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如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将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层次与定位、生源、投入、师资和资格证书等五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发展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常小勇(1974- ),河南许昌人,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在读博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上海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JA060010-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009-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同时也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教育的多层化做出了贡献。2006年,高等教育重心下移,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尤其是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选择100所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将内涵建设提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
尽管如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面临的瓶颈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些瓶颈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层次与类型、生源类型与质量、教育投入问题、师资质量、资格证书问题等。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和类型上定位不清。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还是一个层次。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的争论和政府的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多数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这个类型的大范畴之中,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又可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以及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而目前我国教育部门管理机构设置上,将高等职业教育界定为专科层次,对于业已升格为本科的但依然愿意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按传统本科高校进行管理,体现在学士学位的评审、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等方面。这直接导致了众多升本院校无法继续培养有特色的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的高职毕业生,而只能按传统本科院校的要求转向学术型的道路,恰与这类高校本身所具有的传统优势相悖。对高等教育进行按层次管理直接导致了相当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本后,将工作的重心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转移到注重科研、提高学术水平上,这类高校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无法继承下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了法理上的实体机构,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白白流失。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的争论也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定位。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的混淆间接地将高职列为次于一般本科的四流的高等教育。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崇尚普通教育、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已根深蒂固,而现在的教育制度设计正在继续强化社会上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不正确的看法,甚至部分高职院校本身也对培养技术型工人的提法不认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高职院校升本的动力之一。
2.无特色生源类型与有特色人才质量相矛盾。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其所培养的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招生也应偏向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根据多元多智能理论,这部分学生具有操作技能方面的专长,具有一定技能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具有更高技能的人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由二类组成,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这部分学生占高职生的主要部分;另一类是“三校生”(职高、技校和中专),通过专门组织的“三校生”入学考试或自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都是在专科层次,其招生排在本科之后,本科录取完毕再录高职学生。来自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由于一直接受精英型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教育,所以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技能优势。他们中有相当部分是高考失意者,思想上并没有做好准备,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他将人的智力分成八个部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培养技能型人才教育的生源应是身体运动智能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生,当前招生制度的设计显然无法为高等职业教育筛选出更具有针对性和高质量的生源。
3.政府、企业和社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高职教育一度被视为“投资少,见效快”的教育,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政府对高职生的投入远远低于对本科生的投入,而高职生的收费却高于本科生。在一些省份,这两个差距甚至以倍数来计算。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高收费。“低投入,高收费”已经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而普通高等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财政支付的重点。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扩招中承担了增量部分的“半壁江山”。大量学生涌入高职院校后,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而社会对高职的投入资源远远少于所要求产出所需要的资源。在投入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很紧张,生均办学成本、生均实验仪器设备总值等下降,在满足正常的理论教学需要方面已经捉襟见肘,在实践环节中所需的大量设备更是无法到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部分地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民办高校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到2007年,我国民办高校有295所,其中本科高校30所,且绝大多数是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但政府对于民办高职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民办高职主要利用所收的学费办学,在实践环节中,设备和人员投入无法得到资金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除资金外,还需要政府、社区、企业等一起来承担起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当前企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规模不相适应,企业不愿投入资金和精力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之中。
4.技能型师资不足。快速扩张的高职规模缺乏具有资质的高职教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格要求为具有高等教学的教师资格证书,在学位方面也是逐年提高,高学历已是高职院校引进人才的一个硬指标,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博士学位已无法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恰恰在技能方面是比较薄弱的。而高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技能方面的特长,否则就无法传授学生相关的技能,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灵活的传授,使之易于为学生所掌握。
“双师素质”是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之一,并列入相关的评估指标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技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尚无明确的规定。一些地方的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技师”证书,这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一些教师为了考证而考证,教师具有技师证书,却未必能真正动手开动机器,成为“本本族”。
