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系家乡情 锋展凌云志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_sc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息县,历史悠久,被誉为“天下第一县”。如今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正活跃着一批中青年书法家,王建军就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其中一位。他不仅为人低调,长期默默耕耘在自己钟情的书法艺术天地之中,而且是一位带领息县书法界同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我与王建军相识多年,了解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和个性的人。首先,他的创作是非常纯正的中国书法;其次,近年来,他的作品不断入选各级展览,彰显了他的创作实力和发展潜能。他的作品已连续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楷书展、全国首届“铁人杯”书法作品展、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等专题展中入展十多次,并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最高奖等,这在当地的中青年书法家中,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特点。
  王建军从小就喜欢书法。尽管最初并没有拜师学艺,只是凭着一种执着自学前行,但一路坎坷的学习经历,也成就了他的耐性与韧性,使他硬是靠着自己的体悟,不断弥补着学书方面的缺失。
  不可否认,息县作为河南省东南部的粮食百强县,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书法学习,自然有着它特殊的利弊。
  首先,没有喧嚣热闹的生活,无形中给王建军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他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书法的技法和理论,并苦心体会笔墨之道;其次,学术空气的稀薄,无疑又给他艺术生命的成长,造成了直接的困难。
  俗话说,艰苦磨炼意志,环境造就人生。为寻找继续发展的途径,破解困惑,2009年他毅然决定走出家乡,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结缘。也正是拜识了同为河南籍的该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学岭,才使他纠正了多年来的错误临帖方法。
  从此,如鱼得水的他又于2014年再次参加了王学岭先生的高研班学习。在书坛,王学岭先生不仅诸体皆擅,而且其在楷书、行书的创作方面,在研究、教学、活动策划与组织方面,均成果丰硕,尤其是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一直得到同行的赞赏。
  榜样的无穷力量,使王建军对书法艺术的认识逐渐加深。眼界开阔的他,学书之路从此渐入正轨。
  诸体中,楷书所具有的实用性强、普及程度广和被大众接受程度高的特点,让王建军早就坚定了要深入学习并在此方面有所建树的决心。
  王建军先由唐楷入手,并转入姿态多变、方整俊朗的魏碑楷书,继而回头走向工整严谨、圆润温秀的隋楷和唐初楷书的研习。因为他深知:唐楷法度森严,习书者基础不牢,就成不了书法家,甚至沦为匠人。
  然而,书法艺术的学习不仅要讲究方法,还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因此,我认为王建军在楷书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关键,以下两个主要阶段颇为重要。
  其一,初学阶段。王建军研习了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在他看来,《神策军碑》笔法严谨,结构规整对初学者非常有益,它可以训练楷书的起笔、运笔、收笔、转折方法等,从而完成楷书笔法、间架结构的训练。
  不仅如此,为训练笔力的厚重和掌握谋篇布局的章法,王建军还以颜真卿的代表作《勤礼碑》为范本进行了学习。
  对此,他曾总结,初学临帖阶段,一定要严格按照孙过庭《书谱》所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切不可以临不像为意临而自欺欺人,只有抓住了字形,才能完成第一阶段的积累。
  其二,提升、完善阶段。为丰富笔法技巧,把静的楷书写得灵动起来、活起来。王建军先后对行书怀仁《集王圣教序》、宋四家之米芾《苕溪帖》以及米芾的尺牍等,尤其是对孙过庭《书谱》进行勤习的同时,兼学“二王”和明代王铎的行草书。
  然而,中國书法史早已证明,历来书法家只有具备了丰富传统文化的修养,才能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长期以来,王建军在研习书法的同时,除大量阅读唐诗宋词和宗白华等美学名家的论著,关注《中国书画报》《书法》等专业报刊的理论文章和业界动态外,还从河南豫剧和写意花鸟画中汲取营养,使之所书慢慢地进入一种势韵兼佳、文质相济的艺术境界。
  如此,当王建军的书法技艺和审美眼界有了较大提高时,他也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他的小楷逐渐展露出用笔的精熟稳健,形成了清秀妍美、古雅温润的艺术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传统的全面认识,不断成就了其对行、草书创作的完善和成熟。虽然他书写的其他书体是为丰富其楷书的内涵,但也有其明显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意识。
  作为息县书法创作的领军人物,王建军觉得,仅仅自己学习还不够,还应让同好有机会学习,才能提高整体水平。但是,协会没有经费。于是,他先后组织协会人员自费到平顶山、绍兴参观“兰亭奖”展览,去上海观摩第十届全国书法展,赴武汉赏析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使大家通过这些国展,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全面了解,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此外,他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邀请省内外多名专家、学者到息县讲课,现场示范、创作,教给大家笔法、用墨、用纸等创作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又通过“走出去”参加培训的机会,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的临帖班、导师班以及名家举办的书法“魔鬼训练营”培训等。
  据相关资料显示,息县书协每年还举办一次成人临帖培训班。在每年七八月份,息县书协利用暑期所举办的成人临帖班培训,根据每个人书写的字体,因材施教,使学员们的临帖收到较好的效果。在王建军的无私奉献和协会同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在,该协会已有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近40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6人。
  当新的书法才俊陆续涌现,息县书坛的整体实力也不断呈向上发展的趋势。被外界刮目相看时,王建军初心不改,依然生活低调,依旧耐得住寂寞,不爱张扬,为人谦和、诚朴的他“咬定青山不放松”。
  因为,书法在他的心中,就像信徒对宗教的虔诚。所以,他信奉艺无止境,追求无止境,决心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以毕生之力汲取古代书法艺术的精髓,创作出路子正、有个性、有底蕴的书法艺术作品,为息县书坛增光添彩!
