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水利事业也得到了全面的进步。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施工技术之一,其质量直接的影响到工程的整体效果,并且也将给工程的未来使用年限造成影响。但由于在水利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十分容易暴露出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此加以重视。现将对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V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7-0138-01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概述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是在水利工程当中最为常见的施工技术之一,主要使用在河渠、港湾和水库大坝等方面的建设。在施工当中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十分的厚实,尽管在施工技术要求上比较高,技术难度上比较强,但仍然在实际施工中会导致出现普遍的施工裂缝的问题。因此其施工技术的提升仍然是当前比较重要的内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进行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混凝土的级别比较高,同时水泥的用量也很好打,经常会出现一些收缩变形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给工程留下隐患,导致出现裂缝现象。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中还需要对施工材料的选择加以重视。在一般的情况下,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是一种基本原材料,有时候也会适当的在当中添加一些适宜的材料作为补充添加剂。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点
2.1 收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在实际施工中往往采用机械装置进行泵送混凝土,为了使混凝土能够较容易的从机械管道中铺设在施工位置,所以泵送混凝土的含水量通常都较大。但是含水量越大的混凝土在凝固时收缩性越大。反差较大的坍落就极易产生收缩性裂缝。由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裂缝分为三种: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收缩、混凝土水分缺失导致的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通常收缩裂缝往往不是只產生在工程的局部区域,而是伴随着工程整体产生大量的裂缝,这些裂缝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拼凑在一起却有可能给工程带来致命的危害,很可能会改变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工程的抗渗性能。
2.2 安定性裂缝
如果在混凝土建设施工中,水泥标号小或是质量不合格都易给工程带来安定性裂缝。这些裂缝呈现出龟裂或贯穿整个水凝土的形态。如果工程地基施工时基坑处理不当或是没有充分考虑该项目的地质因素,造成地基沉降现象的发生,也会给大体积混凝土建设带来不均匀沉降裂缝。而且由于混凝土材料的碱性过高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工程结构中使用的钢筋由于自身性质易氧化,产生的铁锈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在施工后就易产生锈斑脱落后的裂缝。
2.3 温差裂缝
之所以会产生温差裂缝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差别太高产生的温度应力远超于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使混凝土出现变形导致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的过程中,混凝土的水化热给混凝土带来大量热量,但是由于混凝土表面系数较小,所以热量大部分聚集在混凝土内部使内外温差过大,这就给大体积混凝土带来了裂缝。还有一种情况,在给混凝土拆模过程中,由于表面温度下降速度过快,而混凝土里面的温度不变,也会给大体积混凝土带来温差裂缝。
3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3.1 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之前需要进行环境上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全面衡量,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方案,保证方案能产生较好的效果。首先要根据规定来进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算和模拟演练,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湿度等方面的条件都进行全面的衡量,保证施工质量能提升。其中控制浇筑量和温度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应当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内外温度差在30°以内,并合理的进行差异控制。其次需要在施工中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标准来进行混凝土模板控制,并进行相应的养护措施。只有从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加以重视才能更好的保证后期的施工效果,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3.2 混凝土浇筑振捣
混凝土浇筑采用平面分条、斜面分层、薄层浇筑、循序退打、一次到顶的方式进行。泵管必须放置在排架或轮胎上,不得直接放在钢筋网片上。硷下料要按泵管布料宽度均匀后退布料,不得在一处集中放料,也不得以振捣钢筋来布料,避免分布不均匀。
浇筑方案,除应满足每一处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外,还应考虑结构尺寸大小、钢筋疏密、预埋管道和地脚螺栓的留设、混凝土供应情况以及水化热等因素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面分层当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太大时,可将混凝土分为若干个层面分别浇筑。在第一层混凝土全面浇筑完毕还未初凝前,再浇筑第2层混凝土。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浇筑结束为止。应当注意,施工时,若为加快施工速度,可从短边开始浇筑,沿长边推进。必要时可分成若干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当结构物厚度不太大,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混凝土浇筑时,可将建筑结构划分为若干段,每一段再细分为若干层,先从底层开始浇筑,浇筑至一定距离后,再回头从同一位置浇筑第2层,当第2层浇筑一定距离后,再浇筑第3层,如此依次向前呈阶梯型浇筑其他各层,直至浇筑结束。
