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后感
黄山之巅,看伟人风范
文/千千
在巍巍黄山之巅,皑皑云雾之中,一个矫健的身影若隐若现。这是电影《邓小平登黄山》里的一个镜头。在这部伟人传记电影中,类似的大场面镜头还有很多。影片讲述了1979年邓小平登览黄山、体察民情的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和亲民风范。全片运用了大量航拍和延时镜头,把黄山群峦起伏、风云变幻的壮美和伟人高屋建瓴、无惧万难的气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气势宏大,震撼人心。
虽说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却丝毫不见高谈阔论式的浮夸宣传,处处可见娓娓道来式的平等交流。本片运用大量生动真实的细节,再现了许多生活化场景,为观众还原了一个人情味十足的伟人形象。比如,几个女大学生很想跟邓老拥抱,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邓小平欣然接受。之后她们还请邓老签名,邓小平也没有拒绝,给每个人都签了名。再如,一次长时间登山后,邓小平坐下来休息,只见他把布鞋脱掉,边用一只手揉脚,边与旁边的随行人员聊天,自然、真实。又如,邓小平在路上偶遇一队挑夫,主动让道给他们过。挑夫从他身前经过,并未认出邓小平。邓小平也未说一句话,默默地目送挑夫远去,若有所思。这些真实生动的片段,很好地展现了邓小平生活中的平凡一面,不仅让邓老的形象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也使整个影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当然,影片除了邓老之外,还塑造了其它很多鲜活的角色。比如,时刻担忧邓老安全的万里同志、一心为家的邓夫人、活泼好动的邓老女儿、跟邓老拥抱的女大学生、到山上卖茶叶蛋的村民、执意封山的村干部、脾气暴躁的香港导演。这些人物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叙事,让邓老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为影片注入了许多趣味性的元素。在邓小平爬黄山的主线外,根据史料,导演适时加入了村干部封山,提前跟村民打招呼,村民阳奉阴违,冒险去山上卖茶叶蛋,后与邓小平相遇交流;因为封山剧组闹意见,后来不封山,剧组继续拍摄,碰见邓小平与其合影的故事情节。丰富的细节,生动的人物,使该片的可看性大大增强,而叙事节奏的把控,更为本片增色不少。
大场面镜头、真实的细节、鲜活的人物、精巧的叙事,不仅让观众得以看到伟人邓小平的非凡气魄与儿女柔情,也让观众得以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改革时代,去感受那段希望和困惑并存的历史阶段。
我的音乐生活
我所知道的京剧名丑——马增寿(上)
文/马仲清
作者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2012年6月23日,作者和老伴来到位于牛街的三姐家,拜望姐夫马增寿。交谈中,马增寿向作者激动地讲述了自己60多年的从艺经历。
解放初期,为培养新中国的戏曲人才,艺培戏曲学校拟招收一批戏曲界内行子弟,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得知后提出:“适当招点外行子弟,保不齐能出点人才,而且还能扩大文艺界的影响。”
彭市长扩大招生的指示,为马增寿报考戏校开了“绿灯”。1952年2月,12岁的马增寿在父亲马荫堂的带领下,来到艺培戏曲学校(后更名为北京戏曲学校)报名。“在去学校的路上,爸爸问我:‘人家要问学好了京戏干吗呀?’‘挣钱养我爸我妈。’爸爸告诉我:‘别这么说,学好了京戏要为人民服务。’”考试时,马增寿按照父亲教的说了,结果老师们都很惊讶:这孩子聪明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为人民服务了。
马增寿的嗓音条件特别好,用行话说:这条好嗓子,是祖师爷赏的饭。考试时,乐队里有一位盲人老师,老师的笛子吹多高,马增寿就能唱多高。老师夸赞他:“耳音好,嗓子清脆宏亮,唱儿全在调门儿里。”头榜发布,马增寿榜上有名,轻松地就考上了。谈到60年前的情况,马增寿回忆:“当时,有两三千人同时报考戏校,考上的只有1000多人。三个月的试学期后,就剩几百人了;而1年后就只剩下108人了,老师还开玩笑地形容,这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
