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2
摘 要 在铅球的体育教学中,铅球的动作规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持球、滑步、用力、拨球和出手,这一系列动作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将其连续做完以后还要保证身体处于平衡的状态。在这一系列的动作当中,最后关头的用力又能对最终的运动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用力的规范与正确性取决于稳固的左侧支撑。左侧支撑技术的正确使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的左肩保持固定的状态,左肩高右肩低,学生持球后练习左脚跳以及练习牵拉橡皮。本研究通过实验做了对比,最终使得试验者在左侧支撑技术以及最终的运动成绩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可以将这种方式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甚至专业训练的辅导上,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铅球左侧支撑技术 方法 研究
我国田径的训练和教学中,很多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铅球就是其中之一,国家有相关的体育训练标准以及各个体育院校、普通高校或是对体育招生的要求都有与铅球这项运动相关的重要内容。因此,对铅球运动的思考和总结工作不可小觑。学生正处在加强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铅球这项运动的具体技术上,对发展中学生的力量、协调能力、敏锐性以及速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铅球运动需要掌握到的技术包括持球、滑步、发力、拨球以及铅球出手以后对身体的平衡把握,这些技术掌握牢固,运用娴熟与铅球运动最后的成绩息息相关,最后的发力是可以决定成绩的,而稳定的左侧支撑对最后发力的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1]。优秀的铅球运动员投掷出的好成绩离不开良好的左侧支撑发力,这种姿势能够超越机械姿势,在训练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手高度、角度,在出手瞬间加强爆发力,可以有效获取最快的出手速度,于是投掷出最满意的成绩。本文针对铅球相关技术的教学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左侧支撑技术进行详细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采用固定左肩、保持左肩高右肩低的姿势,持球的同时左脚跳,再结合牵拉橡皮条的训练方法进行铅球的练习。本研究利用了半年的时间对两种训练方法和发力支撑方式进行了试验,半年训练后将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试验组所采取的左侧支撑技术所投掷出来的铅球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试验结果可以证明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和对铅球技术提高成绩的准确取向。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某高校2012级体育系一班和二班采用不同训练方式得出不同的成绩进行比较,一班和二班随机各抽取30名男生为试验对象,根据自然条件将60名男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在进行半年的试验训练以前,对两组男生相关的指标进行准确的测定。具体情况是:试验组30人中,平均身高为174cm,平均体重为74.1kg,引体向上平均成绩为7个,俯卧撑平均成绩为31个,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2.81m,推铅球平均成绩为9.27m;而对照组的30名男生中,平均身高为175cm,平均体重为74.7kg,引体向上平均成绩为7.5个,俯卧撑平均成绩为29个,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2.76m,推铅球的平均成绩为9.47m。
以上是试验之前两组男生的各项指标,两组指标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性,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在教学的训练方法上,试验组的男生采用固定左肩,保持左肩高右肩低的姿势,左脚跳持球发力,并牵拉橡皮筋以辅助发力的训练方式进行教学。每周坚持训练两次课程,每一次课都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训练,而对照组的男生采用常规的铅球教学训练方式。两组学生在经过了半年的训练教学后再对相关的指标进行重新一轮的测定。
在本研究中,两组训练的方式采用对比、综合、分析,进行讨论。试验组具体的训练教学情况如下[2]:
(一)将学生的左肩进行固定练习:将学生分为两类,一边是练习者,一边是辅助练习者,两类学生先进行徒手接着再做发力的练习,辅助练习者在练习者的身后,使用一只手固定住练习者的左肩甲骨部位,练习者则在辅助者的帮助下左肩尽量固定用力蹬地、转换、挺身以及抬体。而辅助练习者则需要用力顶住练习者的左肩,让练习者不能往后撤步,只能依靠左侧肩以及腿的轴向转动来发力,控制投掷的方向。在练习了一定的时间以后,练习者和辅助练习者互相交换,再根据上述要求做同样的练习。这种训练方式在一周两次课的时候练习3组,每一组坚持做20次,将其贯穿在原地和滑步推球的训练教学中练习和使用。
(二)左肩高右肩低的教学练习:学生在学习原地推铅球的同时,在平地上放置一个稳定性比较好,有一定高度的物体,比如板砖等,学生左脚踩上去,保证左腿较高,右腿较低的姿势准备。接着就学习如何协调发力,做好发力动作的训练,这个时候学生右腿的蹬地必须有力,左膝做好一定幅度的缓冲,注意幅度不能过大,然后积极地蹬伸,从而能够形成很有力度的左侧支撑,再将球投掷出去。在做这项训练的时候,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徒手——握实心球——握铅球的程序一一进行训练,学生左脚需要踩踏的高度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铅球技术掌握水平以及身体条件来决定,可以从10cm逐渐向20cm过度。教师指导学生滑步推球时,最好在斜坡的地势上进行教学训练。以上所提及的教学方式在每一次课的时候要训练3组,15次一组。
(三)持球左脚跳进行训练:学生在进行推铅球的练习时,一定要做好规范的准备动作,右手持球放于肩上,继而左腿进行单腿跳4次左右,以做蓄力、平衡与协调的准备。
(四)牵拉橡皮条的训练:教师将橡皮条套着学生的左髋,将橡皮条的另一边固定好,拉动橡皮条让学生练习向左转动,要求学生在转髋的时候保持髋的直立,绝对不能屈髋。以上的要求要在学生原地推铅球练习的时候进行训练,每一次课训练3组,20次作为一组。
