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老年人的关爱,加强对城市标识的设计研究,将对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明确、高效的导向标识系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作,需要从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作有预见性的,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规划。
关键字:老龄化社会;标识牌;导识系统;
1.进入老龄化社会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真正的老龄化社会,城市环境的形成是以上世纪工业技术的发展为背景的,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增加生活环境的方便性为代价,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信息量都是以往所无法比拟的,生活环境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且复杂,因此,在信息泛滥的现状中如何利用有用的信息,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老年人及残疾人等,如果按照现如今建设环境的方式生活,就有诸多不便。我们不能只要求他们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应该根据他们身体的生理特点去完善环境。
可是,在现实中,在关爱老年人方面,城市环境还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要。老年人大多靠以往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城市环境,现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环境日新月异,会让老年人感到迷惑不解。
另外,还有必要考虑在非老龄化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情况。老龄化社会的环境建设应当与非老龄化社会的环境建设同时进行。但不管怎样,不应仅限于对这部分人,而是要建设对所有人都安全、舒适的环境。
2.城市环境的变化
在众多领域里,人们正在为追求便利性和合理性进行着努力。受这股潮流的影响,在城市环境中人们追求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其结果往往导致城市空间复杂化和高密度化。在高楼大厦和地下街不断增加的城市中生活,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二维空间,不能理解立体空间的话,将会举步维艰。
很多建筑物并不是各自独立建造,而是通过天桥或地下通道等连成一体。由于城市构造的这种变化,新的环境建设逐渐脱离了原来的自然地形及标识性事物等,人们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必须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想要移动的方向。
原来的城市逐渐失去独有的特征,城市环境变得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千人一面的城市环境使人无论在哪里都有一样的感觉,虽然变得易于理解,但是,也有无法区别反而难于理解的地方。另外,有关城市环境方面的各种信息泛滥成灾,并不是信息越多就越亲切易懂。相反,信息的多样性往往会造成混乱。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地区居民之问的接触逐渐减少,信息的传播手段发生了变化。而且,交流方式也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转变。像新城这种一切都是新建的城市,一切都必须以未知的状况为前提进行规划,否则,就容易建成没有亲切感的城市。虽然也有人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新城会逐渐成熟。但是不论过多久,新城中的大多数还是让人感到无法亲近。所以,这样的新城从最初开始就应该设置必要的标识,并拿出最好的设计样式让人感到亲切才行。
在城市,利用汽车及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在换乘这些交通工具的枢纽站内,有很多结构复杂的空间,想辨认自己要去的方向是困难的。特别是对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移动受限制的人来说,他们不得不克服众多的物理障碍。本来没有标识也能明白的空间是最理想的,但是,现实中标识的作用非常大,它能为人们适当地提供必要的信息。
3.标识牌设计原则
为达到目的,必须从过多的信息中挑选出必要的信息,而且,现代人希望更快地达到目的。为了应对这些状况,人们进行了大量关于导识牌的研究。在1967年纽约近代美术馆举行的交通标志会议上,确定了良好的标志所具备的条件。第一点,标志必须明确性;第二点,标志必须表达最小限度的意义;第三点,标志的设计必须有标准性;第四点,标志必须具有反复性等。当然,交通标志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从移动的车中看到的标识与在车站内的标识,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但是,上述的条件对用在任何场合的标识都是有效的基本条件,这一点十分明确。
另外,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为了引导国际机场的乘客和其他人的顺利移动,提出了标识的一般性原则。
3.1可读性
由于标识是设置在建筑物上,所以标识的大小与观看位置的距离有关,应该设置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明确读懂的场所。
3.2连续性
指示方向的标志应该设置在乘客和一般人需要的所有场所,各标识之间必须具有连续性。
3.3单纯性
标识应尽可能简单明了,通往登机口的通道和登机口的方向,原则上只用数字和辅助箭头表示。
3.4统一性
国际机场使用的标识需要世界通用的统一标识。
这些条件是從物理功能上对标识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标识环境只有具备了心理因素、信赖感、美观性、舒适性等要素,才能成为令人满意的标识环境。
