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难得的机会,笔者在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聆听了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张一山老师上的一节课《祝福》,现将张老师这节课的大致流程附录如下。
课前请一学生到黑板前做整堂课的书写员。
一、 课文的导入。投影展出“祝福”二字及其篆书写法,根据字形,让学生解读“祝福”二字的含义。其中一学生说“祝”的意思是一人跪拜,似乎在祈祷什么。张老师点拨这个“祝”字的左边是在桌子上放了一个什么东西,请大家猜是什么,有学生说是贡品,有学生说是水果。张老师解读说是祭品,并投影展示“祝”字的意思是祭奉神灵、祷告祝福的意思。又请学生猜“福”字的意思,学生大多认得“福”字左边的形状是桌子及摆放的祭品,“福”字右边有学生猜是扫帚,有学生猜是棒槌,张老师点拨是酒瓮,投影展示“福”字的意思为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对“祝福”二字的精妙解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记录员的学生工整地在黑板上写上了祝福这两个大字)
二、由“祝福”二字的含义,张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小说中的“祝福”与刚讲的《说文解字》中“祝福”的含义一样吗?小说中哪里提到“祝福”的?学生答是第二小节。张老师要求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后思考讨论。(老师不停地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差不多。
张老师又问:你觉得这样的祝福真会赐予你幸福吗?学生小组讨论后,认为不能,是封建迷信。老师问仅仅是封建迷信吗?学生思考。张老师点拨:请大家关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说明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随大流。老师说对,并总结这是一个封闭的乡村,人们迷信、落后、愚昧,那么,生活在鲁镇的又有哪些人呢?
三、以小组为单位,或同位讨论,把小说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找出来。(学生读书过程中,老师不停地巡视、指导)张老师分别请两位学生到黑板的左右两边写上自己从书中找到的人物,两位学生写完后,张老师又让其他学生上黑板补充,大概有6-7位学生。学生板书:祥林嫂、四叔、四婶、阿牛、我、卫老婆子、短工、祥林嫂的婆婆、阿毛、柳妈、贺老六、贺老七、镇上的人们、庙祝。
张老师问:这些人物大家找得很全,黑板上男同学的字写得端端正正,符合汉字书写的规范;女同学的字清清秀秀,看着舒服。那么,请大家给这些人物分分类,怎么分呢?
一个学生答:以地点来分,是鲁镇人还是非鲁镇人。张老师评价:这种分法很新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另一学生答:看是否跟鲁四老爷有亲戚关系。张老师评价:这不太妥当,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又有一学生答:看这个人物有无鲜明的性格。张老师说:对,那么,以上哪些人物是性格鲜明的呢?学生答:祥林嫂、四叔、短工、柳妈、庙祝、卫老婆子、我、祥林嫂的婆婆、四婶,不鲜明的是阿牛、阿毛。张老师说,还有别的分类方法吗?学生大都沉默。张老师点拨:同学们,想想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关系,这也是一种分类的方法。过一会儿,一学生回答: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来分。张老师说:对。那么,以上哪些人物是主要人物呢?学生齐答:主要人物是我、四叔、祥林嫂。
四、张老师评价,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认识这篇小说里的小人物们。他们做了哪些事,他们与祥林嫂的命运又有何关联呢?
老师投影展示《祝福》“我学·我讲·我达标”(给出明确的问题,也是这课的重点),问:小说中的小人物各有故事,各有特别的性格,各有存在的意义。你能读出来吗?