那会儿,戏曲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没有教室,也没有练功的场地,大家每天都在松柏庵庙舍练功。马增寿家里兄弟三个,姐妹两个,全靠父亲一人挣钱养家,而他穿的棉裤棉袄全是学校补助发的,头年补助棉裤,第二年补助棉袄。家境贫寒锻炼了马增寿的独立生活能力,年纪不大便会洗衣服、补袜子。寒暑假,由于学校管吃管住,他便不回家,留校坚持练功。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勤奋使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二名,8年坐科也是第二名。
1960年,马增寿成为北京戏曲学校首批毕业生。正如彭真市长8年前预料的那样,艺培戏曲学校培养出了许多外行子弟,而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京剧界响当当的表演艺术家,如唱老生的李崇善、唱花脸的马永安(己去世)、唱小生的林茂荣、唱花旦的孙毓敏、唱老旦的王晓林、唱武花脸的贾世明等。
1960年7月,马增寿结束了戏校的学习,被分配到了荀慧生京剧团。“有一次我到荀先生家排戏,不小心念错了一句台词,荀先生便开玩笑说:‘好小子,你搅到我家里来了。’朱斌仙是马增寿毕业后的第一任老师,他赶紧打圆场:‘孩子到你这儿来有点紧张。’”两位先生对马增寿十分喜爱,他们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给马增寿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益终生。
原创歌词
当初的月亮
倪永东
望着那花红柳绿的湖畔,
你是否还会想起我的模样,
望着那岸边悠晃的小船,
你是否还会想起那弯月亮。
?
当初的月亮是那样明亮,
透过柳枝照在你的脸上,
映出你如花的脸庞,
让我的心不停地跳荡。
?
当初的月亮是那样浪漫,
皎洁的银辉裹着你的清香,
点点沁入我的心房,
让我的记忆没有忧伤。
?
当初的月亮是那样难忘,
日月在轮回清辉永不减,
它时时挂在我的心窗,
照亮我每个不眠的晚上。
黄山之巅,看伟人风范
文/千千
在巍巍黄山之巅,皑皑云雾之中,一个矫健的身影若隐若现。这是电影《邓小平登黄山》里的一个镜头。在这部伟人传记电影中,类似的大场面镜头还有很多。影片讲述了1979年邓小平登览黄山、体察民情的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和亲民风范。全片运用了大量航拍和延时镜头,把黄山群峦起伏、风云变幻的壮美和伟人高屋建瓴、无惧万难的气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气势宏大,震撼人心。
虽说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却丝毫不见高谈阔论式的浮夸宣传,处处可见娓娓道来式的平等交流。本片运用大量生动真实的细节,再现了许多生活化场景,为观众还原了一个人情味十足的伟人形象。比如,几个女大学生很想跟邓老拥抱,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邓小平欣然接受。之后她们还请邓老签名,邓小平也没有拒绝,给每个人都签了名。再如,一次长时间登山后,邓小平坐下来休息,只见他把布鞋脱掉,边用一只手揉脚,边与旁边的随行人员聊天,自然、真实。又如,邓小平在路上偶遇一队挑夫,主动让道给他们过。挑夫从他身前经过,并未认出邓小平。邓小平也未说一句话,默默地目送挑夫远去,若有所思。这些真实生动的片段,很好地展现了邓小平生活中的平凡一面,不仅让邓老的形象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也使整个影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当然,影片除了邓老之外,还塑造了其它很多鲜活的角色。比如,时刻担忧邓老安全的万里同志、一心为家的邓夫人、活泼好动的邓老女儿、跟邓老拥抱的女大学生、到山上卖茶叶蛋的村民、执意封山的村干部、脾气暴躁的香港导演。这些人物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叙事,让邓老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为影片注入了许多趣味性的元素。在邓小平爬黄山的主线外,根据史料,导演适时加入了村干部封山,提前跟村民打招呼,村民阳奉阴违,冒险去山上卖茶叶蛋,后与邓小平相遇交流;因为封山剧组闹意见,后来不封山,剧组继续拍摄,碰见邓小平与其合影的故事情节。丰富的细节,生动的人物,使该片的可看性大大增强,而叙事节奏的把控,更为本片增色不少。
