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要积极引领学生“海量阅读”。要“海量阅读”,就要提高阅读速度,因此,教师会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式阅读,允许学生“蜻蜓点水”式阅读。因为他们坚信“竹篮打水未必是一场空”!面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就会思考“这样不求甚解式阅读会不会丧失语文学科的味道”?他们所言的味道即“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指的是语文的文学韵味,包括文学、意境、哲学、情趣等,是语文所特有的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作品文字之美,文本意境之美,作者情感之美。笔者以《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为例,一起来品析其中的“语文味”。
《古诗两首》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诗组成,两首诗都赞咏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本节课,笔者紧紧扣住这一人文主题,依据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通过“积累诗歌、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三个方面,引领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
一、 积累:紧扣“离别”这一主线,积累经典送别诗歌
1.经典诵读
由班上的诵读小老师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吟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送别诗。
师:请大家欣赏歌曲《送别》(播放视频)。
师:苏轼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呀,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相信同学们也有过与朋友、亲人、老师分别的场景。当汽笛鸣响之时,当列车缓缓开动之时,你会怎样?
生:我会躲在一边默默地流泪。
生:我会跑过去,拉住妈妈的手,不让她离去。
生:如果是与朋友分别,我会把我最得意的作品——一篇有关友谊的作文,认真地写好,并附上我俩的照片,送给她做纪念。
……
2.拓展诵读
师:同学们,送别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她留下多少千古绝唱。请欣赏并诵读《赠汪伦》《别董大》。
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以“目”送自己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自己的朋友。请思考:《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诗,作者又是以什么相送呢?
生:《赠汪伦》这首诗,诗人以歌相送。
生:《别董大》这首诗,诗人以话相送。
生:诵读送别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吟诵、积累了许多有关离别的名句,穿越时空,感悟了伟大诗人们的别样情怀。相信我们在以后离别时不仅仅是伤心、痛苦,也可以让我们的离别充满诗意。
“未成曲调先有情”,本课教师紧扣主题,大量吟诵送别诗歌,丰富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独特韵味。一幅幅画面、一句句歌词、一声声倾诉,让学生置身于离别的情境之中。老师诗一般的导语,更是引领学生进入了诗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同样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朋友离别,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以诗相送……
二、方法:通过“对比诵读”感受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1.课件同时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将诗读两遍。
2.再读古诗,弄明白诗中有关“送”的内容(事件、诗题、时间、天气、送行者、远行者、送别地点等)。
3.对比学习
师:两首都是送别诗,两首诗都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透过文字的表面,走进这一对对朋友的内心世界,我们又能感受到那丝丝异样的滋味。
师:请同学们依据表格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发现,讨论这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同一个词语,可意思不同(多义词)——“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故人”指老朋友孟浩然;“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故人”泛指朋友。
生:我也发现两首诗中另一个多义词——“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尽”的意思是消失;“劝君更尽一杯酒” 中“尽”的意思是完。
生:我发现目的地不同:孟浩然的目的地是扬州,元二的目的地是安西。
师: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安西”。
生:我还发现诗中朋友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一首以“目”相送,一首以“酒”相送。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文,甚至可以说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读正确,明大意。通过“求同”,寻找文本的共同之处,明白送别诗共有的特征,感悟同一主题下不同文本的共同规律,寻求提升阅读效果的最佳途径。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两首诗虽然字数不多,却把有关“送”的内容交待得清清楚楚。比如送行的人物、送行的地点、送行当天的天气等。
三、想象:通过“引领”,寻找“空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说”的能力
师: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共饮美酒,吟诗作赋,可诗人面对的却是离别。此时,他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生:孟兄啊,你一路多保重。
生:孟浩然,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生:孟兄,到了扬州,你要照顾好自己!
……
师: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终于上了船,只留下李白一人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站在黄鹤楼上,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课件出示)。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往事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这是多么欢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同( ),再也不能一同( ),再也不能一同( )。”
生:他们曾经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读书。
师: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他们曾经一同聊天,一同饮酒,一同学习,一同写诗。
师:真是朋友情深!
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李白的内心,会翻腾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难过。
生:不舍。
生:悲伤。
……
诗歌,简洁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在引领学生感悟那浓浓的离愁别绪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语文那独特的、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一个来回——能够把厚书读薄,把一本书读成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也能把薄书读厚,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填补文本中的“语言空白”,想象其无限的可能。既能钻进去,亦能钻出来,这就是真读书!
