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许多教师一样,我一踏上讲台就开始做班主任工作,在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同时,我也品尝着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快乐和光荣。
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理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辅导者,倾听者和分享者,理应成为孩子在外最信任的人!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呢?
一、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
走进内初班孩子的心灵,仅仅靠“真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讲究语言方法技巧。第一次和孩子谈心,尤其是和民族学生谈心更为重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第一次谈心将决定孩子的心灵大门是否随时愿意为你打开。要想和内初班孩子的第一次谈心能够成功,我们应该遵从以下几个普遍原则。
1.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这是成功谈心的前提。这些孩子都是从各个地方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想象孩子第一次主动找老师谈心,一定有过犹豫甚至有过思想斗争,如果不是遇到了困难,孩子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的。当孩子叩开老师的办公室的时候,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求助,我们应该以真诚的眼光给孩子以心灵的安全感。
2.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面对孩子的倾吐,班主任任何不屑或不以为然都是对童心的亵渎。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我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3.多建议,避免训斥。既然是孩子,他们的观点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想法也不可能都是成熟的,尤其是内初班的孩子在缺少亲人的关心与帮助下,更需要老师的引导。这里的“引导”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和居高临下的训斥,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建议。在谈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作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不知不觉把我们当做他们的“家长”,那么这样就更便于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二、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
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赖,了解情况,提供帮助。
那么,怎样才算“会倾听”呢?一般来说,“会倾听”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心、细心、耐心,不要武断地打断孩子的诉说。二是要“会听”,所谓“会”就是要善于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和重点,或者一边听一边分析,通过“前言”推出“后语”,通过谈吐洞察内心。这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和智慧,更是一种教育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学生倾诉而教师耐心聆听,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灵引导。“此处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面对学生,我们往往总是急于“走进心灵”可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都有着天生的信任感,相反不少学生往往对老师有一种本能的防范,在住集体宿舍的他们往往会在一起评论各个老师,这样某个学生的抵触情绪可能也会随之扩散到其他人。如果遇到一个和自己有严重对立情绪的学生,老师偏要去语重心长一番,换来的很可能只是学生的无言与冷漠。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该怎么办?我的办法是等待,耐心的等待。对于一个已经对我有排斥心理的学生,在没有获得他的好感之前,绝不主动找他谈心,我如果主动和她们“套近乎”,矫揉造作地“建立感情”,只会让他更加警惕,相反我应该“漫不经心”地和他们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渐渐消除其戒备心理。在这过程中,我再伺机“出击”。真诚而耐心的等待,最终会等来他的主动,从而铺设出一条通往他心灵的道路!
四、化批评为表扬
毫无疑问,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方法,说“重要”,是因为我认为教育中的批评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教育。但是,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更加有效。内初班的孩子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小学时自己辉煌的时代光环中,面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批评时,多多少少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经历学习上的一次次失败,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时,他们在内心中似乎已经有了内疚与自责,此时班主任的批评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或者是在增加他们的压力,那么让我们来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一定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走进内初班学生的心灵不容易,走进内初班后进生的心灵更难。但只要富于智慧,我们是可以走进内初班后进生心灵之地。通过担任内初班班主任工作使我发现,批评在穿上表扬的外衣之后,往往都是事半功倍的。
当然,对于内初班班主任而言,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最最信赖的人,仅靠以上几种技巧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敏銳地感受孩子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让他们体验到我们在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以及心灵上的“服务”。
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辅导者、倾听者和分享者,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
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理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辅导者,倾听者和分享者,理应成为孩子在外最信任的人!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呢?
一、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
走进内初班孩子的心灵,仅仅靠“真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讲究语言方法技巧。第一次和孩子谈心,尤其是和民族学生谈心更为重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第一次谈心将决定孩子的心灵大门是否随时愿意为你打开。要想和内初班孩子的第一次谈心能够成功,我们应该遵从以下几个普遍原则。
1.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这是成功谈心的前提。这些孩子都是从各个地方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想象孩子第一次主动找老师谈心,一定有过犹豫甚至有过思想斗争,如果不是遇到了困难,孩子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的。当孩子叩开老师的办公室的时候,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求助,我们应该以真诚的眼光给孩子以心灵的安全感。
2.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面对孩子的倾吐,班主任任何不屑或不以为然都是对童心的亵渎。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我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3.多建议,避免训斥。既然是孩子,他们的观点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想法也不可能都是成熟的,尤其是内初班的孩子在缺少亲人的关心与帮助下,更需要老师的引导。这里的“引导”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和居高临下的训斥,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建议。在谈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作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不知不觉把我们当做他们的“家长”,那么这样就更便于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二、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
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赖,了解情况,提供帮助。
那么,怎样才算“会倾听”呢?一般来说,“会倾听”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心、细心、耐心,不要武断地打断孩子的诉说。二是要“会听”,所谓“会”就是要善于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和重点,或者一边听一边分析,通过“前言”推出“后语”,通过谈吐洞察内心。这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和智慧,更是一种教育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学生倾诉而教师耐心聆听,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灵引导。“此处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面对学生,我们往往总是急于“走进心灵”可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都有着天生的信任感,相反不少学生往往对老师有一种本能的防范,在住集体宿舍的他们往往会在一起评论各个老师,这样某个学生的抵触情绪可能也会随之扩散到其他人。如果遇到一个和自己有严重对立情绪的学生,老师偏要去语重心长一番,换来的很可能只是学生的无言与冷漠。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该怎么办?我的办法是等待,耐心的等待。对于一个已经对我有排斥心理的学生,在没有获得他的好感之前,绝不主动找他谈心,我如果主动和她们“套近乎”,矫揉造作地“建立感情”,只会让他更加警惕,相反我应该“漫不经心”地和他们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渐渐消除其戒备心理。在这过程中,我再伺机“出击”。真诚而耐心的等待,最终会等来他的主动,从而铺设出一条通往他心灵的道路!
四、化批评为表扬
毫无疑问,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方法,说“重要”,是因为我认为教育中的批评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教育。但是,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更加有效。内初班的孩子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小学时自己辉煌的时代光环中,面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批评时,多多少少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经历学习上的一次次失败,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时,他们在内心中似乎已经有了内疚与自责,此时班主任的批评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或者是在增加他们的压力,那么让我们来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一定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走进内初班学生的心灵不容易,走进内初班后进生的心灵更难。但只要富于智慧,我们是可以走进内初班后进生心灵之地。通过担任内初班班主任工作使我发现,批评在穿上表扬的外衣之后,往往都是事半功倍的。
当然,对于内初班班主任而言,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最最信赖的人,仅靠以上几种技巧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敏銳地感受孩子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让他们体验到我们在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以及心灵上的“服务”。
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辅导者、倾听者和分享者,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