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课堂教学,构建生态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课堂是一种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体现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多样性、适应性等特征。从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等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提高课堂生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课堂 以人为本 合作创新 张扬个性 生活体验
当代课堂,是信息时代的课堂,要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和利用整个社会的信息。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超越传统的仅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构成的封闭的教学系统,才能使教学从形式、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摆脱单一孤立的困境,才能使课堂从时间上、空间上得到扩展和延伸,为课堂教学彻底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最终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
生态课堂就是在自然、和谐、民主党环境中让学生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的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用江苏省特级教师詹明道的话来说,生态课堂就是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示范,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新型课堂。因此,根据生态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综合的整体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和自然主义的学生观,它是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下,究竟怎样构建生态的课堂,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探讨。
一、抛弃传统课堂的教师专权控制,重视师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在互动中,主要是教师发挥作用,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则很少。而生态模式下的课堂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丢弃传统意义上的专权控制。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主动放下架子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建构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多向、多层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学生从感性生活到理性生活,课堂上自信自立、共同合作。同时用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在教师引导下感悟生活,感受课程带来的知识和快乐、相互交往人际愉悦、享受课堂的生命活力,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资源。从“以人为本”角度来说,只有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和感悟知识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有热情和灵动,学习不再是苦差事,使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有道德生活最依恋的地方。
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要乐于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肯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谈,就不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课堂的“生态环境”中,要求传统的个体学习让位于更富有生态性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或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包括三种形式:师与师之间的合作、师与生之间的合作及其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惟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交往还意味着教师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要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学生的思维,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三、实施有效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堂不再只是承載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演变成为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从认识角度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着活动、民主和自由。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堂内容无法理解。在新课标指引下,课堂一改以往的沉闷压抑,营造提问、读书、表达的氛围,学生发言踊跃、辩论积极。传统的师生单向信息传播,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实现这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参与课堂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的标准。因此说,学生的是否愿意参与教学已经演变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习的标准。
四、尊重学生个性,提倡自主探究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因为人的本能是多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而每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也提出了统一的教学目标。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智力为基础的。然而事实上,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立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的。为了建构新型的生态课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与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探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总之,通过建构互动、合作、民主、探究的生态课堂,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等方法和手段,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课堂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 2007
[2]潘光文.课堂的生态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 2004
[3]王素玲.教育的生态观与教育生态化.合肥工业大学, 2006
[4]杨士荣.语文新课程生态课堂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 2005
关键词:生态课堂 以人为本 合作创新 张扬个性 生活体验
当代课堂,是信息时代的课堂,要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和利用整个社会的信息。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超越传统的仅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构成的封闭的教学系统,才能使教学从形式、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摆脱单一孤立的困境,才能使课堂从时间上、空间上得到扩展和延伸,为课堂教学彻底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最终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
生态课堂就是在自然、和谐、民主党环境中让学生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的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用江苏省特级教师詹明道的话来说,生态课堂就是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示范,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新型课堂。因此,根据生态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综合的整体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和自然主义的学生观,它是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下,究竟怎样构建生态的课堂,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探讨。
一、抛弃传统课堂的教师专权控制,重视师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在互动中,主要是教师发挥作用,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则很少。而生态模式下的课堂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丢弃传统意义上的专权控制。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主动放下架子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建构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多向、多层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学生从感性生活到理性生活,课堂上自信自立、共同合作。同时用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在教师引导下感悟生活,感受课程带来的知识和快乐、相互交往人际愉悦、享受课堂的生命活力,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资源。从“以人为本”角度来说,只有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和感悟知识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有热情和灵动,学习不再是苦差事,使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有道德生活最依恋的地方。
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要乐于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肯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谈,就不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课堂的“生态环境”中,要求传统的个体学习让位于更富有生态性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或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包括三种形式:师与师之间的合作、师与生之间的合作及其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惟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交往还意味着教师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要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学生的思维,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三、实施有效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堂不再只是承載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演变成为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从认识角度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着活动、民主和自由。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堂内容无法理解。在新课标指引下,课堂一改以往的沉闷压抑,营造提问、读书、表达的氛围,学生发言踊跃、辩论积极。传统的师生单向信息传播,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实现这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参与课堂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的标准。因此说,学生的是否愿意参与教学已经演变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习的标准。
四、尊重学生个性,提倡自主探究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因为人的本能是多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而每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也提出了统一的教学目标。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智力为基础的。然而事实上,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立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的。为了建构新型的生态课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与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探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总之,通过建构互动、合作、民主、探究的生态课堂,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等方法和手段,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课堂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 2007
[2]潘光文.课堂的生态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 2004
[3]王素玲.教育的生态观与教育生态化.合肥工业大学, 2006
[4]杨士荣.语文新课程生态课堂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