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创新的逻辑理路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hu1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治理与大学文化紧密联系,大学文化是大学治理的重要基石,二者内在统一、共生共荣。在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以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及方法创新。加强大学文化同大学治理的深度融合,以大学标识文化增强精神凝聚,以大学仪式文化彰显正向引导,以大学民主文化促进力量整合,以大学行为文化落实根本任务,最终在二者的互动与融构中共同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治理;基本内涵;内在关涉;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0-0137-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文化思想研究”(16ZZD04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快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这就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实际,在大学治理思路上也必须遵循中国逻辑。文化观点是分析大学治理的新范式,文化塑造是大学治理的内在精神特质,以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创新性发展,进而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大学内部共同治理模式,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大学文化融入大学治理的基本内涵
  1.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一个宽泛概念,围绕“文化”这一概念学术界有多种阐释,但至今未能形成一个公认、权威的定义。对文化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使得文化的内涵愈益模糊,但笔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具有明确指向且内涵丰富的概念,只是在不同的场域、与不同词语搭配导致其具体含义不同而已。综合各类学者观点,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思想和观念层面的东西,即: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对文化之定义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大学文化具有一定的場域特性,它依托大学这一外部空间实体而存在,在这一范围内形成的特定文化才叫作大学文化;其次,大学文化由特定群体(包括学校的学生、教职员工等)创造,也主要服务于自身群体。大学是智力与知识高度密集的场所,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对于他们的影响不言而喻;再次,大学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大学的文化也各具特色,但重视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崇尚学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奋斗精神,是大学文化共同的基本特点;最后,大学文化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异于其他大学的独特属性,大学文化紧密围绕大学精神这一核心并将其作为发散点,在文化传播中形成一所大学独具一格的文化气象。
  2.大学治理的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治理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统治管理之意,如治理国家;二是处理修整之意,如治理江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认为治理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以及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商合作,是新型的公共管理活动及过程[2]21。据此,若给大学治理下个定义,则可试表述为:大学治理是大学各利益相关者基于一定的治理结构,合理配置和行使权力,保障学校有效运转、促进学校协调发展的一种活动和过程。大学治理和大学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把治理理解为管理的高阶形式。二者间最紧密的联系体现在治理同管理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上,即师生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大学管理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治理和大学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决策方式和权力主体不同。管理用权力进行决策,治理用协商进行决策;管理主体相对单一,由学校公共权力掌握者履行管理学校的主体责任,而治理主体则更加多元,它是一定范围内的相关利益者,即包括教师、行政人员也包括学生等。综上,大学从管理到治理的模式转变,其实质是从绝对权威、服从命令的官本管理思想向平等协商、兼容并包的治理思想的转变[3]。
  3.大学文化融入大学治理的基本内涵
  大学文化融入大学治理是赋予大学治理以文化属性的动态过程,二者在互动与融构中,使得大学治理的内涵日益丰富、完善。首先,政治性是大学治理的根本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大学必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意志,完成党和国家要求的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首先,政治性在大学治理进程中是首要的、根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治理,其意识形态旗帜和社会价值导向是十分鲜明的,就是要坚持党对大学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人文性是大学治理的主要内涵。大学是人类知识传播、文化延续的重要场所,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普遍内蕴。大学文化在融入大学治理的过程中,也同时赋予大学治理以人文属性,在管理方式、方案制定、决策结果等方面突出对“人”的关怀这一价值取向,让柔性管理、以“文”治理成为大学各利益主体缓解矛盾、达成共识的重要方式。最后,超越性是大学治理的重要内涵。以往的大学管理模式突出行政力量的主导地位,行政化的运行状态更加重视工具理性,虽然能维持大学某一段时间或某一件事情的高效率运转,但从长远来看,行政命令、高压管理不利于调动师生的行为自觉、不利于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文化融入大学治理,会使得价值理性的地位愈发凸显,决策者对于学校事务的处理也会超越眼前既得利益、超越眼前特定范围,使得决策更加具有前瞻性,有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
  二、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内在关系
  现代大学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治理效果好坏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内部各利益群体的困扰。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探讨大学治理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紧密联系与内在逻辑,将文化嵌入治理的具体过程,进而创设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文化是大学治理的重要基石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文化系统是社会行动的四大子系统之一,并从结构-功能分析的角度上揭示了文化与社会治理内在的联系;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把文化作为一种超出个人的外在力量,并通过实践进行文化的再生产与社会秩序的重塑。文化是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与思想认同一所大学才真正得以成型,这是大学治理的生发之根。第一,以大学文化引领大学治理方向。大学文化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引导师生按照大学本身固有的逻辑规范其自身行为。