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登县城关初中,甘肃永登730300)
〔关键词〕 物理;小实验;调节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1(A)—0061—01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再如九年级物理中关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这样设计了实验:
1. 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及类比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得到两个结论:(1)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速度越大;(2)质量不同的钢球,原来的位置相同,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相同。
2. 在演示主要内容时再回顾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每次实验时木块被推离原位的远近,得出“木块被推得越远,钢球做功越多”的结论。
3. 结合能的有关规律“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得到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运动速度的关系。
这样设计后,既可以消除学生对实验中运用的两个结论的疑窦,使学生养成科学地分析物理现象的良好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洞察物理现象中内含的物理本质的观察思考能力及严谨
而又合乎认知特点的表达能力。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完成的。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线路。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铅笔芯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两个鳄鱼夹相接触时,小灯泡亮了,说明金属导电是导体;当两个鳄鱼夹离开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

再如在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小可乐瓶,剪去下半部分,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第一次将瓶口拧上瓶盖,然后向里灌水,发现乒乓球上浮。第二次不拧瓶盖,向瓶内灌满水,发现乒乓球不再上浮。
这里隐藏着一个哲学思想:眼睛看见的并不一定是真理,学习是需要去思考和发掘它的内在本质的。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认识,他们就会养成凡事都先动动脑筋的好习惯,这样的习惯对任何一个人都会终身受用。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到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增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
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
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走钢丝”、“顶碗”、“蹬车”等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 物理;小实验;调节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1(A)—0061—01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再如九年级物理中关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这样设计了实验:
1. 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及类比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得到两个结论:(1)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速度越大;(2)质量不同的钢球,原来的位置相同,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相同。
2. 在演示主要内容时再回顾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每次实验时木块被推离原位的远近,得出“木块被推得越远,钢球做功越多”的结论。
3. 结合能的有关规律“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得到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运动速度的关系。
这样设计后,既可以消除学生对实验中运用的两个结论的疑窦,使学生养成科学地分析物理现象的良好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洞察物理现象中内含的物理本质的观察思考能力及严谨
而又合乎认知特点的表达能力。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完成的。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线路。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铅笔芯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两个鳄鱼夹相接触时,小灯泡亮了,说明金属导电是导体;当两个鳄鱼夹离开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

再如在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小可乐瓶,剪去下半部分,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第一次将瓶口拧上瓶盖,然后向里灌水,发现乒乓球上浮。第二次不拧瓶盖,向瓶内灌满水,发现乒乓球不再上浮。
这里隐藏着一个哲学思想:眼睛看见的并不一定是真理,学习是需要去思考和发掘它的内在本质的。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认识,他们就会养成凡事都先动动脑筋的好习惯,这样的习惯对任何一个人都会终身受用。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到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增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
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
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走钢丝”、“顶碗”、“蹬车”等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