(3)斜面分层当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3倍时,可采用此法,混凝土浇筑时,从浇筑层下端开始,沿设计好的斜面坡度上移,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
施工中严禁碰撞预埋螺栓。为保证振捣密实,每个浇筑带配备足够插入式振捣器,根据自然形成的流淌坡度,分前、中、后位置布置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振捣手负责出管混凝土的振捣,使之顺利通过面筋流入底层;第二道设置在中间部位,振捣手负责斜面混凝土的密实;第三道设置在坡角及底层钢筋处,因底层钢筋间距较密,振捣手负责混凝土流入下层钢筋底部,确保下层钢筋混凝土的密实。在钢筋较密集部位,如果在面层钢筋上振捣不密实,则进入中间层钢筋进行振捣。插入式振捣棒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振捣棒移动方式采用“行列式”移动,移动间距不大于有效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300mm~400mm)。
3.3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有效的养护也是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重要措施,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该从方法、时间等方面进行控制。养护方法以保温保湿为主要目的,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12小时之内开始养护,此时混凝土的水化速度较快,在水化热的作用下混凝土的表面水分会蒸发很快,应及时采用覆盖保湿养护,减少混凝土表面的干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该不低于14天,在养护过程中同样也要加强温度监测措施,减少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如果在现场测温内外部温差超过25℃,则施工人员应考虑加强保温措施和延缓拆除保温养护措施,以避免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对于混凝土的整体浇筑效果产生影响。
结束语
由于工程特质的关系,大体积混凝土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问题的控制是水利工程质量的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从原材料、施工方法、养护方法措施等方面,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发生,确保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雪刚,赵娜.水利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4(06):46-47.
[2] 林志有.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科技,2017(04):85.
[关键词]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V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7-0138-01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概述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是在水利工程当中最为常见的施工技术之一,主要使用在河渠、港湾和水库大坝等方面的建设。在施工当中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十分的厚实,尽管在施工技术要求上比较高,技术难度上比较强,但仍然在实际施工中会导致出现普遍的施工裂缝的问题。因此其施工技术的提升仍然是当前比较重要的内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进行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混凝土的级别比较高,同时水泥的用量也很好打,经常会出现一些收缩变形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给工程留下隐患,导致出现裂缝现象。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中还需要对施工材料的选择加以重视。在一般的情况下,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是一种基本原材料,有时候也会适当的在当中添加一些适宜的材料作为补充添加剂。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点
2.1 收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在实际施工中往往采用机械装置进行泵送混凝土,为了使混凝土能够较容易的从机械管道中铺设在施工位置,所以泵送混凝土的含水量通常都较大。但是含水量越大的混凝土在凝固时收缩性越大。反差较大的坍落就极易产生收缩性裂缝。由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裂缝分为三种: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收缩、混凝土水分缺失导致的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通常收缩裂缝往往不是只產生在工程的局部区域,而是伴随着工程整体产生大量的裂缝,这些裂缝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拼凑在一起却有可能给工程带来致命的危害,很可能会改变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工程的抗渗性能。
2.2 安定性裂缝
如果在混凝土建设施工中,水泥标号小或是质量不合格都易给工程带来安定性裂缝。这些裂缝呈现出龟裂或贯穿整个水凝土的形态。如果工程地基施工时基坑处理不当或是没有充分考虑该项目的地质因素,造成地基沉降现象的发生,也会给大体积混凝土建设带来不均匀沉降裂缝。而且由于混凝土材料的碱性过高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工程结构中使用的钢筋由于自身性质易氧化,产生的铁锈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在施工后就易产生锈斑脱落后的裂缝。