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大学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过滤器”,将符合大学价值理念的留下,不符合的过滤掉,使治理制度的形成和治理过程的实践深深打上大学文化的烙印。第二,以大学文化凝聚大学治理思想。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大学多方利益主体基于一定的治理结构,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使大学的治理决策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民主诉求相呼应,形成符合民意的大学治理共同愿望,在学校事务的管理中实现利益平衡。在共同愿望感召下,大学师生为了共同目标凝心聚力,形成自觉参与学校治理、自觉遵守治理规则的大学文化氛围,最终谋求大学的进步。第三,以大学文化内化大学治理理念。大学治理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是用大学治理理念内化师生之心。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化”人,“化”既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效果。通过大学组织文化、决策文化、民主文化、协商文化等建设,营造浓烈的大学文化氛围,进而将大学治理理念内化于师生员工的人格系统,帮助师生员工形成治理文化的自觉。第四,以大学文化践行大学治理实践。行动是内化于心的外在表现,在引导、凝聚、内化的基础上,大学师生会自觉将治理理念转化为治理行动,自觉认同大学治理文化,自觉遵守大学治理制度,自觉投入大学治理实践。
  2.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的体制创新
  大学的管理体制受政府的管理模式限制,这是我国高校的一般性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标志着大学从管理时代逐步迈向治理时代。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加强学校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学校的体制样态。实现以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的体制创新,就是要通过民主协商的文化氛围,在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础上,让大学多元的利益主体都参与到大学的治理进程中来。其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要处理好党委和行政的关系。书记和校长要凝聚学校事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共识,党委和行政两套班子要各司其职,厘清分工,反对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两种错误倾向,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强大办学合力。二是要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大学以治学为立足之根基,要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科评估、学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凸显加强学术权力的同时,注重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大学是生活在这所大学里所有师生共同的大学,大学的管理和运行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形成促进大学发展的“最优解”。
  3.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的机制创新
  以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的机制创新,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决策机制创新。决策是一项以人为主导的活动,决策人的价值取向将会决定决策模式的选择。文化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影响决策,创新大学治理的决策机制,充分运用好文化的力量很有必要。对于牵涉利益主体广泛的复杂议题,在决策的过程中难免會出现不同意见,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利弊分析,搭建好意见沟通的协调平台,最终达成各方都乐于接受的决策。二是议事机制创新。大学治理的议事机制是指对学校事务工作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等形式进行讨论并作出决议。要加强对各项议题的分层管理,建设好议题的会前申报和把关制度,不断优化议事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学生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升师生的知情度和参与度。三是监督机制创新。大学除了发挥行政监督外,更要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大学治理的监督机制创新,离不开民主文化氛围的建构。良好的民主文化氛围有利于党务校务公开形式的创新,拓展监督的渠道,丰富公开的内容。要落实好校领导接待日制度、校长办公会议公开制度和书记校长信箱反馈制度,建立决策执行中的监督和纠正制度,进而促进大学的繁荣与发展。
  4.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的方法创新
  在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对权力的影响以及文化与权力相结合的发展路向,实现大学治理的方法创新。一是用大学文化促进大学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创新。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大学权力的正向影响作用,让大学领导者创新思维方式,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理念。二是用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行为方式创新。大学民主的文化氛围,会不自觉影响大学领导者和师生工作作风的转变,养成遇事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的习惯,了解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事实依据。三是用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的评价方式创新。推动大学评价体系改革、建立有助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的民主、和谐文化有利于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多维度、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在以往的大学管理中,为了提高所谓的决策效率,学校管理者对于师生的意见往往是参考的多,采纳的少,通常会以行政权力直接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决策。现代大学治理要求大学文化通过与学校权力的有机结合,对大学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这有利于大学权力的平衡分配,优化院校治理结构,在促进大学行政人员观念转变的同时,创新高效运转的治理方法,进而形成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
  三、大学文化促进大学治理的路径选择   大学治理过程既是一种运行模式的重塑,也是一种大学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将文化嵌入治理过程之中,形成一个基于大学利益相关群体价值共识的文化治理模式,将文化价值观与大学权力运作有机耦合,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的良性互动与有效沟通”[4],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和担当,也是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体现。
  1.在传承大学标识文化中增强大学治理的精神凝聚
