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培训效能的提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而且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文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教师教育活动、合作培养机制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师 培训效能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张延宜(1973- ),女,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陕西延安716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77-02
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简单过程,而是蕴涵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和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教师发展强调在终身教育的前提下,由教师主动去发展自己。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教师教育活动及合作培养机制等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和要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实践和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应具备接受再教育的心理自觉性和自主意识,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正如叶澜教授指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的思想、情感、情绪等多种因素组成了其独立个性,而学习是一种内化过程,受情感因素影响,所以,应重视教师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自主建构的主动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频繁、日益广泛、日渐深刻的教育改革,使得广大教师不得不经常面对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课程、教育手段与方法。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既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也要求教师在情感和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改革往往要求教师对这些“新事物”做出评价与讨论。同时,大量教育改革的实践也已证明: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那种把教师只是作为别人思想的被动实施者的自上而下式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教师应该在确定其教育工作的目的方面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教育改革必须置于教师掌握之中。在中学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有适应力,还要面向未来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相应能力的提高,以超前意识为基础,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主动发展,形成获取、处理、使用各种信息的自我更新的意识,这对增强教师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讲,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改变教师的行为和观念是异常艰难的。即使在教学中引进了“良策”,也由于教师常常不能从实践中去理解设计背后的理念、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和条件,结果环境一变,或是新计划一完结,教师又面临困境而不知所措,或是故态复萌。因此,有学者指出,依靠外力改变学校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诉诸“文化的改变”,即通过教师自我制定发展目标并开展自我指导活动,对于促进教学实践有意义的、持续的改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人帮助教师对实践进行反思,没有人向他们教授崭新的教学策略,没有人提供激化改进的元素,大多数教师不会在行为上发生改变。这就涉及教师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大环境的构建、教师教育政策的保障等方面,要求政府或学校在组织教师教育时,要提供外在支持及激化改进的元素,并加以教师的内在改变,来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这几方面的条件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是教师培训效能不断构建与完善的保障体系。
二、围绕促进教师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对教师培训进行宏观调控时,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提出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制度和经费上对教师入职和在职培训提供保障。同时,把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目标。因而,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结合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完善教师的职业素养,即在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促进教师发展这一总体目标进行。
具体来讲,可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结合教师职业发展总体情况,整合教育资讯,收集各地的教学成果经验,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以此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教师培训政策;其次,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教师培训中心、教育网络系统等培训机构,让更多的教师能参与教育,提高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与反思等能力;第三,提倡教师制定自我职业发展规划,整理、积累自我发展和成长方面的信息资料,发挥教师在自我发展方面的自觉能动性;第四,在管理目标上,把教师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视为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全员参与、相互学习观摩、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教育政策,使教师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三、建立双向的合作培养机制
首先,在教师培训中,一方面,师范院校要加强与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大学的合作,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师资培训机构应与各级学校建立“伙伴关系”,能够直面教学过程及课堂,针对教师具体教学展开工作,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养成,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欠缺哪些知识,帮助教师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帮助教师在研究教学、自我反思、沟通与交往中,促进新知识的建构。(见下图)
其次,要强化高校的师训队伍建设。担任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其丰富的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理论、学术水平和能力极为关键。在调查访谈中,中学青年教师认为课程教师对中学教育实际的了解是不够的。如认为教育学教师很不了解和较不了解的比例竟达到近40%;认为教学法和教学见习指导教师(在许多高师的系科教学法教师主要的是见习指导教师)对中学实际的了解也是一般。青年教师认为有的教学法教师不了解中学课程设置、教育学教师不了解中学规章制度的现象还很普遍。这就要求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应深入学校教学实际,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当前新课程改革及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访谈中,有的教师认为部分培训教师讲授内容陈旧,所讲内容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其中的教育理论或开设的教学法课主要以介绍现有的国内外教学理论或教学法流派为主,没有考虑到教学的特殊性和环境等复杂因素,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涉及则更少;还有一部分培训教师是聘请的行政干部,以报告的形式讲一些政策性的问题;还有教师认为在培训中提供的一些课程过于学术化,与实际的工作情境相去甚远,有些培训内容虽然跟实际情况密切一些,但在贯彻过程中又常缺乏跟进和支持,不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缺乏吸引力。因此,师训队伍应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在培训理念、方法、认真负责态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再次,要突出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校应把教师看成培训的主体,在培训全过程中始终尊重教师。既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工作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及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的角色与教师的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刊(哲社版),2000(5).
[3]汤才伟,陈可儿,赵志成.推动学校改进:阻力与突破初探[A].优质学术计划资料册[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校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2002.
