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定风波》为例,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方面对中职语文主题活动课教学加以设计,并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中职 语文 主题活动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69-02
《定风波》这篇课文,出自外语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的第四教学板块,作品短小精悍,附有翻译,只需多读几次,词中那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便可历历在目。该词为苏轼在黄州谪居时期所作,是那个特定时期苏轼的自我画像。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发词人苦乐随缘、开朗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之作。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计算机应用班的学生。这个班级是一个女生占60%的班级,对朗诵有一定的基础和爱好,朗诵的积极性、参与性高。班上70%的同学来自城市,性格开朗、热情,有一定的表现欲。经过高一的学习,大部分已经掌握了幻灯片的制作方法,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幻灯片制作。因此,在课堂上,活动的开展,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能锻炼他们的胆量、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另外,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他们,精神生活却空虚、浮躁,甚至斤斤计较、心胸狭窄,遇到各种挑战、挫折,无所适从,心理承受能力差,十分需要学习《定风波》中苏轼那种豁达的胸怀、淡定的心态。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本文试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优秀词作,品味优美的语言;能力目标:提高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并学会整合资源;情感目标:感受词人淡定从容的形象,以及豁达的胸怀,学习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人生态度。
二、教法学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提问法,学习方法是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将班级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人数8~9人。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课前发给每组一张大图纸,让学生提前进行美化。这样通过分工合作、互相交流,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课堂教学阶段
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阶段分解为十大环节。
1.情景导入。首先为了能带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导入课文,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可一边播放下雨的视频,一边让学生想象: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此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很多年以前的苏轼,也曾有过这样的遭遇,但是苏轼的态度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当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游玩兴致全无,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时,苏轼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由此引出课文——苏轼的《定风波》,感受他那别样的情怀。
2.朗读感知。组织学生齐读、听录音范读,正音,再分小组练习朗诵,组员间互相切磋、发现优点,指出不足。最后,教师再点评,指出朗诵的基本要求:语音准确,情感流露,抑扬顿挫。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读”回归语文课堂,通过“读”体会诗意,通过“读”体现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解读深意。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继续带领大家探究。
首先是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30里的沙湖购买田地,结果道中遇雨,于是正如词中所说“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其次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作。可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什么样的特点来写?“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在这一环节,除教师的讲解外,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整合学习资源,并把答案写在课前准备好的大答题纸上。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亲自参与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学会整合学习资源,避免教师一言堂,从而更为深入的理解课文。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4.展示成果。组织各组张贴讨论结果,并请各组代表简单讲解本组答案,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的意图是: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走向讲台,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积极性,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5.点评小结。教师点评小结,并引导学生从《定风波》看苏轼的淡定人生,点明词作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人生态度,深化主题。《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形象,把苏轼身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的是人生的淡定、心灵的超脱。 6.拓展作业。在这一环节,教师可提供3个故事,给学生课后用小组自主合作的方法来分析,并整合资源,在下一课时时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本组的感想和收获。这3个故事分别如下:
故事1:农夫和驴
一天,农夫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农夫没办法将驴子救出,只得找了几个人帮忙铲土把驴子埋掉。一开始,驴子悲哀地叫着,但很快就没有了声音。农夫过去一看,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每一铲土下去,驴子都迅速地把它抖掉,并且都垫到了脚下。很快,驴子便跑出了枯井。
故事2:笑话一则:约翰的儿子
约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乐观、积极,小儿子悲观、消极。一天约翰将大儿子放入堆满牛粪的牛圈里,将小儿子放入堆满玩具的房间里。谁知,大儿子乐滋滋地玩着牛粪,小儿子却在玩具堆里愁眉苦脸。约翰便问他们:“为什么?”小儿子说:“这些玩具坏了怎么办?”大儿子却说:“我猜爸爸肯定在牛粪里给我藏了玩具。”