  大学标识文化是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一所大学的治理理念、价值精神通过系列化的标识展现出来的一种视觉文化、形象文化。思想统一是开展治理的重要前提,一所大学想要治理好的关键,首先在于师生群体的思想意识、精神理念的凝聚。人是感官动物,物质标识是迅速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载体,能够给人以最直接、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潜移默化中将想要传达的价值理念渗透于师生的认知和思维中。发挥大学标识文化在大学治理中的精神凝聚作用,一是要注重大学标识文化的独特性。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最根本的精神标识和命脉,它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密码”,是特定人、事、物通过长时间积累凝聚的产物。但由于我国目前不少高校缺乏清晰凝练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定位,致使学校的标识文化呈现出一般化、模式化倾向,没有显著特色。因此,创新大学标识文化必须深挖学校里特定的“人、事、物”,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特色中,突出办学共性中的个性化治理理念特点。二是要注重大学标识文化的系统性。大学标识文化是一个完整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它包括校名、校徽、校训、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等等。要丰富大学标识文化的物理形态,从学校的历史脉络中挖掘文化因素,多增加具有导向性、定位性以及景观性的标识,利用校园标识统一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强化学校形象营造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三是要注重大学标识文化的育人性。育人使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依归,也是大学治理活动的最终目的。据此,大学治理应充分发挥大学标识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感知标识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对学校的浓烈情怀,把“爱校荣校”的思想观点切实内化成自身的精神品质,自觉恪守践行学校的精神和校训,消除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治理过程中来,为学校的谋划发展献一份力。
  2.在展示大学仪式文化中彰显大学治理的正向引导
  仪式是承载特定意义的行为方式,“校园仪式活动是在一定文化规则制约下和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师生间互动文化行为,集中体现着学校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5]大学仪式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展现着大学特定的文化传统与内涵,它是师生对于自我的认同与确认,对于大学内部秩序的形成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彰显着大学治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的文化理路。
  一是要以大学仪式文化加强师生价值引导。对于一所大学的精神实质、价值理念的传播和弘扬,仅靠口头传授、书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师生去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获得最真切的感知。通过仪式活动,可以构建起一个虚拟的象征世界,通过具体的仪式过程和细节,综合影响师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让师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领悟大学精神,形成基本的理念认同与群体共识。
  二是要以大学仪式文化加强师生行为引导。仪式活动可以看作是为师生创建的一个特定文化情境,在不同的仪式活动、不同的特定情境中,师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帮助师生在互动中认识到行为的合理性,从而认识到特定行为规范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要以大学仪式文化加强师生精神境界提升的引导。师生参与这种仪式活动时,在实际上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束缚,他们接触到的是一个人为营造的理想化、典型化情境。在这一情境中,通过形式的演绎,师生的身心被调动,人的情感与意志融入仪式之中,深层次凝聚形成了大学师生群体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进而提升了参与者的精神境界。
  3.在弘扬大学民主文化中促进大学治理的力量整合
  民主属于一个现代政治概念,它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政治逻辑,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学作为以知识、文化为纽带的特殊社会组织,使得大学文化与生俱来带有自由、平等的民主理念。同时,大学治理天然带有民主属性,民主本身也是一种治理模式,大学民主文化应寓于大学治理之中,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大学治理如果缺少民主文化的思想引领与精神支撑,离开民主意识、民主情感的养成,大学治理中的民主协商、共同参与就会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一是要加强培育大学民主文化。中国的大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办学指导思想的大学,因此要牢固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理念,这在大学里则表现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大学治理,一同当好大学这个“家”。要让民主理念深入人心,由上至下贯彻民主思想,做到决策讲民主、办事讲民主、监督讲民主,让师生在参与民主实践中涵养民主思想、建构民主观念、创新民主文化。
  二是要完善大学民主治理制度。制度是管总的,缺乏制度的约束,民主就难以得到贯彻执行。要注意厘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者间的关系,基于此进行学校章程、各项制度、各类机构的完善,在制度设计上保证师生均有合适的话语权,以民主制度建设促进师生民主素养提升。
  三是要形成大学民主治理的合力。不同的利益主体,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对于学校事务的认知源自不同的视角。当各利益主体形成的推动力方向基本一致,或者完全反方向的力较少时,其决策目标就会趋于一致,形成促进大学治理的合力;当各利益主体形成的推动力方向彼此抵消,就需要通过民主文化这一“润滑剂”,通过民主治理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感染,强化各方民主意识,切实落实民主治理,在弘扬大学民主文化中促进大学治理力量的整合。
  4.在创新大学行为文化中落实大学治理的根本任务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治理是否有成效最直观、最外显的表象。师生行为水平的高低,对于一所大学的治理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一所大学,无论其办学理念如何先进、治理思想如何完备,如果没有内化成为大学人的行为准则和习惯,那么大学文化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大学治理也丧失了立足根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创新发展大学行为文化,要从大学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入手,以“三风”建设推进大学治理水平提升。
  一是加强学校的校风建设。借用涂又光先生提出的“泡菜理论”,大学文化就好比大学泡菜坛子里装的泡菜水,学生就是菜梗菜叶,放在不同的泡菜水中,泡菜的味道就不一样,大学文化育人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为此,加强学校的校风建设就是要强化文化育人功效,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尤其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凝聚形成一所大学师生独有的信念目标、价值取向、群体意识和精神气质。
  二是加强教师的教风建设。文化育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其高尚的品德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给学生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同和追求真理、完善人格的自信,从而达到“化育”目的。
  三是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的品德修养、行为养成与大学文化熏陶、文化体验、文化感染紧密相连。因此,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大学文化价值的介入孕育学生,良好的学风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涵养学生行为文明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王景荣.现代大学治理与校园文化:契合性与互促之道[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36(04).
