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是一门视觉的艺术,任何创作情感之先几乎都来源于我们的视知觉,就如后世对莫奈的研究很多时候愿意相信“上帝给了他一双可爱的眼睛”。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反映完全不一样的意识形态和美学思想,乃至东西方而言,对于绘画的本质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绘画本身而言,同一个出发点就是以线造形,师法自然,只是中西方文化里对人与自然的观点不同导致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西方的绘画体系深受古希腊文明的影响,重理性,追求自然真实的感官感受,将美理性化、科学化、数字化、具体化。而东方注重以书法为基础的书写性,以形写神的气韵生动性,一个“墨分五色”就谱写着中国艺术形式的至高境界。西方人对于美的追求往往是用科学的方式来度量和裁定的。与中国李白这样“斗酒诗百篇”的感性气质形成鲜明的对比。解剖学、透视学、大气透视法、明暗渲染法等等一系列理论立书著说成为今天我们师古今法自然的依托。本文认为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关于艺术的本质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理论支持,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俄国形式主义的“技巧和形式”;费尔龙的“情感表现”都阐述了对艺术的本质的假定性,在假定性之先都脱离不了视觉的体验,下面就绘画关于“看”提出几点拙见。
一、“形”的视觉情感化
任何绘画作品都是有千变万化的形构成,无论表现的是“日常情感”还是“审美情感”,绘画上的表现仍是由画面上的基本元素构成,元素上不变,变得是元素的形象因素,这种变化呈现出“共性”或是“个性”。作品展现出再现或是表现的面貌,从而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的得到源自作者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源自创作动因的视觉化形象。我们知道,我们眼睛所见是由大脑决定的,大脑决定着我们看见怎样的世界,绘画又要求我们我们大脑所见转换为符合绘画性的视觉形象。比如:塞尚在绘画里一直追求着理性与内在结构,为了在画面面上建立新的绘画秩序,打破几百年来绘画界临摹自然的习气,他认为构成画面的形与色块都由最简单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或是三角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组成,这是世界本源的构成形式。不难理解,对于初画者,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往往都是从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开始的,即使是技法熟练的画家而言一幅作品的开端也是由线而成面的一个正方形或是长方形开始的,这与雕塑的制作过程不谋而合,这正是绘画里“太一”理念。西方体系中人像写生在绘画对象中应该算是比较难的了,多求形似而得其神韵。面对越是复杂的形体组合越是要冷静的分析如何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分解然后一步一步构建出复杂的连一条短直线都找不到的生动形象,对“形”的理解与转化在绘画的实践中有点雕塑制作的过程由整体入手,之后逐步细化形体而得到需要的心象。我们一直都在追求所需要的心象,不管是写实,还是后现代抽象艺术,无不也是从基本的几何形体之中抽离出来的心像。视觉层面极其复杂的形象并将其几何化,这会让我们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绘画世界,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满足创作。总之,内容上化繁为简,再寻找出简而不凡的表达方式以丰富视觉审美体验。
二、“整体”观
整体观念在不同的学科都必须要建立的意识,“整体”对于一个画者都是潜移默化的概念,它是贯穿绘画过程中最重要的意识,贯穿始终,绘画展现的是作者所见、所感、所悟时,其内在的体现的东西往往展现着一个自我的认识情感表达。整体观念贯穿整个绘画制作的过程,从“所见——感受——体悟——表现”必须着力于整体之上,后印象艺术家高更提倡绘画不能摹写自然,要表现心中的天地,可塔希提的系列作品也没有逃出得之自然的界限,只是表现手法上形与色都得到了一定的解放。梵高曾去拜访雷诺阿的时候被其教授道我们在看待眼前世界的时候,画山的时候要考虑到天空和大地,远处的房子是一块红色,树是一块绿色……当下,有学者认为绘画的过程是两个能力的体现:观察力与控制力,谈到观察力就回到我们所讲的关于“看”的问题,整体意识贯穿始终首要的是有整体观察能力。观察即是对对象进行细致察看,全面的进行外在形体特征的体察,得到细致入微的形体感受,由于人的视觉的生理性,眼睛的关注点往往容易被一些细节的东西所占据,就像当下玩视觉冲击力的电影一样,我们会特别的记得那些闪耀的特效而忽略电影本身所要的主体性表达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做一个心理暗示让自己回到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视觉。生理性上阐述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是我们的大脑想让我们见到的。眼睛只能作为一个视觉现象的桥梁,这也就不难理解绘画的终极目的是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或是心理体验,一切只表现生理视觉现象的绘画就显得无力苍白。整个绘画观察的过程应该是“所见——感受——体悟——表现”的循环的过程,以获得对表达对象的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将我们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整体观察的视觉活动中去。
