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欣赏和创作是两大最主要的美术学习活动。在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启航》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代入”式赏创学习法,组织开展了“小党史家思辨”“小鉴赏家赏析”和“小美术家构想”三大活动。学生在三大活动中,经历了三种角色的依次转换,获得了党史知识、艺术素养和价值观等的多元提升,助推了赏创学习向深入化迈进。
关键词: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 角色代入 赏创学习
欣赏和创作是两大最主要的美术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智慧与情感的全身心投入,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获得更深的体验,顺利实现新的跨越。而当学生将自己代入某一角色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并尝试从事这样的活动时,这样的体验会更深刻,学习更有效。笔者在自编五年级教材《启航》一课的教学中,为了突破以上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代入法”进行赏创学习,尝试用“小党史家”的探索方式思辨,用“小鉴赏家”家的鉴赏方式赏析,用“小美术家”的思维方式构想。学生在三种角色的依次转换过程中,获得党史知识、艺术素养和价值观等的多元提升。
一、小党史家式思辨
学生变身为小党史家,在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中国共产党人铭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的大无畏精神。
(一)挑战党史知识
五年级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对简单的党史知识有所了解。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通过趣味生动的挑战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明晰党史知识。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每年的7月1日是什么节吗?”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建党节。”教师马上追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学生又高声齐答:“1921年。”紧接着,教师又抛出两个问题:“那今年是几几年?其间跨越了多少岁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运用PPT的放大功能缓缓推出“100”这一红色数字,开启了党史学习新征程。
(二)观悟红色影像
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建党背景跟当下学生幸福安逸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教师从电影《建党伟业》中截取了一些典型的片段,用微视频的方式生动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不时转换的画面场景、急促连续的背景音乐和强烈不安的矛盾冲突,带领孩子走进那段艰苦的光辉岁月。
(三)探寻建党精神
学生在观悟红色影像的基础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想:“中国共产党真勇敢,与敌人斗智斗勇。”“嘉兴红船是一艘革命之船,我感到很自豪。”在学生自由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了一张“建党背景”党史学习资料卡,请学生联系史料进行理解、分享,对建党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最后,教师提问引发思考:“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留下太多的影像资料(图1),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來让后人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这个提问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有的说:“可以用编小报的方式来铭记。”还有的说:“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宣传。”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用绘画的方式来试一试。”顺势引出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小鉴赏家式赏析
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通过“鲜明的主题”“巧妙的构图”“独特的造型”和“适切的背景”进行基于史实的创意构思与表现。
(一)主题选择,发现构想之美
主题是艺术创作的主旨,决定了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小小鉴赏家们面临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主题的选择与判断。
教师出示中共一大遗留下的影像资料,问孩子:“围绕这些史料,你们准备选择怎样的主题进行创作呢?”学生一下子愣住了,于是教师安排了一场简短的小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应该“以红船为主题”进行创作。看来,这个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史事进行艺术构想的能力不够。于是,教师引入画家作品,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寻找到新的主题:“有两位画家也在进行这样革命历史题材画的创作,这是他们根据三个不同的主题创作的三幅草图(图2),有‘天下红船’‘启程’,还有‘启航’。你喜欢哪一个主题,为什么?”学生在视觉图像的冲击下,马上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的说:“我最喜欢‘天下红船’这一个主题,突显了红船精神主题。”有的说:“我最喜欢‘启程’这一个主题,有启程走向新征程的意思。”还有的说:“我最喜欢‘启航’这一个主题,与红船有联系,又不落俗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这时,教师进行追问:“哪个主题会被国家选中?这个主题有什么独特意义?” 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利用课件高清呈现《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引学生自主观赏:“最后国家选择了‘启航’这一个主题进性创作,来更好地还原历史事件,凸显红船精神内涵。”学生在思考、讨论和欣赏的过程中,对艺术创作主题构想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初步感受到了画家不断探索、勇于否定自我的创作追求。
(二)构图比较,感受气韵之美
