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

来源 :南北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ea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的高速成长,在信息时代信息化特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各方面。而在教学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工具已然成为教学发展的辅助工具,本章即主要讨论信息技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  信息技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2.089
   信息技术之所以走进教学,是依靠其无法否定的有益性特征,信息技术其涵盖广泛,并且其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鲜明特点,不仅仅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方式使教学更加的立体化、生动化,而且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也是当下我国教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人才培养的手段的体现。现代教学更多地摒弃了传统教学的糟粕,强调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故此传统教学的方式在当下看来不免僵化,其教学方式也很难跟上现代教育的发展,也难以达到以国家教育带动国家发展的目的,因此将更新的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带动下推动现代教学的发展是当下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高中政治这一学科的教学发展不像其他基础学科一样稳定,当下高中政治教学传递着时事政治、正确的价值观念等。
   例如当下的中国GDP带动的消费指数的变动、中共两会中习近平主席讲话所体现的重要理念、在中美贸易摩擦下不断演变的中美国际关系及与之相关的国际冲突等等。政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无论是其教学还是最终的考核都更加的深入生活,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它的教学发展是缓慢的、相对封闭的,所以在政治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低效的现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低效,也是教师教学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低效,所以在我国教育中,强调高中政治教学必须实现教学创新改革,要顺从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將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深入地融合到政治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而根据政治教学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的思考,私以为信息技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一、利用信息技术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调节课堂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立体化、生动化。高中政治教学是文科倾向的学科,因此该学科的学习中理论化、文字化的内容较多,高中过程中政治教学包含了四本必修,两本选修,其中主要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本必修。由此可见高中政治学习中主要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这四个板块的内容,这四个板块的内容都比较多,所引申的内容也很宽泛,而且在高考择优录取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升学压力下,教师的教学进度较快,教学内容也比较紧凑,政治学科的学习内容多且难易程度不一,要求熟记的理论内容也比较多,由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是教师的教学压力都比较大。
   但是在当下中国教育难以改变的班级课堂授学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是政治教学的重要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僵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即教学的有效性,“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过于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重视理论化的教学课堂极易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觉教学枯燥,从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分神。而信息技术下高中政治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中,不仅仅有利于更多的让位课堂于学生,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调节了课堂氛围,使课堂氛围更加的轻松化。
   二、充当教学移动资料库,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
   高中政治设计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一方面因为政治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高考过程中针对于高中政治的考察常常会结合当下的时事政治出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时事政治的发展和潜在本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丰富自身见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思考逻辑能力。另一方面,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主要依托教材展开,教材是教育部分根据考试大纲和高中政治教学要求等,并依据科学有效的编制方法完成的,因此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教材的有限性,教材不可能涵盖学习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在教材学习过程中,实际上还存在着许多延伸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便利地引出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同时可以充当移动资料库,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方式,利用视听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双向互动的新平台
   教学过程的成功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但是由于传统的“严师”角色过于深刻,学生们对于教师往往存在一定的敬畏感与距离感,从而部分学生不敢与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得到帮助、解决,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也是单向沟通,学生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内心想法,其成效也并不理想化。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不仅仅应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严慈相济的程度,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打动学生,对待学生耐心仔细、以身作则,在各方面鼓励学生与教师沟通,也要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也需要针对于胆子较小、性格比较内敛而不敢当面沟通的学生们构建一个交流的新平台。
   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就为教师学生们提供了这一便利的沟通新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方便地与教师进行问题的沟通和信息的传递等等。例如常用的微信、QQ、短信邮箱、班级群等等,由此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打造了一个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的新平台,推动着两者之间交流发展进入新高度,减少了传统交流中的阻碍。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已经是大数据时代、现代经济时代中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已然是必不可挡的一个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下教育的整体发展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信息技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便捷性、教学形式的丰富程度都会有所提高,从而创新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简述,力图通过这个文章帮助提高新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信息技术的使用的包容度和优势认知度。
其他文献
【摘要】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来提高解题教学的质量,在解题教学中提高学生们的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解题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们必须重视解题教学的方法,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的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解题教学;反思策略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解题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复习阶段,解题作为复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事物,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型的活力,能充分體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满足学生的感官要求,在教学中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能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政治 多媒体 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外交流日益增多,英语在全球范围内都占领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因此,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是当今教育界普遍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效率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1.056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基础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不管在国际上还是在社交网络上
【摘 要】随着近年来有关学者和教育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小学生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逐步展现并引起关注,面对小学生数学教育存在的教育方式死板和教育太过于应试化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努力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弊端 提高质量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编排的“读一读,写一写”的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储备力度。但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读一读,写一写”列出来的字词不仅是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还有常见的表现力强的优美词语。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贯穿三维目标,注重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立体化教学,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字词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针对可编程GPU模型,提出了基于CPU-GPU的并行边缘强度加权融合算法,利用CPU和GPU协同工作模式达到图像融合的目的,其中CPU负责串行任务,而GPU负责并行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并行边缘强度加权融合算法得到的融合图像有着较好的视觉效果,信息熵和QAB/F这两个评价指标均高于文中对比算法的相应指标;从运行时间上分析,基于CPU-GPU的融合方法所需要的运行时间远低于基于CPU方法所需要的运行时
【摘 要】初中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是学生今后深入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初中生物理的学习成绩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简要分析对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 物理教学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