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工程,历史教师必须发挥学科优势,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关键词: 高中历史学科 民族团结教育 实效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国家观、民族观孕育形成的基础时期,这个时期打下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教育部强调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爱国主义情怀、宽容善良品德、全面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各民族大团结永续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战略工程”①。要求学校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各中小学要在思想品德类课程框架内,分年级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也要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②。如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怎样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此我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把握本质要求,明确教育目标
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既要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知识、文化,又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感知我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向心力、凝聚力。
具体来说,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祖国意识。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家园,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二是中华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是经过长期交往融合形成的相互依存、多样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在民族归属上,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具体的民族,但又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体现各民族的整体形象,代表着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三是民族平等团结意识。平等是民族关系的基石。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快慢、风俗异同都一律平等。这是符合社会进步潮流的先进意识,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疏理整合教材,落实教育要求
課堂教学是历史学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教材则是历史学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资源;新课程反对视“教材”为“圣经”,倡导教师灵活运用教材,但并不能改变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资源这一事实。所以,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认真疏理教材内容,挖掘有利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点,落实教育要求,达成教育目标。
现有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只是素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不一,有的直接明显,有的间接隐含,有的比较集中,有的相对分散,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材知识的挖掘、疏理、重整工作。
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部分,既直接明显又比较集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样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又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进而自觉遵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固树立民族平等团结意识。
有的教材内容则相对分散,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相关目标出发,学会归类、整理,适当加以拓展、延伸。如在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有关“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教师就要将教材分散在各处的知识加以整理,如下: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古史籍称新疆为西域,意为“西部疆域”。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加深了西域同中原的联系,西域同外国商旅交往增加,络绎不绝的商旅驼队,驮载着中国丝绸货物,穿越高山大漠,运往波斯、罗马等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新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唐代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辖东起玉门关,西到咸海的广大地区。
清代乾隆后期平定叛乱,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南北两路。
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于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同理,教师还可以将西藏、台湾、香港、澳门等相关历史知识加以整理、拓展,以事实为依据,让史实说话,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
三、关注学生兴趣,讲究教育方法
学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是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历史史实,认识事实真相,从中受到民族团结教育,从教学方法来说主要采用的是渗透教育方法,以此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师应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某些内容,放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进行交流、探讨,摆事实、谈观点、讲道理、辨是非,鼓励学生质疑、争论,在思想交锋中坚定信念,树立目标,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如在学习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目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结合教材“学习延伸”部分的争鸣题“关于孝文帝改革意义的评价”,让学生按组分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材料,撰写成文,在班上交流、发言,然后再自由辩论。结果在研讨课上,学生辩论激烈,发言精彩。
如其中一组发言讲道:“改革的意义不能从一个民族的角度来看,要看它是否对整个中华民族有利,已经汇入中华民族的鲜卑族的改革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作了贡献,因此,孝文帝的改革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从鲜卑族的角度,从北魏本身这个国家的角度谈论,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当站在中华民族的大立场上,站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经过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不断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它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融合创造条件,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上述发言注意变换角度,有辩证思考,不仅表明学生对民族问题、社会改革有理性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加强中华民族意识。
四、开展主题活动,提高教育实效
在注意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专题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民族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1.开展知识竞赛,进行问卷调查。如在新疆“7·5事件”发生后,我印发含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共同聚居生活的地区吗?”“你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7·5’事件真相的?”“你知道‘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吗?”等内容的题目,旨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2.创办历史小报,举办征文比赛。教师可利用学生创办的历史小报介绍各民族历史变迁、党的民族政策、学生心得体会等。如在“7·5事件”后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专题活动,进行征文比赛。
3.开设主题班会,进行歌咏比赛。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们协助学校德育部门,开展了“祝福祖国六十华诞,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系列活动,各班都开设了“感恩伟大祖国”主题班会;以中宣部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主义歌曲为参赛节目,进行“歌唱祖国”歌咏比赛;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建国大业》、收看国庆阅兵仪式等。
4.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外出考察。学校每学期都开设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题讲座,如“7·5事件”后,马上举行“认清真相,坚定立场,珍惜机遇,遵纪守法”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常熟蒋巷村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听介绍、看现场,真切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体悟“团结才有进步,稳定才能发展”的道理。
这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牢固确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取得了明显的教育实效。
注释:
①②引自陈宝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民族教育团结问题.中国教育报,2009-5-28,(2).