千百年来,优秀的古诗词时刻冲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的整合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经典的古诗诵读入手,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品味诗词的意境。当然,语文学习,不只是为了积累而积累。任何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这节课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离别的愁绪、伤感,甚至是痛苦,也让学生明白了离别也可以是诗意浓浓的,也可以是阳光豪放的!整堂课,善积累,重方法,有想象,学生在这三部曲中悟得离别之情,习得语文之法,品到语言之味!
《古诗两首》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诗组成,两首诗都赞咏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本节课,笔者紧紧扣住这一人文主题,依据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通过“积累诗歌、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三个方面,引领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
一、 积累:紧扣“离别”这一主线,积累经典送别诗歌
1.经典诵读
由班上的诵读小老师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吟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送别诗。
师:请大家欣赏歌曲《送别》(播放视频)。
师:苏轼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呀,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相信同学们也有过与朋友、亲人、老师分别的场景。当汽笛鸣响之时,当列车缓缓开动之时,你会怎样?
生:我会躲在一边默默地流泪。
生:我会跑过去,拉住妈妈的手,不让她离去。
生:如果是与朋友分别,我会把我最得意的作品——一篇有关友谊的作文,认真地写好,并附上我俩的照片,送给她做纪念。
……
2.拓展诵读
师:同学们,送别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她留下多少千古绝唱。请欣赏并诵读《赠汪伦》《别董大》。
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以“目”送自己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自己的朋友。请思考:《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诗,作者又是以什么相送呢?
生:《赠汪伦》这首诗,诗人以歌相送。
生:《别董大》这首诗,诗人以话相送。
生:诵读送别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吟诵、积累了许多有关离别的名句,穿越时空,感悟了伟大诗人们的别样情怀。相信我们在以后离别时不仅仅是伤心、痛苦,也可以让我们的离别充满诗意。
“未成曲调先有情”,本课教师紧扣主题,大量吟诵送别诗歌,丰富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独特韵味。一幅幅画面、一句句歌词、一声声倾诉,让学生置身于离别的情境之中。老师诗一般的导语,更是引领学生进入了诗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同样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朋友离别,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以诗相送……
二、方法:通过“对比诵读”感受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1.课件同时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将诗读两遍。
2.再读古诗,弄明白诗中有关“送”的内容(事件、诗题、时间、天气、送行者、远行者、送别地点等)。
3.对比学习
师:两首都是送别诗,两首诗都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透过文字的表面,走进这一对对朋友的内心世界,我们又能感受到那丝丝异样的滋味。
师:请同学们依据表格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发现,讨论这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同一个词语,可意思不同(多义词)——“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故人”指老朋友孟浩然;“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故人”泛指朋友。
生:我也发现两首诗中另一个多义词——“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尽”的意思是消失;“劝君更尽一杯酒” 中“尽”的意思是完。
生:我发现目的地不同:孟浩然的目的地是扬州,元二的目的地是安西。
师: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安西”。
生:我还发现诗中朋友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一首以“目”相送,一首以“酒”相送。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文,甚至可以说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读正确,明大意。通过“求同”,寻找文本的共同之处,明白送别诗共有的特征,感悟同一主题下不同文本的共同规律,寻求提升阅读效果的最佳途径。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两首诗虽然字数不多,却把有关“送”的内容交待得清清楚楚。比如送行的人物、送行的地点、送行当天的天气等。
三、想象:通过“引领”,寻找“空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说”的能力
师: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共饮美酒,吟诗作赋,可诗人面对的却是离别。此时,他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生:孟兄啊,你一路多保重。
生:孟浩然,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生:孟兄,到了扬州,你要照顾好自己!
……
师: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终于上了船,只留下李白一人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站在黄鹤楼上,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课件出示)。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往事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这是多么欢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同( ),再也不能一同( ),再也不能一同( )。”
生:他们曾经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读书。
师: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他们曾经一同聊天,一同饮酒,一同学习,一同写诗。
师:真是朋友情深!
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李白的内心,会翻腾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难过。
生:不舍。
生:悲伤。
……
诗歌,简洁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在引领学生感悟那浓浓的离愁别绪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语文那独特的、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一个来回——能够把厚书读薄,把一本书读成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也能把薄书读厚,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填补文本中的“语言空白”,想象其无限的可能。既能钻进去,亦能钻出来,这就是真读书!
千百年来,优秀的古诗词时刻冲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的整合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经典的古诗诵读入手,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品味诗词的意境。当然,语文学习,不只是为了积累而积累。任何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这节课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离别的愁绪、伤感,甚至是痛苦,也让学生明白了离别也可以是诗意浓浓的,也可以是阳光豪放的!整堂课,善积累,重方法,有想象,学生在这三部曲中悟得离别之情,习得语文之法,品到语言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