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默庵,国民党陆军中将,著名爱国人士,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在黄埔期间,他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曾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中山舰事件”后,李默庵退出中国共产党。他曾视蒋介石为“新兴革命事业的卓越领导者”,追随其血战沙场20多年,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从基层到高层,军队中的各个职务,他几乎都担任过。1949年,李默庵在香港与44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通电起义,1990年回国定居。
在北京翠微路的一栋家属楼中,李默庵的女儿李碧如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由于父亲政治身份的几次变换,李默庵的子女也经历了与家人聚少离多的长期岁月。让李碧如欣慰的是,父亲最终回到了祖国。在父亲严厉的管教下,子女们都发展得不错,有在美国从事生物工程的,有在旧金山硅谷经营电子公司的,还有在波音公司任高层管理者的。李碧如翻开书桌上一摞摞厚厚的关于父亲的回忆书籍,向记者讲起了父亲的心路历程。
在黄埔受训期间
在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李碧如说,父亲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国军悍将”,与他早期在黄埔军校接受的教育分不开。
李默庵190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虽然求学艰苦但学业优异,19岁考进黄埔军校一期。他的同学有徐向前、陈赓、关麟征、胡宗南、宋希濂、贺衷寒、左权等人,这似乎预示着他未来的军人生涯将与共产党人有扯不断的联系。
在黄埔军校期间,蒋介石的治学理念对李默庵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蒋介石深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在对黄埔生的屡次训话中,都表示赞同共产主义,要效仿苏联,要拥护共产党。蒋介石不止一次当众宣布,‘如果有一天我不革命了,你们都可以反对我’。他很注意做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师生的‘融合’工作,反复讲在我们的队伍中,只能有左派和右派之分,不能有共产党和非共产党之分,更不可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之分。在两派学生发生纠纷时,他还常站在共产党的学生一边。”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主持制定了革命军的“连坐法”、“刑事条例”、“惩罚条例”、“审判条例”等多种法纪,并付诸实施。“连坐法”规定军队打仗不能后退,班长同全班退,则杀班长;排长同全排退,则杀排长……以此类推,军长亦是如此。这在黄埔学生中引起很大震动。
李碧如曾听父亲讲,“他们东征打淡水时,某团一位连长临阵逃脱,被部队抓住,按‘连坐法’应处以死罪。事后,校本部开会研究处置办法,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和各营营长都纷纷为这个连长说好话,请求宽恕。然而,蒋介石毫不心软,他说革命军的‘连坐法’头一次不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对这个连长非办不可!就这样,由军法处将这个连长给枪决了。这是蒋介石第一次执行‘连坐法’。这件事在整个部队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在东征后来的诸多战斗中,部队上下形成一股拼命向前,有进无退的战斗精神。”
从加入共产党到退党
李默庵在黄埔军校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碧如说:“据父亲讲,那时加入国民党手续简单,理由充分,廖仲恺党代表对学生做入党动员时说,孙总理(中国同盟会总理事长)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肩负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双重任务,要求大家入党,就是要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任务是很艰巨的。作为这样的党员从事斗争,是很有意义的。当时加入国民党要有两个人作介绍,廖仲恺说,如果你们不知道队上的官长和同学谁已经入党,那就写校长和我也可以。于是大家就纷纷填表,许多共产党员也填了表,那时,中国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而另一边,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建立不久后,成立了黄埔一期党支部,由一期同学蒋先云任支部书记。1924年11月,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中共党支部十分注重在黄埔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已经公开身份的黄埔生,如蒋先云、陈赓、李之龙等人,以十分积极活跃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影响和带动着大批左派青年。
