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是人类为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向客观环境索取未知世界相关知识的过程或手段,但不少人对学习内涵的认识处于一种蒙昧状态,缺少要学习的动力、能学习的自信心、善于学习的方法和会学习的策略,因而对学习有恐惧感,学习效果欠佳。对此,文中作者通过对学习内涵的解读,从要学习、能学习、善于学习和会学习四个内容进行阐述,揭示如何砺练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培养学习的进取毅力,实现事半功倍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孔子;要学习;能学习;善于学习;会学习;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29-03
“活到老,学到老”一直被用来教导我们要一直保持一颗求知者的心,因为学无止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成长、完善自我。但是你是否知道什么是学习?学习从何处着手?怎么学习才能学而有成?根据作者与许多青年朋友交谈获知,对前述所提问题均能侃侃而谈,但真的能从深处领略的还是寥寥无几,只不过浮光掠影,唯从学习的内涵阐述学习的途径和取得学有所成的效果。本文拟从要学习、能学习、善于学习、会学习四个方面与朋友们分享学习的心得,实现自我提升,最大限度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要”学习
(一)要学习的内含。孔子在《论语·子张》中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对“学”完整意义的诠释,她是一个人为生存好而为之。而不是学业好才仅为仕的目的。“学”的目标包含“仕”(做官)和“饶”(财富多)。人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就摆开妈妈通过血流向新生胎儿输送营养物质而用手抓摸周围的事物,去感知事物的方位、大小、软硬等以此来认识
我们所要生活的世界,探索如何生存。欲“要学习”的这一信念从我们尚未睁开眼睛就已扎根于我们的意识中,倘若我们当时没有要去学习这些生存的基本常识,那么人类永远就只能停留在婴孩时代,人们将无法生存下去更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从而获得“学习”的概念是一个人类探索求得生存技能的过程,那么“要学习”就是人类在一生中为了生存需要学习很多未知的本能来解放自己,让自己可以在不完全依赖别人生存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别人欺骗。对学习过程不妨可以这样表示: 学会观察→培养兴趣→懂得比较→勇于质疑→富于想象→挑战自我。
(二)学习的动力。不同社会层次出身的人有不同的学习动力。家境好的人希望通过学习让生活条件更上一层楼或希望家门发扬光大,家境差的希望可以改变现况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从前很多人都不识字,一个村可能只有一个读书人,如果村里人有来信则不得不请求那个读书人来帮他们读出那封
信的内容,但倘若读书人恰逢有事帮不了他们,他们将束手无措。不仅如此,中国戏剧巨著中杨白劳不就是因为不识字而被地主黄世仁强抓住手签署了无法偿还的高利贷,而最后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女儿喜儿抵押给黄世仁为妾。与此同时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想要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则要去学习它们或者用文字来传承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前辈们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否则,就要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躬送于他人。同样,人要学习还是一种权利,人可以通过学习认识未知世界、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世界上有很多“未知”的信息需要我们去学习,如通过了解、学习、运用未知的技术方法来改变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使自己生活的社会更加美好。但如果我们对于学习的需求仅仅停留于“要”这一被逼无奈、毫无上进的层面上,我们也终将庸碌无为。
(三)对“要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学习。每一个孩子在6、7岁都不得不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生活,但他们中绝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为何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按照惯例来完成这一事情。所以学生的学习很盲目,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人们就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上进心。现在不仅刚入高校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就连高年级大学生也仍属盲目学习。由于学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没有进行较高境界职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将来干什么,更不用说职业规划了,因此学习方向不明确、计划制定不合理,不仅如此由于刚刚经历了高考这种“高压”式学习方式来到大学后,对这种“宽松”的教学体系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因此没有学习的动力,盲目性的学习。学习不再有明确性、专项性,这样的学习会十分浪费时间,不少人沉缅于打游戏机,功课不及格大有人在,而且收效也将微乎其微。
2.错误认为上高校是为别人而学习。9年的义务教育可能会让一些孩子不得不进入学校学习,但学生并不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只有在这些鞭策的条件下才会要去学习一些知识。父母的责骂、期望,老师的鞭策、夸奖、同学的嘲讽、羡慕均也成了学习的动力……这些学生虽然因上了高校尚存一点学习的积极性、目标,也不再盲目学习,但他们的学习收效也很小,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挖掘潜力而努力学习,而是为了别人而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缺少自我收获知识意识。因此学习只是变成了为了完成某些目的而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样的人即无法往“高处”走,到社会也无法得到进步与发展。