设置公共标识的一方(信息发送方)需要简洁明快的手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是否表明了“什么”=(标识内容)、“哪里”=(设置位置)、“大小与手法”=(形状、构造、安装、调整)。因为设置公共标识设计领域范围的问题,需要与相关政府部门、施工单位、设计师、制造商等诸多方面的有关人员进行合作。
4.老龄化下城市标识牌的设计
4.1视觉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最常见的现象是近距离焦点调节能力的下降,即人们常说的“老花眼”。
近年来,通过对20—30岁的青年和老年人进行的视距离1m的视力检查,发现20—30岁的青年经过视力矫正,平均为1.4左右,而老年人仅为0.7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以同样的距离看字,老年人必须比青年人大两倍才行。在标识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情况。
4.2适应时间的延长
在视线的方向如果出现高亮度的照明,谁都会由于刺眼的眩光而看不清或完全看不见视觉对象。特别是老年人一旦眼睛适应了明亮的地方,再移到昏暗的地方去看东西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制定标识规划时,不仅应该考虑到标识本身要容易看,而且还应该考虑到视线的移动,要排除眩光源,避免产生极端的亮度分布,要保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此,在进行建筑物的规划时,应同时做好标识的规划,如标识的位置、大小、色彩等,应将标识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来考虑。
4.3老年性耳背
所谓耳背就是指听觉处于困难的状态,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耳背称之为老年性耳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1万人中约有40人为耳背患者,“听不清”这种轻度耳背患者的比例是男性为三分之一,女性为四分之一。
车站内的广播及声音信号机等的声音信息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听觉性,使老年人也容易明白。此外,对于老年人来讲,如果存在杂音及余音等,就会难以分清对象的声音,所以应花费功夫控制对象音以外的杂音,通过吸声率好的建筑材料减少余音,声音标识环境也应与周边的环境一起规划,这非常重要。
4.4人体尺度和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递增,骨质逐渐变弱,关节周围的组织也逐渐失去弹性。加上身高缩短,体重减轻等现象的出现使身体尺度整体缩小。此外,在心理上也失去了思考的灵活性,不但适应新生事物需要花费时间,而且对于各种状况缺乏灵敏的应变能力。在标识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总结
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老年人的关爱,加强对城市标识的设计研究,将对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明确、高效的导向标识系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作,需要从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作有预见性的,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关键字:老龄化社会;标识牌;导识系统;
1.进入老龄化社会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真正的老龄化社会,城市环境的形成是以上世纪工业技术的发展为背景的,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增加生活环境的方便性为代价,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信息量都是以往所无法比拟的,生活环境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且复杂,因此,在信息泛滥的现状中如何利用有用的信息,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老年人及残疾人等,如果按照现如今建设环境的方式生活,就有诸多不便。我们不能只要求他们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应该根据他们身体的生理特点去完善环境。
可是,在现实中,在关爱老年人方面,城市环境还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要。老年人大多靠以往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城市环境,现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环境日新月异,会让老年人感到迷惑不解。
另外,还有必要考虑在非老龄化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情况。老龄化社会的环境建设应当与非老龄化社会的环境建设同时进行。但不管怎样,不应仅限于对这部分人,而是要建设对所有人都安全、舒适的环境。
2.城市环境的变化
在众多领域里,人们正在为追求便利性和合理性进行着努力。受这股潮流的影响,在城市环境中人们追求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其结果往往导致城市空间复杂化和高密度化。在高楼大厦和地下街不断增加的城市中生活,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二维空间,不能理解立体空间的话,将会举步维艰。
很多建筑物并不是各自独立建造,而是通过天桥或地下通道等连成一体。由于城市构造的这种变化,新的环境建设逐渐脱离了原来的自然地形及标识性事物等,人们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必须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想要移动的方向。
