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长的水瓶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7890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自习前,班长尹涵背着书包,缓缓走进教室。她准备喝水,可是怎么也拧不开瓶盖,只好求助:“哎,谁能帮我把水瓶拧开?”
  一群看热闹的女生围了上去,水瓶在她们手中传了一圈,谁也没能拧开。瓶盖与瓶子仿佛融为一体,丝毫不动。女生不行,那就找男生试试吧。
  后桌的陈俊基正写着作业,一个水瓶伸到了他面前:“陈俊基,你能不能帮我把水瓶拧开?”他接过水瓶,用力拧动。看样子使出了小时候吃奶的力气,然而,班长的水瓶很不给面子,还是一动不动。他并没有放弃,转身面对他的同桌张俊昊:“你来抓住瓶身,我来握住瓶盖,朝反方向拧动。”张俊昊拒绝了他:“我不行的,今天下午我背着体委走了好几圈,现在手都没力气了。”陈俊基被拒绝,一副很不爽的样子。
  这个怎么拧也拧不开的水瓶,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这个水瓶会拧不开呢?”班长确定她装进去的是温水,那不太可能是由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减少体积导致内外大气压不平衡而打不开吧。张俊昊认为是水瓶内外大气压不平衡导致的,他强烈建议我们把水瓶放在热水里泡一会儿。在教学楼,我们上哪去找热水,饮水机那儿的水连人都不够喝,拿水来泡瓶子,奢侈得起来吗?所以他说了等于没说。
  经了好几个男生的手,水瓶还是没“松口”。一名热心人士——吴宣嶷出面了,她去找别班的同学帮忙。
  十几分钟过去,她一脸激动地回来了:“我找了好几个男生,都没人拧开,于是我又去找了老师,历史老师当时表情还很奇怪(可能是在想:这点小事还来找我。但很显然这并不是小事)。他当然也没拧开。英语老师说可以扔了这个瓶子买新的。”我听到这句话顿时兴奋了起来:“班长,你可以把水瓶从六楼扔下去,这样准能开!”班长眼一瞪,把瓶子拿了回來:“休想‘谋害’我的水瓶。”
  现在,恐怕只有一个男人可以拧开这个水瓶了,那就是今天晚上看班的体育老师——肖龙!我们左等右等他终究还是来了,班长连忙递上水瓶:“老师,我这水瓶拧不开,你能帮我拧开吗?”他起初不怎么在意,胳膊下还夹着书,刚一使劲,才发现这个水瓶并不是简单拧一拧就能拧开的,于是他将书放在讲台上,摆好架势,用力一拧,水瓶被轻轻松松地拧开了。他力气真大!
  很少见班长这么激动,几十分钟过去,她终于能喝上水了。
  指导老师
其他文献
期刊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同时也对媒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细微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这个环境下,多种媒体的融合所引发出来的传播效应和“去中心化”更加明显.
美术史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开展教学期间,需要将人类美术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应有的作用等进行研究,并作为主要的教学发展方向.国内普通高校艺术学院的必修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动,高校美术教育也需要改变,也就需要高校美术教育相关工作者能够从形式以及内容上对其进行调整与创新.而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作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
期刊
政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在建立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全力建设绿色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专业在就业与创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传统就业与创业面比较狭窄,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方向。文章主要以音乐专业为例,探讨了在非遗保护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艺术专业;非遗保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注:本文系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非遗视域下湘西苗画服
这处城市公园占地面积4hm2,位于一处公共住宅区内,在过去30年里里斯本政府出资对其进行修缮.该住宅区附近有地铁站,交通便利,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设计,公园的窨布局凌乱分散,吸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新学年,新气象。初次步入初三,刚毕业的学长用过的教室留下了一些痕迹,使我的眼睛极度不适,恨不得将其一口气清洁干净。可惜我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后这件事也逐渐放置下来。同学们把黑板上贴的纸撕下了,将地面上的垃圾扫去。  班主任微微笑着向我招手:“过了一个暑假,你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一些细节,拜托你处理。”  我举起右手敬了一个礼:“坚决完成任务。”  第一项工作是清理讲台。将讲台
期刊
摘要:基于LabVIEW软件在应用中的一些优势以及其图形化界面给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带来的巨大方便,引出将其应用于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过程中。主要结合LabVIEW在常用信号生成、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各种常用信号变换中的应用方法,[1]更加直观地反映了LabVIEW的优点。  关键词:LabVIEW;数字信号处理;FFT  作者简介:姜利英(1981-),女,河南漯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