投影展示人物:短工、卫老婆子、婆婆、柳妈和庙祝。
张老师让学生们先自读,几分钟后,让学生四人或六人一组,分组讨论;张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每组選一个小人物,明故事,知性格,懂作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张老师在不停地巡视、指导,不停地鼓励)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后,张老师问,你们对哪个人物感兴趣啊。三四组的学生对庙祝非常感兴趣。张老师将对庙祝感兴趣的同学请到讲台前,面对大家站着,请他们讲庙祝的故事,说庙祝的作用。两个学生说庙祝起先不收祥林嫂的钱,直到祥林嫂急哭了,庙祝才收,说明庙祝很善良,有同情心。张老师问同学们同不同意。讲台下的学生们都说不同意。老师问:为什么?下面的同学都沉默以对。张老师就问:同学们,祥林嫂给庙祝多少钱?学生们回答12块大洋。张老师又问,祥林嫂干一个月活能得多少钱?学生答500钱。祥林嫂捐门槛,要干多少年活?学生计算了一下,答2年。张老师问,祥林嫂最后死了,死之前祥林嫂沦为了乞丐,为什么?学生恍然大悟,钱被骗了。张老师总结:庙祝先不收祥林嫂的钱,等到祥林嫂流泪着急,他才勉为其难地将钱收下,表现出庙祝收钱的合理性,更表现了庙祝贪图钱财的虚伪性。
2.请一组讨论热烈的学生讲述卫老婆子的故事,学生说没准备好呢。张老师又问,那么你们对谁还比较感兴趣,有一组的孩子说短工。张老师就请这位学生带领同学们回归课本,讲述关于短工的故事,短工什么时候出现,与祥林嫂的悲剧有何关联,短工又有何性格特征?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
3.张老师问,那么,卫老婆子在祥林嫂的悲剧中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学生们熟读课文,再做探讨,得出结论:卫老婆子是个中人,正是因为她的介绍,祥林嫂才来到鲁镇,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张老师接着问,祥林嫂的婆婆呢?学生们义愤填膺地说,她把祥林嫂卖了又卖。这时,下课铃响了。张老师做总结发言。
五、同学们,《祝福》里的这些次要人物,看似都与祥林嫂之死无关,没有人有责任;但人人都有责任,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杀死了祥林嫂。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深入思考,祥林嫂死了,下一个是谁呢?(下课)
这节公开课是张一山老师课堂教学贯彻“学讲达”思想的一个表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教育只有立足于人,尊重人性,才可能使人健康地成长。裴斯泰洛齐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以帮助他成为完整的人,适当地培植其能力和才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它具有鲜明的特点,更多地强调意会和个性体验,在充满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精神的滋养和人格的升华。我认为,张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长文短教,切入角度新颖,教学重点突出
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以思想性见长的,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是要体会其在简短的篇幅里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如果一节课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又梳理小说情节,那么整节课的内容就会变得琐碎和庞杂。这样,势必冲淡了主题,费时又不能达成目标。
张老师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小人物对祥林嫂悲剧起到的推动作用,设计角度新颖,课堂中抓住了学生的关注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扣住了小说阅读的要点,并在阅读实践中做出了示范,有助于学生阅读与欣赏小说能力的提升。这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要求是一致的,值得赞赏。
张老师的课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着力点明确。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引领学生阅读、分析文本,让学生认识到鲁镇是一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鲁镇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呢?这些人物又是怎样推动祥林嫂命运的发展呢?接下来,师生围绕“学讲达”的清晰目标,阅读课文,讨论交流,理解小人物对祥林嫂悲惨命运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揭示小说反映的社会本质,明确了小说的主题。
二、思路清晰,课堂“学讲达”,师生共同成长
