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力袭击激增的背后
对于新被伊拉克临时政府招募的警察和军人来说,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面罩、制服以及武器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这些人绝对不会告诉记者自己的真名实姓,更要向街坊邻居隐藏其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否则将给其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带来极大威胁。《华盛顿邮报》记者发现,即便是在带了面罩的情况下,只要发现有熟人从附近经过,依然会努力低下头,防止被他人辨认出来。目前,伊拉克境内的反政府武装力量经常使用暗杀、爆炸等手段来恫吓该国的警察和其他本土武装部队成员。有一些极端分子甚至公然威胁杀掉每个参加本月大选投票的伊拉克公民,并拖着血淋淋的遇难者遗体去恐吓家属。
民意测验显示,伊拉克人对该国警察的支持率远远超过其他政府机构和官员,几乎达到了与宗教领袖“同级”的程度。这可能与警察多数在自己家乡工作有关。目前,越来越多的伊拉克人呈现出既厌恶美军,也不欢迎那些到处制造流血袭击的极端主义分子的趋势。很多人表示,自己不愿看见武装分子四处杀人放火,渴望过上一种法制化和安定的生活。在伊拉克中部和西部的逊尼派聚集区,随着萨达姆政权倒台,原本在政治上享受许多特权的逊尼派失去了不少既得利益,这种情绪滋养了极端势力,普通警察因而相当危险。为确保伊拉克新军警力量的人身安全,美方不断在各地开展清剿极端分子保护系统的工作。
负责指挥伊拉克境内战斗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在重新评估了“敌情”后认为,来自前萨达姆政府的34名复兴党高官,目前正在积极策划指挥针对美军及其伊拉克盟友的袭击活动。据悉,这些人主要是逊尼派穆斯林,还有一些前政府的精锐特种部队力量也在逐渐加入其中。美方表示,绝大多数暴力流血事件都是由复兴党员领导协调的松散体系所执行的,对方并没有最高指挥官。中央司令部司令进而宣称,许多袭击阴谋是在叙利亚境内成形的。现在,美军在伊拉克境内面临的主要难题还是信息不畅,有时候美军得到的虚假情报,有时候则干脆拿到许多“非常老旧”的消息。这极大影响了美方在伊境内打击对手的战果。
美军怀疑,包括前萨达姆时期高官易卜拉辛在内的复兴党员去年11月曾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开会研讨今年的“行动方略”。这些人凭借当年萨达姆政权倒台前卷走的数十亿美元资金以及通过走私线路获得的收入来维持日常运转。美联社日前甚至宣称,萨达姆早在倒台之前就在伊拉克播下了“大量反美种子”。几年前,萨达姆决定将阿拉伯逊尼派中的瓦哈比教派引入伊拉克。反恐专家认为,18世纪中叶出现的瓦哈比教派该算是全球主要穆斯林恐怖分子背后的“共同意识形态”,并且在被“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移植”到阿富汗后逐渐扩散到车臣、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和叙利亚,成为难以消除的恐怖毒瘤。
萨达姆在其执政的最后几年接纳了来自其他国家的瓦哈比教派教士,以及在国外接受瓦哈比教派观点的伊拉克人,并让他们加入在当时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这些人可能就是现在反美武装的“鼻祖”,并且在美军占领伊拉克后不断发芽蔓延。目前当地反美反政府成员结构很杂,包括前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忠实成员、前共和国卫队和情报机构官员、宗教极端分子、普通罪犯和不满的现状伊拉克人组成。一般来说,伊境内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大部分出自外国武装人员之手,而本土力量则主要使用遥控炸弹袭击美国车队。美方认为,无法简单地把伊反美武装和“基地”组织混为一谈,因为他们之间点联系相当松散。
美国《洛杉矶时报》12日独家披露了以34名萨达姆旧部和复兴党骨干为主的“抗美核心”。
老萨总统卫队和共和国卫队官兵成袭美主力
驻伊美军高级将领发现,那些针对美军的袭击行动都是经过严密策划的,袭击方式也很专业,显然,这些行动的幕后指挥具有相当的军事背景,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和萨达姆总统卫队的许多成员也参加了袭击行动。
驻伊美军将领还发现,大部分的反美武装都接受地区反叛组织的领导,这些地区反叛组织形成了一个反美网络,这个反美网络和萨达姆政权的前高官们有着松散的联系。
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约翰·阿比扎德将军说:“萨达姆复兴党的残余势力为伊拉克境内的反美武装提供了作战战术和作战方向的指导,我确信这伙幕后的指挥力量隐身叙利亚。”
34人核心骨干经常召开抗美战略会议
为能彻底摧毁这一初见雏形的反美网络,美军一直对其展开围剿活动,但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这主要因为美军掌握的反美武装的情报很有限,而且质量也不高。有时候,情报的来源很可疑,无法得到证实;还有的时候,美军获得的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过期情报,等美军赶到可疑地点时,武装分子早已人去楼空了。
不过,最近几周的情报似乎有所改善。美军收到的情报远比过去要多,而且情报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他们获得的新情报使得美军的军事战略家们能够更好地洞悉反美武装的真面目。