3.不懂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是一件苦事,而被学生看作自寻苦吃,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高中的教室上写着“怕苦莫入”。学习是一个逆水行舟艰苦过程,需要有很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学习需要记忆,对很多人来说这也很痛苦,但这却是必须的,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记忆所需要的知识,这个很枯燥无味的过程但却要坚持下来。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吃苦”的能力都有所下降,没有一种“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的期待,面对困难的事情不战而退,连尝试都不敢,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认为只要听了、了解了就行,并不深究其内涵所在,凡事都是泛泛之行并不深入研究。有时候面对学习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 4.有侥幸心理。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急功近利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贪官污吏的不劳而获破坏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生那一颗想要学习的向上心。学生经常接受这些不用付出个人努力,只图走捷径、心怀侥幸和投机取巧心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负能量,变得开始认为学习不再重要,怀着很多“旁门左道”可以助自己成功,因此学生也就开始厌倦学习,不再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无法得以继承,未来社会也难以对他们的包容。所以说要学习只是学生生活中的第一步,是使人们今后有更好学习能力及意识的基础,如果青年大学生们连这一基本需求都无法保证,社会将难以获得发展,人类也就无法进步,仅仅停留在“新生儿”的时代。
(四)措施。青年人若想能够好好学习,就要改掉上述所说的缺点,就要端正态度,确立目标,懂得自我加压,树立自信,培育出一颗恒心不惧任何困难。学习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所以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每天完成一小点,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这个目标所前进。最重要的是学习要有恒心。“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的重要性在《论语》中也以体现出来了。现在大家已不用向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凿壁偷光的匡衡那样艰苦的学习,但仍需要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来学习。
二、“能”学习
“能”学习是什么?它是指一个人的才干、技能,亦即对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所拥有的优势或潜力。然而却因胆识或魄力不足,而畏首畏尾而退却。深究这一概念,即会想到内涵较为深邃而难理解应用。
(一)“能”学习的内含。“能学”是一个人对完成一项任务的自信心,没有它就无克服困难的锐气。因此能学习不仅仅指你有了渴求学习的想法,同时也指你有一种向往学习、可以自主学习的态度及能力。所以当你具备“能”学习这一能力的时候说明你已不再排斥它了、不再厌倦学习,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可以独立自主、并能不需他人督促而自觉地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完成所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优势。
1.广聚信息。要想能更好的学习,人们还要能广集信息、博览群书,接收更多的知识。东汉著名政治家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个人不停的读书,博览辟书。现代的王亚楠也因酷爱读书,阅读了大量书籍后收获了许多知识,帮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顺利完成任务。多收集一些信息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到你所需要的那部分知识,减少或避免那种“自觉用时方恨少”之感。
2.分析归纳。为了达到事半功倍,就要提高对时间的利用率,增强学习效果。你若要想达到“能学习”这一要求,还需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要学会运用自主辩论法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断分析比较,努力探索知识的规律,达到自我归纳总结;同时还要学会对已学知识的质疑,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观察、剖析、分辨和整合的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多层面,不同角度,多学科知识的分析比较获取结果,就会使你茅塞顿开,找到突破点,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真知,如有人想要解决因人类活动频繁所产生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最终形成温室效应,从而提出海葬二氧化碳,相反我们可从生态学,地球物理学和环境科学提出光能生态学解决二氧化碳问题。
3.演绎。想象力也是能学习所需要具备的才能。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敢想敢做。古人不能预测到现在的人类会使用到手机、传真、电视、网络、汽车……但这些确实被科学家发明创造出来了,也运用到现今生活当中了。所以当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大胆的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找到最佳的角度,最适的切入点。如当遇到太阳能否从西边升起这种常识上不可能完成的问题时,会不会感到无措,觉得这是不可挑战的,但当大家富于想象大胆尝试时,人们会发现当拿一块镜子对着太阳时,从镜子中看到的太阳就是从西边升起的了。创新源于实践但也源于想象,一个新事物的诞生人们要先想象出来才能动手创造它,所以面对问题时要大胆的想象推测。
4.良好的记忆力。人们需要拥有较好的记忆力,这样就可以很快的记住所需要的知识,方便人们使用,不用再查找资料,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别的事情以及获取更多的知识。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在1770年欣赏亚里格的演奏,由于当时所演奏的乐曲,教堂当局是不准任何人取走乐谱的,所以外面还不曾流传。散会后,莫扎特回到家中,竟能凭借记忆一句不漏的写下来,便于自己欣赏和学习,也便于他人的使用。毛泽东也有良好的记忆力可以过目不忘,他曾说过“良好的记忆力可以帮助我记住更多的知识并且不会遗忘,以便我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应用这些知识”。其实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并不难,只要你多看、多写、多思考、多提问,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专注一些。这样还可以促进我们一心一意的完成任务,不要三心二意。