三、“发现”与“归纳”
“发现”与“归纳”在绘画中对应的是“舍”与“得”,似是一个悖论,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在这个加与减的过程中往往会决定着一个画家的风格样式。加法做的多了越趋于写实甚至是超写实(或照片写实),减法则越是趋于表现乃至抽象。正是对于二者的权衡才是的绘画的世界有着宽广的疆域去发掘。在关于“看”的大前提下,此篇我们只讨论这个界域里的“发现”与“归纳”,就写生而言(以维拉斯石膏像为例),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睛,严格的黄金分割下每一个轮廓都是那么的完美,因为古希腊的理性美而产生的美的标准完整的在她的身体现出来。今天,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必须仔细理性地发现她所带来的一切。常说“自然界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于一个从事视觉艺术创作的人来说这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先决条件,没有它将无从谈起,这往往不是与生俱来,树立这样的意识久而久之将变成一种不自觉的自省,在单纯的“看”与“发现”来说,不能放弃任何细节,这就有可能造成丧失对象本身的本质与内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以天真的态度去审视所观察的一切,不带任何成见与经验,视觉经验往往让我们的眼光变得“概念”,一个“概念”的方式也许可以变成你的个人符号,更多的会将你带入千篇一律的境地,与绘画背道而馳。“归纳”——绘画表达的最崇高的方式,通俗一点说就是“提炼”,充分理解所要表达的东西进行提取得到最有效的代表性的内容。齐白石曾经提出“笔墨等于零”,影响了整个画界,所讲的也就是这个观念,这一阶段进行思维意识上的加工是形成好的作品的先决条件,也是观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发现”与“归纳”得过程中得到绘画需要的一种平衡,“发现”往往带来众多的信息,此时我们需要主观的筛选,筛选就会带来选择与放弃,选择下来的东西需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如罗中立的《父亲》,既是我们的父亲——普遍性,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父亲形象、一代劳动人民朴素的象征——典型性。具体画面元素的表达中,筛选出来的信息需得到“归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到画面元素的一种典型性。有“发现”就须“归纳”,进而有“舍”才有“得”,得到更好的审美情感与体验又来绘画性表达。 四、视觉至“心象”
绘画起始于视觉,视觉提供我们太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烦扰,画者在创作中無不是将视觉进行转化进而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心象,表现自己的一种内省与自观。南齐谢赫六法“应物象形”其实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从绘画的童年时期发展到透视解剖学科的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一句简单的描摹自然太过于肤浅,因为在这期间创造出了太多的经典与传奇,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米洛斯的维纳斯到罗丹的思想者,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解剖学到塞尚对后现代主义的奠基,无不是从“表象”到“心象”转换,从表面到内质的深剖。对于自然的摹写之当下也跳不出这样的范畴,从绘画艺术的童年到各样学说的建立至今天成熟的教学体系,证明了人类发展趋于大众审美的取向,都逃不过我们视觉的生理学性特征。但艺术需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来源于视觉真实的依托,从而建立个人绘画艺术风格,由视觉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来描述自然对于自己诉说的故事,这便是“眼中物”与“胸中物”的区别。“胸中物”——“心象”,今天的绘画更加的多元与包容,“心象”是情感的产物,情感有感性与逻辑之分,贝尔表示:“伟大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它能否变成日常存在的一部分,而在于它能把我们从日常存在中解脱出来的能力……”随着美术的发展,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自浪漫主义开始越来越注重绘画中的情感表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绘画中理性至上的观念。费尔龙跟是最早提出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表现,之后的艺术家们更是注重“心象”的表现,绘画变得越来越自我的个性化呈现。
