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lihong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与以往的教学理念已很明显的不同,与之配套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之下,新教材的文学色彩更浓郁,涉及到的作家也更多。如老教材中从未出现的泰戈尔、雨果、托尔斯泰、纪伯伦、沈从文、杨绛、孙犁、琦君、张晓风、宗璞、杏林子等名作家都在这里纷纷登场,这些文学大家风格迥异、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篇章,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而又美味的精神大餐摆在学生
期刊
“90后”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后30%的学生,这些学生相当的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单亲学生等特殊生,他们有极强的表现欲,也梦想学业上的出类拔萃,可较长时间无法做到,而他们的承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就只能试图通过其它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教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对于这些学生,厌学、缺乏成就感的情况比较普遍。越是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负担越重,厌学者越多,自我感觉良好者越少。教育
期刊
英语听力是学生从事语言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听、说、读、写译诸项能力中,“听”始终是学习英语的先行军,在具体运用语言技能时,它不仅占升学测试中百分之二十的分值,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亦起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听力教学往往是“一本书”、“一盒磁带”,然后让学生听录音——提问题——做解答——析考点,这样的模式造成的结果“事倍功不半”。深究其因,教师陈旧的理念和僵化的教学模式,成为困扰师生从事听力教学的难题
期刊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正在成长的中学生群体,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拓宽了中学生的求知途径,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网络道德缺失便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众多经验表明,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已经成为中学生能否顺利健康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也亟待加强。  一、中学
期刊
小学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并且与客观世界紧密联系。数学学习有利于学生广泛开展探索性和实践性的数学活动,开发创造潜能,养成良好的创造心理品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数学教学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说明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给学生与教师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意识的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在教师
期刊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简单的软件操作指导,而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
期刊
思想政治课是最需要记忆的学科之一。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同遗忘作斗争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几种方法。  一、理解记忆法。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的方法,叫理解记忆法。在政治课学习中,有些学生往往习惯于平时学习不求甚解,考试前单纯死记硬背。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不论从节省时间,还是从记忆效果来看,理解记忆都比机械记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如何使课堂教学艺术化,粗论如下:  一、课堂教学模式艺术化  1.注重“导”的艺术  讲好一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教师如何使课堂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呢?我认为,首先要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 讲好一节课的导语,设计好一节课的开头,这对上好一节课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这可以以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可以
期刊
语文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师独特的教学见解和教学审美见解通过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在全部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整体风貌。语文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并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美。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三个直接因素:对语文教学独特的审美发现,独特的审美创造和独特的审美表现。  一、对语文教学独特的审美发现  语文教学包括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对教学的独特的审美发现,就是对这三者的发现,发现这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