三、“善于”学习
(一)要有兴趣。科学家把兴趣当作最好的老师。真的吗?现在我们先来将学习变成我们所擅长的事情即为善于学习,吸收有用的知识[1]。要想善于学习首先你要对学习感兴趣,不能认为那是枯燥无味的。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够调动人的更多精力在某一方面,当你对一方面有了兴趣后你就会有很大求知欲,就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找到更好更快的学习方法变得更加善于学习。
(二)勤于思考。孔子还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揭示了务学与求道的基本关系。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学习还要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分析与思考得到新的想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所以要想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还要善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伽利略17岁那一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在大学里,伽利略不仅努力学习,而且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哪怕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他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一清二楚。孔子的“不耻下问”在伽利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让他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他还善于思考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想要弄明白其中的原理。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就要对不懂的事情善于提问,善于质疑,善于反思,在原有的认知上面不断的改进、突破,创造出新的事物。法国的谚语就指出“细心观察是为了理解,透彻理解是为了行动。”所以观察、质疑、提出问题、发现、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于善于学习很重要的因素。 (三)勇于质疑。世间有很多错误的事情哪怕是定律。陈景润对华罗庚《对垒素数论》中的“塔内问题”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伽利略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于1700年来一直被捧为真谛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有关”的定律,才进行了比萨斜塔的实验;权威也是有错误的,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思考也更进一步,所以前人的一些错误理论,当代人要勇于质疑并找到解决办法;科学对自然想象的认识永远不是完善的,只是解决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对现实所存在的问题总是在探索研究。因此不会停止在原水平上,需要继续去认识,如宇宙空间站的建设,科学家们根据空间站所安装设备的参数和地面上不同的比较。才发现了宇宙空间的暗物质维持着设施在空间的稳定,这种物质是什么,目前正在对其相关特征的研究方可揭晓。
四、“会”学习
会学习是在要学习、能学习、善于学习基础上的提升,是建立在懂得把握机遇具有对每项工作高度责任感的基础上,有一鼓作气的决心,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有对所做工作不完成誓不罢收的坚强毅力,有着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抓住工作重点,努力做好工作的严谨态度。
(一)珍惜时间。会学习,指的是能抓住工作重点和完成工作的时间要求。人们从小就被教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大人们也会教我们传唱人们所熟知的文嘉的《今日歌》,以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背过的名言警句如李白的“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及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时间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仅要珍惜时间、不浪费光阴,不能让机遇从身边流过,同时还要学会科学的利用、安排时间,懂得制定计划,做到紧迫而不乱,任务重而讲究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那就是他很会学习,知道要珍惜时间并且能合理的利用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度私塾时,父亲患重病,两个弟弟又年幼,鲁迅就只好承担起家里的重任,为避免影响学习,他经常一边熬药煮饭一边读书,也经常看书到深夜,他总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同样他从不与人闲谈,因为他认为这不仅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同样也是在挥霍他人的生命。给我们树立了利用时间的典范,我们以他为榜样,做驾驭时间的主人,学习他不仅要珍惜时间,还要懂得如何科学的安排它,提高我们自身的工作效率,这样我们才能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他的事情,达到事半功倍创造更高的自我价值。
(二)勤于观察。培根曾说过“戴上墨镜,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个人的不行往往是脆弱者观察生活的墨镜”。勤于观察是使人们发现问题并想到解决问题的基础,倘若连问题都不能发现就更不要谈解决了。生物学家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对他来说树林就是一个天堂,他在里面不停地观察,寻找……最后撰写出了《生物进化论》。如将立科教授引导我们通过照镜子,站在水边观望自己的真相,发现太阳可以从西边升起,并引伸出军事上为何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思想,增强我们不甘落后,奋发上进的勇气明确了成功是战胜困难、逆水行舟的哲理[2]。
(三)面对困难坚持,坚持,再坚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雕”。人人都会陷入困境,就是看谁能多坚持一下,谁就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在通往人生最高峰的道路上,荆棘的道路阻拦了多少人前进的步伐,又有多少人选择了放弃,只有那些披荆斩棘不断前进的人们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困难是不能将人类所打败的,打败自己的只有意识放弃或者坚挺。