五、“光”之于绘画
眼睛,我们感受世界的感官器官,而光是我们眼睛感受世界的开端,在美术史中,对于光的解剖与分析就没有停止过,从达芬奇的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立体开始,光就作为我们绘画的重要元素出现,只不过在那个时候没有把它列出来做科学的分析。伦勃朗、卡拉瓦乔可是表达光线的一把好手,让他们的艺术充满着戏剧意味,但从人物来说,画面的主体似乎不是那些活灵活现的生物,他们似乎只是一个载体,用来阐释戏剧意味光线的和谐。不过到此说到底光仍然是伦勃朗心中的那抹神秘。科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让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验室里的成果改写着以往的种种。一个三菱镜改变了千年来人们对阳光的认识,这是的印象派的额画家对光线进行分解,前人的基础上,弱化结构和形体,走出画室表现瞬息万变光线下的大千世界。并研究人的视觉特性,利用人的视觉融合功能进行绘画艺术的创作,把绘画艺术又推向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时至今日,绘画对于光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罗马美院终身教授——桑德罗特劳蒂强调“画面要有光”,作品极富抽象意味的它同样强调光的重要性,只是此时的“光”带有抽象的意味,好比“心象”中的“光”,是自然光线的一种抽离,此时与色彩的关系显得更加的密切。“光”改变了绘画的绘制技巧,改变了绘画的形式面貌,改变了绘画的意识观念,关于“光”在绘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以“绘画之光”的命题进行阐述。
牛顿因为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而塞尚用一个苹果开启了后现代艺术之门。流派的更迭总是建立在否定与被否定之间进行新旧的替换,而这一切的都源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持续发生着变化,怎样看待或者说怎样观察往往决定着绘画的走向,绘画一定程度上同样是内容与形式的展现(内容与形式两大命题是当下绘画研究的两个重要命题,简而言之为“画什么”与“怎么画”),在讨论这两个命题的时候就已经站在了技法的层面之上,观察与表现也是其根本所在。那么,绘画伊始,面对的最直接与中重要的命题即是如何“看”,关于“看”在绘画创作中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今天的讨论也许会明天否定之否定的一点基础,观念在变化,寻求符合当下时代性和永恒的审美性才是最重要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古典油画混合技法研究》课题成果论文。
一、“形”的视觉情感化
任何绘画作品都是有千变万化的形构成,无论表现的是“日常情感”还是“审美情感”,绘画上的表现仍是由画面上的基本元素构成,元素上不变,变得是元素的形象因素,这种变化呈现出“共性”或是“个性”。作品展现出再现或是表现的面貌,从而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的得到源自作者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源自创作动因的视觉化形象。我们知道,我们眼睛所见是由大脑决定的,大脑决定着我们看见怎样的世界,绘画又要求我们我们大脑所见转换为符合绘画性的视觉形象。比如:塞尚在绘画里一直追求着理性与内在结构,为了在画面面上建立新的绘画秩序,打破几百年来绘画界临摹自然的习气,他认为构成画面的形与色块都由最简单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或是三角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组成,这是世界本源的构成形式。不难理解,对于初画者,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往往都是从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开始的,即使是技法熟练的画家而言一幅作品的开端也是由线而成面的一个正方形或是长方形开始的,这与雕塑的制作过程不谋而合,这正是绘画里“太一”理念。西方体系中人像写生在绘画对象中应该算是比较难的了,多求形似而得其神韵。面对越是复杂的形体组合越是要冷静的分析如何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分解然后一步一步构建出复杂的连一条短直线都找不到的生动形象,对“形”的理解与转化在绘画的实践中有点雕塑制作的过程由整体入手,之后逐步细化形体而得到需要的心象。我们一直都在追求所需要的心象,不管是写实,还是后现代抽象艺术,无不也是从基本的几何形体之中抽离出来的心像。视觉层面极其复杂的形象并将其几何化,这会让我们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绘画世界,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满足创作。总之,内容上化繁为简,再寻找出简而不凡的表达方式以丰富视觉审美体验。