李碧如说,父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因为父亲从陆军学校到黄埔军校,周围有一大批投奔革命的同乡,所以他到军校后,很快便熟悉和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在诸多的湖南籍同乡中,他与陈赓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对时局的见解以及在政治上的渴求也很相似。父亲在第六队学生中,训练成绩突出,政治表现积极,引起了陈赓的注意。有一次陈赓对父亲说,‘做真正的革命军,就得加入真正的革命党,像你应该参加共产党。’当时父亲很敬重共产党员,听陈赓这么一说,自然同意,回答说‘共产党员是好样的,你既然是,那就带我也参加共产党吧!’陈赓点了点头,接着又说,‘我带你认识一下蒋先云同志。’”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黄埔军校一期招生时,在数百名录取生中名列第一,在同学中名气很大。由于大家都是湖南同乡,李默庵和蒋先云见面后,感到十分亲切,蒋先云爽快地与他握手,热情地说:“欢迎,欢迎,让我们一块儿好好干吧!”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李默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李默庵退出共产党。关于李默庵退党的原因,李碧如告诉记者:“这和父亲的恋爱有关。父亲第一次东征回校后,有一位广东籍的同学,常约父亲在星期天去他家里玩。他提出给父亲介绍对象,并带他见了一位执信女子学校的女学生,姓曾。父亲对她颇有好感,很快建立了恋爱关系。后来,黄埔军校共产党员中的许继慎发现了父亲的事情,批评他太浪漫!于是,党小组开会,便不再通知父亲。那时,共产党员的生活作风是非常严谨的,对父亲的行为,党小组有些意见。‘中山舰事件’后,中共党组织的活动,在黄埔军校内受到了限制,父亲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党小组联系,就这样自动脱离了中共党组织关系。后来,他的女友也因为家里人的反对,和他分手了。”
创土法打坦克,战功赫赫
李默庵先后经历了25年战争。东征时他随共产党员包惠僧,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斗;北伐时,随军攻克武昌、转战南昌,在南京龙潭车站指挥部队与军阀孙传芳的部队激战,后来攻克济南。在战斗中,他从战士到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系”的重要将领。当旅长时与军阀部队作战,他身先士卒,差一点命丧疆场。他在抗日战场上叱咤风云,因为善用游击战而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1937年7月12日,蒋介石亲自任命李默庵为第14军军长,率第83师、第10师即刻下山,北上抗日。在八年抗战中,李默庵参与指挥的主要战役中有著名的忻口会战,它与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并称抗战初期的三大战役。
1937年8月、9月间,日军6、7万人向山西进军,很快就突破了晋绥军在天镇的防线。第14集团军奉蒋介石命令紧急赶往山西,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左翼指挥官就是李默庵。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为了对付敌人的坦克,李默庵自创土法打坦克。他用瓶子装上汽油、煤油,扔向敌人的坦克,然后再用手榴弹引着,坦克瞬间燃起熊熊大火。他还应朱德的要求,配合八路军129师769团陈锡联部,奇袭阳明堡机场,阻击了日军派出的增援部队。李默庵后来回忆:“当时只要是中国人,都是一致对敌的,只有一个敌人日寇。这是我从军几十年来唯一感受到的最难得的一点。”
忻口会战后,李默庵在晋南坚持抗战,并升任第33军团长。他在国民党军队中首创了游击战术。那时,蒋介石对游击战非常重视,强调在二期抗战中,游击战重于正规战。李默庵的部队对敌人的铁路线进行了上百次攻击,土岭一战就烧毁日军100多辆汽车,还两度攻占了侯马站,给南同蒲路以重大破坏。
由于李默庵在游击战中成绩出众,国共合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时,蒋介石调李默庵出任教育长,跟中共代表叶剑英合作。训练班先后办了3期,培训了近4000名国军的敌后作战人才以及一些英国军人。在训练期间,李默庵还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了昆仑关作战,担任第38集团军副司令。1940年,李默庵被调任浙江第32集团军总司令,他是抗战胜利以后在浙江境内接受日军投降的最高长官。
与周恩来的师生情
李碧如告诉记者,在父亲的军人生涯中,对他思想转变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便是周恩来。李默庵跟周恩来熟识,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曾调李默庵到政治部当干事。抗战初期,李默庵到达太原后,还特地拜访了当时在那里的周恩来,就战役的实施和抗战的前途交换了意见。
