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三部曲 悟离别情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ng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要积极引领学生“海量阅读”。要“海量阅读”,就要提高阅读速度,因此,教师会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式阅读,允许学生“蜻蜓点水”式阅读。因为他们坚信“竹篮打水未必是一场空”!面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就会思考“这样不求甚解式阅读会不会丧失语文学科的味道”?他们所言的味道即“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指的是语文的文学韵味,包括文学、意境、哲学、情趣等,是语文所特有的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作品文字之美,文本意境之美,作者情感之美。笔者以《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为例,一起来品析其中的“语文味”。
  《古诗两首》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诗组成,两首诗都赞咏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本节课,笔者紧紧扣住这一人文主题,依据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通过“积累诗歌、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三个方面,引领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
  一、 积累:紧扣“离别”这一主线,积累经典送别诗歌
  1.经典诵读
  由班上的诵读小老师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吟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送别诗。
  师:请大家欣赏歌曲《送别》(播放视频)。
  师:苏轼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呀,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相信同学们也有过与朋友、亲人、老师分别的场景。当汽笛鸣响之时,当列车缓缓开动之时,你会怎样?
  生:我会躲在一边默默地流泪。
  生:我会跑过去,拉住妈妈的手,不让她离去。
  生:如果是与朋友分别,我会把我最得意的作品——一篇有关友谊的作文,认真地写好,并附上我俩的照片,送给她做纪念。
  ……
  2.拓展诵读
  师:同学们,送别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她留下多少千古绝唱。请欣赏并诵读《赠汪伦》《别董大》。
  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以“目”送自己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自己的朋友。请思考:《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诗,作者又是以什么相送呢?
  生:《赠汪伦》这首诗,诗人以歌相送。
  生:《别董大》这首诗,诗人以话相送。
  生:诵读送别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吟诵、积累了许多有关离别的名句,穿越时空,感悟了伟大诗人们的别样情怀。相信我们在以后离别时不仅仅是伤心、痛苦,也可以让我们的离别充满诗意。
  “未成曲调先有情”,本课教师紧扣主题,大量吟诵送别诗歌,丰富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独特韵味。一幅幅画面、一句句歌词、一声声倾诉,让学生置身于离别的情境之中。老师诗一般的导语,更是引领学生进入了诗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同样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朋友离别,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以诗相送……
  二、方法:通过“对比诵读”感受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1.课件同时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将诗读两遍。
  2.再读古诗,弄明白诗中有关“送”的内容(事件、诗题、时间、天气、送行者、远行者、送别地点等)。
  3.对比学习
  师:两首都是送别诗,两首诗都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透过文字的表面,走进这一对对朋友的内心世界,我们又能感受到那丝丝异样的滋味。
  师:请同学们依据表格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发现,讨论这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同一个词语,可意思不同(多义词)——“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故人”指老朋友孟浩然;“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故人”泛指朋友。
  生:我也发现两首诗中另一个多义词——“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尽”的意思是消失;“劝君更尽一杯酒” 中“尽”的意思是完。
  生:我发现目的地不同:孟浩然的目的地是扬州,元二的目的地是安西。
  师: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安西”。
  生:我还发现诗中朋友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一首以“目”相送,一首以“酒”相送。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文,甚至可以说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读正确,明大意。通过“求同”,寻找文本的共同之处,明白送别诗共有的特征,感悟同一主题下不同文本的共同规律,寻求提升阅读效果的最佳途径。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两首诗虽然字数不多,却把有关“送”的内容交待得清清楚楚。比如送行的人物、送行的地点、送行当天的天气等。
  三、想象:通过“引领”,寻找“空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说”的能力
  师: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共饮美酒,吟诗作赋,可诗人面对的却是离别。此时,他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生:孟兄啊,你一路多保重。
  生:孟浩然,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生:孟兄,到了扬州,你要照顾好自己!
  ……
  师: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终于上了船,只留下李白一人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站在黄鹤楼上,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课件出示)。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往事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这是多么欢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同( ),再也不能一同( ),再也不能一同( )。”
  生:他们曾经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读书。
  师: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他们曾经一同聊天,一同饮酒,一同学习,一同写诗。
  师:真是朋友情深!
