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一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谁”的问题始终是文艺创作和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所谓“为了谁”,说到底是文艺和它的接受对象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全面思考和阐述,可以回溯到72年前。1942年5月2日-23日,一场历时20多天的座谈会,毛泽东一篇两万多字的讲话,揭开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在5月2日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首先发表讲话,他说:文艺工作者应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在这个“引言”式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文艺的立场问题,他希望能够当作引子,引起大家深入思考。
座谈会在二十多天里开了三次大会,讨论得十分热烈。在充满民主的气氛中,有几十位党内外的文艺工作者讲了话。每次开会,毛泽东都坐在主席台的桌子旁,一面仔细听大家发言,一面认真做笔记。
在5月23日的闭幕会上,毛泽东对这次座谈会的讨论做结论。面对着文艺界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种种问题,他不是就事论事地纠缠在这些具体问题上,而是高屋建瓴地从问题的根本下手。他一开始就说:“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我的结论,就以这两个问题为中心,同时也讲到一些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这就从千头万绪中一下子抓住了要领。萧军评论道:“毛泽东看问题深刻,文艺界那么多问题,他一抓就抓住了。”
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振聋发聩提出的,不仅是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许多人感到思想上豁然开朗,在眼前展现出一个新的天地。会后,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扫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斗争实践中创造出一大批深受工农兵欢迎的文艺作品,比如,戏剧方面有鲁艺的新歌剧《白毛女》、王大化和李波合演的《兄妹开荒》、马可的《夫妻识字》、中央党校京剧队的《逼上梁山》、延安平剧院的《三打祝家庄》;小说、诗歌方面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等。在那样短的时间内就能涌现出这样一大批优秀作品,是很不容易的。
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在风雷激荡的历程中不懈探索,“为人民”的旗帜始终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历史转折的新时期,及时提出“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离不开艺术,艺术更离不开人民。”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则是实现这一“以人为本”的文化观的根本途径。
胡锦涛同志倡导以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文艺要为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能源和智力资源,提出“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论断,也是将文艺创作源泉、服务对象、成果归属等都统一于“人民性”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方略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指示和全面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人民性”。
当前,广大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定要坚持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宗旨,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呼声,站在人民立场,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中逐步提高自己,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一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谁”的问题始终是文艺创作和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所谓“为了谁”,说到底是文艺和它的接受对象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全面思考和阐述,可以回溯到72年前。1942年5月2日-23日,一场历时20多天的座谈会,毛泽东一篇两万多字的讲话,揭开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在5月2日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首先发表讲话,他说:文艺工作者应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在这个“引言”式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文艺的立场问题,他希望能够当作引子,引起大家深入思考。
座谈会在二十多天里开了三次大会,讨论得十分热烈。在充满民主的气氛中,有几十位党内外的文艺工作者讲了话。每次开会,毛泽东都坐在主席台的桌子旁,一面仔细听大家发言,一面认真做笔记。
在5月23日的闭幕会上,毛泽东对这次座谈会的讨论做结论。面对着文艺界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种种问题,他不是就事论事地纠缠在这些具体问题上,而是高屋建瓴地从问题的根本下手。他一开始就说:“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我的结论,就以这两个问题为中心,同时也讲到一些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这就从千头万绪中一下子抓住了要领。萧军评论道:“毛泽东看问题深刻,文艺界那么多问题,他一抓就抓住了。”
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振聋发聩提出的,不仅是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许多人感到思想上豁然开朗,在眼前展现出一个新的天地。会后,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扫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斗争实践中创造出一大批深受工农兵欢迎的文艺作品,比如,戏剧方面有鲁艺的新歌剧《白毛女》、王大化和李波合演的《兄妹开荒》、马可的《夫妻识字》、中央党校京剧队的《逼上梁山》、延安平剧院的《三打祝家庄》;小说、诗歌方面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等。在那样短的时间内就能涌现出这样一大批优秀作品,是很不容易的。
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在风雷激荡的历程中不懈探索,“为人民”的旗帜始终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历史转折的新时期,及时提出“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离不开艺术,艺术更离不开人民。”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则是实现这一“以人为本”的文化观的根本途径。
胡锦涛同志倡导以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文艺要为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能源和智力资源,提出“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论断,也是将文艺创作源泉、服务对象、成果归属等都统一于“人民性”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方略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指示和全面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人民性”。
当前,广大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定要坚持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宗旨,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呼声,站在人民立场,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中逐步提高自己,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