“父亲最难忘的是‘西安事变’后与周恩来的重逢。有一天下午,卫兵报告说有人要见他,李默庵问是谁,卫兵没来得及回答,就见两位男士走了进来。前面一位身着西装,神采奕奕。李默庵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周恩来,他只带了一位随从。李默庵不明白,他怎么能冒着危险,神不知鬼不觉地找到他的师部来呢?他将周恩来请到内室。一别10余年,李默庵想不到能在西安与周恩来相逢,又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政治斗争氛围中。想起当初是周恩来提名自己调入军校政治部工作,与他又是师生关系,李默庵赶紧上前解释,怎么敢劳周主任大驾光临看望学生,学生应该前去拜见尊师才是,是学生失礼了。周恩来笑着说:“我来不是一样吗?黄埔师生本一家,不必多礼嘛!”寒暄了几句,周恩来突然说:“我记得你有一句诗写得不错,‘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李默庵听后大惊失色,忙反问:“主任何知我有此诗句啊?”周恩来放声大笑起来。
“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是1933年在江西第四次反“围剿”红军作战时,李默庵有感而发的。周恩来告诉他,这句诗是当时作战期间,红军从电报中截获转呈他的。因为诗句写得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厌战的心情,他一下便记住了。于是,李默庵和周恩来谈起了江西“围剿”与反“围剿”的作战情况,还谈了一些黄埔师生的往来和去向,气氛很融洽、亲切。但大家都回避了刚刚发生的“西安事变”这一敏感话题。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周恩来站起来说:“我要走了。”李默庵要送他到门口,他摆摆手说:“不要送,这样方便。”李默庵理解他的用意,目送老师离开。李碧如说:“事后多年,父亲一直纳闷,在‘西安事变’那种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周恩来为什么会去找父亲,还登门看望?直到1990年父亲回国定居,听曾经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原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杨荫东讲,‘西安事变’解决后,中共中央曾有通知,要注意与国民党部队将领取得联系,这件事可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1948年春,程潜保荐李默庵出任湖南省主席,虽得到蒋介石同意,但李默庵考虑到蒋介石嫡系、李宗仁桂系、湘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力辞不就。蒋介石派他任长沙绥署副主任兼第十七绥靖区司令官。同年秋,李默庵从南通移军常德,在长沙居住,利用掌握的军权,积极参与湖南和平解放事业,随程潜做了一些长沙起义的筹备工作。中共中央军委和周恩来就争取李默庵与中共合作反蒋反桂,曾给有关方面发出指示。
晚年的人生遗憾
1949年8月13日,李默庵在香港与44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通电起义,斥责蒋介石背叛三民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通电一发表,国民党政府极为震动,马上下令开除了他们44人的党籍,并发布了通缉令。当时,积极组织反蒋活动的杨杰先生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碧如说,由于父亲的黄埔“资历”与声望,蒋介石总是对他进行拉拢。“一天,一位老朋友拿着‘校座电令’让父亲到台湾去,要他放弃反蒋立场。父亲坚定地说,我已决定退出军界,不想去台湾,请代我婉言陈复。还有一次,有美国背景的朋友,要他参加反蒋、反共的第三势力,他也坚决拒绝。”中共方面曾电邀李默庵等北上,参加人民政协工作。但李默庵认为:自己与共军作过战,如今投向人民,并无微功实绩可以自赎,仅凭一两次声明,混迹其间,有何意味?何况,既已决心摆脱军政生涯,何必又去忝随人后?因此,他选择结束军政生涯,过平凡的隐居生活。
1951年,李默庵变卖家产到阿根廷定居。李碧如说:“多年来,我的母亲顾林也很不易,她16岁嫁给父亲,父亲征战沙场,母亲一直住在娘家过着平淡节俭的日子。即便父亲后来升迁较快,母亲也没有骄矜自傲。他们相濡以沫走过62年。母亲为父亲生养了8个子女,除二女儿碧清英年早逝,其他子女都自立成才。”
1964年,李默庵全家移居美国。他多次在美国中文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和其他黄埔同学宋希濂、侯镜如等在华盛顿发表宣言,呼吁军校同学发扬黄埔精神,为促进中国统一而奋斗。1984年,李默庵和宋希濂、蔡文治等联袂回归。
1995年6月,李默庵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尽心尽力。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念念不忘在台湾的黄埔师生,对他们寄以希望。李碧如告诉记者,“父亲晚年回到祖国,一是希望叶落归根,再有想联系在台黄埔同学和袍泽,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他还希望把自己投身民主革命的经历和对新旧中国的体会记录下来,以教后人。”李默庵晚年著有回忆录,总结了自己90年的人生历程和经验。从军20多年,他撰写了《国防讲话》、《治军作战一贯论》、《军队教育与青年训练》、《军官团要义》等著作和文稿。2001年10月27日李默庵在京逝世,终年97岁。