二、“整体”观
整体观念在不同的学科都必须要建立的意识,“整体”对于一个画者都是潜移默化的概念,它是贯穿绘画过程中最重要的意识,贯穿始终,绘画展现的是作者所见、所感、所悟时,其内在的体现的东西往往展现着一个自我的认识情感表达。整体观念贯穿整个绘画制作的过程,从“所见——感受——体悟——表现”必须着力于整体之上,后印象艺术家高更提倡绘画不能摹写自然,要表现心中的天地,可塔希提的系列作品也没有逃出得之自然的界限,只是表现手法上形与色都得到了一定的解放。梵高曾去拜访雷诺阿的时候被其教授道我们在看待眼前世界的时候,画山的时候要考虑到天空和大地,远处的房子是一块红色,树是一块绿色……当下,有学者认为绘画的过程是两个能力的体现:观察力与控制力,谈到观察力就回到我们所讲的关于“看”的问题,整体意识贯穿始终首要的是有整体观察能力。观察即是对对象进行细致察看,全面的进行外在形体特征的体察,得到细致入微的形体感受,由于人的视觉的生理性,眼睛的关注点往往容易被一些细节的东西所占据,就像当下玩视觉冲击力的电影一样,我们会特别的记得那些闪耀的特效而忽略电影本身所要的主体性表达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做一个心理暗示让自己回到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视觉。生理性上阐述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是我们的大脑想让我们见到的。眼睛只能作为一个视觉现象的桥梁,这也就不难理解绘画的终极目的是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或是心理体验,一切只表现生理视觉现象的绘画就显得无力苍白。整个绘画观察的过程应该是“所见——感受——体悟——表现”的循环的过程,以获得对表达对象的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将我们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整体观察的视觉活动中去。
三、“发现”与“归纳”
“发现”与“归纳”在绘画中对应的是“舍”与“得”,似是一个悖论,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在这个加与减的过程中往往会决定着一个画家的风格样式。加法做的多了越趋于写实甚至是超写实(或照片写实),减法则越是趋于表现乃至抽象。正是对于二者的权衡才是的绘画的世界有着宽广的疆域去发掘。在关于“看”的大前提下,此篇我们只讨论这个界域里的“发现”与“归纳”,就写生而言(以维拉斯石膏像为例),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睛,严格的黄金分割下每一个轮廓都是那么的完美,因为古希腊的理性美而产生的美的标准完整的在她的身体现出来。今天,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必须仔细理性地发现她所带来的一切。常说“自然界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于一个从事视觉艺术创作的人来说这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先决条件,没有它将无从谈起,这往往不是与生俱来,树立这样的意识久而久之将变成一种不自觉的自省,在单纯的“看”与“发现”来说,不能放弃任何细节,这就有可能造成丧失对象本身的本质与内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以天真的态度去审视所观察的一切,不带任何成见与经验,视觉经验往往让我们的眼光变得“概念”,一个“概念”的方式也许可以变成你的个人符号,更多的会将你带入千篇一律的境地,与绘画背道而馳。“归纳”——绘画表达的最崇高的方式,通俗一点说就是“提炼”,充分理解所要表达的东西进行提取得到最有效的代表性的内容。齐白石曾经提出“笔墨等于零”,影响了整个画界,所讲的也就是这个观念,这一阶段进行思维意识上的加工是形成好的作品的先决条件,也是观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发现”与“归纳”得过程中得到绘画需要的一种平衡,“发现”往往带来众多的信息,此时我们需要主观的筛选,筛选就会带来选择与放弃,选择下来的东西需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如罗中立的《父亲》,既是我们的父亲——普遍性,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父亲形象、一代劳动人民朴素的象征——典型性。具体画面元素的表达中,筛选出来的信息需得到“归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到画面元素的一种典型性。有“发现”就须“归纳”,进而有“舍”才有“得”,得到更好的审美情感与体验又来绘画性表达。 四、视觉至“心象”
