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工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作为一个国家首要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凸显。以此同时,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不可避免的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往往工程浩大,就极易引起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管机制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全面节约保护水资源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建国以来,我国已建成大批水利水电工程,。首先,水利水电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整国家产业结构。水利水电牵一发动全局,具有巨大的引导带动作用,对于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其次,水利水电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為主,水电所占的比例较小,水电发展潜力巨大,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能源保障。但是水电工程在发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淹没、泥沙冲淤、生态系统改变以及施工期的环境等问题。
自20世纪末以来,洪涝、干旱、沙尘、酷热、奇寒、地震、蝗虫、赤潮、泥石流、非典、疯牛病、禽流感……无数灾害在地球上蜂起;生物资源在浩劫中走向灭绝,矿物、能源在滥采中走向枯竭……人类的生存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如何处理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发和最低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电工程可使陆地变为水域,浅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这些变化都影响着生物生存环境。水域内污染物的流动扩散能力空气与水面的交换速度都会伴随着流域内水流速率减少而降低,直接导致了该水域的复氧能力的减弱,影响了水域水体的自净能力,严重时会导致水体生物缺氧而死。此外,该水域还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由于水流的速度减慢,水底藻类便能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增强了光合作用而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生长。水流的静止不动会导致沉积在水底的悬浮质不能迁移和淤积在水底,如果其中含有难降解或有毒的重金属,便可能形成重金属污染。施工活动和水库蓄水干扰、破坏和缩小了动物原有的栖息地,动物被迫外迁,寻找新的栖息地。大坝切断了原有天然河道或江河和湖泊之间的通道,鱼类觅食和生殖洄游受阻,鱼类分布和产量改变。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电工程对于当地土壤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库拦蓄作用使得下游洪水泛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长期使土壤处于地下水位过高的过饱和水分状态,从而引起土壤次生沼泽化、盐渍化或潜育化;土壤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影响陆生植物的生长。库区蓄水淹没土地资源,清除植被造成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施工人员居住区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及污染问题,以及引入异源性疾病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使外来物种进入该区域,由于外来物种能通过竞争、捕食、改变生境和传播疾病等方式对本地生物产生威胁,影响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降低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由于施工的干扰,可导致施工区的鸟类和兽类的生活、取食环境恶化,他们将被迫远离栖息地。水库蓄水淹没森林,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 都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 威胁多种生物的生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其他影响
水电工程对于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壤松散程度、植被稀疏程度以及降雨强度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毁坏植被、土石方开挖、填筑以及弃渣等。据统计,湖南东江水电站建库后,库周水土流失量为62 万t/年。水利水电施工开山挖洞,造成尘土飞扬,粉尘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均带来不利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弃渣和料场开采占用大量土地,施工结束后又未进行复垦和绿化,对地貌景观和植被破坏很大。水利工程对于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使蒸发量有所增加,进而使降雨量增加; 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 一般库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
相关的措施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期的措施
精确选址,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 建立水利水电工程预评价体系, 对于工程所造成的生态、水环境、施工环境等污染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合理进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调控上、中、下游水资源使用量。在水资源分配方案中要留有足够的生态用水量,避免下游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正式开始施工前,对淹没线以下的名木古树应进行移栽,建立档案挂牌保护。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措施
工程施工阶段应首先考虑环保的施工方式,尽量选择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施工中,工程人员应根据施工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时加强施工活动的管理工作,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妥当的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预防施工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对大坝、厂房、引水系统、场内交通等建筑物开挖形成的边坡,应采取边开挖、边支护的施工方法,并根据坝肩、岸坡、路堤开挖面等边坡实际情况采取挡墙、喷锚、砌石护坡等工程措施防护,或用草皮、混凝土框植草和种植攀援植物,或洒草籽等措施对边坡进行植物防护。对于厂区、坝区实行路面硬化,并在路面两侧采用常绿灌木形成绿篱,适当采用景观树,既可防治水土流失又能美化环境。及时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碴、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施工队周边环境的污染。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后期的措施
水电工程施工即将结束时,应建立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对环境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不良影响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解决意见,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工程完工后,一般须覆土并采取草、灌、乔相结合的植物措施,尽快恢复地表植被,恢复土壤的理化性质。加强对弃渣场、砂石料、开采场、取土场、临时工程用地等非景观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避免出现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正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工程建设的规划施工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努力的探索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予以处理。在工程设计、施工及建设后期均应考虑生态环境的要求,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水电事业才能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经济基础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湘春.彭金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及保护修复对策[J].水电站设计.2011(01).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毛文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1998.