李默庵离世时唯一挂念的,就是台湾何时能回归祖国,祖国何时能实现统一。李碧如说:“父亲的人生经历和选择,也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他曾说‘鉴史知今,每当我回想到忻口会战国共合作的经历,便对至今海峡两岸尚天各一方,遥相对峙的分裂局面感到痛心。希望后人能珍惜前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为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而继续奋斗!’”(感谢黄埔军校同学会对本采访的帮助)
在北京翠微路的一栋家属楼中,李默庵的女儿李碧如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由于父亲政治身份的几次变换,李默庵的子女也经历了与家人聚少离多的长期岁月。让李碧如欣慰的是,父亲最终回到了祖国。在父亲严厉的管教下,子女们都发展得不错,有在美国从事生物工程的,有在旧金山硅谷经营电子公司的,还有在波音公司任高层管理者的。李碧如翻开书桌上一摞摞厚厚的关于父亲的回忆书籍,向记者讲起了父亲的心路历程。
在黄埔受训期间
在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李碧如说,父亲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国军悍将”,与他早期在黄埔军校接受的教育分不开。
李默庵190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虽然求学艰苦但学业优异,19岁考进黄埔军校一期。他的同学有徐向前、陈赓、关麟征、胡宗南、宋希濂、贺衷寒、左权等人,这似乎预示着他未来的军人生涯将与共产党人有扯不断的联系。
在黄埔军校期间,蒋介石的治学理念对李默庵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蒋介石深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在对黄埔生的屡次训话中,都表示赞同共产主义,要效仿苏联,要拥护共产党。蒋介石不止一次当众宣布,‘如果有一天我不革命了,你们都可以反对我’。他很注意做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师生的‘融合’工作,反复讲在我们的队伍中,只能有左派和右派之分,不能有共产党和非共产党之分,更不可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之分。在两派学生发生纠纷时,他还常站在共产党的学生一边。”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主持制定了革命军的“连坐法”、“刑事条例”、“惩罚条例”、“审判条例”等多种法纪,并付诸实施。“连坐法”规定军队打仗不能后退,班长同全班退,则杀班长;排长同全排退,则杀排长……以此类推,军长亦是如此。这在黄埔学生中引起很大震动。
李碧如曾听父亲讲,“他们东征打淡水时,某团一位连长临阵逃脱,被部队抓住,按‘连坐法’应处以死罪。事后,校本部开会研究处置办法,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和各营营长都纷纷为这个连长说好话,请求宽恕。然而,蒋介石毫不心软,他说革命军的‘连坐法’头一次不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对这个连长非办不可!就这样,由军法处将这个连长给枪决了。这是蒋介石第一次执行‘连坐法’。这件事在整个部队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在东征后来的诸多战斗中,部队上下形成一股拼命向前,有进无退的战斗精神。”
从加入共产党到退党
李默庵在黄埔军校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碧如说:“据父亲讲,那时加入国民党手续简单,理由充分,廖仲恺党代表对学生做入党动员时说,孙总理(中国同盟会总理事长)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肩负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双重任务,要求大家入党,就是要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任务是很艰巨的。作为这样的党员从事斗争,是很有意义的。当时加入国民党要有两个人作介绍,廖仲恺说,如果你们不知道队上的官长和同学谁已经入党,那就写校长和我也可以。于是大家就纷纷填表,许多共产党员也填了表,那时,中国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而另一边,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建立不久后,成立了黄埔一期党支部,由一期同学蒋先云任支部书记。1924年11月,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中共党支部十分注重在黄埔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已经公开身份的黄埔生,如蒋先云、陈赓、李之龙等人,以十分积极活跃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影响和带动着大批左派青年。