大场面镜头、真实的细节、鲜活的人物、精巧的叙事,不仅让观众得以看到伟人邓小平的非凡气魄与儿女柔情,也让观众得以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改革时代,去感受那段希望和困惑并存的历史阶段。
我的音乐生活
我所知道的京剧名丑——马增寿(上)
文/马仲清
作者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2012年6月23日,作者和老伴来到位于牛街的三姐家,拜望姐夫马增寿。交谈中,马增寿向作者激动地讲述了自己60多年的从艺经历。
解放初期,为培养新中国的戏曲人才,艺培戏曲学校拟招收一批戏曲界内行子弟,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得知后提出:“适当招点外行子弟,保不齐能出点人才,而且还能扩大文艺界的影响。”
彭市长扩大招生的指示,为马增寿报考戏校开了“绿灯”。1952年2月,12岁的马增寿在父亲马荫堂的带领下,来到艺培戏曲学校(后更名为北京戏曲学校)报名。“在去学校的路上,爸爸问我:‘人家要问学好了京戏干吗呀?’‘挣钱养我爸我妈。’爸爸告诉我:‘别这么说,学好了京戏要为人民服务。’”考试时,马增寿按照父亲教的说了,结果老师们都很惊讶:这孩子聪明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为人民服务了。
马增寿的嗓音条件特别好,用行话说:这条好嗓子,是祖师爷赏的饭。考试时,乐队里有一位盲人老师,老师的笛子吹多高,马增寿就能唱多高。老师夸赞他:“耳音好,嗓子清脆宏亮,唱儿全在调门儿里。”头榜发布,马增寿榜上有名,轻松地就考上了。谈到60年前的情况,马增寿回忆:“当时,有两三千人同时报考戏校,考上的只有1000多人。三个月的试学期后,就剩几百人了;而1年后就只剩下108人了,老师还开玩笑地形容,这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
那会儿,戏曲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没有教室,也没有练功的场地,大家每天都在松柏庵庙舍练功。马增寿家里兄弟三个,姐妹两个,全靠父亲一人挣钱养家,而他穿的棉裤棉袄全是学校补助发的,头年补助棉裤,第二年补助棉袄。家境贫寒锻炼了马增寿的独立生活能力,年纪不大便会洗衣服、补袜子。寒暑假,由于学校管吃管住,他便不回家,留校坚持练功。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勤奋使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二名,8年坐科也是第二名。
1960年,马增寿成为北京戏曲学校首批毕业生。正如彭真市长8年前预料的那样,艺培戏曲学校培养出了许多外行子弟,而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京剧界响当当的表演艺术家,如唱老生的李崇善、唱花脸的马永安(己去世)、唱小生的林茂荣、唱花旦的孙毓敏、唱老旦的王晓林、唱武花脸的贾世明等。
1960年7月,马增寿结束了戏校的学习,被分配到了荀慧生京剧团。“有一次我到荀先生家排戏,不小心念错了一句台词,荀先生便开玩笑说:‘好小子,你搅到我家里来了。’朱斌仙是马增寿毕业后的第一任老师,他赶紧打圆场:‘孩子到你这儿来有点紧张。’”两位先生对马增寿十分喜爱,他们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给马增寿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益终生。
原创歌词
当初的月亮
倪永东
望着那花红柳绿的湖畔,
你是否还会想起我的模样,
望着那岸边悠晃的小船,
你是否还会想起那弯月亮。
?
当初的月亮是那样明亮,
透过柳枝照在你的脸上,
映出你如花的脸庞,
让我的心不停地跳荡。
?
当初的月亮是那样浪漫,
皎洁的银辉裹着你的清香,
点点沁入我的心房,
让我的记忆没有忧伤。
?
当初的月亮是那样难忘,
日月在轮回清辉永不减,
它时时挂在我的心窗,
照亮我每个不眠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