教学的环节安排上,张老师始终贯彻了他的“学讲达”的思想,教学切入颇费匠心;教学实施中,思路清晰,用问题推进,不断探究,不断深入,完成了自定的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的“学讲达”流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是師生共同面对、共同确定、共同协商的学习要素。所谓成长,指学生的学习视野不断拓宽,学习眼光不断走向敏锐,学习思维不断摆脱稚嫩的过程。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其成长的姿态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在正确、熟练、有效地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突破或者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学讲达”流程中,学生的成长姿态表现为视野更加开阔、眼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理性等许多领域与方面。从学生自主成长来看,更重要的是主体兴致不断得到强化与拓宽,思维品质不断得到浸润与优化,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加丰富、扎实、成熟。所谓兴致,是指对文本阅读与思考产生兴趣。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对文本产生了兴致,那么,自觉的阅读深入、问题生成与探讨就水到渠成了。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的时候,张老师从《说文解字》中有关“祝福”二字的字形的推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祝福有了感性的认识,张老师又辅以“祝福”二字的深刻解读,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我学”的情境,师生共同开始了对课本的研读。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同伴,并在同伴的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兴致。这样,当一个学习小组围绕一篇课文讲出自己的兴致时,同伴的兴致会得到强化和拓展。“学讲达”流程中,无论是来自学生“我讲”中生成的小组共同关注,还是教师呈现的我关注,无不是为了聚焦学生的阅读兴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兴致的生成看,“学讲达”的流程是兴致的生成、扬弃与深化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致会更加旺盛。
学生应有的成长姿态首先表现为语文兴趣的觉醒与自觉。当学生的阅读兴致很高时,学习活动就更加热烈,学习经验就更加丰富。课堂上,学生非常清楚自己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扮演什么样的兴致角色、在文本中要寻觅什么样的兴致问题。按照张老师“学讲达”的理念展开文本阅读教学,学生一下子被放在主体兴致唤醒与生成的地位上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兴致不断生长的过程。上《祝福》这节课,大多数老师会把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小说情节的梳理,张老师却另辟蹊径,用鲁镇的小人物在祥林嫂之死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样的问题切入,令人眼前一亮。可以说,这一个问题就把学生的兴致唤醒了,接下来,学生们自然能沉浸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与研习中。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老师互动,课堂有如一池春水,被问题带动着,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学讲达”是学生思维成长应有的姿态。课堂上,张老师努力鼓励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去分析、判别文本语言和文本现象,鼓励学生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发现与质疑审视,大胆地让学生用批判的思维去审视教材表达、改变教材表达和否定教材表达,从而积极探究,发现文本表达的严肃性或可改变性,形成自己的文本阅读眼光,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课堂上,张老师不是一味地鼓励,而是对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及时纠偏纠错,如纠正课堂上孩子们分析庙祝这个小人物时的错误认识。在“学讲达”流程中,学生能尝试改变已有的表达和否定已有表达,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思辨能力。当学生面对已有的表达勇于批判、勇于突破,学生也就成长了发展了。“学讲达”流程中,“我讲”是“我学”结果的表达,是一种阅读思考与成长的标志。“我讲”过程中的反思与否定的价值,要远大于“我讲”结果本身,它更有助于形成科学理性的思辨精神,更有助于促进自我思维品质的提升。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师生通过课堂“学讲达”,兴致得到强化,认识得到深化,思维得到浸润,语文运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张老师把“学讲达”看成学生成长的状态,成长的引领,不断地导拨促,学生自然能得到教化之功,日积月累,自然达到教师预设甚至超出教师预设的目标。
三、以生为本,巧妙“导拨促”,构建幸福的课堂