2.3 温差裂缝
之所以会产生温差裂缝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差别太高产生的温度应力远超于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使混凝土出现变形导致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的过程中,混凝土的水化热给混凝土带来大量热量,但是由于混凝土表面系数较小,所以热量大部分聚集在混凝土内部使内外温差过大,这就给大体积混凝土带来了裂缝。还有一种情况,在给混凝土拆模过程中,由于表面温度下降速度过快,而混凝土里面的温度不变,也会给大体积混凝土带来温差裂缝。
3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3.1 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之前需要进行环境上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全面衡量,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方案,保证方案能产生较好的效果。首先要根据规定来进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算和模拟演练,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湿度等方面的条件都进行全面的衡量,保证施工质量能提升。其中控制浇筑量和温度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应当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内外温度差在30°以内,并合理的进行差异控制。其次需要在施工中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标准来进行混凝土模板控制,并进行相应的养护措施。只有从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加以重视才能更好的保证后期的施工效果,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3.2 混凝土浇筑振捣
混凝土浇筑采用平面分条、斜面分层、薄层浇筑、循序退打、一次到顶的方式进行。泵管必须放置在排架或轮胎上,不得直接放在钢筋网片上。硷下料要按泵管布料宽度均匀后退布料,不得在一处集中放料,也不得以振捣钢筋来布料,避免分布不均匀。
浇筑方案,除应满足每一处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外,还应考虑结构尺寸大小、钢筋疏密、预埋管道和地脚螺栓的留设、混凝土供应情况以及水化热等因素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面分层当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太大时,可将混凝土分为若干个层面分别浇筑。在第一层混凝土全面浇筑完毕还未初凝前,再浇筑第2层混凝土。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浇筑结束为止。应当注意,施工时,若为加快施工速度,可从短边开始浇筑,沿长边推进。必要时可分成若干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当结构物厚度不太大,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混凝土浇筑时,可将建筑结构划分为若干段,每一段再细分为若干层,先从底层开始浇筑,浇筑至一定距离后,再回头从同一位置浇筑第2层,当第2层浇筑一定距离后,再浇筑第3层,如此依次向前呈阶梯型浇筑其他各层,直至浇筑结束。
(3)斜面分层当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3倍时,可采用此法,混凝土浇筑时,从浇筑层下端开始,沿设计好的斜面坡度上移,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
施工中严禁碰撞预埋螺栓。为保证振捣密实,每个浇筑带配备足够插入式振捣器,根据自然形成的流淌坡度,分前、中、后位置布置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振捣手负责出管混凝土的振捣,使之顺利通过面筋流入底层;第二道设置在中间部位,振捣手负责斜面混凝土的密实;第三道设置在坡角及底层钢筋处,因底层钢筋间距较密,振捣手负责混凝土流入下层钢筋底部,确保下层钢筋混凝土的密实。在钢筋较密集部位,如果在面层钢筋上振捣不密实,则进入中间层钢筋进行振捣。插入式振捣棒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振捣棒移动方式采用“行列式”移动,移动间距不大于有效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300mm~400mm)。
3.3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有效的养护也是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重要措施,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该从方法、时间等方面进行控制。养护方法以保温保湿为主要目的,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12小时之内开始养护,此时混凝土的水化速度较快,在水化热的作用下混凝土的表面水分会蒸发很快,应及时采用覆盖保湿养护,减少混凝土表面的干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该不低于14天,在养护过程中同样也要加强温度监测措施,减少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如果在现场测温内外部温差超过25℃,则施工人员应考虑加强保温措施和延缓拆除保温养护措施,以避免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对于混凝土的整体浇筑效果产生影响。
结束语
由于工程特质的关系,大体积混凝土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问题的控制是水利工程质量的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从原材料、施工方法、养护方法措施等方面,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发生,确保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雪刚,赵娜.水利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4(06):46-47.
[2] 林志有.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科技,2017(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