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0)12-0036-01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国家和军队赋予我院的责任。文章以徐州空军学院为例,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创新人才 途径
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国家和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
一、尊重个体的自主性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
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前提,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只会循规蹈矩的、模式化的、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大学教育要尊重特长,鼓励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学员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管理模式、学习方式等要有利于调动学员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充分扩展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员的主体性原则,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员在成长与成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徐州空军学院在其培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改变为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员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只起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将学员作为“参与者”与“合作伙伴”,以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式上,要特别强调为学员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实践等活动创建宽松的环境与条件,倡导学术民主,淡化学术权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交流研讨,鼓励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发表新的观点。徐州空军学院积极鼓励和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探索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学校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准入制度”,鼓励教师合理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全校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课时比例已达到100%。
考核内容和方式对于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要建立一种能够符合创新培养目标、能对学生创新性进行评价与测量的学员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单纯的知识再现型考核评价。对学员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案例分析、答辩、小论文、大作业等多样化的考评方法,突出对学员创新能力的考评。
三、建设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该校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高素质教师队伍决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感染、教育着学员。因此,要以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要以人为本,为教师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完善教师选聘制度和奖惩评价制度,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徐州空军学院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强调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把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果、教改研究等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州空军学院实现了学习“名师”的创新举措,选配了政治素质过硬、人品好、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等业务骨干教师到教学的第一线去工作。名师投身教学工作,不仅让学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还能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提高学员的发展能力
学员毕业后从事创新项目的研制任务时,必然会遇到新理论,新知识。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目的就是使学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快速、有效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他们更具有后劲。因此,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员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徐州空军学院通过实验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让学员参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开设第二课堂等构建课外培养体系,为学员发展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也有利于学员早接触科研和社会实践,推进学员自我发展。学校还鼓励和支持学员参加国内外科技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员社会实践参与率很高,使学生在完成课业之余得以充分地实现自我发展。
五、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
创新人才需要在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和成长,更需要创新文化的熏陶。倡导宽松的学术氛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丰厚土壤。创新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要有平等自由的学术环境,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有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理念,大学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利条件。徐州空军学院积极创造校园文化品牌,定期举办“心理训练营”、校园科技文化节、文化艺术节、英语文化节等。成立了大学生记者团、青年志愿者协会、艺术团等。
参考文献:
[1]罗玲玲.大学生创造力开发[J].科学出版社2007,(07).
[2]朱正伟等.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01).
[3]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
[4]牛金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国家和军队赋予我院的责任。文章以徐州空军学院为例,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创新人才 途径
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国家和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
一、尊重个体的自主性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
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前提,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只会循规蹈矩的、模式化的、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大学教育要尊重特长,鼓励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学员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管理模式、学习方式等要有利于调动学员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充分扩展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员的主体性原则,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员在成长与成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徐州空军学院在其培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改变为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员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只起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将学员作为“参与者”与“合作伙伴”,以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式上,要特别强调为学员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实践等活动创建宽松的环境与条件,倡导学术民主,淡化学术权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交流研讨,鼓励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发表新的观点。徐州空军学院积极鼓励和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探索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学校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准入制度”,鼓励教师合理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全校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课时比例已达到100%。
考核内容和方式对于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要建立一种能够符合创新培养目标、能对学生创新性进行评价与测量的学员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单纯的知识再现型考核评价。对学员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案例分析、答辩、小论文、大作业等多样化的考评方法,突出对学员创新能力的考评。
三、建设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该校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高素质教师队伍决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感染、教育着学员。因此,要以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要以人为本,为教师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完善教师选聘制度和奖惩评价制度,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徐州空军学院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强调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把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果、教改研究等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州空军学院实现了学习“名师”的创新举措,选配了政治素质过硬、人品好、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等业务骨干教师到教学的第一线去工作。名师投身教学工作,不仅让学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还能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提高学员的发展能力
学员毕业后从事创新项目的研制任务时,必然会遇到新理论,新知识。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目的就是使学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快速、有效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他们更具有后劲。因此,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员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徐州空军学院通过实验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让学员参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开设第二课堂等构建课外培养体系,为学员发展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也有利于学员早接触科研和社会实践,推进学员自我发展。学校还鼓励和支持学员参加国内外科技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员社会实践参与率很高,使学生在完成课业之余得以充分地实现自我发展。
五、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
创新人才需要在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和成长,更需要创新文化的熏陶。倡导宽松的学术氛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丰厚土壤。创新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要有平等自由的学术环境,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有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理念,大学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利条件。徐州空军学院积极创造校园文化品牌,定期举办“心理训练营”、校园科技文化节、文化艺术节、英语文化节等。成立了大学生记者团、青年志愿者协会、艺术团等。
参考文献:
[1]罗玲玲.大学生创造力开发[J].科学出版社2007,(07).
[2]朱正伟等.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01).
[3]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
[4]牛金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