绘画起始于视觉,视觉提供我们太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烦扰,画者在创作中無不是将视觉进行转化进而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心象,表现自己的一种内省与自观。南齐谢赫六法“应物象形”其实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从绘画的童年时期发展到透视解剖学科的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一句简单的描摹自然太过于肤浅,因为在这期间创造出了太多的经典与传奇,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米洛斯的维纳斯到罗丹的思想者,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解剖学到塞尚对后现代主义的奠基,无不是从“表象”到“心象”转换,从表面到内质的深剖。对于自然的摹写之当下也跳不出这样的范畴,从绘画艺术的童年到各样学说的建立至今天成熟的教学体系,证明了人类发展趋于大众审美的取向,都逃不过我们视觉的生理学性特征。但艺术需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来源于视觉真实的依托,从而建立个人绘画艺术风格,由视觉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来描述自然对于自己诉说的故事,这便是“眼中物”与“胸中物”的区别。“胸中物”——“心象”,今天的绘画更加的多元与包容,“心象”是情感的产物,情感有感性与逻辑之分,贝尔表示:“伟大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它能否变成日常存在的一部分,而在于它能把我们从日常存在中解脱出来的能力……”随着美术的发展,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自浪漫主义开始越来越注重绘画中的情感表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绘画中理性至上的观念。费尔龙跟是最早提出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表现,之后的艺术家们更是注重“心象”的表现,绘画变得越来越自我的个性化呈现。
五、“光”之于绘画
眼睛,我们感受世界的感官器官,而光是我们眼睛感受世界的开端,在美术史中,对于光的解剖与分析就没有停止过,从达芬奇的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立体开始,光就作为我们绘画的重要元素出现,只不过在那个时候没有把它列出来做科学的分析。伦勃朗、卡拉瓦乔可是表达光线的一把好手,让他们的艺术充满着戏剧意味,但从人物来说,画面的主体似乎不是那些活灵活现的生物,他们似乎只是一个载体,用来阐释戏剧意味光线的和谐。不过到此说到底光仍然是伦勃朗心中的那抹神秘。科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让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验室里的成果改写着以往的种种。一个三菱镜改变了千年来人们对阳光的认识,这是的印象派的额画家对光线进行分解,前人的基础上,弱化结构和形体,走出画室表现瞬息万变光线下的大千世界。并研究人的视觉特性,利用人的视觉融合功能进行绘画艺术的创作,把绘画艺术又推向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时至今日,绘画对于光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罗马美院终身教授——桑德罗特劳蒂强调“画面要有光”,作品极富抽象意味的它同样强调光的重要性,只是此时的“光”带有抽象的意味,好比“心象”中的“光”,是自然光线的一种抽离,此时与色彩的关系显得更加的密切。“光”改变了绘画的绘制技巧,改变了绘画的形式面貌,改变了绘画的意识观念,关于“光”在绘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以“绘画之光”的命题进行阐述。
牛顿因为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而塞尚用一个苹果开启了后现代艺术之门。流派的更迭总是建立在否定与被否定之间进行新旧的替换,而这一切的都源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持续发生着变化,怎样看待或者说怎样观察往往决定着绘画的走向,绘画一定程度上同样是内容与形式的展现(内容与形式两大命题是当下绘画研究的两个重要命题,简而言之为“画什么”与“怎么画”),在讨论这两个命题的时候就已经站在了技法的层面之上,观察与表现也是其根本所在。那么,绘画伊始,面对的最直接与中重要的命题即是如何“看”,关于“看”在绘画创作中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今天的讨论也许会明天否定之否定的一点基础,观念在变化,寻求符合当下时代性和永恒的审美性才是最重要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古典油画混合技法研究》课题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