五、学习与实践“中国梦”相结合
什么是梦?从生理学来说,梦是人类对美的未来追求的想象,亦即梦是对未来的暗示[3]。不同社会背景出身的人对梦想追求的内容也不同。习近平总结中国170余年屈辱史和走向富强的历史,提出“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并能与世界多国人民和平共处,走共同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中国梦”是固定的、静态的,主要包括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中国梦”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学习是发展的、动态的,是从要学习到能学习,再到善于学习最后到会学习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学习的方式是发展的,学到的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有些知识是前人总结得出的,有些知识则是当代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得出的智慧结晶,我们既要学习前人的知识又要学习现代人的智慧,并且将其与实践相结合的,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学习能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也能为学习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学习国内的同时还要不断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实践,努力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并且通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迅速了解到自己哪些地方是欠缺的,哪些知识是不足的,从而争分夺秒的去学习知识,依靠高校平台获得惊人的技能,使其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转化成生产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息地奋斗。
综上所述,学习归根结底是一个主观的事情,只有主动地对知识充满渴求,并且寻找学习的好方法,使所学的科技技术得到真正地提升,从“要学习”到“能学习”再到“善于学习”最后达到“会学习”,把每一部分知识把握好、理解透,把学习转化为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变成一件习以为常规而又并乐在其中的事,并且将“中国梦”实现理想和忧患意识结合起来,为中华之崛起而拼搏!
参考文献:
[1]郑蕾,赵瑜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刊.2014.(3):18-19.
[2]蒋立科.中国共产党领导多民族实现太阳西升照汗青,科学中国人,2011.(10):72-76.
[3]蒋立科.梦想中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6.
[4]蒋立科.精彩中国[M],北京: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2014.7.
项目来源:大学生创新活动。
作者简介:
1.李晓玉1(1994.03-),安徽农业大学12级动植物检疫专业,曾获专业三等奖学金。
2.赵沛莹(1994.09-),同上专业。
3.王婵(1994.09-),同上专业,曾获专业特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三等奖。
通讯作者:蒋立科(1942.10-)教授,国家突出贡献科学技术专家,发明家,教育家,专业生物物理化学。
关键词:学习;孔子;要学习;能学习;善于学习;会学习;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29-03
“活到老,学到老”一直被用来教导我们要一直保持一颗求知者的心,因为学无止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成长、完善自我。但是你是否知道什么是学习?学习从何处着手?怎么学习才能学而有成?根据作者与许多青年朋友交谈获知,对前述所提问题均能侃侃而谈,但真的能从深处领略的还是寥寥无几,只不过浮光掠影,唯从学习的内涵阐述学习的途径和取得学有所成的效果。本文拟从要学习、能学习、善于学习、会学习四个方面与朋友们分享学习的心得,实现自我提升,最大限度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要”学习
(一)要学习的内含。孔子在《论语·子张》中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对“学”完整意义的诠释,她是一个人为生存好而为之。而不是学业好才仅为仕的目的。“学”的目标包含“仕”(做官)和“饶”(财富多)。人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就摆开妈妈通过血流向新生胎儿输送营养物质而用手抓摸周围的事物,去感知事物的方位、大小、软硬等以此来认识
我们所要生活的世界,探索如何生存。欲“要学习”的这一信念从我们尚未睁开眼睛就已扎根于我们的意识中,倘若我们当时没有要去学习这些生存的基本常识,那么人类永远就只能停留在婴孩时代,人们将无法生存下去更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从而获得“学习”的概念是一个人类探索求得生存技能的过程,那么“要学习”就是人类在一生中为了生存需要学习很多未知的本能来解放自己,让自己可以在不完全依赖别人生存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别人欺骗。对学习过程不妨可以这样表示: 学会观察→培养兴趣→懂得比较→勇于质疑→富于想象→挑战自我。
(二)学习的动力。不同社会层次出身的人有不同的学习动力。家境好的人希望通过学习让生活条件更上一层楼或希望家门发扬光大,家境差的希望可以改变现况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从前很多人都不识字,一个村可能只有一个读书人,如果村里人有来信则不得不请求那个读书人来帮他们读出那封
信的内容,但倘若读书人恰逢有事帮不了他们,他们将束手无措。不仅如此,中国戏剧巨著中杨白劳不就是因为不识字而被地主黄世仁强抓住手签署了无法偿还的高利贷,而最后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女儿喜儿抵押给黄世仁为妾。与此同时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想要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则要去学习它们或者用文字来传承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前辈们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否则,就要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躬送于他人。同样,人要学习还是一种权利,人可以通过学习认识未知世界、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世界上有很多“未知”的信息需要我们去学习,如通过了解、学习、运用未知的技术方法来改变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使自己生活的社会更加美好。但如果我们对于学习的需求仅仅停留于“要”这一被逼无奈、毫无上进的层面上,我们也终将庸碌无为。