5.资格证书泛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密切相关。“双证书”是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格证书的内容正在进入高职的课堂教学中,双证书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的特色。然而目前我国的资格证书市场混乱,存在多部门发证书,众多企业也在发证书的现象,更有甚者花钱买证书。学校和学生在资格证书面前无所适从,证书内容进课堂冲击了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关的证书培训和考试也增加了学生的费用,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难以承受。
二、高等职业教育突破困境的对策分析
1.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及管理体制。对各层次职业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可以有层次上的不同,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依次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和办学层次会不断提高,这是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已经出现了从中职向高职迁移、从专科向本科甚至硕士层次的迁移现象。新升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和示范校,应该要坚持职业教育特色,走职业型本科道路,不要走传统本科的路,在本科层次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质高技能人才。
在管理体制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由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管理,而新升本科高校则归属高教司高教处管理,这也意味着本科高校要走职业型的道路面临很多体制内的障碍。在外部管理体制上,劳动与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数据掌握得很及时和全面,而教育管理部门对这方面的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这需要我们对劳动与保障部门、人事部门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进行部门之间的整合,实行“大部制”,方便共同分享相关的数据资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与培养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由各高职院校进行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所带来的风险,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当前国务院正在进行“大部制”的改革试点,将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门进行整合,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和保障能统筹规划,统一制定相关的政策。
2.改革招生制度和学制。高等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的招生标准,不再仅仅是高考的第三批录取者。高职院校的生源应多样性,生源的主体应是“三校生”毕业生。招生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试、学生职业性向的测试,为学生填报意愿提供参考。招生考试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卷面考试,也可采用现场实操的方法进行技能考试。
采用更加灵活的学制。作为高职院校来讲,还应大力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的在职学习,将高职院校的大门向需要学习职业技能的人永远敞开。鼓励学生进行在职的学习、分段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更加有弹性的学制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批的高技能劳动者。社会上现在有大量的初级、中级技能的劳动者,他们需要通过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成为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以更加灵活的面向市场的姿态进行办学,将学校的大门向社会开放,为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技能人才提供帮助,国家也应在技能型人才的再学习、再培训中投入相应的补贴,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学习进入到高技能人才的行列。
3.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多元的投入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通过现金、设备、人员等形式的投入参与其中。
加大政府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投入,对于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的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教育任务进行适当补贴,通过项目经费的方式引导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教育质量。
对于政府来讲,增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就是增加明日的人才资源与人力资本,就是减少失业再培训的投入;社区更应在利用高职院校资源的同时,为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企业来讲,协助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是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在培养未来的员工。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直接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企业不仅是用人单位,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只有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中真正得到加强。
4.从制度上保证师资质量。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制度是从制度上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的途径之一。我国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资格不能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准,教师在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应在专业课及实践性课程的教师中引入实践类资格证书,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技能水平。在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评估时也应采用能体现高职特点的标准,允许保留大量的兼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而不对学历有太高的要求。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建设是另一项重要的举措。目前我国缺乏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制度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规范的、长远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二是没有形成教师的固定的、有技术与技能导向性的进修制度。教师的成长更多是职称方面的自我加压,而职称的评定恰恰又没顾及到高职的特殊性,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与技能无关。所以,应建立起一套高职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的知识结构、经历及进修安排。
5.建立统一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教育部门、劳动与保障部门、人事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一方面方便学生选择考取相应的证书;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社会对资格证书的认可,方便持证高职毕业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从国际上来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是发展的趋势。澳大利亚和英国先后在上世纪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并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21世纪,欧盟也启动了职业资格证书在欧盟内部相互认可,促进了劳动力在欧盟内部的流动。
建立我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也有利于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资格证书的互认,使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劳动者可以实现跨国界的就业,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邬大光,李枭鹰.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盘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2]代丽.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
[3]李新功.欧盟职业培训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徐涵.从制度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21).
[5]潘懋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
[6]杨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亟待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7]马云桂.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困境[J].教育与职业,2006(23).
