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中的国学经典更是文化精粹的集中体现。想要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必须做好国学经典的教育引导工作。本文就初中国学经典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展开分析阐述,希望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国学经典;有效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7-358
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了解历史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认同感,学习优秀的民族思想进行人格塑造和德行培养,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水平,借助其中的审美元素进行情感陶冶,能够幸福而诗意的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同时,国学经典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需要借助于语文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一、提升教师素养,做好引导工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影响着和学生的互动效果和最终的教学结果。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国学经典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不足,繁重的教学任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有在农村地区,教师的再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都不是非常普及的情况下。导致部分教师的国学教育专业素养存在严重的不足,认识不足、方法不足、能力不足,进而无法实现国学经典的有效教学。基于此,要重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工作,才能给学生带来科学高效的引导。
比如,学校要积极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组织语文教师去参与各种国学经典的教育培训活动,从而在思想上高度认可和重视,在方法上积累经验和策略,为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还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要积极展开相应的国学经典教学活动,重视对活动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就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体现着国学经典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经典文章的诵读和学习,并且用以规范言行举止,提高日常语言表达的文学性和诗意性,展现良好的文化素养风范,从而在无形之中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
二、借助文本内容,渗透国学经典
初中语文教材中通常都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学经典内容,但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常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缺乏整体性发展性的设计思路,影响学生认知视野的扩展,以及思想情感的培养。还有,现代文也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发展而来,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感思想的表达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教师通常都是割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国学经典素养的有效培养和不断提升。基于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文本内容,积极寻找和国学经典内容的契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国学经典的主旨和意蕴展开群文阅读活动,教材中给出了一篇关于描写秋景秋思的古诗词内容。教师就可以选取几篇类似的同样诗歌内容让学生们展开赏析分享,《秋词》《秋思赠远》 《子夜秋歌》《天净沙 秋思》等,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也帮助学生理解秋景萧瑟,秋思怀远的情怀传统。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国学经典的深度解读和全面解读,而不是只停留在古今翻译和读读背背完成应试考试的表面需求上。比如在《桃花源记》的作品赏析中,教师要从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展开,丰富学生认知视野的基础上提高代入感,进而深刻理解作者的桃源花所代表的理想生活状态。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那种诗意如画的生活场景,结合文本的誦读全面感知其中的美学意蕴。对于古人的衣饰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普及。还有,在现代文学习中,教师也要寻找一脉相承的国学经典文化元素,做好相关的延伸和拓展教学。总之,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进而实现有效的国学经典教学活动。
三、组织综合活动,渗透国学经典
提升学生的国学经典素养,实现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除了借助教材文本的引导和培养,还要组织多样的综合活动,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学习活动中,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不够积极,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加强引导工作。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余休闲时间,给学生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唐代诗词故事》等,让学生在声色光影的综合感官刺激下,深化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还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国学经典的朗诵比赛、专题讲座,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故事的情景剧表演活动,根据文本学习获得的知识经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国学经典和历史原貌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 金丽红.文学教育(下). 2017(05)
[2]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探讨[J]. 徐文华.作文教学研究. 2016(03)
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 《国学经典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XJK18CJC003
关键词:初中语文;国学经典;有效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7-358
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了解历史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认同感,学习优秀的民族思想进行人格塑造和德行培养,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水平,借助其中的审美元素进行情感陶冶,能够幸福而诗意的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同时,国学经典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需要借助于语文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一、提升教师素养,做好引导工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影响着和学生的互动效果和最终的教学结果。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国学经典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不足,繁重的教学任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有在农村地区,教师的再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都不是非常普及的情况下。导致部分教师的国学教育专业素养存在严重的不足,认识不足、方法不足、能力不足,进而无法实现国学经典的有效教学。基于此,要重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工作,才能给学生带来科学高效的引导。
比如,学校要积极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组织语文教师去参与各种国学经典的教育培训活动,从而在思想上高度认可和重视,在方法上积累经验和策略,为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还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要积极展开相应的国学经典教学活动,重视对活动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就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体现着国学经典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经典文章的诵读和学习,并且用以规范言行举止,提高日常语言表达的文学性和诗意性,展现良好的文化素养风范,从而在无形之中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
二、借助文本内容,渗透国学经典
初中语文教材中通常都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学经典内容,但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常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缺乏整体性发展性的设计思路,影响学生认知视野的扩展,以及思想情感的培养。还有,现代文也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发展而来,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感思想的表达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教师通常都是割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国学经典素养的有效培养和不断提升。基于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文本内容,积极寻找和国学经典内容的契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国学经典的主旨和意蕴展开群文阅读活动,教材中给出了一篇关于描写秋景秋思的古诗词内容。教师就可以选取几篇类似的同样诗歌内容让学生们展开赏析分享,《秋词》《秋思赠远》 《子夜秋歌》《天净沙 秋思》等,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也帮助学生理解秋景萧瑟,秋思怀远的情怀传统。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国学经典的深度解读和全面解读,而不是只停留在古今翻译和读读背背完成应试考试的表面需求上。比如在《桃花源记》的作品赏析中,教师要从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展开,丰富学生认知视野的基础上提高代入感,进而深刻理解作者的桃源花所代表的理想生活状态。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那种诗意如画的生活场景,结合文本的誦读全面感知其中的美学意蕴。对于古人的衣饰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普及。还有,在现代文学习中,教师也要寻找一脉相承的国学经典文化元素,做好相关的延伸和拓展教学。总之,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进而实现有效的国学经典教学活动。
三、组织综合活动,渗透国学经典
提升学生的国学经典素养,实现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除了借助教材文本的引导和培养,还要组织多样的综合活动,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学习活动中,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不够积极,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加强引导工作。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余休闲时间,给学生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唐代诗词故事》等,让学生在声色光影的综合感官刺激下,深化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还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国学经典的朗诵比赛、专题讲座,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故事的情景剧表演活动,根据文本学习获得的知识经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国学经典和历史原貌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 金丽红.文学教育(下). 2017(05)
[2]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探讨[J]. 徐文华.作文教学研究. 2016(03)
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 《国学经典融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XJK18CJC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