其他文献
黄山以雄伟奇秀的地貌形象和变化无穷的视觉美感在国人心中拥有广泛的心理认同。明清之际,梅清、石涛、渐江等画家往游黄山,探其灵秀,寄以丹青,影响深远。民国以来,以黄山为画稿者渐多,张大千、黄宾虹、刘海粟、贺天健、钱瘦铁等人都是以黄山题材而闻名的画家。  中国美术馆藏《山水册》是张大千(1899—1983)创作于1941年的一套作品。此套册页共十二开,在最后一开的画跋中张大千交代了创作的缘起与全册内容:
期刊
新年伊始,收到宏煜寄来近期篆刻创作印花近百方,他恳请我给予指导,闲暇静心品读,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宏煜作品更多是在同道朋友之中交流,没有收益,也不要宣传效果,但要付出许多。对宏煜来说,付出的是精力与财力,得到的是精神的满足与愉悦。宏煜很认真,力求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展示出来,而且他在创作上思想活跃,一直在求新求变,保持着创作的活力。他对作品有一个认真筛选的过程,往往“觉今是而昨非”,其作品的基数要
期刊
201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国画花鸟本科班。2015年考取南京艺术学院国画花鸟研究生资格,师从周京新。2014年毕业作品获优秀展演奖、亚明奖学金二等奖,作品《秋阳》获第五届江苏省新人新作展新人獎(最高奖)。2016年,作品入选南艺、南师、南大三校联展,“青春之歌青春力量”第一回邀请展。2017年,作品入选写意一族巡回展览。
期刊
20世纪初,王梦白和齐白石的两幅《背面仕女》以及作品背后暗藏的画艺较量成为一段引人注目的画坛公案。王梦白与齐白石同为底层出身的南方艺术家,不仅均因陈师曾提携而在当时的北平谋得一席之地,更曾先后指导梅兰芳、王雪涛习画,可见二人在20世纪初的相似地位。而时至今日,白石老人声名卓著,为后人敬仰追慕,而王梦白却鲜有人知,境遇之差距,令人感慨。这位在20世纪初闻名遐迩的画家,其笔墨面貌究竟如何?又是什么造成
期刊
关键词:叶潞渊;篆刻;署名印;斋号印  叶潞渊是一位沉潜艺事、淡泊名利、儒雅谦厚的篆刻家、印学家和书画家。叶潞渊署名有露园、潞翁、寒碧主人、石林后人、潞翁、叶老等,斋号有且住轩、静乐簃、寒碧居、春在楼,另有石林精舍、小石林等,并且留下了不少署名印和斋号印。这些印章印风不一,变化丰富,取法高古。从印章的风格、布局与边款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叶潞渊的篆刻艺术。韩天衡先生说:“绵延五百年的明清篆刻流派
期刊
创作城市题材的水墨画时,我将城市看作人造的丘壑,游遍其中的大街小巷,从城市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技法上,探求外在的水墨艺术形式,尝试在山水画笔墨程式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突破,将笔墨构成做减法,探索表达城市的语言符号。城市题材绘画往往结合现实主义精神,描绘对象是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在探索這些外在形式的同时,也寻求水墨城市的精神表达,以“游观”为主题,深入现代生活中去,将城市景观和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
期刊
关键词:西方现代绘画;中国绘画;主观;简约;形式;意味  西方绘画从模仿现实的古典绘画、学院绘画到现代绘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直到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1],才为现代绘画做了界定。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简单地说有这么几方面。第一,“形式”,即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有机组成,也就是艺术作品独特的结构合成,如构图、色彩、点、线、面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画面效果。
期刊
李滋煊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母、外祖父和父亲李济川均能书善画,他幼承家学,尤爱书法。早年辗转于郑州和上海两地求学。抗战期间,重庆成为政治文化重镇,一时精英荟萃,艺事频繁。在此,他结识了张廉希、傅抱石、丰子恺、徐文镜等书画大家,并有幸得名师指点。  1946年至1949年间,李滋煊在西安与柯树荣、毕志云、张润霖等人共同发起并组织书会,定期主讲书法,切磋书艺。通过这些艺事活动,他结识了书画篆刻家陈廷尧。
期刊
韩斌  别署韩元斌、逸之。1976年生于莱州。1997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艺术硕士学位,师从郭志光、张宝珠、梅墨生先生。现为九三学社社员、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培训班导师、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济南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芥英社成员。  樊磊  字弗言。1974年生,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
期刊
关键词:书法教育;蒙童;书学;转变;反思  一、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始于语言文字的诞生,而对学生而言,则是从“破蒙”开始。《周易·蒙卦》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指启蒙,蒙童指旧时刚刚读书识字的儿童。由于识字与写字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这一启蒙阶段,书法教育也是传统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起源甚早,至少自殷商始,书法便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