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竹笛演奏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以前,这件乐器以音色优美独特,高亢明亮动听著称,作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里的主要成员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的现当代,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涌现出大批的优秀曲目和杰出的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冯子存的笛曲创作素材一般以二人台音乐为主,冯子存的笛子演奏也以二人台音乐的传统指法为主,并大量采用适合笛子演奏的指法,鲜明的突出了地方的风格特色。
冯子存的笛子演奏技巧
冯子存的创作运用了极为丰富的演奏技巧,除各种高难度技巧的应用外,在气息、手指、舌吐、嘴唇的控制等方面基本功的要求也是很有特点的。
“气”:冯子存吹奏笛子的气息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声音平直、结实、高亢、嘹亮、浑厚,它强调底气足且腹肌要强有力,顺气时讲究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肩,背,胸,臂,喉等要放松。冯子存的这种运气方法被称为“气归丹田”,也称“胸腹式呼吸”。
“指”:吹奏笛子手指运用大都采用叉口指法,垛音、滑音、历音、飞指、揉音属于常用的技巧,而这些都需要良好的训练才可以配合得体。
冯子存在指法运用上有自己开发出的新的风格。他为避免笛子音律中的音准问题,用叉口音(即半孔音)得以解决,六指全开,然后迅速同时猛闭的垛音,这是冯子存笛子风格的主要技巧,高难度的“飞指”技术的开发和独具特色的揉音、滑音、历音、冲音、带音的运用,为北派笛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冯子存吹奏滑音有的很慢,却非常圆滑,在滑音的过程中还包含着一种韵味,一种风格。
音阶指法的选择上,冯子存根据传统竹笛与二人台笛子(匀孔笛)的构造不同,将传统竹笛不宜演奏的二人台音乐用的筒音作3、6、7、4指法,改为传统笛子适宜演奏的筒音作2、5、1、6指法,为以二人台风格为基础的北派笛子演奏艺术风格在全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舌”:舌的技巧主要是吐音,另外也有花舌、喉音、碎吐等。冯子存更重视舌的技术在笛子演奏艺术中的运用。他认为,无论是强有力的音,还是轻快跳跃的音,甚至柔和的抒情音都离不开舌的作用。“吐音”是北派笛子风格的重要技巧,冯子存创作的笛曲对单吐、双吐的使用别具一格。吐音中的“硬舌”、“软舌”、“内舌”、“外舌”等技术,是冯子存学习他人长处及长期实践和教学探索出来的。如冯子存最初的吐音,用“朴”音来表现,后来在与弟子霍伟的交流中,改用“T”音技术,增强了笛子的表现力。“花舌音”及“花舌飞指音”的创立,成为冯子存及北派笛子演奏艺术风格中闪光的技巧。这些技术为体现北方人民淳朴、浓郁、热烈、欢快的性格和语言特征,形成刚劲、明快、粗旷为标志的北方笛派风格做出了具大贡献。
“唇”:吹奏梆笛在口风控制方面与曲笛有很大的不同。曲笛发音较易,因此不需要嘴唇使用多大的力度就能发音;而梆笛的演奏对口风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吹奏高音的时候,嘴唇要用力控制得非常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长期而严格的口风训练,以达到唇上所需的功夫。就冯子存先生的演奏来说,把小笛演奏得既结实又甜润、既高亢又纯净,那是基本功方面的充分体现,也是冯子存先生笛曲创作的资本和依据。不仅符合冯子存先生的创作特点,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北方音乐的风格、气质。
冯子存的演奏风格特点及笛曲创作特点
冯子存的演奏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派特点,风格豪放、粗犷、高亢、激昂。他平时的演奏力度很强,突出表现北方人特有的气质。为了能像唱的一样委婉、连贯,各种“滑”、“抹”、“揉”、“压”的技法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冯子存的笛子曲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二人台曲牌加工、改编的乐曲,如《喜相逢》、《挂红灯》、《打金钱》;根据《碰梆子》、《走趟子》等曲牌改编的《五梆子》、《闹花灯》。二是根据民歌进行再创作的乐曲,如根据河北民歌创作的《姑嫂放风筝》,根据《上坟》和《十翻》加工的《农民翻身》。三是歌颂新时代,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乐曲,如《渭河两岸春耕忙》、《春暖花开》等,冯子存的笛曲,是在吸收二人台、北方戏曲、北方传统民歌、器乐、说唱和歌舞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性格和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品尝穷苦人翻身解放,目睹祖国变化,从内心深处激发歌颂祖国强烈愿望的基础上形成的。
