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不仅需要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更要以新的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下面是笔者根據自己教授《中外历史纲要》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理念。
一、构建“时空坐标”,培养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了解时间的表达方式,如世纪、年代、前期、中叶等;2.掌握古今地名位置及区别,能识别历史地图;3.按时间顺序编制史事发展进程表;4.划分历史阶段,并总结阶段特征;5.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年表,分析成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运用地图,利用多媒体结合地图,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形成历史时空观念。课堂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史实的横向纵向联系的知识迁移能力,构建文明史坐标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基本完成后,将经济全球化整合为一个探究的主题,让学生自主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历程,从而加深对世界市场的认识,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通过“两个维度”,合理构建知识结构
除了让学生正确掌握时空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运用两个维度:从微观到宏观的基础知识学习,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结构构建。也就是说我们在讲清楚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重新归类,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对单元知识整理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我们也可以在学习完单元知识后,要求学生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来概括阶段特征。当然,这种方式要求学生熟悉不同阶段的历史知识,并能熟练搭建起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对学生的历史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两个维度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并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贯穿其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将知识体系了然于心,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培养历史逻辑,关注历史理解
我们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就是关注培养核心素养中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详细地把历史讲清楚,还原具体的史实和过程,加强学生对史实的直接认知,使学生既能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能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也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教学还应该着眼于学生独立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能力,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还能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并将唯物史观的理念渗透其中,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等。总之,通过在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基础上,利用历史逻辑,学会评判史事,使学生去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所蕴含的经验教训。
四、注重人文情怀,培养家国责任
历史是一门有“广度和深度”的社会学科,更是一门有“温度”的人文学科,在学习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更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追求,以服务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增强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特点,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建立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有效地将历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对零散知识的系统化,对薄弱环节的巩固化,进而真正为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做好前提性工作,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渗透历史核心素养于教学中,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和研究探讨的关键和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不仅需要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更要以新的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下面是笔者根據自己教授《中外历史纲要》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理念。
一、构建“时空坐标”,培养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了解时间的表达方式,如世纪、年代、前期、中叶等;2.掌握古今地名位置及区别,能识别历史地图;3.按时间顺序编制史事发展进程表;4.划分历史阶段,并总结阶段特征;5.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年表,分析成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运用地图,利用多媒体结合地图,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形成历史时空观念。课堂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史实的横向纵向联系的知识迁移能力,构建文明史坐标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基本完成后,将经济全球化整合为一个探究的主题,让学生自主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历程,从而加深对世界市场的认识,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通过“两个维度”,合理构建知识结构
除了让学生正确掌握时空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运用两个维度:从微观到宏观的基础知识学习,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结构构建。也就是说我们在讲清楚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重新归类,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对单元知识整理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我们也可以在学习完单元知识后,要求学生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来概括阶段特征。当然,这种方式要求学生熟悉不同阶段的历史知识,并能熟练搭建起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对学生的历史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两个维度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并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贯穿其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将知识体系了然于心,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培养历史逻辑,关注历史理解
我们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就是关注培养核心素养中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详细地把历史讲清楚,还原具体的史实和过程,加强学生对史实的直接认知,使学生既能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能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也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教学还应该着眼于学生独立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能力,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还能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并将唯物史观的理念渗透其中,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等。总之,通过在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基础上,利用历史逻辑,学会评判史事,使学生去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所蕴含的经验教训。
四、注重人文情怀,培养家国责任
历史是一门有“广度和深度”的社会学科,更是一门有“温度”的人文学科,在学习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更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追求,以服务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增强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特点,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建立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有效地将历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对零散知识的系统化,对薄弱环节的巩固化,进而真正为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做好前提性工作,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渗透历史核心素养于教学中,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和研究探讨的关键和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