[关键词]教师 培训效能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张延宜(1973- ),女,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陕西延安716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77-02
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简单过程,而是蕴涵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和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教师发展强调在终身教育的前提下,由教师主动去发展自己。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教师教育活动及合作培养机制等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和要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实践和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应具备接受再教育的心理自觉性和自主意识,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正如叶澜教授指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的思想、情感、情绪等多种因素组成了其独立个性,而学习是一种内化过程,受情感因素影响,所以,应重视教师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自主建构的主动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频繁、日益广泛、日渐深刻的教育改革,使得广大教师不得不经常面对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课程、教育手段与方法。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既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也要求教师在情感和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改革往往要求教师对这些“新事物”做出评价与讨论。同时,大量教育改革的实践也已证明: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那种把教师只是作为别人思想的被动实施者的自上而下式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教师应该在确定其教育工作的目的方面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教育改革必须置于教师掌握之中。在中学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有适应力,还要面向未来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相应能力的提高,以超前意识为基础,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主动发展,形成获取、处理、使用各种信息的自我更新的意识,这对增强教师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讲,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改变教师的行为和观念是异常艰难的。即使在教学中引进了“良策”,也由于教师常常不能从实践中去理解设计背后的理念、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和条件,结果环境一变,或是新计划一完结,教师又面临困境而不知所措,或是故态复萌。因此,有学者指出,依靠外力改变学校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诉诸“文化的改变”,即通过教师自我制定发展目标并开展自我指导活动,对于促进教学实践有意义的、持续的改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人帮助教师对实践进行反思,没有人向他们教授崭新的教学策略,没有人提供激化改进的元素,大多数教师不会在行为上发生改变。这就涉及教师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大环境的构建、教师教育政策的保障等方面,要求政府或学校在组织教师教育时,要提供外在支持及激化改进的元素,并加以教师的内在改变,来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这几方面的条件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是教师培训效能不断构建与完善的保障体系。
二、围绕促进教师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对教师培训进行宏观调控时,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提出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制度和经费上对教师入职和在职培训提供保障。同时,把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目标。因而,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结合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完善教师的职业素养,即在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促进教师发展这一总体目标进行。
具体来讲,可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结合教师职业发展总体情况,整合教育资讯,收集各地的教学成果经验,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以此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教师培训政策;其次,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教师培训中心、教育网络系统等培训机构,让更多的教师能参与教育,提高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与反思等能力;第三,提倡教师制定自我职业发展规划,整理、积累自我发展和成长方面的信息资料,发挥教师在自我发展方面的自觉能动性;第四,在管理目标上,把教师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视为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全员参与、相互学习观摩、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教育政策,使教师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三、建立双向的合作培养机制
首先,在教师培训中,一方面,师范院校要加强与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大学的合作,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师资培训机构应与各级学校建立“伙伴关系”,能够直面教学过程及课堂,针对教师具体教学展开工作,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养成,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欠缺哪些知识,帮助教师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帮助教师在研究教学、自我反思、沟通与交往中,促进新知识的建构。(见下图)
其次,要强化高校的师训队伍建设。担任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其丰富的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理论、学术水平和能力极为关键。在调查访谈中,中学青年教师认为课程教师对中学教育实际的了解是不够的。如认为教育学教师很不了解和较不了解的比例竟达到近40%;认为教学法和教学见习指导教师(在许多高师的系科教学法教师主要的是见习指导教师)对中学实际的了解也是一般。青年教师认为有的教学法教师不了解中学课程设置、教育学教师不了解中学规章制度的现象还很普遍。这就要求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应深入学校教学实际,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当前新课程改革及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访谈中,有的教师认为部分培训教师讲授内容陈旧,所讲内容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其中的教育理论或开设的教学法课主要以介绍现有的国内外教学理论或教学法流派为主,没有考虑到教学的特殊性和环境等复杂因素,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涉及则更少;还有一部分培训教师是聘请的行政干部,以报告的形式讲一些政策性的问题;还有教师认为在培训中提供的一些课程过于学术化,与实际的工作情境相去甚远,有些培训内容虽然跟实际情况密切一些,但在贯彻过程中又常缺乏跟进和支持,不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缺乏吸引力。因此,师训队伍应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在培训理念、方法、认真负责态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再次,要突出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校应把教师看成培训的主体,在培训全过程中始终尊重教师。既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工作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及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的角色与教师的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刊(哲社版),2000(5).
[3]汤才伟,陈可儿,赵志成.推动学校改进:阻力与突破初探[A].优质学术计划资料册[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校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