以上的训练方式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应用,训练的重点是要学生形成左侧支撑的意识和对动作的概念,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一套发力动作的连贯性,最终在最后的发力阶段蓄力投掷出好的成绩。上述的训练方式不但适合在高校中用以教学,还适用于专业的铅球训练中。 二、研究结果与结果分析
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进行了半年的训练以后,重新对两个组的各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比较,以此同时,评定考核学生的铅球掌握技术。根据相关准则的规范性,学生掌握铅球技术的情况可以分为好、中、差来评定。
根据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技术掌握测定得出,试验组的30名学生中,技术评定为好的有19人,中的有8人,差的有3人,引体向上平均成绩为7.3个,俯卧撑平均成绩为31个,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2.87m,最终的考核成绩评定为10.35m。而在对照组的30人当中,技术评定为好的有10人,中的有13人,差的有7人,引体向上的平均成绩为7.5个,俯卧撑的平均成绩是28个,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是2.77m,考核的最终成绩为9.88m。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以及俯卧撑等方面的成绩上与半年前的成绩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针对铅球的技术评定以及最终的考核成绩上,试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比对照组要好。试验组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3.33%,取得中等成绩的占26.67%,成绩评定为差的占总人数的10%。而在对照组中,成绩好的占总数的33.33%,中等成绩的占43.33%,成绩为差的占总数的23.33%。于是得出,试验组和对照组无论在技术评定还是考核成绩中,前者都比后者要好很多,试验组的学生经过了半年有效的训练之后,铅球成绩平均提高了1.08m,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0.41m,两组在提高程度上相差了0.67m,差距较大。本研究为了使得学生的铅球平均提升水平比较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在对叙述的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俯卧撑以及最终的考核成绩上的指标做了统计学的处理,t检验结果中的P1、P2、P3均大于0.05,而P4<0.01。也就是说在学生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以及俯卧撑三个项目的成绩比较上,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存在差异性,但是在最终的考核成绩的指标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了明显的差异性,前者明显好于后者。因此可以得出,本研究的设计对比能够达到预设的对比效果,具有比较高的适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一)在训练过程中要加强训练学生固定左肩以及牵拉橡皮条的练习,这是练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推铅球,要以自己的左侧躯干为轴心进行转动。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点来分析,当学生在转动过程中半径增大,不但加长了做功的距离,同时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又获得了更高的线速度,于是可以再整体上提高了学生投掷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3]。
(二)在学生训练左肩高右肩低的练习中,将左脚踏地位置垫高,这可以有利于学生在最后的发力过程时通过对左脚的蹬地和拉伸作用借力,使得左侧支撑时的稳固得到保障,从而使得学生对推铅球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技术掌握的牢固性更彻底。
(三)指导学生进行左脚跳的训练,不但可以将学生左腿的肌肉兴奋度调动起来,为左侧的支撑打下基础,此外还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枢建立动作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接下来要做的动作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再经过大脑的传输,指导神经肌肉有效地正确地完成左侧支撑的动作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精心地设计对铅球运动提高左侧支撑技术的训练模式,再经过长达半年的指导教学与训练,得到了预期的对比效果。通过对两种不同的铅球教学和训练方式的对比分析,可知上述的教学设计是符合铅球运动的训练,符合铅球教学原则的。铅球作为一种专项体育的训练,不但要与具体学习者的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还要结合运动涉及到的相关运动部位的有效使用,才能对提高铅球运动的成绩有积极的效果,而通过本研究进行的试验对比证明,试验组的铅球训练教学方式是比较成功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价值意义,不但可以将其运用到铅球的体育教学上,还可以运用在铅球的专业训练当中,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笔者在此提出建议,在铅球投掷项目的相关教学以及训练中,都可以运用以上的训练方式进行有效训练,指导实践,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提高铅球投掷的技术水平以及提高铅球的综合成绩的目的,最终实现强健身体,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径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1(06):234-235.
[2] 谢成柏.投掷中左侧支撑教学训练方法探讨[J].娄底师专学报.2012.11(02):4-5.
[3] 安强.推铅球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作用[J].安阳大学学报.2010.13(01):6.