冯子存的笛曲热烈奔放、高亢嘹亮、活泼跳跃,曲式结构常运用“原版”、“变奏”手段的三到四段变奏曲(A+A1+A2+A3……),速度由慢到快的“稳、巧、闹”模式。冯子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正规教育,最初的笛曲创作、旋法、曲式结构、技巧标记等方面缺乏一定系统性,50年代,方堃(音乐教育家)、霍伟(冯子存的第一位专业竹笛学生)、刘风桐(唢呐演奏家)等人对冯子存笛曲的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帮助,为完善其笛曲的创作和北派笛子演出艺术风格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如《喜相逢》和《五梆子》四段体结构的建立,是在方堃的建议下定型的。
从冯子存的创作可以看到,他以传统民族乐器为基础加以整理和改编,同时以传统民族音乐为基本音调加以创作,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为基本内容,为后来笛曲音乐的创作者们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北派竹笛演奏艺术以冯子存和刘管乐先生为代表人物,其中冯子存打破了竹笛伴奏地位的历史,使竹笛演奏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本质展现给世人。冯子存先生的笛子演奏风格和他的笛曲创作特点代表了北方笛子艺术的一个共性,即与北方人的性格融于一体的豪爽、粗犷、火爆、热烈,这是和冯老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传统音乐修养分不开的。当然,二人台音乐只是冯老创作的源泉之一,他对河北民歌、山西梆子以及地方曲牌音乐的造诣也是很深的,这些从冯老的另外几首代表曲目中可见一斑。比如:《放风筝》、《五梆子》、《挂红灯》、《万年红》等等。
总结冯老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大凡在传统艺术中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并与专业音乐的技术发展相结合,这就是那些具有中国品格的艺术家成功的谜底。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音乐系)
冯子存的笛曲创作素材一般以二人台音乐为主,冯子存的笛子演奏也以二人台音乐的传统指法为主,并大量采用适合笛子演奏的指法,鲜明的突出了地方的风格特色。
冯子存的笛子演奏技巧
冯子存的创作运用了极为丰富的演奏技巧,除各种高难度技巧的应用外,在气息、手指、舌吐、嘴唇的控制等方面基本功的要求也是很有特点的。
“气”:冯子存吹奏笛子的气息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声音平直、结实、高亢、嘹亮、浑厚,它强调底气足且腹肌要强有力,顺气时讲究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肩,背,胸,臂,喉等要放松。冯子存的这种运气方法被称为“气归丹田”,也称“胸腹式呼吸”。
“指”:吹奏笛子手指运用大都采用叉口指法,垛音、滑音、历音、飞指、揉音属于常用的技巧,而这些都需要良好的训练才可以配合得体。
冯子存在指法运用上有自己开发出的新的风格。他为避免笛子音律中的音准问题,用叉口音(即半孔音)得以解决,六指全开,然后迅速同时猛闭的垛音,这是冯子存笛子风格的主要技巧,高难度的“飞指”技术的开发和独具特色的揉音、滑音、历音、冲音、带音的运用,为北派笛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冯子存吹奏滑音有的很慢,却非常圆滑,在滑音的过程中还包含着一种韵味,一种风格。
音阶指法的选择上,冯子存根据传统竹笛与二人台笛子(匀孔笛)的构造不同,将传统竹笛不宜演奏的二人台音乐用的筒音作3、6、7、4指法,改为传统笛子适宜演奏的筒音作2、5、1、6指法,为以二人台风格为基础的北派笛子演奏艺术风格在全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舌”:舌的技巧主要是吐音,另外也有花舌、喉音、碎吐等。冯子存更重视舌的技术在笛子演奏艺术中的运用。他认为,无论是强有力的音,还是轻快跳跃的音,甚至柔和的抒情音都离不开舌的作用。“吐音”是北派笛子风格的重要技巧,冯子存创作的笛曲对单吐、双吐的使用别具一格。吐音中的“硬舌”、“软舌”、“内舌”、“外舌”等技术,是冯子存学习他人长处及长期实践和教学探索出来的。如冯子存最初的吐音,用“朴”音来表现,后来在与弟子霍伟的交流中,改用“T”音技术,增强了笛子的表现力。“花舌音”及“花舌飞指音”的创立,成为冯子存及北派笛子演奏艺术风格中闪光的技巧。这些技术为体现北方人民淳朴、浓郁、热烈、欢快的性格和语言特征,形成刚劲、明快、粗旷为标志的北方笛派风格做出了具大贡献。
