过低碳交通、低碳资讯、低碳行为、低碳活动、低碳记录等途径,让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享受“低碳之旅”的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在开发中应吸取坪林开发的经验,重视低碳元素。
旅游企业应设计环保旅游产品,贯彻低碳旅游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旅游企业包括乡村旅馆业、乡村餐饮业、乡村旅游交通业、旅行社等企业在经营乡村旅游产品时,应低碳二字当头,优先考虑产品中的低碳元素,发展低碳旅游。
再次, 实现低碳行为,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线路时,尽量采取低碳的交通方式。在乡村景点游览时,尽量步行或租用自行车,减少自驾;在餐馆就餐时,尽量自带水具、餐具;在田间游玩时,不随地乱丢垃圾等等,这些都是低碳行为的良好习惯,是每一位游客的神圣职责。
过于便利的事物必然价值有限,过于重要的事情必然是过于缓慢,凡事不能一蹴而就,旅游也是一样,低碳旅游更是如此。
乡村旅游是健康的旅游休闲方式,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从另一面来讲,它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于乡村旅游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