[关键词]高职 发展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常小勇(1974- ),河南许昌人,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在读博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上海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JA060010-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009-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同时也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教育的多层化做出了贡献。2006年,高等教育重心下移,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尤其是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选择100所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将内涵建设提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
尽管如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面临的瓶颈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些瓶颈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层次与类型、生源类型与质量、教育投入问题、师资质量、资格证书问题等。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和类型上定位不清。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还是一个层次。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的争论和政府的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多数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这个类型的大范畴之中,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又可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以及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而目前我国教育部门管理机构设置上,将高等职业教育界定为专科层次,对于业已升格为本科的但依然愿意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按传统本科高校进行管理,体现在学士学位的评审、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等方面。这直接导致了众多升本院校无法继续培养有特色的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的高职毕业生,而只能按传统本科院校的要求转向学术型的道路,恰与这类高校本身所具有的传统优势相悖。对高等教育进行按层次管理直接导致了相当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本后,将工作的重心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转移到注重科研、提高学术水平上,这类高校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无法继承下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了法理上的实体机构,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白白流失。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的争论也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定位。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的混淆间接地将高职列为次于一般本科的四流的高等教育。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崇尚普通教育、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已根深蒂固,而现在的教育制度设计正在继续强化社会上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不正确的看法,甚至部分高职院校本身也对培养技术型工人的提法不认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高职院校升本的动力之一。
2.无特色生源类型与有特色人才质量相矛盾。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其所培养的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招生也应偏向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根据多元多智能理论,这部分学生具有操作技能方面的专长,具有一定技能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具有更高技能的人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由二类组成,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这部分学生占高职生的主要部分;另一类是“三校生”(职高、技校和中专),通过专门组织的“三校生”入学考试或自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都是在专科层次,其招生排在本科之后,本科录取完毕再录高职学生。来自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由于一直接受精英型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教育,所以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技能优势。他们中有相当部分是高考失意者,思想上并没有做好准备,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他将人的智力分成八个部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培养技能型人才教育的生源应是身体运动智能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生,当前招生制度的设计显然无法为高等职业教育筛选出更具有针对性和高质量的生源。
3.政府、企业和社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高职教育一度被视为“投资少,见效快”的教育,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政府对高职生的投入远远低于对本科生的投入,而高职生的收费却高于本科生。在一些省份,这两个差距甚至以倍数来计算。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高收费。“低投入,高收费”已经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而普通高等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财政支付的重点。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扩招中承担了增量部分的“半壁江山”。大量学生涌入高职院校后,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而社会对高职的投入资源远远少于所要求产出所需要的资源。在投入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很紧张,生均办学成本、生均实验仪器设备总值等下降,在满足正常的理论教学需要方面已经捉襟见肘,在实践环节中所需的大量设备更是无法到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部分地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民办高校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到2007年,我国民办高校有295所,其中本科高校30所,且绝大多数是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但政府对于民办高职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民办高职主要利用所收的学费办学,在实践环节中,设备和人员投入无法得到资金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除资金外,还需要政府、社区、企业等一起来承担起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当前企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规模不相适应,企业不愿投入资金和精力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之中。
4.技能型师资不足。快速扩张的高职规模缺乏具有资质的高职教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格要求为具有高等教学的教师资格证书,在学位方面也是逐年提高,高学历已是高职院校引进人才的一个硬指标,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博士学位已无法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恰恰在技能方面是比较薄弱的。而高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技能方面的特长,否则就无法传授学生相关的技能,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灵活的传授,使之易于为学生所掌握。
“双师素质”是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之一,并列入相关的评估指标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技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尚无明确的规定。一些地方的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技师”证书,这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一些教师为了考证而考证,教师具有技师证书,却未必能真正动手开动机器,成为“本本族”。