故事3:鹰的重生
鹰是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的活到70岁。然而,有一部分的鹰却在40岁的时候就会死亡,只有大约3成可以活到70高龄。当一只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双翅的羽毛也会粗大沉重。这个时候,鹰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巢穴等死,一是通过150天的煎熬获得重生。如果一只鹰选择了重生,那么它必须艰难的飞到山崖顶端,在那里筑巢。然后,它要忍着饥饿和疼痛,在岩石上日复一日的敲打它的喙,直到脱落。等到新的喙长出来,老鹰必须更为决绝的用新喙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在这两件工作完成后,老鹰还要把那些粗壮而沉重的羽毛从翅膀上一根根拔掉,好让新的羽毛长出来。当这150天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又获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因为:教育教学是不分家的,在这篇课文中苏轼那种淡定、豁达的人生观,应该更加深入的渗透到学生身上。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制作分析幻灯片课件,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析、整合资源,达到的效果,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7.分享感悟。各小组代表展示幻灯片。设计的意图是: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加强专业技术的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8.评奖激励。这一环节由教师点评、学生根据评价表打分部分两个组成。评价表见表1。
表1 教学评价表
分析得当(40分) 幻灯片精美(30分) 大方得体(30分) 总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根据得分,评出最佳作品奖,再以送笑脸贴纸的方式评出最佳展示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分析奖。这一环节应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日后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奠定基础。送笑脸贴纸的方式,能使课堂更为活跃。
9.总结提升。再次重申主题——淡定人生,愿大家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提升大家对《定风波》理解,并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用音乐唤起大家“直面风雨,笑对人生”的共鸣。
10.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
淡定人生
——《定风波》主题活动课
环境——雨骤风狂
心态——闲适、坦然、超脱
四、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的情境活动和教学方式多样,课堂上学生也很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小组的展示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情感等都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展示后的及时点评和评奖,能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维的评价标准能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自己,激发潜能。实际教学结果也显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性都很高,师生在默契配合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体来看,这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整体效果令人满意。
(责编 胡修远)
【关键词】中职 语文 主题活动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69-02
《定风波》这篇课文,出自外语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的第四教学板块,作品短小精悍,附有翻译,只需多读几次,词中那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便可历历在目。该词为苏轼在黄州谪居时期所作,是那个特定时期苏轼的自我画像。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发词人苦乐随缘、开朗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之作。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计算机应用班的学生。这个班级是一个女生占60%的班级,对朗诵有一定的基础和爱好,朗诵的积极性、参与性高。班上70%的同学来自城市,性格开朗、热情,有一定的表现欲。经过高一的学习,大部分已经掌握了幻灯片的制作方法,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幻灯片制作。因此,在课堂上,活动的开展,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能锻炼他们的胆量、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另外,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他们,精神生活却空虚、浮躁,甚至斤斤计较、心胸狭窄,遇到各种挑战、挫折,无所适从,心理承受能力差,十分需要学习《定风波》中苏轼那种豁达的胸怀、淡定的心态。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本文试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优秀词作,品味优美的语言;能力目标:提高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并学会整合资源;情感目标:感受词人淡定从容的形象,以及豁达的胸怀,学习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人生态度。
二、教法学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提问法,学习方法是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将班级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人数8~9人。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课前发给每组一张大图纸,让学生提前进行美化。这样通过分工合作、互相交流,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课堂教学阶段
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阶段分解为十大环节。
1.情景导入。首先为了能带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导入课文,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可一边播放下雨的视频,一边让学生想象: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此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很多年以前的苏轼,也曾有过这样的遭遇,但是苏轼的态度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当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游玩兴致全无,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时,苏轼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由此引出课文——苏轼的《定风波》,感受他那别样的情怀。