(三)对“要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学习。每一个孩子在6、7岁都不得不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生活,但他们中绝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为何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按照惯例来完成这一事情。所以学生的学习很盲目,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人们就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上进心。现在不仅刚入高校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就连高年级大学生也仍属盲目学习。由于学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没有进行较高境界职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将来干什么,更不用说职业规划了,因此学习方向不明确、计划制定不合理,不仅如此由于刚刚经历了高考这种“高压”式学习方式来到大学后,对这种“宽松”的教学体系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因此没有学习的动力,盲目性的学习。学习不再有明确性、专项性,这样的学习会十分浪费时间,不少人沉缅于打游戏机,功课不及格大有人在,而且收效也将微乎其微。
2.错误认为上高校是为别人而学习。9年的义务教育可能会让一些孩子不得不进入学校学习,但学生并不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只有在这些鞭策的条件下才会要去学习一些知识。父母的责骂、期望,老师的鞭策、夸奖、同学的嘲讽、羡慕均也成了学习的动力……这些学生虽然因上了高校尚存一点学习的积极性、目标,也不再盲目学习,但他们的学习收效也很小,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挖掘潜力而努力学习,而是为了别人而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缺少自我收获知识意识。因此学习只是变成了为了完成某些目的而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样的人即无法往“高处”走,到社会也无法得到进步与发展。
3.不懂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是一件苦事,而被学生看作自寻苦吃,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高中的教室上写着“怕苦莫入”。学习是一个逆水行舟艰苦过程,需要有很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学习需要记忆,对很多人来说这也很痛苦,但这却是必须的,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记忆所需要的知识,这个很枯燥无味的过程但却要坚持下来。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吃苦”的能力都有所下降,没有一种“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的期待,面对困难的事情不战而退,连尝试都不敢,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认为只要听了、了解了就行,并不深究其内涵所在,凡事都是泛泛之行并不深入研究。有时候面对学习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 4.有侥幸心理。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急功近利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贪官污吏的不劳而获破坏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生那一颗想要学习的向上心。学生经常接受这些不用付出个人努力,只图走捷径、心怀侥幸和投机取巧心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负能量,变得开始认为学习不再重要,怀着很多“旁门左道”可以助自己成功,因此学生也就开始厌倦学习,不再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无法得以继承,未来社会也难以对他们的包容。所以说要学习只是学生生活中的第一步,是使人们今后有更好学习能力及意识的基础,如果青年大学生们连这一基本需求都无法保证,社会将难以获得发展,人类也就无法进步,仅仅停留在“新生儿”的时代。
(四)措施。青年人若想能够好好学习,就要改掉上述所说的缺点,就要端正态度,确立目标,懂得自我加压,树立自信,培育出一颗恒心不惧任何困难。学习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所以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每天完成一小点,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这个目标所前进。最重要的是学习要有恒心。“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的重要性在《论语》中也以体现出来了。现在大家已不用向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凿壁偷光的匡衡那样艰苦的学习,但仍需要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来学习。
二、“能”学习
“能”学习是什么?它是指一个人的才干、技能,亦即对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所拥有的优势或潜力。然而却因胆识或魄力不足,而畏首畏尾而退却。深究这一概念,即会想到内涵较为深邃而难理解应用。
(一)“能”学习的内含。“能学”是一个人对完成一项任务的自信心,没有它就无克服困难的锐气。因此能学习不仅仅指你有了渴求学习的想法,同时也指你有一种向往学习、可以自主学习的态度及能力。所以当你具备“能”学习这一能力的时候说明你已不再排斥它了、不再厌倦学习,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可以独立自主、并能不需他人督促而自觉地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完成所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优势。