5.资格证书泛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密切相关。“双证书”是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格证书的内容正在进入高职的课堂教学中,双证书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的特色。然而目前我国的资格证书市场混乱,存在多部门发证书,众多企业也在发证书的现象,更有甚者花钱买证书。学校和学生在资格证书面前无所适从,证书内容进课堂冲击了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关的证书培训和考试也增加了学生的费用,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难以承受。
二、高等职业教育突破困境的对策分析
1.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及管理体制。对各层次职业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可以有层次上的不同,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依次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和办学层次会不断提高,这是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已经出现了从中职向高职迁移、从专科向本科甚至硕士层次的迁移现象。新升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和示范校,应该要坚持职业教育特色,走职业型本科道路,不要走传统本科的路,在本科层次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质高技能人才。
在管理体制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由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管理,而新升本科高校则归属高教司高教处管理,这也意味着本科高校要走职业型的道路面临很多体制内的障碍。在外部管理体制上,劳动与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数据掌握得很及时和全面,而教育管理部门对这方面的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这需要我们对劳动与保障部门、人事部门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进行部门之间的整合,实行“大部制”,方便共同分享相关的数据资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与培养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由各高职院校进行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所带来的风险,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当前国务院正在进行“大部制”的改革试点,将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门进行整合,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和保障能统筹规划,统一制定相关的政策。
2.改革招生制度和学制。高等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的招生标准,不再仅仅是高考的第三批录取者。高职院校的生源应多样性,生源的主体应是“三校生”毕业生。招生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试、学生职业性向的测试,为学生填报意愿提供参考。招生考试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卷面考试,也可采用现场实操的方法进行技能考试。
采用更加灵活的学制。作为高职院校来讲,还应大力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的在职学习,将高职院校的大门向需要学习职业技能的人永远敞开。鼓励学生进行在职的学习、分段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更加有弹性的学制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批的高技能劳动者。社会上现在有大量的初级、中级技能的劳动者,他们需要通过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成为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以更加灵活的面向市场的姿态进行办学,将学校的大门向社会开放,为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技能人才提供帮助,国家也应在技能型人才的再学习、再培训中投入相应的补贴,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学习进入到高技能人才的行列。
3.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多元的投入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通过现金、设备、人员等形式的投入参与其中。
加大政府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投入,对于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的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教育任务进行适当补贴,通过项目经费的方式引导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教育质量。
对于政府来讲,增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就是增加明日的人才资源与人力资本,就是减少失业再培训的投入;社区更应在利用高职院校资源的同时,为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企业来讲,协助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是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在培养未来的员工。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直接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企业不仅是用人单位,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只有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中真正得到加强。
4.从制度上保证师资质量。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制度是从制度上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的途径之一。我国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资格不能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准,教师在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应在专业课及实践性课程的教师中引入实践类资格证书,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技能水平。在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评估时也应采用能体现高职特点的标准,允许保留大量的兼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而不对学历有太高的要求。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建设是另一项重要的举措。目前我国缺乏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制度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规范的、长远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二是没有形成教师的固定的、有技术与技能导向性的进修制度。教师的成长更多是职称方面的自我加压,而职称的评定恰恰又没顾及到高职的特殊性,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与技能无关。所以,应建立起一套高职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的知识结构、经历及进修安排。
5.建立统一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教育部门、劳动与保障部门、人事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一方面方便学生选择考取相应的证书;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社会对资格证书的认可,方便持证高职毕业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从国际上来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是发展的趋势。澳大利亚和英国先后在上世纪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并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21世纪,欧盟也启动了职业资格证书在欧盟内部相互认可,促进了劳动力在欧盟内部的流动。
建立我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也有利于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资格证书的互认,使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劳动者可以实现跨国界的就业,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邬大光,李枭鹰.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盘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2]代丽.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
[3]李新功.欧盟职业培训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徐涵.从制度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21).
[5]潘懋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
[6]杨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亟待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7]马云桂.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困境[J].教育与职业,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