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款适合你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一款适合你”,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我的神经总会一次次地被触动。
  记得去年“六一”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担任田赛部裁判。因为工作繁琐,所以需要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找谁呢?我来到五年级学生活动区域,恰巧一个小男孩跑着撞向我,我一把抓住他:“你是运动员吗?”小男孩紧张地站在我面前:“我不是运动员,我……我……” “那好,你跟我去帮忙吧!”“干什么?”他有点茫然地问。我向他的班主任说明来意,不料班主任一下子睁大了眼睛:“他?怎么行?除了话多,干不了正事”。“他撞了我。不撞不相识,就当是他撞我的惩罚吧。小伙子,你说行吗?”我拍拍小男孩的肩膀,和他开玩笑。班主任善意地笑笑说:“只要你不怕他给你添麻烦,你就带他去吧!”于是,小男孩蔫头耷拉脑地跟我来到了竞赛场。“你咋能找他呢,没有其他学生吗?我的美术课,他一分钟都坐不住,测量这么细致的活,他能干么?”另一位裁判老师一见他差点跳了起来。“让他先试试吧!”出人意料的是,在竞赛的几天里,看似毛糙的他搞起测量来一丝不苟,就连裁判员老师的疏漏他都能及时弥补。看着汗流满面地认真工作的他,我不禁想起了服装店的一句广告语——“总有一款适合你”。
  事后,就孩子这次活动中的表现我与其班主任谈了我的看法,并就孩子的教育与成长进行了较深入的交流。让我欣慰的是,班主任从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经过一年的苦心“栽培”,这株苗还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今天的升旗仪式上,他作为旗手站在了升旗台上。看着意气风发的他,“总有一款适合你”这句广告语又一次在我脑中闪现。他的变化在给我带来欣喜的同时,也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启示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一事无成的社会废人。每个孩子就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在此处不如别人,但在彼处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正如多元理论所说:“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有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在哪一方面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如前面那个学生,课堂上坐不住,但在测量工作中表现得极其认真。面对身上存在各种毛病的孩子,老师如不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纵使你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为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找准教育学生的突破口,给学生一个成长的支点,让其在成长的路上,捡到一块属于他们的快乐宝石。
  启示二: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和个性特征也会千差万别。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就不能“一板三眼”,千篇一律。只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切不可采取简单的办法处理,以免拉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否则,学生在惧怕你的同时,往往会把自己掩盖起来,造成他们身心亚健康发展或处于不健康状态。由此,老师的严格要求之中要更多地体现出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吐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才会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抓住问题对症下药,依此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计划,专人专用,达到应材施教的目的。教师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启示三:要用理解和信任打开心灵之门。有人说:宽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间之难的觉醒,是对人类的爱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是寂寞冬夜里飘然降临的春风。如,在此案例中的那个学生,一种巧合把我和他联系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就是一张白纸,我没有看到过他在课堂上的好动,作业时的马虎,只看到了他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并就他的工作负责而对他大加赞赏;同样,我对他来说也是一张白纸,所以他在我面前就表现得无拘无束,比赛休息时甚至用那只脏乎乎的手给我喂爆米花,看着我吃了他的爆米花,他赶紧又掏出了包里的饮料让我喝。或许是他觉得老师没有嫌弃他的脏手,没有嫌弃他喝了半拉子的饮料,因信任与尊重让他有了一种全新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才是真正激发出他认真负责的工作热情的内驱力。如果我们教育生涯中多吹一些这样的春风,特别是对待思想行为有偏差、文化课学习相对滞后的学生,用宽容心对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在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中让学生体验到做一个优秀的人的幸福与愉悦,就定会形成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的真正动力。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只有自信,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
  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去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情去感化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滋润学生,让学生在我们爱的阳光下不断感受成功,从而不断相信自我,不断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吧!
其他文献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最便捷、最主要的数学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之本。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是许多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依据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推敲才确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
学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在平行班两次执教《比的基本性质》一课。课中对于“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部分,听来颇有感触。于是笔者对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有了些思考。  课例一:   一、 复习  提问:什么叫比?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学生一一作答)  二、 导入  师:我们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联系紧密,分数有基本性质,除法
《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1期王琳老师的一篇《关于两道试题的思考》的文章里有两道试题是这样的:“语文是看图作文。图是这样的:两棵大树,树叶茂盛,遮挡住了上面的太阳、云彩、大雨。两棵树下有一棵小树,枝干细小,还有点扭曲。作文提示是:仔细观察上面的漫画,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可以编写童话故事,也可以写由这幅漫画联想到的生活中的事情,题目自拟。数学题:今天是小红11岁的生日,他邀请了小林、小军等9位好朋友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摘要】电大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德育教育如何做到面授与网络相结合,探讨基于网络的德育教育策略,让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收到教育效果,相当重要。  【关键词】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网络载体;德育网络教育方法  一、前言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是办好高质量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德育工作要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菘舟老师说:“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窦桂梅老师执教
我们一般用两课时(即第一课时的“初读”及第二课时的“精读”)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由于“精读”阶段更加直指文本秘妙也更易出彩,故而,老师们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展示,普遍比较重视和青睐。因此,担负着为全文研读“奠基”作用的第一课时,就被挤到了边缘化的境地。  高尔基在论述写作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事实上,全课教学的成败与否,也都是由扎实有效
一、 问题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法,有的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往往相互割裂。如果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分析,课堂这一系统应包括教材、教师、学生三个
问题解决的经验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与形成既离不开大量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也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相关。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怎样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一、 借助几何直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每一个词都布满了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张力。而目前的语文课堂,词语教学却出现了一种弱化、简化、泛化的趋向。  而当我观摩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后,方才真正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陈老师紧紧抓住“慷慨激昂”一词,通过阅读期待、反思、感悟等手段,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到文本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