1.广聚信息。要想能更好的学习,人们还要能广集信息、博览群书,接收更多的知识。东汉著名政治家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个人不停的读书,博览辟书。现代的王亚楠也因酷爱读书,阅读了大量书籍后收获了许多知识,帮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顺利完成任务。多收集一些信息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到你所需要的那部分知识,减少或避免那种“自觉用时方恨少”之感。
2.分析归纳。为了达到事半功倍,就要提高对时间的利用率,增强学习效果。你若要想达到“能学习”这一要求,还需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要学会运用自主辩论法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断分析比较,努力探索知识的规律,达到自我归纳总结;同时还要学会对已学知识的质疑,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观察、剖析、分辨和整合的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多层面,不同角度,多学科知识的分析比较获取结果,就会使你茅塞顿开,找到突破点,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真知,如有人想要解决因人类活动频繁所产生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最终形成温室效应,从而提出海葬二氧化碳,相反我们可从生态学,地球物理学和环境科学提出光能生态学解决二氧化碳问题。
3.演绎。想象力也是能学习所需要具备的才能。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敢想敢做。古人不能预测到现在的人类会使用到手机、传真、电视、网络、汽车……但这些确实被科学家发明创造出来了,也运用到现今生活当中了。所以当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大胆的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找到最佳的角度,最适的切入点。如当遇到太阳能否从西边升起这种常识上不可能完成的问题时,会不会感到无措,觉得这是不可挑战的,但当大家富于想象大胆尝试时,人们会发现当拿一块镜子对着太阳时,从镜子中看到的太阳就是从西边升起的了。创新源于实践但也源于想象,一个新事物的诞生人们要先想象出来才能动手创造它,所以面对问题时要大胆的想象推测。
4.良好的记忆力。人们需要拥有较好的记忆力,这样就可以很快的记住所需要的知识,方便人们使用,不用再查找资料,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别的事情以及获取更多的知识。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在1770年欣赏亚里格的演奏,由于当时所演奏的乐曲,教堂当局是不准任何人取走乐谱的,所以外面还不曾流传。散会后,莫扎特回到家中,竟能凭借记忆一句不漏的写下来,便于自己欣赏和学习,也便于他人的使用。毛泽东也有良好的记忆力可以过目不忘,他曾说过“良好的记忆力可以帮助我记住更多的知识并且不会遗忘,以便我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应用这些知识”。其实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并不难,只要你多看、多写、多思考、多提问,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专注一些。这样还可以促进我们一心一意的完成任务,不要三心二意。
三、“善于”学习
(一)要有兴趣。科学家把兴趣当作最好的老师。真的吗?现在我们先来将学习变成我们所擅长的事情即为善于学习,吸收有用的知识[1]。要想善于学习首先你要对学习感兴趣,不能认为那是枯燥无味的。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够调动人的更多精力在某一方面,当你对一方面有了兴趣后你就会有很大求知欲,就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找到更好更快的学习方法变得更加善于学习。
(二)勤于思考。孔子还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揭示了务学与求道的基本关系。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学习还要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分析与思考得到新的想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所以要想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还要善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伽利略17岁那一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在大学里,伽利略不仅努力学习,而且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哪怕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他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一清二楚。孔子的“不耻下问”在伽利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让他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他还善于思考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想要弄明白其中的原理。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就要对不懂的事情善于提问,善于质疑,善于反思,在原有的认知上面不断的改进、突破,创造出新的事物。法国的谚语就指出“细心观察是为了理解,透彻理解是为了行动。”所以观察、质疑、提出问题、发现、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于善于学习很重要的因素。 (三)勇于质疑。世间有很多错误的事情哪怕是定律。陈景润对华罗庚《对垒素数论》中的“塔内问题”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伽利略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于1700年来一直被捧为真谛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有关”的定律,才进行了比萨斜塔的实验;权威也是有错误的,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思考也更进一步,所以前人的一些错误理论,当代人要勇于质疑并找到解决办法;科学对自然想象的认识永远不是完善的,只是解决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对现实所存在的问题总是在探索研究。因此不会停止在原水平上,需要继续去认识,如宇宙空间站的建设,科学家们根据空间站所安装设备的参数和地面上不同的比较。才发现了宇宙空间的暗物质维持着设施在空间的稳定,这种物质是什么,目前正在对其相关特征的研究方可揭晓。
四、“会”学习