李碧如说,父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因为父亲从陆军学校到黄埔军校,周围有一大批投奔革命的同乡,所以他到军校后,很快便熟悉和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在诸多的湖南籍同乡中,他与陈赓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对时局的见解以及在政治上的渴求也很相似。父亲在第六队学生中,训练成绩突出,政治表现积极,引起了陈赓的注意。有一次陈赓对父亲说,‘做真正的革命军,就得加入真正的革命党,像你应该参加共产党。’当时父亲很敬重共产党员,听陈赓这么一说,自然同意,回答说‘共产党员是好样的,你既然是,那就带我也参加共产党吧!’陈赓点了点头,接着又说,‘我带你认识一下蒋先云同志。’”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黄埔军校一期招生时,在数百名录取生中名列第一,在同学中名气很大。由于大家都是湖南同乡,李默庵和蒋先云见面后,感到十分亲切,蒋先云爽快地与他握手,热情地说:“欢迎,欢迎,让我们一块儿好好干吧!”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李默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李默庵退出共产党。关于李默庵退党的原因,李碧如告诉记者:“这和父亲的恋爱有关。父亲第一次东征回校后,有一位广东籍的同学,常约父亲在星期天去他家里玩。他提出给父亲介绍对象,并带他见了一位执信女子学校的女学生,姓曾。父亲对她颇有好感,很快建立了恋爱关系。后来,黄埔军校共产党员中的许继慎发现了父亲的事情,批评他太浪漫!于是,党小组开会,便不再通知父亲。那时,共产党员的生活作风是非常严谨的,对父亲的行为,党小组有些意见。‘中山舰事件’后,中共党组织的活动,在黄埔军校内受到了限制,父亲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党小组联系,就这样自动脱离了中共党组织关系。后来,他的女友也因为家里人的反对,和他分手了。”
创土法打坦克,战功赫赫
李默庵先后经历了25年战争。东征时他随共产党员包惠僧,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斗;北伐时,随军攻克武昌、转战南昌,在南京龙潭车站指挥部队与军阀孙传芳的部队激战,后来攻克济南。在战斗中,他从战士到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系”的重要将领。当旅长时与军阀部队作战,他身先士卒,差一点命丧疆场。他在抗日战场上叱咤风云,因为善用游击战而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1937年7月12日,蒋介石亲自任命李默庵为第14军军长,率第83师、第10师即刻下山,北上抗日。在八年抗战中,李默庵参与指挥的主要战役中有著名的忻口会战,它与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并称抗战初期的三大战役。
1937年8月、9月间,日军6、7万人向山西进军,很快就突破了晋绥军在天镇的防线。第14集团军奉蒋介石命令紧急赶往山西,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左翼指挥官就是李默庵。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为了对付敌人的坦克,李默庵自创土法打坦克。他用瓶子装上汽油、煤油,扔向敌人的坦克,然后再用手榴弹引着,坦克瞬间燃起熊熊大火。他还应朱德的要求,配合八路军129师769团陈锡联部,奇袭阳明堡机场,阻击了日军派出的增援部队。李默庵后来回忆:“当时只要是中国人,都是一致对敌的,只有一个敌人日寇。这是我从军几十年来唯一感受到的最难得的一点。”
忻口会战后,李默庵在晋南坚持抗战,并升任第33军团长。他在国民党军队中首创了游击战术。那时,蒋介石对游击战非常重视,强调在二期抗战中,游击战重于正规战。李默庵的部队对敌人的铁路线进行了上百次攻击,土岭一战就烧毁日军100多辆汽车,还两度攻占了侯马站,给南同蒲路以重大破坏。
由于李默庵在游击战中成绩出众,国共合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时,蒋介石调李默庵出任教育长,跟中共代表叶剑英合作。训练班先后办了3期,培训了近4000名国军的敌后作战人才以及一些英国军人。在训练期间,李默庵还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了昆仑关作战,担任第38集团军副司令。1940年,李默庵被调任浙江第32集团军总司令,他是抗战胜利以后在浙江境内接受日军投降的最高长官。
与周恩来的师生情
李碧如告诉记者,在父亲的军人生涯中,对他思想转变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便是周恩来。李默庵跟周恩来熟识,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曾调李默庵到政治部当干事。抗战初期,李默庵到达太原后,还特地拜访了当时在那里的周恩来,就战役的实施和抗战的前途交换了意见。
“父亲最难忘的是‘西安事变’后与周恩来的重逢。有一天下午,卫兵报告说有人要见他,李默庵问是谁,卫兵没来得及回答,就见两位男士走了进来。前面一位身着西装,神采奕奕。李默庵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周恩来,他只带了一位随从。李默庵不明白,他怎么能冒着危险,神不知鬼不觉地找到他的师部来呢?他将周恩来请到内室。一别10余年,李默庵想不到能在西安与周恩来相逢,又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政治斗争氛围中。想起当初是周恩来提名自己调入军校政治部工作,与他又是师生关系,李默庵赶紧上前解释,怎么敢劳周主任大驾光临看望学生,学生应该前去拜见尊师才是,是学生失礼了。周恩来笑着说:“我来不是一样吗?黄埔师生本一家,不必多礼嘛!”寒暄了几句,周恩来突然说:“我记得你有一句诗写得不错,‘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李默庵听后大惊失色,忙反问:“主任何知我有此诗句啊?”周恩来放声大笑起来。
