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数学课往往热闹非凡,学生踊跃举手发言,非常积极。可到了初中,这种现象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却是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
这一直是我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也是我想要了解并研究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谈谈见解和体会。
一、教师与教学的有效性
有的老师深受学生爱戴和拥护,有的老师的境遇却天差地别;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及教学行为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教师应该具有个人魅力,如热情,幽默,可信任,对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激励、支持学生,做事有条理,灵活性和适应性强,博学,等等。若教师具备以上的性格特征,教学就会更具有效性。
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多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与互动。实践证明,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不是仅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师生双方。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要与学生交流沟通,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可以通过与学生本人、任课老师及家长交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兴趣,等等。其次应该对学生有爱心,有宽广的胸怀,主动与学生交往沟通。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状态,找到相互交往的结合点,增强交往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摸透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换位思考,与学生交心、真诚相待,让学生信任自己,愿意说出心里话,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如学生积极发言,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指出。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有效课堂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深化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使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准备。
二、学生与教学的有效性
1.了解学生
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
首先,着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其次,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再次,了解学生情感与态度的情况。例如:认识三角形,本节课是三角形的延续与深化,小学时学生已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学生应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了解三角形的三線——角平分线,高,中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说理、交流等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学生的主体性
有效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表达、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时,可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题的积极性;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剪刀剪开圆锥的侧面进行观察,让学生体会到圆锥是由一个圆和扇形组成,从而得出圆锥的表面积公式。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外,还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例如在“统计图的选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已知统计图的基础上,讨论各种统计图的组成部分及画好各统计图的细节,并说一说各种统计图的特征。学生相互讨论并积极补充,最后总结出各个统计图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的有效性
有的人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点放在教学手段的更新上,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受教育面,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及时巩固,提高教学效率,扩大知识容量等,但技术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还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包含了数论,代数,几何,统计概率,等等,内容繁杂。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长远发展,必须对数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提炼,这就有了每一阶段的数学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照本宣科,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材,提高教材利用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对一些题的证明还是一知半解,练习时不知用哪种条件证明。教师应在后面的两堂课上集中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各种证法,研究各个条件的规律并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在证明活动中,自己得出正确的证明方法及书写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我们应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这一直是我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也是我想要了解并研究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谈谈见解和体会。
一、教师与教学的有效性
有的老师深受学生爱戴和拥护,有的老师的境遇却天差地别;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及教学行为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教师应该具有个人魅力,如热情,幽默,可信任,对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激励、支持学生,做事有条理,灵活性和适应性强,博学,等等。若教师具备以上的性格特征,教学就会更具有效性。
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多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与互动。实践证明,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不是仅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师生双方。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要与学生交流沟通,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可以通过与学生本人、任课老师及家长交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兴趣,等等。其次应该对学生有爱心,有宽广的胸怀,主动与学生交往沟通。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状态,找到相互交往的结合点,增强交往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摸透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换位思考,与学生交心、真诚相待,让学生信任自己,愿意说出心里话,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如学生积极发言,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指出。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有效课堂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深化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使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准备。
二、学生与教学的有效性
1.了解学生
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
首先,着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其次,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再次,了解学生情感与态度的情况。例如:认识三角形,本节课是三角形的延续与深化,小学时学生已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学生应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了解三角形的三線——角平分线,高,中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说理、交流等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学生的主体性
有效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表达、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时,可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题的积极性;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剪刀剪开圆锥的侧面进行观察,让学生体会到圆锥是由一个圆和扇形组成,从而得出圆锥的表面积公式。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外,还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例如在“统计图的选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已知统计图的基础上,讨论各种统计图的组成部分及画好各统计图的细节,并说一说各种统计图的特征。学生相互讨论并积极补充,最后总结出各个统计图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的有效性
有的人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点放在教学手段的更新上,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受教育面,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及时巩固,提高教学效率,扩大知识容量等,但技术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还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包含了数论,代数,几何,统计概率,等等,内容繁杂。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长远发展,必须对数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提炼,这就有了每一阶段的数学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照本宣科,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材,提高教材利用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对一些题的证明还是一知半解,练习时不知用哪种条件证明。教师应在后面的两堂课上集中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各种证法,研究各个条件的规律并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在证明活动中,自己得出正确的证明方法及书写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我们应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