会学习是在要学习、能学习、善于学习基础上的提升,是建立在懂得把握机遇具有对每项工作高度责任感的基础上,有一鼓作气的决心,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有对所做工作不完成誓不罢收的坚强毅力,有着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抓住工作重点,努力做好工作的严谨态度。
(一)珍惜时间。会学习,指的是能抓住工作重点和完成工作的时间要求。人们从小就被教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大人们也会教我们传唱人们所熟知的文嘉的《今日歌》,以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背过的名言警句如李白的“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及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时间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仅要珍惜时间、不浪费光阴,不能让机遇从身边流过,同时还要学会科学的利用、安排时间,懂得制定计划,做到紧迫而不乱,任务重而讲究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那就是他很会学习,知道要珍惜时间并且能合理的利用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度私塾时,父亲患重病,两个弟弟又年幼,鲁迅就只好承担起家里的重任,为避免影响学习,他经常一边熬药煮饭一边读书,也经常看书到深夜,他总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同样他从不与人闲谈,因为他认为这不仅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同样也是在挥霍他人的生命。给我们树立了利用时间的典范,我们以他为榜样,做驾驭时间的主人,学习他不仅要珍惜时间,还要懂得如何科学的安排它,提高我们自身的工作效率,这样我们才能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他的事情,达到事半功倍创造更高的自我价值。
(二)勤于观察。培根曾说过“戴上墨镜,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个人的不行往往是脆弱者观察生活的墨镜”。勤于观察是使人们发现问题并想到解决问题的基础,倘若连问题都不能发现就更不要谈解决了。生物学家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对他来说树林就是一个天堂,他在里面不停地观察,寻找……最后撰写出了《生物进化论》。如将立科教授引导我们通过照镜子,站在水边观望自己的真相,发现太阳可以从西边升起,并引伸出军事上为何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思想,增强我们不甘落后,奋发上进的勇气明确了成功是战胜困难、逆水行舟的哲理[2]。
(三)面对困难坚持,坚持,再坚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雕”。人人都会陷入困境,就是看谁能多坚持一下,谁就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在通往人生最高峰的道路上,荆棘的道路阻拦了多少人前进的步伐,又有多少人选择了放弃,只有那些披荆斩棘不断前进的人们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困难是不能将人类所打败的,打败自己的只有意识放弃或者坚挺。
五、学习与实践“中国梦”相结合
什么是梦?从生理学来说,梦是人类对美的未来追求的想象,亦即梦是对未来的暗示[3]。不同社会背景出身的人对梦想追求的内容也不同。习近平总结中国170余年屈辱史和走向富强的历史,提出“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并能与世界多国人民和平共处,走共同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中国梦”是固定的、静态的,主要包括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中国梦”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学习是发展的、动态的,是从要学习到能学习,再到善于学习最后到会学习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学习的方式是发展的,学到的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有些知识是前人总结得出的,有些知识则是当代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得出的智慧结晶,我们既要学习前人的知识又要学习现代人的智慧,并且将其与实践相结合的,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学习能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也能为学习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学习国内的同时还要不断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实践,努力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并且通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迅速了解到自己哪些地方是欠缺的,哪些知识是不足的,从而争分夺秒的去学习知识,依靠高校平台获得惊人的技能,使其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转化成生产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息地奋斗。
综上所述,学习归根结底是一个主观的事情,只有主动地对知识充满渴求,并且寻找学习的好方法,使所学的科技技术得到真正地提升,从“要学习”到“能学习”再到“善于学习”最后达到“会学习”,把每一部分知识把握好、理解透,把学习转化为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变成一件习以为常规而又并乐在其中的事,并且将“中国梦”实现理想和忧患意识结合起来,为中华之崛起而拼搏!
参考文献:
[1]郑蕾,赵瑜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刊.2014.(3):18-19.
[2]蒋立科.中国共产党领导多民族实现太阳西升照汗青,科学中国人,2011.(10):72-76.
[3]蒋立科.梦想中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6.
[4]蒋立科.精彩中国[M],北京: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2014.7.
项目来源:大学生创新活动。
作者简介:
1.李晓玉1(1994.03-),安徽农业大学12级动植物检疫专业,曾获专业三等奖学金。
2.赵沛莹(1994.09-),同上专业。
3.王婵(1994.09-),同上专业,曾获专业特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三等奖。
通讯作者:蒋立科(1942.10-)教授,国家突出贡献科学技术专家,发明家,教育家,专业生物物理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