摘 要 在铅球的体育教学中,铅球的动作规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持球、滑步、用力、拨球和出手,这一系列动作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将其连续做完以后还要保证身体处于平衡的状态。在这一系列的动作当中,最后关头的用力又能对最终的运动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用力的规范与正确性取决于稳固的左侧支撑。左侧支撑技术的正确使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的左肩保持固定的状态,左肩高右肩低,学生持球后练习左脚跳以及练习牵拉橡皮。本研究通过实验做了对比,最终使得试验者在左侧支撑技术以及最终的运动成绩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可以将这种方式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甚至专业训练的辅导上,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铅球左侧支撑技术 方法 研究
我国田径的训练和教学中,很多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铅球就是其中之一,国家有相关的体育训练标准以及各个体育院校、普通高校或是对体育招生的要求都有与铅球这项运动相关的重要内容。因此,对铅球运动的思考和总结工作不可小觑。学生正处在加强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铅球这项运动的具体技术上,对发展中学生的力量、协调能力、敏锐性以及速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铅球运动需要掌握到的技术包括持球、滑步、发力、拨球以及铅球出手以后对身体的平衡把握,这些技术掌握牢固,运用娴熟与铅球运动最后的成绩息息相关,最后的发力是可以决定成绩的,而稳定的左侧支撑对最后发力的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1]。优秀的铅球运动员投掷出的好成绩离不开良好的左侧支撑发力,这种姿势能够超越机械姿势,在训练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手高度、角度,在出手瞬间加强爆发力,可以有效获取最快的出手速度,于是投掷出最满意的成绩。本文针对铅球相关技术的教学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左侧支撑技术进行详细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采用固定左肩、保持左肩高右肩低的姿势,持球的同时左脚跳,再结合牵拉橡皮条的训练方法进行铅球的练习。本研究利用了半年的时间对两种训练方法和发力支撑方式进行了试验,半年训练后将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试验组所采取的左侧支撑技术所投掷出来的铅球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试验结果可以证明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和对铅球技术提高成绩的准确取向。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某高校2012级体育系一班和二班采用不同训练方式得出不同的成绩进行比较,一班和二班随机各抽取30名男生为试验对象,根据自然条件将60名男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在进行半年的试验训练以前,对两组男生相关的指标进行准确的测定。具体情况是:试验组30人中,平均身高为174cm,平均体重为74.1kg,引体向上平均成绩为7个,俯卧撑平均成绩为31个,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2.81m,推铅球平均成绩为9.27m;而对照组的30名男生中,平均身高为175cm,平均体重为74.7kg,引体向上平均成绩为7.5个,俯卧撑平均成绩为29个,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2.76m,推铅球的平均成绩为9.47m。
以上是试验之前两组男生的各项指标,两组指标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性,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在教学的训练方法上,试验组的男生采用固定左肩,保持左肩高右肩低的姿势,左脚跳持球发力,并牵拉橡皮筋以辅助发力的训练方式进行教学。每周坚持训练两次课程,每一次课都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训练,而对照组的男生采用常规的铅球教学训练方式。两组学生在经过了半年的训练教学后再对相关的指标进行重新一轮的测定。
在本研究中,两组训练的方式采用对比、综合、分析,进行讨论。试验组具体的训练教学情况如下[2]:
(一)将学生的左肩进行固定练习:将学生分为两类,一边是练习者,一边是辅助练习者,两类学生先进行徒手接着再做发力的练习,辅助练习者在练习者的身后,使用一只手固定住练习者的左肩甲骨部位,练习者则在辅助者的帮助下左肩尽量固定用力蹬地、转换、挺身以及抬体。而辅助练习者则需要用力顶住练习者的左肩,让练习者不能往后撤步,只能依靠左侧肩以及腿的轴向转动来发力,控制投掷的方向。在练习了一定的时间以后,练习者和辅助练习者互相交换,再根据上述要求做同样的练习。这种训练方式在一周两次课的时候练习3组,每一组坚持做20次,将其贯穿在原地和滑步推球的训练教学中练习和使用。
(二)左肩高右肩低的教学练习:学生在学习原地推铅球的同时,在平地上放置一个稳定性比较好,有一定高度的物体,比如板砖等,学生左脚踩上去,保证左腿较高,右腿较低的姿势准备。接着就学习如何协调发力,做好发力动作的训练,这个时候学生右腿的蹬地必须有力,左膝做好一定幅度的缓冲,注意幅度不能过大,然后积极地蹬伸,从而能够形成很有力度的左侧支撑,再将球投掷出去。在做这项训练的时候,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徒手——握实心球——握铅球的程序一一进行训练,学生左脚需要踩踏的高度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铅球技术掌握水平以及身体条件来决定,可以从10cm逐渐向20cm过度。教师指导学生滑步推球时,最好在斜坡的地势上进行教学训练。以上所提及的教学方式在每一次课的时候要训练3组,15次一组。
(三)持球左脚跳进行训练:学生在进行推铅球的练习时,一定要做好规范的准备动作,右手持球放于肩上,继而左腿进行单腿跳4次左右,以做蓄力、平衡与协调的准备。
(四)牵拉橡皮条的训练:教师将橡皮条套着学生的左髋,将橡皮条的另一边固定好,拉动橡皮条让学生练习向左转动,要求学生在转髋的时候保持髋的直立,绝对不能屈髋。以上的要求要在学生原地推铅球练习的时候进行训练,每一次课训练3组,20次作为一组。