关键词: 高中历史学科 民族团结教育 实效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国家观、民族观孕育形成的基础时期,这个时期打下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教育部强调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爱国主义情怀、宽容善良品德、全面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各民族大团结永续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战略工程”①。要求学校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各中小学要在思想品德类课程框架内,分年级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也要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②。如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怎样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此我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把握本质要求,明确教育目标
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既要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知识、文化,又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感知我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向心力、凝聚力。
具体来说,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祖国意识。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家园,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二是中华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是经过长期交往融合形成的相互依存、多样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在民族归属上,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具体的民族,但又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体现各民族的整体形象,代表着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三是民族平等团结意识。平等是民族关系的基石。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快慢、风俗异同都一律平等。这是符合社会进步潮流的先进意识,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疏理整合教材,落实教育要求
課堂教学是历史学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教材则是历史学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资源;新课程反对视“教材”为“圣经”,倡导教师灵活运用教材,但并不能改变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资源这一事实。所以,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认真疏理教材内容,挖掘有利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点,落实教育要求,达成教育目标。
现有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只是素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不一,有的直接明显,有的间接隐含,有的比较集中,有的相对分散,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材知识的挖掘、疏理、重整工作。
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部分,既直接明显又比较集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样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又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进而自觉遵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固树立民族平等团结意识。
有的教材内容则相对分散,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相关目标出发,学会归类、整理,适当加以拓展、延伸。如在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有关“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教师就要将教材分散在各处的知识加以整理,如下: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古史籍称新疆为西域,意为“西部疆域”。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加深了西域同中原的联系,西域同外国商旅交往增加,络绎不绝的商旅驼队,驮载着中国丝绸货物,穿越高山大漠,运往波斯、罗马等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新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唐代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辖东起玉门关,西到咸海的广大地区。
清代乾隆后期平定叛乱,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南北两路。
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于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同理,教师还可以将西藏、台湾、香港、澳门等相关历史知识加以整理、拓展,以事实为依据,让史实说话,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
三、关注学生兴趣,讲究教育方法
学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是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历史史实,认识事实真相,从中受到民族团结教育,从教学方法来说主要采用的是渗透教育方法,以此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师应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某些内容,放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进行交流、探讨,摆事实、谈观点、讲道理、辨是非,鼓励学生质疑、争论,在思想交锋中坚定信念,树立目标,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如在学习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目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结合教材“学习延伸”部分的争鸣题“关于孝文帝改革意义的评价”,让学生按组分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材料,撰写成文,在班上交流、发言,然后再自由辩论。结果在研讨课上,学生辩论激烈,发言精彩。
如其中一组发言讲道:“改革的意义不能从一个民族的角度来看,要看它是否对整个中华民族有利,已经汇入中华民族的鲜卑族的改革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作了贡献,因此,孝文帝的改革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从鲜卑族的角度,从北魏本身这个国家的角度谈论,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当站在中华民族的大立场上,站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经过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不断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它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融合创造条件,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上述发言注意变换角度,有辩证思考,不仅表明学生对民族问题、社会改革有理性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加强中华民族意识。
四、开展主题活动,提高教育实效
在注意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专题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民族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1.开展知识竞赛,进行问卷调查。如在新疆“7·5事件”发生后,我印发含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共同聚居生活的地区吗?”“你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7·5’事件真相的?”“你知道‘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吗?”等内容的题目,旨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2.创办历史小报,举办征文比赛。教师可利用学生创办的历史小报介绍各民族历史变迁、党的民族政策、学生心得体会等。如在“7·5事件”后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专题活动,进行征文比赛。
3.开设主题班会,进行歌咏比赛。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们协助学校德育部门,开展了“祝福祖国六十华诞,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系列活动,各班都开设了“感恩伟大祖国”主题班会;以中宣部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主义歌曲为参赛节目,进行“歌唱祖国”歌咏比赛;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建国大业》、收看国庆阅兵仪式等。
4.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外出考察。学校每学期都开设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题讲座,如“7·5事件”后,马上举行“认清真相,坚定立场,珍惜机遇,遵纪守法”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常熟蒋巷村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听介绍、看现场,真切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体悟“团结才有进步,稳定才能发展”的道理。
这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牢固确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取得了明显的教育实效。
注释:
①②引自陈宝泉.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民族教育团结问题.中国教育报,2009-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