  [4]吴立保.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20(05).
  [5]何茜.文化育人的载体:校园仪式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
  责任编辑:陈若水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和方法逻辑。其价值逻辑是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会建设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高度把握社会治理的时代定位;其現实逻辑是基于治理的客观需要,依托理念、方式和主体现代化实现社会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其方法逻辑是要从坚持党的领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专业化水平等方面,推
期刊
所有的城市都必须成为或已经成为智慧城市,是当下人们的共识。然而,什么是智慧城市呢?如果不了解这个话语体系,可能会认为智慧城市是指“聪慧”意义上的智慧,甚至认为是聪明的市民。然而,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实际上是指信息技术(IT)城市。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服务的质量和表现,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并且至少在理论上使人们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此外,随着人们的生活向城市靠拢,智慧城市
期刊
摘要:高校人才是深化国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切实加强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统领作用、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效能,是高校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一流”大学建设为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高校党管人才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着力完善机制建设,打造一流、高层次师资人才队伍,培养各领域创新型、领军型人才。  关键词:党管人才;“
期刊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许多国家追求的目标,也是国际社会近年来形成的共识。作为工业文明的伴生物,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归根结底是由人们的生存方式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又与人们的生存理念直接相关。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念、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经济学观念以及消费主义的消费文化观念,引发并加剧了生产的无限扩大化趋势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障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变革人们的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互联网时代,高校就业宣传在理念、内容、形式仍稍显落后,一定程度影响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当前,新就业形态对解决高校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日趋明显,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就业宣传工作应根据网络传播受众从众、求新、求近的特点,提升网络宣传效果,有效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受众心理;大学生就业;宣传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实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面临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不足、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足与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不足等现实困境。T村从政治吸纳、组织嵌入与协商共治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展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实践探索,其实践经验有效揭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三大具体路径,即思想革
期刊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须从“五个振兴”的维度进行科学谋划。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的概念至今,如何通过“五个振兴”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如何评价其成效,成为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学界涌现了许多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研究成果。针对产业振兴,现有研究从经济发展阶段性、第三次科技革命大背景及其在“五个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此项工作对学校思政教育和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为切入点,分析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意义。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调研,了解和分析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理论为支撑,结合调查结果与工作经验,对加强珠三角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期刊
摘要:2018年,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这一制度具有“天然缺陷”,学者们对其构建的必要性产生了诸多疑问。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主要以庭审在场权的人权保障理论、效率经济价值等作为其存在的价值,顺应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促进我国与国际接轨,满足我国反腐败追逃追赃工作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打击腐败犯罪。本文以社会影响重大的腐败类案件为例,通过国际层面、国内层面、社会层面、
期刊
摘要:眼表螨虫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眼部寄生虫疾病,眼表螨虫感染患者常有眼干,眼烧灼感、异物感、畏光及倒睫等临床症状,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据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眼表螨虫感染率较正常人高,而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使得眼表螨虫感染也随之升高,使其成为危害糖尿病患者眼部正常功能的疾病之一。目前由糖尿病眼表螨虫感染的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单一匮乏、尚无统一标准,对患者的预后亦缺乏临床数据。本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