以上的训练方式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应用,训练的重点是要学生形成左侧支撑的意识和对动作的概念,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一套发力动作的连贯性,最终在最后的发力阶段蓄力投掷出好的成绩。上述的训练方式不但适合在高校中用以教学,还适用于专业的铅球训练中。 二、研究结果与结果分析
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进行了半年的训练以后,重新对两个组的各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比较,以此同时,评定考核学生的铅球掌握技术。根据相关准则的规范性,学生掌握铅球技术的情况可以分为好、中、差来评定。
根据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技术掌握测定得出,试验组的30名学生中,技术评定为好的有19人,中的有8人,差的有3人,引体向上平均成绩为7.3个,俯卧撑平均成绩为31个,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2.87m,最终的考核成绩评定为10.35m。而在对照组的30人当中,技术评定为好的有10人,中的有13人,差的有7人,引体向上的平均成绩为7.5个,俯卧撑的平均成绩是28个,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是2.77m,考核的最终成绩为9.88m。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以及俯卧撑等方面的成绩上与半年前的成绩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针对铅球的技术评定以及最终的考核成绩上,试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比对照组要好。试验组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3.33%,取得中等成绩的占26.67%,成绩评定为差的占总人数的10%。而在对照组中,成绩好的占总数的33.33%,中等成绩的占43.33%,成绩为差的占总数的23.33%。于是得出,试验组和对照组无论在技术评定还是考核成绩中,前者都比后者要好很多,试验组的学生经过了半年有效的训练之后,铅球成绩平均提高了1.08m,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0.41m,两组在提高程度上相差了0.67m,差距较大。本研究为了使得学生的铅球平均提升水平比较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在对叙述的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俯卧撑以及最终的考核成绩上的指标做了统计学的处理,t检验结果中的P1、P2、P3均大于0.05,而P4<0.01。也就是说在学生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以及俯卧撑三个项目的成绩比较上,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存在差异性,但是在最终的考核成绩的指标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了明显的差异性,前者明显好于后者。因此可以得出,本研究的设计对比能够达到预设的对比效果,具有比较高的适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一)在训练过程中要加强训练学生固定左肩以及牵拉橡皮条的练习,这是练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推铅球,要以自己的左侧躯干为轴心进行转动。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点来分析,当学生在转动过程中半径增大,不但加长了做功的距离,同时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又获得了更高的线速度,于是可以再整体上提高了学生投掷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3]。
(二)在学生训练左肩高右肩低的练习中,将左脚踏地位置垫高,这可以有利于学生在最后的发力过程时通过对左脚的蹬地和拉伸作用借力,使得左侧支撑时的稳固得到保障,从而使得学生对推铅球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技术掌握的牢固性更彻底。
(三)指导学生进行左脚跳的训练,不但可以将学生左腿的肌肉兴奋度调动起来,为左侧的支撑打下基础,此外还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枢建立动作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接下来要做的动作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再经过大脑的传输,指导神经肌肉有效地正确地完成左侧支撑的动作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精心地设计对铅球运动提高左侧支撑技术的训练模式,再经过长达半年的指导教学与训练,得到了预期的对比效果。通过对两种不同的铅球教学和训练方式的对比分析,可知上述的教学设计是符合铅球运动的训练,符合铅球教学原则的。铅球作为一种专项体育的训练,不但要与具体学习者的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还要结合运动涉及到的相关运动部位的有效使用,才能对提高铅球运动的成绩有积极的效果,而通过本研究进行的试验对比证明,试验组的铅球训练教学方式是比较成功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价值意义,不但可以将其运用到铅球的体育教学上,还可以运用在铅球的专业训练当中,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笔者在此提出建议,在铅球投掷项目的相关教学以及训练中,都可以运用以上的训练方式进行有效训练,指导实践,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提高铅球投掷的技术水平以及提高铅球的综合成绩的目的,最终实现强健身体,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径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1(06):234-235.
[2] 谢成柏.投掷中左侧支撑教学训练方法探讨[J].娄底师专学报.2012.11(02):4-5.
[3] 安强.推铅球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作用[J].安阳大学学报.2010.1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