这节课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这节课是借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不熟悉,教师却能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问题,交流讨论,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修正不妥当的表述,提高思维与表达水平。整堂课,学生活动丰富多样,热烈有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人数多。借班上课,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除了教师心中有学生,除了有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艺术技巧。如果教师不善于引导,不善于组织,课堂就可能沉闷、无趣,教学的推进就可能困难、尴尬。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增强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在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中,要求能够观察语言文字应用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的新问题。依据新《课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在结构上明晰地分成了两大部分,即梳理部分和探究部分。张老师在课堂中站准了“导、拨、促”的位置,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如在给学生提出如何划分小说中的人物后,张老师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小说中的小人物各有故事,各有特别的性格,各有存在的意义,你能读出来吗?由此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这节课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引领学生思考小人物在他人生命中充当的角色,从而揭示出小说的社会特色及主题。课堂不再只是热闹的课堂,它在热闹的同时,有了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维。感性的认识背后有理性思考的课堂,才是成熟而有深度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课前请一学生到黑板前做整堂课的书写员。
一、 课文的导入。投影展出“祝福”二字及其篆书写法,根据字形,让学生解读“祝福”二字的含义。其中一学生说“祝”的意思是一人跪拜,似乎在祈祷什么。张老师点拨这个“祝”字的左边是在桌子上放了一个什么东西,请大家猜是什么,有学生说是贡品,有学生说是水果。张老师解读说是祭品,并投影展示“祝”字的意思是祭奉神灵、祷告祝福的意思。又请学生猜“福”字的意思,学生大多认得“福”字左边的形状是桌子及摆放的祭品,“福”字右边有学生猜是扫帚,有学生猜是棒槌,张老师点拨是酒瓮,投影展示“福”字的意思为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对“祝福”二字的精妙解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记录员的学生工整地在黑板上写上了祝福这两个大字)
二、由“祝福”二字的含义,张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小说中的“祝福”与刚讲的《说文解字》中“祝福”的含义一样吗?小说中哪里提到“祝福”的?学生答是第二小节。张老师要求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后思考讨论。(老师不停地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差不多。
张老师又问:你觉得这样的祝福真会赐予你幸福吗?学生小组讨论后,认为不能,是封建迷信。老师问仅仅是封建迷信吗?学生思考。张老师点拨:请大家关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说明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随大流。老师说对,并总结这是一个封闭的乡村,人们迷信、落后、愚昧,那么,生活在鲁镇的又有哪些人呢?
三、以小组为单位,或同位讨论,把小说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找出来。(学生读书过程中,老师不停地巡视、指导)张老师分别请两位学生到黑板的左右两边写上自己从书中找到的人物,两位学生写完后,张老师又让其他学生上黑板补充,大概有6-7位学生。学生板书:祥林嫂、四叔、四婶、阿牛、我、卫老婆子、短工、祥林嫂的婆婆、阿毛、柳妈、贺老六、贺老七、镇上的人们、庙祝。
张老师问:这些人物大家找得很全,黑板上男同学的字写得端端正正,符合汉字书写的规范;女同学的字清清秀秀,看着舒服。那么,请大家给这些人物分分类,怎么分呢?
一个学生答:以地点来分,是鲁镇人还是非鲁镇人。张老师评价:这种分法很新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另一学生答:看是否跟鲁四老爷有亲戚关系。张老师评价:这不太妥当,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又有一学生答:看这个人物有无鲜明的性格。张老师说:对,那么,以上哪些人物是性格鲜明的呢?学生答:祥林嫂、四叔、短工、柳妈、庙祝、卫老婆子、我、祥林嫂的婆婆、四婶,不鲜明的是阿牛、阿毛。张老师说,还有别的分类方法吗?学生大都沉默。张老师点拨:同学们,想想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关系,这也是一种分类的方法。过一会儿,一学生回答: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来分。张老师说:对。那么,以上哪些人物是主要人物呢?学生齐答:主要人物是我、四叔、祥林嫂。
四、张老师评价,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认识这篇小说里的小人物们。他们做了哪些事,他们与祥林嫂的命运又有何关联呢?
老师投影展示《祝福》“我学·我讲·我达标”(给出明确的问题,也是这课的重点),问:小说中的小人物各有故事,各有特别的性格,各有存在的意义。你能读出来吗?