2.朗读感知。组织学生齐读、听录音范读,正音,再分小组练习朗诵,组员间互相切磋、发现优点,指出不足。最后,教师再点评,指出朗诵的基本要求:语音准确,情感流露,抑扬顿挫。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读”回归语文课堂,通过“读”体会诗意,通过“读”体现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解读深意。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继续带领大家探究。
首先是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30里的沙湖购买田地,结果道中遇雨,于是正如词中所说“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其次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作。可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什么样的特点来写?“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在这一环节,除教师的讲解外,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整合学习资源,并把答案写在课前准备好的大答题纸上。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亲自参与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学会整合学习资源,避免教师一言堂,从而更为深入的理解课文。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4.展示成果。组织各组张贴讨论结果,并请各组代表简单讲解本组答案,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的意图是: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走向讲台,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积极性,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5.点评小结。教师点评小结,并引导学生从《定风波》看苏轼的淡定人生,点明词作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人生态度,深化主题。《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形象,把苏轼身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的是人生的淡定、心灵的超脱。 6.拓展作业。在这一环节,教师可提供3个故事,给学生课后用小组自主合作的方法来分析,并整合资源,在下一课时时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本组的感想和收获。这3个故事分别如下:
故事1:农夫和驴
一天,农夫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农夫没办法将驴子救出,只得找了几个人帮忙铲土把驴子埋掉。一开始,驴子悲哀地叫着,但很快就没有了声音。农夫过去一看,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每一铲土下去,驴子都迅速地把它抖掉,并且都垫到了脚下。很快,驴子便跑出了枯井。
故事2:笑话一则:约翰的儿子
约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乐观、积极,小儿子悲观、消极。一天约翰将大儿子放入堆满牛粪的牛圈里,将小儿子放入堆满玩具的房间里。谁知,大儿子乐滋滋地玩着牛粪,小儿子却在玩具堆里愁眉苦脸。约翰便问他们:“为什么?”小儿子说:“这些玩具坏了怎么办?”大儿子却说:“我猜爸爸肯定在牛粪里给我藏了玩具。”
故事3:鹰的重生
鹰是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的活到70岁。然而,有一部分的鹰却在40岁的时候就会死亡,只有大约3成可以活到70高龄。当一只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双翅的羽毛也会粗大沉重。这个时候,鹰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巢穴等死,一是通过150天的煎熬获得重生。如果一只鹰选择了重生,那么它必须艰难的飞到山崖顶端,在那里筑巢。然后,它要忍着饥饿和疼痛,在岩石上日复一日的敲打它的喙,直到脱落。等到新的喙长出来,老鹰必须更为决绝的用新喙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在这两件工作完成后,老鹰还要把那些粗壮而沉重的羽毛从翅膀上一根根拔掉,好让新的羽毛长出来。当这150天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又获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因为:教育教学是不分家的,在这篇课文中苏轼那种淡定、豁达的人生观,应该更加深入的渗透到学生身上。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制作分析幻灯片课件,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析、整合资源,达到的效果,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7.分享感悟。各小组代表展示幻灯片。设计的意图是: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加强专业技术的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8.评奖激励。这一环节由教师点评、学生根据评价表打分部分两个组成。评价表见表1。
表1 教学评价表
分析得当(40分) 幻灯片精美(30分) 大方得体(30分) 总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根据得分,评出最佳作品奖,再以送笑脸贴纸的方式评出最佳展示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分析奖。这一环节应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日后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奠定基础。送笑脸贴纸的方式,能使课堂更为活跃。
9.总结提升。再次重申主题——淡定人生,愿大家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提升大家对《定风波》理解,并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用音乐唤起大家“直面风雨,笑对人生”的共鸣。
10.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
淡定人生
——《定风波》主题活动课
环境——雨骤风狂
心态——闲适、坦然、超脱
四、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的情境活动和教学方式多样,课堂上学生也很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小组的展示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情感等都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展示后的及时点评和评奖,能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维的评价标准能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自己,激发潜能。实际教学结果也显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性都很高,师生在默契配合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体来看,这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整体效果令人满意。
(责编 胡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