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维森(1864—1902),字君宝、号志丹。光绪十七年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一年咸进士,散馆授编修。当其中式之时,同邑梁鼎芬书一联以赠:“吾家佳话今重见,绝代文心世所珍。”跋云:先十四叔祖中道光十七年乡榜解元,明年成进士,入翰林。吾邑盛事。志丹科名适与相肖,喜而记之。跋中“先十四叔祖”即梁国琮,字俪裳。道光十七年乡试解元,越年以进士入翰林。是联所涉三人均为番禺人,且俱为史官,亦岭南之一掌故。(附图)
虚白斋刘作筹谓吴子玉写荷,较之张大千,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警钤,民国间子海上创立电影公司,喜艺术,与海上画人颇多往来,自谓“艺术之不朽者,如不倒翁,永久兀立”,故倩张大千、吴湖帆、陶冷月、郑慕康、江寒汀、钱化佛等近百名画人,以不倒翁为题材,人各一躯,合成长卷。
徐肖冰(1916—)浙江桐乡人,三十年代初在海上天一电影公司任摄影,《桃李劫》、《马路天使》之摄影即出自其手。后任毛泽东生前之专职摄影师。建国后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其夫人侯波,为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夫妇俱为摄影家协会主席,亦所仅见者。
蔡起贤(1917—2003)号缶庵,自署金砂村人。早岁随詹祝南先生习词,主婉约派,喜碧山、梦窗。“文革”间,蜗居潮安砂陇村,当其时,可读之书惟红宝书《毛主席诗词》而已,其他藏书,俱为红卫兵抄走。先生村居无聊,且以《毛主席诗词》破寂,每有所得,即录于书上,以腹笥之功,积之数年,成《毛主席诗词学习札记》一书,其见解之精辟,考据之详赡,发时人之所未发。先生殁后,书稿由王兰若先生为之刊行。
吴东峰(1951—)祖籍安徽,生于杭州,长于温州,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报》副社长,现为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吴氏喜文史,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研究用功犹勤。当供职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时,先后采访开国将领达二百令人,以白描手法,文言文句式写成掌故体《开国将军轶事》,当其面世之时,上百家报刊先后转载,风靡全国。有北京友人知子喜其文字。故以连载之《北京晚报》持续寄予,一期不遗。近复有续篇问世,与上篇后先辉映。吴氏有一印,曰:“纸上谈兵”,凡赠人书,辄钤其上。
张树人(1918——),香江儒商。先生业商馀事,喜吟咏,精鉴藏,为岭海诗坛宿老,子爱为诗盟焉。值香港回归祖国,百年国耻湔雪之时,先生于香港特区筹委会成立之日始,即每日辑录时事,有可述者,辄成一诗,附以纪事,至1997年7月1日,得诗五十四首,名之曰《香港回归纪事诗》,乘先生不弃,以诗稿示子命题,子得一绝云:“亦史亦诗两不磨,香江潮涌笔翻波。先生一卷回归咏,便是中华正气歌”。先生重交游,每于旧历正月初五日,即返里邀集诗盟,啸傲风月,吟赏烟霞,历十余年而不替。先生于乡邦文献,用功亦勤,穷数十年之功,撰成《湘子桥考》,合饶宗颐先生旧作《广济桥志》、茅以升教授《介绍广济桥》,都成一帙,名曰《广济桥史料汇编》。他日欲考是桥史迹,舍此书无从下手。
作家、教育家,诗人杨方笙先生,生于川而居于潮,故有笔名曰:巴人。子戏谓:公之巴人为上里巴人,非为下里巴人。先生颔首大笑。著有诗集《此中人集》,杂文集《史外文边》、小说《龙跃坑》。
虚白斋刘作筹谓吴子玉写荷,较之张大千,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警钤,民国间子海上创立电影公司,喜艺术,与海上画人颇多往来,自谓“艺术之不朽者,如不倒翁,永久兀立”,故倩张大千、吴湖帆、陶冷月、郑慕康、江寒汀、钱化佛等近百名画人,以不倒翁为题材,人各一躯,合成长卷。
徐肖冰(1916—)浙江桐乡人,三十年代初在海上天一电影公司任摄影,《桃李劫》、《马路天使》之摄影即出自其手。后任毛泽东生前之专职摄影师。建国后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其夫人侯波,为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夫妇俱为摄影家协会主席,亦所仅见者。
蔡起贤(1917—2003)号缶庵,自署金砂村人。早岁随詹祝南先生习词,主婉约派,喜碧山、梦窗。“文革”间,蜗居潮安砂陇村,当其时,可读之书惟红宝书《毛主席诗词》而已,其他藏书,俱为红卫兵抄走。先生村居无聊,且以《毛主席诗词》破寂,每有所得,即录于书上,以腹笥之功,积之数年,成《毛主席诗词学习札记》一书,其见解之精辟,考据之详赡,发时人之所未发。先生殁后,书稿由王兰若先生为之刊行。
吴东峰(1951—)祖籍安徽,生于杭州,长于温州,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报》副社长,现为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吴氏喜文史,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研究用功犹勤。当供职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时,先后采访开国将领达二百令人,以白描手法,文言文句式写成掌故体《开国将军轶事》,当其面世之时,上百家报刊先后转载,风靡全国。有北京友人知子喜其文字。故以连载之《北京晚报》持续寄予,一期不遗。近复有续篇问世,与上篇后先辉映。吴氏有一印,曰:“纸上谈兵”,凡赠人书,辄钤其上。
张树人(1918——),香江儒商。先生业商馀事,喜吟咏,精鉴藏,为岭海诗坛宿老,子爱为诗盟焉。值香港回归祖国,百年国耻湔雪之时,先生于香港特区筹委会成立之日始,即每日辑录时事,有可述者,辄成一诗,附以纪事,至1997年7月1日,得诗五十四首,名之曰《香港回归纪事诗》,乘先生不弃,以诗稿示子命题,子得一绝云:“亦史亦诗两不磨,香江潮涌笔翻波。先生一卷回归咏,便是中华正气歌”。先生重交游,每于旧历正月初五日,即返里邀集诗盟,啸傲风月,吟赏烟霞,历十余年而不替。先生于乡邦文献,用功亦勤,穷数十年之功,撰成《湘子桥考》,合饶宗颐先生旧作《广济桥志》、茅以升教授《介绍广济桥》,都成一帙,名曰《广济桥史料汇编》。他日欲考是桥史迹,舍此书无从下手。
作家、教育家,诗人杨方笙先生,生于川而居于潮,故有笔名曰:巴人。子戏谓:公之巴人为上里巴人,非为下里巴人。先生颔首大笑。著有诗集《此中人集》,杂文集《史外文边》、小说《龙跃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