“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是1933年在江西第四次反“围剿”红军作战时,李默庵有感而发的。周恩来告诉他,这句诗是当时作战期间,红军从电报中截获转呈他的。因为诗句写得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厌战的心情,他一下便记住了。于是,李默庵和周恩来谈起了江西“围剿”与反“围剿”的作战情况,还谈了一些黄埔师生的往来和去向,气氛很融洽、亲切。但大家都回避了刚刚发生的“西安事变”这一敏感话题。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周恩来站起来说:“我要走了。”李默庵要送他到门口,他摆摆手说:“不要送,这样方便。”李默庵理解他的用意,目送老师离开。李碧如说:“事后多年,父亲一直纳闷,在‘西安事变’那种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周恩来为什么会去找父亲,还登门看望?直到1990年父亲回国定居,听曾经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原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杨荫东讲,‘西安事变’解决后,中共中央曾有通知,要注意与国民党部队将领取得联系,这件事可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1948年春,程潜保荐李默庵出任湖南省主席,虽得到蒋介石同意,但李默庵考虑到蒋介石嫡系、李宗仁桂系、湘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力辞不就。蒋介石派他任长沙绥署副主任兼第十七绥靖区司令官。同年秋,李默庵从南通移军常德,在长沙居住,利用掌握的军权,积极参与湖南和平解放事业,随程潜做了一些长沙起义的筹备工作。中共中央军委和周恩来就争取李默庵与中共合作反蒋反桂,曾给有关方面发出指示。
晚年的人生遗憾
1949年8月13日,李默庵在香港与44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通电起义,斥责蒋介石背叛三民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通电一发表,国民党政府极为震动,马上下令开除了他们44人的党籍,并发布了通缉令。当时,积极组织反蒋活动的杨杰先生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碧如说,由于父亲的黄埔“资历”与声望,蒋介石总是对他进行拉拢。“一天,一位老朋友拿着‘校座电令’让父亲到台湾去,要他放弃反蒋立场。父亲坚定地说,我已决定退出军界,不想去台湾,请代我婉言陈复。还有一次,有美国背景的朋友,要他参加反蒋、反共的第三势力,他也坚决拒绝。”中共方面曾电邀李默庵等北上,参加人民政协工作。但李默庵认为:自己与共军作过战,如今投向人民,并无微功实绩可以自赎,仅凭一两次声明,混迹其间,有何意味?何况,既已决心摆脱军政生涯,何必又去忝随人后?因此,他选择结束军政生涯,过平凡的隐居生活。
1951年,李默庵变卖家产到阿根廷定居。李碧如说:“多年来,我的母亲顾林也很不易,她16岁嫁给父亲,父亲征战沙场,母亲一直住在娘家过着平淡节俭的日子。即便父亲后来升迁较快,母亲也没有骄矜自傲。他们相濡以沫走过62年。母亲为父亲生养了8个子女,除二女儿碧清英年早逝,其他子女都自立成才。”
1964年,李默庵全家移居美国。他多次在美国中文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和其他黄埔同学宋希濂、侯镜如等在华盛顿发表宣言,呼吁军校同学发扬黄埔精神,为促进中国统一而奋斗。1984年,李默庵和宋希濂、蔡文治等联袂回归。
1995年6月,李默庵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尽心尽力。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念念不忘在台湾的黄埔师生,对他们寄以希望。李碧如告诉记者,“父亲晚年回到祖国,一是希望叶落归根,再有想联系在台黄埔同学和袍泽,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他还希望把自己投身民主革命的经历和对新旧中国的体会记录下来,以教后人。”李默庵晚年著有回忆录,总结了自己90年的人生历程和经验。从军20多年,他撰写了《国防讲话》、《治军作战一贯论》、《军队教育与青年训练》、《军官团要义》等著作和文稿。2001年10月27日李默庵在京逝世,终年97岁。
李默庵离世时唯一挂念的,就是台湾何时能回归祖国,祖国何时能实现统一。李碧如说:“父亲的人生经历和选择,也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他曾说‘鉴史知今,每当我回想到忻口会战国共合作的经历,便对至今海峡两岸尚天各一方,遥相对峙的分裂局面感到痛心。希望后人能珍惜前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为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而继续奋斗!’”(感谢黄埔军校同学会对本采访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