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1
摘 要 在高校选项课程开展过程中,田径教学及训练屡屡遭遇开课难的困境。本文基于普通高校教学实际,对高校当前田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高校田径的有效训练策略。
关键词 高校田径训练 问题 对策
通过在校学习训练,以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竞技以及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提高普通高校整体田径运动水平,推动高校体育发展是当前高校田径课教学与训练的宗旨所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课程训练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综合体育实力的充分体现。
一、普通高校田径课程训练存在的问题
田径运动训练是其他运动项目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其他项目的顺利开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据研究表明,田径课程质量优劣与学校场地设施、教师水平以及领导管理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一)田径课程项目教学缺乏明确目的,教学内容局限
现阶段国内田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对项目的竞争性与技术性作了过多强调,而未对人类健康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对技能、技术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缺乏足够关注。从学生角度来看,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必需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在原教学大纲规定中,普修课堂仅有170个学时,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组织学生训练项目技术水平,难以有效、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也有所忽视。此外,高校田径教学项目未清晰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也不明确。
(二)高校田径项目教学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
当前大部分高校田径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如挂图示范、讲解以及反复练习等,教法简单而且重复、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对学生个性化差异缺乏足够重视,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与训练状态,难以收到实效。此外也有一部分教师受到教学硬件条件以及自身水平限制,难以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训练时间不足
从现代运动训练研究可知,足量的训练以及恢复时间是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学生在承担繁重课业的同时又要抽出有限时间进行训练,必然会导致训练与恢复时间受到制约与影响,其训练效果与成绩自然也难如人意。
二、高校田径训练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田径运动训练健身价值的宣传力度
作为一门综合性、全能性的运动项目,田径为其他运动项目创造了良好前提和基础。田径运动有利于内脏与神经系统功能调节、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因而高校田径训练教学应重视利用和发挥田径运动特点。除此之外,田径项目还应具有健身花样、辅助手段、单项项目以及应用层次较多等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田径项目锻炼价值远远要高。
(二)高校田径训练应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就体育训练特点角度分析而言,体育训练的内部管理体系必须确保其完整性。因而在田径训练组织与开展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应以其完整体系为依托展开系统性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思想品质以及战术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在教育工作计划内纳入体育训练部分,为体育训练提供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以收到更佳的田径训练效果。
(三)重视科学、合理地开展田径训练,强化训练质量
1.制定科学、完善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科学与完善性对训练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并与运动员技能训练水平也有密切关联。日常训练计划是日常田径训练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在开始训练活动前,教练应对学生体能特点差异予以了解和掌握,并从课程安排出发,结合具体的训练场地情况,对天气等各类因素影响予以充分考虑,编制出一套合理、科学、完善的课时训练计划、周计划、阶段性计划乃至年度计划等,以此作为日常训练辅助,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完整地实现训练目标。
2.遵循教学理论知识,关注学生个体特点,灵活教学。教练应遵循周期性、直观性、不间断性教学原则,合理安排、区别对待,并坚持专项与一般训练相结合,重视学生体能特点差异,着眼于实际情况来调整训练方法,在保护学生身体机能前提下收到满意的训练效果。
(四)坚持学习与训练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普通高校中,其田径运动员大多出自非体育专业类学生,此类学生学习基础尚可,但大部分运动员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这主要是由于长时间训练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所致。基于此,学校应注意对运动员考试相关政策或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消除训练后顾之忧,做到训练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例如对于考试不合格者,参加补考合格后可按正常考试通过,而不记入补考档案;获得奖项,为学校和系部争光的学生应享有奖学金评定、评干以及评优等政策方面的倾斜等。
三、结语:
高校田径训练教学应严格遵循其自身特点与规律,从而使学生运动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竞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为国家竞技运动项目培养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敏,邓琳.对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探微[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6):66-67.
[2] 马晓平.2000-2010年安徽省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中长跑成绩变化与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
[3] 王小春.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教练员执教能力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02-105.
[4] 潘明.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在高校课余田径训练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2):106-109.
