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习知识和增长能力的黄金阶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本文对小學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给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探究、质疑和创新精神,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广泛施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施行,数学问题的来源和种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联想,降低其学习的陌生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与趣味性,从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自身授课经验及学生需求,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讲解相关知识时将问题展示给学生,并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空白,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进行解答。比如,在教学比例知识时,教师可创设以下生活化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1:某市的居民用电价格为0.52元/千瓦时。为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供电服务,电力企业推出新的计价方式,鼓励居民自由安装新的电表。新的计价方式分为两部分:在8:00~21:00时段,电价为0.55元/千瓦时;在21:00~8:00时段,电价为0.35元/千瓦时。若你家每月用电在120千瓦时左右,上述两个时间段内的用电量为3∶1,请计算说明哪一种计价方式划算?该题目以生活化情境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巩固学生所学,又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该题的难度不大,但解答时学生需要吃透题意。题目要求分析新旧两种计价方式哪一种划算,学生只需计算两种方式的费用即可。使用旧的计价方式不难计算,每月电费=120×0.52=62.4元。新的计价方式需要运用分数或比例知识进行求解,由所学的比例知识可知在8:00~21:00时段所用电量为90千瓦时,在21:00~8:00时段所用电量为30千瓦时,则使用新计价方式,每月电费=90×0.55+30×0.35=49.5+10.5=60元。因为62.4元>60元,显然新的计价方式更为划算。
二、转变教学重心,关注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重心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课堂”为“学堂”,激发小学生关注数学的热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提高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要从小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小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秉承开放性和多向性的原则,从多维度引导小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帮助小学生探寻不同的解决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增加和扩大数学课堂的开放程度,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小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掌握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找到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教育性。当发现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这对小学生创新解题方法有很大帮助。当数学教师发现小学生思维混乱时,要帮助小学生理清思路,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发展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习观念,重视习惯养成
很多小学生找不到数学学习的方向,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父母或者为了教师,如果自己数学成绩不理想,那么会受到父母或者教师的批评。这种错误的学习观念造成了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清,数学综合素养偏低。而且当前很多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总是想到哪里就学到哪里,也不及时进行课后复习,这样就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陷入僵局。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小学生解错题后,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以后怎样避免出错。当这些状况都有所改善的时候,小学生的数学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在解题时引入一题多解,由于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审题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解题方法是简单的,有的解题方法是复杂的。
四、丰富教学手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法、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更为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认知能力较弱,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能让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笔者开展了“商店物品买卖”这一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商家与客户进行相关物品的买卖。如其中一组,3名学生去书店买书,字典一本26元,数学辅导教材一本14元,3名学生都买了一本字典和数学辅导教材,问他们共花了多少钱?在角色扮演中,3名学生的花费相同,1名学生花费(26+14)元,3名学生共花费[(26+14)+(26+14)+(26+14)]元;也可以使用(26+14)×3或26×3+14×3等多种算法。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欣,刘昭彤.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30-231.
[2]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67-71.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探究、质疑和创新精神,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广泛施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施行,数学问题的来源和种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联想,降低其学习的陌生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与趣味性,从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自身授课经验及学生需求,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讲解相关知识时将问题展示给学生,并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空白,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进行解答。比如,在教学比例知识时,教师可创设以下生活化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1:某市的居民用电价格为0.52元/千瓦时。为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供电服务,电力企业推出新的计价方式,鼓励居民自由安装新的电表。新的计价方式分为两部分:在8:00~21:00时段,电价为0.55元/千瓦时;在21:00~8:00时段,电价为0.35元/千瓦时。若你家每月用电在120千瓦时左右,上述两个时间段内的用电量为3∶1,请计算说明哪一种计价方式划算?该题目以生活化情境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巩固学生所学,又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该题的难度不大,但解答时学生需要吃透题意。题目要求分析新旧两种计价方式哪一种划算,学生只需计算两种方式的费用即可。使用旧的计价方式不难计算,每月电费=120×0.52=62.4元。新的计价方式需要运用分数或比例知识进行求解,由所学的比例知识可知在8:00~21:00时段所用电量为90千瓦时,在21:00~8:00时段所用电量为30千瓦时,则使用新计价方式,每月电费=90×0.55+30×0.35=49.5+10.5=60元。因为62.4元>60元,显然新的计价方式更为划算。
二、转变教学重心,关注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重心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课堂”为“学堂”,激发小学生关注数学的热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提高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要从小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小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秉承开放性和多向性的原则,从多维度引导小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帮助小学生探寻不同的解决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增加和扩大数学课堂的开放程度,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小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掌握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找到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教育性。当发现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这对小学生创新解题方法有很大帮助。当数学教师发现小学生思维混乱时,要帮助小学生理清思路,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发展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习观念,重视习惯养成
很多小学生找不到数学学习的方向,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父母或者为了教师,如果自己数学成绩不理想,那么会受到父母或者教师的批评。这种错误的学习观念造成了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清,数学综合素养偏低。而且当前很多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总是想到哪里就学到哪里,也不及时进行课后复习,这样就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陷入僵局。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小学生解错题后,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以后怎样避免出错。当这些状况都有所改善的时候,小学生的数学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在解题时引入一题多解,由于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审题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解题方法是简单的,有的解题方法是复杂的。
四、丰富教学手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法、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更为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认知能力较弱,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能让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笔者开展了“商店物品买卖”这一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商家与客户进行相关物品的买卖。如其中一组,3名学生去书店买书,字典一本26元,数学辅导教材一本14元,3名学生都买了一本字典和数学辅导教材,问他们共花了多少钱?在角色扮演中,3名学生的花费相同,1名学生花费(26+14)元,3名学生共花费[(26+14)+(26+14)+(26+14)]元;也可以使用(26+14)×3或26×3+14×3等多种算法。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欣,刘昭彤.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30-231.
[2]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