“唇”:吹奏梆笛在口风控制方面与曲笛有很大的不同。曲笛发音较易,因此不需要嘴唇使用多大的力度就能发音;而梆笛的演奏对口风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吹奏高音的时候,嘴唇要用力控制得非常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长期而严格的口风训练,以达到唇上所需的功夫。就冯子存先生的演奏来说,把小笛演奏得既结实又甜润、既高亢又纯净,那是基本功方面的充分体现,也是冯子存先生笛曲创作的资本和依据。不仅符合冯子存先生的创作特点,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北方音乐的风格、气质。
冯子存的演奏风格特点及笛曲创作特点
冯子存的演奏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派特点,风格豪放、粗犷、高亢、激昂。他平时的演奏力度很强,突出表现北方人特有的气质。为了能像唱的一样委婉、连贯,各种“滑”、“抹”、“揉”、“压”的技法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冯子存的笛子曲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二人台曲牌加工、改编的乐曲,如《喜相逢》、《挂红灯》、《打金钱》;根据《碰梆子》、《走趟子》等曲牌改编的《五梆子》、《闹花灯》。二是根据民歌进行再创作的乐曲,如根据河北民歌创作的《姑嫂放风筝》,根据《上坟》和《十翻》加工的《农民翻身》。三是歌颂新时代,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乐曲,如《渭河两岸春耕忙》、《春暖花开》等,冯子存的笛曲,是在吸收二人台、北方戏曲、北方传统民歌、器乐、说唱和歌舞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性格和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品尝穷苦人翻身解放,目睹祖国变化,从内心深处激发歌颂祖国强烈愿望的基础上形成的。
冯子存的笛曲热烈奔放、高亢嘹亮、活泼跳跃,曲式结构常运用“原版”、“变奏”手段的三到四段变奏曲(A+A1+A2+A3……),速度由慢到快的“稳、巧、闹”模式。冯子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正规教育,最初的笛曲创作、旋法、曲式结构、技巧标记等方面缺乏一定系统性,50年代,方堃(音乐教育家)、霍伟(冯子存的第一位专业竹笛学生)、刘风桐(唢呐演奏家)等人对冯子存笛曲的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帮助,为完善其笛曲的创作和北派笛子演出艺术风格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如《喜相逢》和《五梆子》四段体结构的建立,是在方堃的建议下定型的。
从冯子存的创作可以看到,他以传统民族乐器为基础加以整理和改编,同时以传统民族音乐为基本音调加以创作,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为基本内容,为后来笛曲音乐的创作者们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北派竹笛演奏艺术以冯子存和刘管乐先生为代表人物,其中冯子存打破了竹笛伴奏地位的历史,使竹笛演奏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本质展现给世人。冯子存先生的笛子演奏风格和他的笛曲创作特点代表了北方笛子艺术的一个共性,即与北方人的性格融于一体的豪爽、粗犷、火爆、热烈,这是和冯老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传统音乐修养分不开的。当然,二人台音乐只是冯老创作的源泉之一,他对河北民歌、山西梆子以及地方曲牌音乐的造诣也是很深的,这些从冯老的另外几首代表曲目中可见一斑。比如:《放风筝》、《五梆子》、《挂红灯》、《万年红》等等。
总结冯老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大凡在传统艺术中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并与专业音乐的技术发展相结合,这就是那些具有中国品格的艺术家成功的谜底。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