投影展示人物:短工、卫老婆子、婆婆、柳妈和庙祝。
张老师让学生们先自读,几分钟后,让学生四人或六人一组,分组讨论;张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每组選一个小人物,明故事,知性格,懂作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张老师在不停地巡视、指导,不停地鼓励)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后,张老师问,你们对哪个人物感兴趣啊。三四组的学生对庙祝非常感兴趣。张老师将对庙祝感兴趣的同学请到讲台前,面对大家站着,请他们讲庙祝的故事,说庙祝的作用。两个学生说庙祝起先不收祥林嫂的钱,直到祥林嫂急哭了,庙祝才收,说明庙祝很善良,有同情心。张老师问同学们同不同意。讲台下的学生们都说不同意。老师问:为什么?下面的同学都沉默以对。张老师就问:同学们,祥林嫂给庙祝多少钱?学生们回答12块大洋。张老师又问,祥林嫂干一个月活能得多少钱?学生答500钱。祥林嫂捐门槛,要干多少年活?学生计算了一下,答2年。张老师问,祥林嫂最后死了,死之前祥林嫂沦为了乞丐,为什么?学生恍然大悟,钱被骗了。张老师总结:庙祝先不收祥林嫂的钱,等到祥林嫂流泪着急,他才勉为其难地将钱收下,表现出庙祝收钱的合理性,更表现了庙祝贪图钱财的虚伪性。
2.请一组讨论热烈的学生讲述卫老婆子的故事,学生说没准备好呢。张老师又问,那么你们对谁还比较感兴趣,有一组的孩子说短工。张老师就请这位学生带领同学们回归课本,讲述关于短工的故事,短工什么时候出现,与祥林嫂的悲剧有何关联,短工又有何性格特征?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
3.张老师问,那么,卫老婆子在祥林嫂的悲剧中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学生们熟读课文,再做探讨,得出结论:卫老婆子是个中人,正是因为她的介绍,祥林嫂才来到鲁镇,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张老师接着问,祥林嫂的婆婆呢?学生们义愤填膺地说,她把祥林嫂卖了又卖。这时,下课铃响了。张老师做总结发言。
五、同学们,《祝福》里的这些次要人物,看似都与祥林嫂之死无关,没有人有责任;但人人都有责任,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杀死了祥林嫂。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深入思考,祥林嫂死了,下一个是谁呢?(下课)
这节公开课是张一山老师课堂教学贯彻“学讲达”思想的一个表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教育只有立足于人,尊重人性,才可能使人健康地成长。裴斯泰洛齐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以帮助他成为完整的人,适当地培植其能力和才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它具有鲜明的特点,更多地强调意会和个性体验,在充满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精神的滋养和人格的升华。我认为,张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长文短教,切入角度新颖,教学重点突出
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以思想性见长的,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是要体会其在简短的篇幅里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如果一节课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又梳理小说情节,那么整节课的内容就会变得琐碎和庞杂。这样,势必冲淡了主题,费时又不能达成目标。
张老师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小人物对祥林嫂悲剧起到的推动作用,设计角度新颖,课堂中抓住了学生的关注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扣住了小说阅读的要点,并在阅读实践中做出了示范,有助于学生阅读与欣赏小说能力的提升。这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要求是一致的,值得赞赏。
张老师的课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着力点明确。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引领学生阅读、分析文本,让学生认识到鲁镇是一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鲁镇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呢?这些人物又是怎样推动祥林嫂命运的发展呢?接下来,师生围绕“学讲达”的清晰目标,阅读课文,讨论交流,理解小人物对祥林嫂悲惨命运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揭示小说反映的社会本质,明确了小说的主题。
二、思路清晰,课堂“学讲达”,师生共同成长
教学的环节安排上,张老师始终贯彻了他的“学讲达”的思想,教学切入颇费匠心;教学实施中,思路清晰,用问题推进,不断探究,不断深入,完成了自定的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的“学讲达”流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是師生共同面对、共同确定、共同协商的学习要素。所谓成长,指学生的学习视野不断拓宽,学习眼光不断走向敏锐,学习思维不断摆脱稚嫩的过程。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其成长的姿态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在正确、熟练、有效地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突破或者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学讲达”流程中,学生的成长姿态表现为视野更加开阔、眼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理性等许多领域与方面。从学生自主成长来看,更重要的是主体兴致不断得到强化与拓宽,思维品质不断得到浸润与优化,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加丰富、扎实、成熟。所谓兴致,是指对文本阅读与思考产生兴趣。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对文本产生了兴致,那么,自觉的阅读深入、问题生成与探讨就水到渠成了。