原来的城市逐渐失去独有的特征,城市环境变得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千人一面的城市环境使人无论在哪里都有一样的感觉,虽然变得易于理解,但是,也有无法区别反而难于理解的地方。另外,有关城市环境方面的各种信息泛滥成灾,并不是信息越多就越亲切易懂。相反,信息的多样性往往会造成混乱。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地区居民之问的接触逐渐减少,信息的传播手段发生了变化。而且,交流方式也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转变。像新城这种一切都是新建的城市,一切都必须以未知的状况为前提进行规划,否则,就容易建成没有亲切感的城市。虽然也有人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新城会逐渐成熟。但是不论过多久,新城中的大多数还是让人感到无法亲近。所以,这样的新城从最初开始就应该设置必要的标识,并拿出最好的设计样式让人感到亲切才行。
在城市,利用汽车及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在换乘这些交通工具的枢纽站内,有很多结构复杂的空间,想辨认自己要去的方向是困难的。特别是对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移动受限制的人来说,他们不得不克服众多的物理障碍。本来没有标识也能明白的空间是最理想的,但是,现实中标识的作用非常大,它能为人们适当地提供必要的信息。
3.标识牌设计原则
为达到目的,必须从过多的信息中挑选出必要的信息,而且,现代人希望更快地达到目的。为了应对这些状况,人们进行了大量关于导识牌的研究。在1967年纽约近代美术馆举行的交通标志会议上,确定了良好的标志所具备的条件。第一点,标志必须明确性;第二点,标志必须表达最小限度的意义;第三点,标志的设计必须有标准性;第四点,标志必须具有反复性等。当然,交通标志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从移动的车中看到的标识与在车站内的标识,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但是,上述的条件对用在任何场合的标识都是有效的基本条件,这一点十分明确。
另外,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为了引导国际机场的乘客和其他人的顺利移动,提出了标识的一般性原则。
3.1可读性
由于标识是设置在建筑物上,所以标识的大小与观看位置的距离有关,应该设置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明确读懂的场所。
3.2连续性
指示方向的标志应该设置在乘客和一般人需要的所有场所,各标识之间必须具有连续性。
3.3单纯性
标识应尽可能简单明了,通往登机口的通道和登机口的方向,原则上只用数字和辅助箭头表示。
3.4统一性
国际机场使用的标识需要世界通用的统一标识。
这些条件是從物理功能上对标识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标识环境只有具备了心理因素、信赖感、美观性、舒适性等要素,才能成为令人满意的标识环境。
设置公共标识的一方(信息发送方)需要简洁明快的手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是否表明了“什么”=(标识内容)、“哪里”=(设置位置)、“大小与手法”=(形状、构造、安装、调整)。因为设置公共标识设计领域范围的问题,需要与相关政府部门、施工单位、设计师、制造商等诸多方面的有关人员进行合作。
4.老龄化下城市标识牌的设计
4.1视觉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最常见的现象是近距离焦点调节能力的下降,即人们常说的“老花眼”。
近年来,通过对20—30岁的青年和老年人进行的视距离1m的视力检查,发现20—30岁的青年经过视力矫正,平均为1.4左右,而老年人仅为0.7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以同样的距离看字,老年人必须比青年人大两倍才行。在标识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情况。
4.2适应时间的延长
在视线的方向如果出现高亮度的照明,谁都会由于刺眼的眩光而看不清或完全看不见视觉对象。特别是老年人一旦眼睛适应了明亮的地方,再移到昏暗的地方去看东西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制定标识规划时,不仅应该考虑到标识本身要容易看,而且还应该考虑到视线的移动,要排除眩光源,避免产生极端的亮度分布,要保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此,在进行建筑物的规划时,应同时做好标识的规划,如标识的位置、大小、色彩等,应将标识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来考虑。
4.3老年性耳背
所谓耳背就是指听觉处于困难的状态,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耳背称之为老年性耳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1万人中约有40人为耳背患者,“听不清”这种轻度耳背患者的比例是男性为三分之一,女性为四分之一。
车站内的广播及声音信号机等的声音信息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听觉性,使老年人也容易明白。此外,对于老年人来讲,如果存在杂音及余音等,就会难以分清对象的声音,所以应花费功夫控制对象音以外的杂音,通过吸声率好的建筑材料减少余音,声音标识环境也应与周边的环境一起规划,这非常重要。
4.4人体尺度和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递增,骨质逐渐变弱,关节周围的组织也逐渐失去弹性。加上身高缩短,体重减轻等现象的出现使身体尺度整体缩小。此外,在心理上也失去了思考的灵活性,不但适应新生事物需要花费时间,而且对于各种状况缺乏灵敏的应变能力。在标识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总结
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老年人的关爱,加强对城市标识的设计研究,将对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明确、高效的导向标识系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作,需要从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作有预见性的,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