一名美军官员透露,美军已经把情报锁定在34名武装分子身上,相信一旦这些前萨达姆政权成员内部出现了具体的领导阶层,将是非他们莫属。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情报,这34人主要是伊拉克的逊尼派穆斯林。
美军搜集到的情报显示,去年11月,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二号人物、萨达姆的亲家易卜拉欣和其他的一些前复兴党成员曾在叙利亚边境召开战略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人还包括迈赫迪·纳斯尔·阿·尤贝迪,他负责管理反美武装的金库;穆罕默德·尤尼斯是来自巴格达东部的一个反美基地,是易卜拉欣的助手;艾哈迈德·哈桑·卡卡是伊拉克北部城市基尔库克反美武装的领导者;泽丹·阿·贾贝利是卡卡的助手;哈杜·阿·纳赛尔是提克里特反美武装的领导者;亚西尔·萨巴维·哈桑是反美武装的送信特使。
美国军事战略家们相信,正是这些人制定了袭击美军和伊拉克军队的具体战术。叙利亚社会党资助了反美武装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而这些钱取自萨达姆当政时期的保险箱!尽管他们似乎是核心,美军高级将领却认为,包括易卜拉欣在内的这些人并不是所有反美武装的总统帅,整个反美武装似乎缺少一个中心领导层。
美国认为剿灭任务受到叙利亚阻挠
虽说美国现在也掌握了一些情报,但想彻底消灭他们却颇为不易,因为美国人认为,叙利亚政府庇护了这些核心人物。
中央司令部司令阿比扎依德称:“我们已经明确地告诉过叙利亚人,对于叙利亚社会党在叙利亚的所作所为,我们非常不满。”
布什政府也一直在警告叙利亚,要求其制止反美武装和走私者跨越其边境,并镇压在其境内从事反美活动的武装分子。上周,美国助理国务卿里查德·阿米蒂奇访问了叙利亚首都也是要向叙利亚政府传达美国的这一信息。
大选前景分析
伊拉克议会选举临近,但针对驻伊美军与伊拉克临时政府官员、国民卫队、警察,乃至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等的恐怖袭击与爆炸事件接连不断,伊拉克安全局势仍然动荡不定,使伊拉克的选举笼罩在恐怖阴影下,其政治重建进程陷于举步维艰的困境。
分析家指出,大选前发生的一系列袭击事件,显然是反美武装试图以此给美军制造麻烦,并激化伊拉克国内的宗教矛盾,挑起内战,破坏大选,继而阻止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穆斯林赢得大选的目的。
根据伊拉克临时宪法规定,2005年1月30日的大选将选出一个拥有275个议席的过渡议会,再由过渡议会选出过渡政府。过渡议会将在2005年8月15日前制定出一部永久宪法,如果该宪法在2005年10月15日前付诸全民公决,并得以通过,2005年年底前伊拉克人就可以按照永久宪法选举出正式的议会和政府。目前,伊拉克83个实体(47个政党和9个政党联盟外加27名个人)共5000名候选人将竞逐临时国会的275个议员席位。
对于此次选举,伊拉克各民族教派持截然不同的立场。占人口60%的什叶派在萨达姆统治时期被边缘化,他们将这次选举视为难得的机会。因此,伊拉克最有影响力的什叶派教士、大阿亚图拉西斯塔尼宣布投票是每个什叶派的“宗教责任”。他本人虽不参选,但却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已确定了一个由228名候选人组成的选举名单,并支持什叶派穆斯林多个党派组成“伊拉克团结联盟”参加竞选,该联盟提出的竞选方针是伊拉克的“主权、统一和伊斯兰身份”。同时,北部的库尔德人对选举也很积极。但占人口20%的逊尼派却主张推迟选举。少数逊尼派在萨达姆执政时期是政治舞台的主角。由于担心什叶派利用人口优势赢得大选,逊尼派政党曾提出将选举推迟6个月的要求,但遭美军和伊当局拒绝。2004年12月,伊拉克主要逊尼派政党--伊拉克伊斯兰党扬言抵制大选,2005年1月2日,该组织声称将拒绝普选产生的议会及其制定的宪法。
目前,占伊人口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与美国有较多的合作,也积极参与选举,未来可望在伊拉克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次,主导国家的方向。但是如若逊尼派拒绝参选,并不承认选举结果的合法性,不接受议会,不接受其制定的宪法,那么即使什叶派赢得选举,伊拉克议会也无法代表伊拉克社会的各个阶层,其合法性将随之大大折扣。
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院程星原研究员分析认为,最令人担心的还是未来伊拉克的“黎巴嫩化”。单民族和单宗派选举名单及卡尔巴拉、纳杰夫圣城清真寺被炸事件均表明,伊拉克选举后发生内战的风险很大。由于逊尼派聚集区内恐吓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可能造成许多人因害怕遭到报复而不敢抛头露面参加投票工作,这样的选举所产生的结果很难被国际社会认可为“具有合法代表性”。逊尼派更威胁要以“安全问题”抵制大选,以免什叶派从中得利。尤其是激进与反美的逊尼派抵抗分子绝不会接受什叶派“伊拉克团结联盟”的胜利。他们很可能将与扎卡维领导的、拥有多达2000名来自沙特、也门、约旦、叙利亚和科威特的沙拉菲派圣战者的伊斯兰激进组织“联合圣战”,联手对付“伊拉克团结联盟”,随着时间推移,一个比较令人关注的话题就是,能否在本月30日如期举行战后首次国民会议大选?尽管伊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面临着推迟大选的内部压力,但他在与美国总统布什的电话交谈中,双方依然强调将如期举行大选,因为推迟选举意味着“向极端分子低头”,并且将遭到占据伊拉克人口多数的什叶派民众强烈反对。有些原本就对美国心怀不满的什叶派武装派别可能会抓住这个机会再次“闹事”。 果然如此的话,那么2005年1月30日的伊拉克大选无疑将成为拉开伊拉克内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