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的时候,张老师从《说文解字》中有关“祝福”二字的字形的推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祝福有了感性的认识,张老师又辅以“祝福”二字的深刻解读,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我学”的情境,师生共同开始了对课本的研读。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同伴,并在同伴的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兴致。这样,当一个学习小组围绕一篇课文讲出自己的兴致时,同伴的兴致会得到强化和拓展。“学讲达”流程中,无论是来自学生“我讲”中生成的小组共同关注,还是教师呈现的我关注,无不是为了聚焦学生的阅读兴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兴致的生成看,“学讲达”的流程是兴致的生成、扬弃与深化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致会更加旺盛。
学生应有的成长姿态首先表现为语文兴趣的觉醒与自觉。当学生的阅读兴致很高时,学习活动就更加热烈,学习经验就更加丰富。课堂上,学生非常清楚自己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扮演什么样的兴致角色、在文本中要寻觅什么样的兴致问题。按照张老师“学讲达”的理念展开文本阅读教学,学生一下子被放在主体兴致唤醒与生成的地位上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兴致不断生长的过程。上《祝福》这节课,大多数老师会把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小说情节的梳理,张老师却另辟蹊径,用鲁镇的小人物在祥林嫂之死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样的问题切入,令人眼前一亮。可以说,这一个问题就把学生的兴致唤醒了,接下来,学生们自然能沉浸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与研习中。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老师互动,课堂有如一池春水,被问题带动着,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学讲达”是学生思维成长应有的姿态。课堂上,张老师努力鼓励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去分析、判别文本语言和文本现象,鼓励学生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发现与质疑审视,大胆地让学生用批判的思维去审视教材表达、改变教材表达和否定教材表达,从而积极探究,发现文本表达的严肃性或可改变性,形成自己的文本阅读眼光,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课堂上,张老师不是一味地鼓励,而是对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及时纠偏纠错,如纠正课堂上孩子们分析庙祝这个小人物时的错误认识。在“学讲达”流程中,学生能尝试改变已有的表达和否定已有表达,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思辨能力。当学生面对已有的表达勇于批判、勇于突破,学生也就成长了发展了。“学讲达”流程中,“我讲”是“我学”结果的表达,是一种阅读思考与成长的标志。“我讲”过程中的反思与否定的价值,要远大于“我讲”结果本身,它更有助于形成科学理性的思辨精神,更有助于促进自我思维品质的提升。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师生通过课堂“学讲达”,兴致得到强化,认识得到深化,思维得到浸润,语文运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张老师把“学讲达”看成学生成长的状态,成长的引领,不断地导拨促,学生自然能得到教化之功,日积月累,自然达到教师预设甚至超出教师预设的目标。
三、以生为本,巧妙“导拨促”,构建幸福的课堂
这节课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这节课是借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不熟悉,教师却能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问题,交流讨论,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修正不妥当的表述,提高思维与表达水平。整堂课,学生活动丰富多样,热烈有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人数多。借班上课,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除了教师心中有学生,除了有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艺术技巧。如果教师不善于引导,不善于组织,课堂就可能沉闷、无趣,教学的推进就可能困难、尴尬。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增强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在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中,要求能够观察语言文字应用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的新问题。依据新《课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在结构上明晰地分成了两大部分,即梳理部分和探究部分。张老师在课堂中站准了“导、拨、促”的位置,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如在给学生提出如何划分小说中的人物后,张老师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小说中的小人物各有故事,各有特别的性格,各有存在的意义,你能读出来吗?由此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这节课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引领学生思考小人物在他人生命中充当的角色,从而揭示出小说的社会特色及主题。课堂不再只是热闹的课堂,它在热闹的同时,有了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维。感性的认识背后有理性思考的课堂,才是成熟而有深度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