摘 要 在高校选项课程开展过程中,田径教学及训练屡屡遭遇开课难的困境。本文基于普通高校教学实际,对高校当前田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高校田径的有效训练策略。
关键词 高校田径训练 问题 对策
通过在校学习训练,以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竞技以及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提高普通高校整体田径运动水平,推动高校体育发展是当前高校田径课教学与训练的宗旨所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课程训练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综合体育实力的充分体现。
一、普通高校田径课程训练存在的问题
田径运动训练是其他运动项目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其他项目的顺利开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据研究表明,田径课程质量优劣与学校场地设施、教师水平以及领导管理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一)田径课程项目教学缺乏明确目的,教学内容局限
现阶段国内田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对项目的竞争性与技术性作了过多强调,而未对人类健康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对技能、技术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缺乏足够关注。从学生角度来看,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必需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在原教学大纲规定中,普修课堂仅有170个学时,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组织学生训练项目技术水平,难以有效、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也有所忽视。此外,高校田径教学项目未清晰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也不明确。
(二)高校田径项目教学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
当前大部分高校田径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如挂图示范、讲解以及反复练习等,教法简单而且重复、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对学生个性化差异缺乏足够重视,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与训练状态,难以收到实效。此外也有一部分教师受到教学硬件条件以及自身水平限制,难以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训练时间不足
从现代运动训练研究可知,足量的训练以及恢复时间是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学生在承担繁重课业的同时又要抽出有限时间进行训练,必然会导致训练与恢复时间受到制约与影响,其训练效果与成绩自然也难如人意。
二、高校田径训练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田径运动训练健身价值的宣传力度
作为一门综合性、全能性的运动项目,田径为其他运动项目创造了良好前提和基础。田径运动有利于内脏与神经系统功能调节、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因而高校田径训练教学应重视利用和发挥田径运动特点。除此之外,田径项目还应具有健身花样、辅助手段、单项项目以及应用层次较多等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田径项目锻炼价值远远要高。
(二)高校田径训练应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就体育训练特点角度分析而言,体育训练的内部管理体系必须确保其完整性。因而在田径训练组织与开展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应以其完整体系为依托展开系统性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思想品质以及战术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在教育工作计划内纳入体育训练部分,为体育训练提供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以收到更佳的田径训练效果。
(三)重视科学、合理地开展田径训练,强化训练质量
1.制定科学、完善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科学与完善性对训练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并与运动员技能训练水平也有密切关联。日常训练计划是日常田径训练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在开始训练活动前,教练应对学生体能特点差异予以了解和掌握,并从课程安排出发,结合具体的训练场地情况,对天气等各类因素影响予以充分考虑,编制出一套合理、科学、完善的课时训练计划、周计划、阶段性计划乃至年度计划等,以此作为日常训练辅助,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完整地实现训练目标。
2.遵循教学理论知识,关注学生个体特点,灵活教学。教练应遵循周期性、直观性、不间断性教学原则,合理安排、区别对待,并坚持专项与一般训练相结合,重视学生体能特点差异,着眼于实际情况来调整训练方法,在保护学生身体机能前提下收到满意的训练效果。
(四)坚持学习与训练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普通高校中,其田径运动员大多出自非体育专业类学生,此类学生学习基础尚可,但大部分运动员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这主要是由于长时间训练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所致。基于此,学校应注意对运动员考试相关政策或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消除训练后顾之忧,做到训练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例如对于考试不合格者,参加补考合格后可按正常考试通过,而不记入补考档案;获得奖项,为学校和系部争光的学生应享有奖学金评定、评干以及评优等政策方面的倾斜等。
三、结语:
高校田径训练教学应严格遵循其自身特点与规律,从而使学生运动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竞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为国家竞技运动项目培养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敏,邓琳.对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探微[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6):66-67.
[2] 马晓平.2000-2010年安徽省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中长跑成绩变化与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
[3] 王小春.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教练员执教能力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02-105.
[4] 潘明.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在高校课余田径训练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