  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李白的内心,会翻腾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难过。
  生:不舍。
  生:悲伤。
  ……
  诗歌,简洁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在引领学生感悟那浓浓的离愁别绪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语文那独特的、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一个来回——能够把厚书读薄,把一本书读成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也能把薄书读厚,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填补文本中的“语言空白”,想象其无限的可能。既能钻进去,亦能钻出来,这就是真读书!
  千百年来,优秀的古诗词时刻冲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的整合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经典的古诗诵读入手,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品味诗词的意境。当然,语文学习,不只是为了积累而积累。任何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这节课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离别的愁绪、伤感,甚至是痛苦,也让学生明白了离别也可以是诗意浓浓的,也可以是阳光豪放的!整堂课,善积累,重方法,有想象,学生在这三部曲中悟得离别之情,习得语文之法,品到语言之味!
其他文献
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七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猜谜语游戏入手,借助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与趣味性。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动手操作、师生交流、生生辩论中理解策略、应用策略。让“真”“实”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
期刊
“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键词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能真正领会其内涵,并自觉在课堂实施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执教的“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给
期刊
一、“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师培训是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很多时候却不如人意。不少中小学教师反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培训,如带班、课堂教学示范,看起来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让教师们听完后只余“隔岸观火”“
期刊
主持人(黄瑞香):刚才熊慧芳老师围绕讲座主要观点进行了课例实践,究竟实践得如何?学生是否“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我们进入“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式辩课现场,听听正反双方见仁见智的阐述。有请正方一辩立论陈词。  正方一辩(吴小玲):谢谢主持人,对方辩友,老师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熊老师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讲座理念,用实践演绎了我们今天的主题——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具体有三:  1.情境创
期刊
《少年王冕》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目。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的故事。全文脉络分明,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细读之下,一言一语蕴含着脉脉文情,感染力强,赞颂了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励志好学的内在精神,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何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提高认识?本文以《少年王冕
期刊
“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是这节课的重要核心理念。  本课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由生活问题“我们身边的日产车里有什么的奥秘”创情景于教学并贯穿课堂始末。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学由客观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学中处处关注学生主体参与,通过“我思考”“我分析”“我决策”“我寻找”“我关
期刊
以课例研究的形式行走美术课堂,是青山湖区教研室美术学科近年来提升课堂效率、锻炼青年教师的一个思考方向。相较于平时的“磨课”,这种教研形式,其目的不是教学水平的“亮相”、教学技能的“示范”或者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课例研究的终端不是教学比赛“获奖”,当然也不是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是为不断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依靠群体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快成长、更好发展。①  在小学阶段,青山湖区组建
期刊
在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是第九个基本事实,课程标准把这一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逻辑起点。因此,这一结论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标准提出“掌握”要求,主要指的是能运用其推论的结论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基本事实(公理)不需要证明,但需要让学生体会其合理性。  不同于其他八个基本事实,该基本事实对于初学者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四条线段成比例”很难凭直观感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江苏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我所在的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新课程实施样本校”。所谓“样本”,就是要做出样子,让别人学习。如不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革新,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用旧瓶装新醋”,恐怕就行不通了。于是从2009年起,我在语文教研组提出了“五生课堂”的教学理念。所谓“五生课堂”,即生动课堂、生活课堂、生本课堂、生成课堂、生命课堂的总称。经过从高一
期刊
在华东六省一市的优质课评比中,九江市九江小学张李娜老师的“有多重”一课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自始至终亲历了张老师研课、磨课过程。回想起来,其中既有教师个人的努力,也包含了团队的智慧。下面笔者结合本节课“感知1克”的教学环节,谈谈磨课的经历,供大家参考。  第一次磨课关注点:怎样让学生认识1克  课堂片段描述:“称一称”环节:教师出示一袋重18克的牛奶糖。当场剪开和同学一起数,有6颗,试问:“6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