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要精心研究教书育人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注重课程和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平台。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虽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探寻各种可能有意义的答案,而为使用者留下了很大的创造性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大家各自的特长,指导其今后的生活信念。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其学习内容不一定全部是有定论的知识,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要通过提供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树立生活勇气的范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总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整合。
二、加强教与学的师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因此,如何将教学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着力研究的问题。新的教学观下,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五年级下《男生女生》一课教学为例,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比赛活动,让男女学生比赛穿针。结果,女生在相同的时间比男生多穿10根。接着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日常体育活动中的男女生比赛跑的情况,问大家比赛的结果会是如何?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快地使学生认识到男女生之间的不同之处,也开始思考男女生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接着,教师让男女生合作进行穿针比赛,结果速度自然比男生单独进行快得多,大家也自然明白合作的好处。教师这种不将自己的观点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情境创设解决问题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内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把教科书中的概念、规则、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的主体生成,因而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要采取开放式、对话式、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来拓宽学习领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如在学习《节约光榮,浪费可耻》一课后,联系实际让学生对使用零用钱的情况进行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角钱,全班共51人,每天浪费多少元?每月(按30天计算)共浪费多少元?每年(按365天计算)共浪费多少元?如果全国小学生按2000万人计算,全年共浪费多少元?通过计算,如果全国小学生每人每天浪费1角钱,全年就会浪费7亿3千万元。在同学们感到非常惊讶的同时,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这7亿多元可以用来干些什么?同学们展开想象,有的说,可以建造几千所希望小学;有的说,可以支援灾区;有的说,可以捐给国家造航空母舰,巩固国防……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自主道德认知,从而有效地实现自我道德内化。
一、注重课程和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平台。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虽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探寻各种可能有意义的答案,而为使用者留下了很大的创造性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大家各自的特长,指导其今后的生活信念。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其学习内容不一定全部是有定论的知识,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要通过提供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树立生活勇气的范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总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整合。
二、加强教与学的师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因此,如何将教学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着力研究的问题。新的教学观下,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五年级下《男生女生》一课教学为例,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比赛活动,让男女学生比赛穿针。结果,女生在相同的时间比男生多穿10根。接着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日常体育活动中的男女生比赛跑的情况,问大家比赛的结果会是如何?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快地使学生认识到男女生之间的不同之处,也开始思考男女生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接着,教师让男女生合作进行穿针比赛,结果速度自然比男生单独进行快得多,大家也自然明白合作的好处。教师这种不将自己的观点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情境创设解决问题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内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把教科书中的概念、规则、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的主体生成,因而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要采取开放式、对话式、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来拓宽学习领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如在学习《节约光榮,浪费可耻》一课后,联系实际让学生对使用零用钱的情况进行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角钱,全班共51人,每天浪费多少元?每月(按30天计算)共浪费多少元?每年(按365天计算)共浪费多少元?如果全国小学生按2000万人计算,全年共浪费多少元?通过计算,如果全国小学生每人每天浪费1角钱,全年就会浪费7亿3千万元。在同学们感到非常惊讶的同时,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这7亿多元可以用来干些什么?同学们展开想象,有的说,可以建造几千所希望小学;有的说,可以支援灾区;有的说,可以捐给国家造航空母舰,巩固国防……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自主道德认知,从而有效地实现自我道德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