[4]龙振华.黄样钊.丁雨恒。从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看长江水资源开发管理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9(0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全面节约保护水资源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建国以来,我国已建成大批水利水电工程,。首先,水利水电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整国家产业结构。水利水电牵一发动全局,具有巨大的引导带动作用,对于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其次,水利水电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為主,水电所占的比例较小,水电发展潜力巨大,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能源保障。但是水电工程在发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淹没、泥沙冲淤、生态系统改变以及施工期的环境等问题。
自20世纪末以来,洪涝、干旱、沙尘、酷热、奇寒、地震、蝗虫、赤潮、泥石流、非典、疯牛病、禽流感……无数灾害在地球上蜂起;生物资源在浩劫中走向灭绝,矿物、能源在滥采中走向枯竭……人类的生存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如何处理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发和最低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电工程可使陆地变为水域,浅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这些变化都影响着生物生存环境。水域内污染物的流动扩散能力空气与水面的交换速度都会伴随着流域内水流速率减少而降低,直接导致了该水域的复氧能力的减弱,影响了水域水体的自净能力,严重时会导致水体生物缺氧而死。此外,该水域还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由于水流的速度减慢,水底藻类便能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增强了光合作用而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生长。水流的静止不动会导致沉积在水底的悬浮质不能迁移和淤积在水底,如果其中含有难降解或有毒的重金属,便可能形成重金属污染。施工活动和水库蓄水干扰、破坏和缩小了动物原有的栖息地,动物被迫外迁,寻找新的栖息地。大坝切断了原有天然河道或江河和湖泊之间的通道,鱼类觅食和生殖洄游受阻,鱼类分布和产量改变。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电工程对于当地土壤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库拦蓄作用使得下游洪水泛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长期使土壤处于地下水位过高的过饱和水分状态,从而引起土壤次生沼泽化、盐渍化或潜育化;土壤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影响陆生植物的生长。库区蓄水淹没土地资源,清除植被造成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施工人员居住区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及污染问题,以及引入异源性疾病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使外来物种进入该区域,由于外来物种能通过竞争、捕食、改变生境和传播疾病等方式对本地生物产生威胁,影响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降低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由于施工的干扰,可导致施工区的鸟类和兽类的生活、取食环境恶化,他们将被迫远离栖息地。水库蓄水淹没森林,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 都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 威胁多种生物的生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其他影响
水电工程对于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壤松散程度、植被稀疏程度以及降雨强度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毁坏植被、土石方开挖、填筑以及弃渣等。据统计,湖南东江水电站建库后,库周水土流失量为62 万t/年。水利水电施工开山挖洞,造成尘土飞扬,粉尘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均带来不利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弃渣和料场开采占用大量土地,施工结束后又未进行复垦和绿化,对地貌景观和植被破坏很大。水利工程对于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使蒸发量有所增加,进而使降雨量增加; 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 一般库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
相关的措施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期的措施
精确选址,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 建立水利水电工程预评价体系, 对于工程所造成的生态、水环境、施工环境等污染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合理进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调控上、中、下游水资源使用量。在水资源分配方案中要留有足够的生态用水量,避免下游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正式开始施工前,对淹没线以下的名木古树应进行移栽,建立档案挂牌保护。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措施
工程施工阶段应首先考虑环保的施工方式,尽量选择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施工中,工程人员应根据施工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时加强施工活动的管理工作,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妥当的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预防施工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对大坝、厂房、引水系统、场内交通等建筑物开挖形成的边坡,应采取边开挖、边支护的施工方法,并根据坝肩、岸坡、路堤开挖面等边坡实际情况采取挡墙、喷锚、砌石护坡等工程措施防护,或用草皮、混凝土框植草和种植攀援植物,或洒草籽等措施对边坡进行植物防护。对于厂区、坝区实行路面硬化,并在路面两侧采用常绿灌木形成绿篱,适当采用景观树,既可防治水土流失又能美化环境。及时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碴、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施工队周边环境的污染。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后期的措施
水电工程施工即将结束时,应建立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对环境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不良影响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解决意见,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工程完工后,一般须覆土并采取草、灌、乔相结合的植物措施,尽快恢复地表植被,恢复土壤的理化性质。加强对弃渣场、砂石料、开采场、取土场、临时工程用地等非景观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避免出现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正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工程建设的规划施工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努力的探索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予以处理。在工程设计、施工及建设后期均应考虑生态环境的要求,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水电事业才能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经济基础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湘春.彭金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及保护修复对策[J].水电站设计.2011(01).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毛文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1998.
[4]龙振华.黄样钊.丁雨恒。从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看长江水资源开发管理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