有了题材和主题思想,如何将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画面呢?于是,小小鉴赏家们又进行构图比较,发现作品构图的特点及其构图在主题表现上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天下红船”草图,问学生:“不同的主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天下红船’采用了怎样的构图方式?”学生了解对称构图、曲线构图和对角线构图等一些简单的构图方式,但对革命历史题材画的独特构图方式缺少了解。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马上呈现了一张纪念碑图片,问:“作品的构图方式和这个纪念碑的造型有什么相似之处?”孩子们左看看右看看,马上就有了新发现:“都是方方正正的。”“都分成了上中下三个板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提升,并引发思考:“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对呀,‘天下红船’作品中最上面的红船就像碑额,中间方方正正的群像像碑身,而大地就像碑座,坚实有力。我们把这种构图方法称为丰碑式构图。”(图3) 在初步热身的基础上,教师又抛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启航’主题又采用了什么构图方式?”这时,教室里又出现了少见的冷场。于是,教师推出了一个学生喜欢的“连连画画”体验活动,请学生在作品的复印件上“分别沿着船顶和船沿画线”,再看看想想,这两条线有什么共同点。这项任务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学生马上就画出了两条造型不同的曲线。教师再引导观察:“人物组合上是不是也呈现出曲线的特点?”学生频频点头。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教师顺势用课件沿着曲线行进的方向推出一个曲面,并小结:“这两条线条都是曲线,所以整体就形成了一个波浪形构图,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起来。”学生心领神会。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构图的意义,教师再用问题驱动思考:“画家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构图方式?”有的学生联系主题进行了思考:“波浪形构图更能表现‘启航’这一个主题”。有的联系当时背景进行了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动荡不安,波浪形构图更能凸显这一特点。”有的则联系“波浪”的寓意进行了思考:“波浪形构图更能表现出共产党人不畏险阻、破浪前行的精神。”教师不禁为学生的创见点赞。(图4)
(三)造型解构,品味动态之美
革命历史人物的造型既要尊重史实,又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进行创意设计与表现。于是,小小鉴赏家们又开始了针对画面造型的赏析活动。
教师出示“‘起航’后期小稿”和“‘起航’最后定稿” 两张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同样以《启航》为主题,在人物动态表现上有什么不同点?”学生在对比观察中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后期小稿中的人物动态线都是直直的。而定稿中的人物动态线有直有斜有弯,有长有短,富有变化。”教师欣喜地肯定了学生的发现。教师在学生整體观察的基础上,又对船头人物进行了局部解构与放大:“船头人物的眼神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学生回答:两位共产党员正在对视,另外两人正看着对视中的某一个人。”教师说:“对呀,这一组人物之间彼此左右顾盼,形成了整体。”
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毛泽东和董必武的眼神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们高高举起了小手:“一位回头望,一位向前看。”教师顺势追问:“猜猜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画面?”孩子大胆猜想,有的说:“回头望,可能在看后面有没有危险;向前看,可能在想前面的路该怎么走。”有的说:“也可能想表达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吧。”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独特的见解。
(四)背景置换,理解内涵之美
暗喻是画家经常会运用到的一种创作方法。通过隐晦的表现方式让画面的外延更广阔,内涵更丰富。这里,小小鉴赏家们通过对背景的赏析活动,来进一步感受画面表象背后的内涵之美。
教师运用课件将原作暗沉的背景置换成晴空万里的背景,请学生比较:“哪个背景更契合主题?”学生马上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原来的更合适,通过乌云表现出那个时代环境的艰险。”教师点头肯定学生的发现,又运用课件将原作背景中的曙光都置换成了乌云,问孩子:“既然要用乌云表现环境的险恶,那么全部都画出成乌云,行不行?”学生连连摇头,有的说:“这样背景就缺少变化,不好看。”有的说:“太暗了,这里的曙光就是革命的曙光呀!”通过背景置换,学生从“乌云”“曙光”的表象中,初步感受到了画家想传达的精神力量。
三、小美术家式构想
赏析名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作品中得到启发,生成新的构想与创意,提高美术核心素养。这一环节中,学生就化身为小小美术家,尝试运用美术家式的思维方式构画新蓝图。
(一)对话画家,明晰新思路
学生经历了小党史家式思辨、小鉴赏家式赏析的学习,对《启航》作品有了比较全面的感受与认知。这时组织学生对话画家,听一听画家的创作感受,能有效帮助学生找到新时代新启航的方向与路径。教师播放了一段中国美术学院何红舟先生现身说法的微视频,镜头从何红舟正在创作《启航》作品的全景镜头切入,再缓缓推进,转换成何红舟与学生对话的场景。画家的创作心得帮助学生回顾了学习历程,捕捉到了灵感的火花。
(二)直面未来,构想新启航
在学生与画家对话后,教师马上就推出了一张任务单:“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启航卡。请思考以下两大问题:围绕刚才臆想的主题,你准备对构图、造型、背景进行怎样的处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启航,我们又可以进行怎样的创作呢?”学生才思泉涌,有的说:“红船大家画得都很多,所以我想画一画代表们集中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开会时的场景。” 还有的说:“我想把波浪画得汹涌一点,而红船就是上面的一叶小舟,凸显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但勇往直前的品质。”学生随后进行了简单的构想。(图5—图8)
课的最后,教师将不同时期的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串联起来,用微视频的方式快节奏推出。视频最后在习总书记富有力量的讲话声中结束: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画面定格在嘉兴南湖红船。教师激情澎湃,勉励学生:“在新时代里,让我们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开启新的征程。”学生频频点头,课堂余音缭绕。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为新时代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 这里,教师结合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运用“角色代入”式赏创学习,扎根建党历史,遵循美育特点,让祖国青年一代在建党精神的光辉照耀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北京2018年8月30日电.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Z].2018.8.
(海宁市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
关键词: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 角色代入 赏创学习
欣赏和创作是两大最主要的美术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智慧与情感的全身心投入,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获得更深的体验,顺利实现新的跨越。而当学生将自己代入某一角色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并尝试从事这样的活动时,这样的体验会更深刻,学习更有效。笔者在自编五年级教材《启航》一课的教学中,为了突破以上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代入法”进行赏创学习,尝试用“小党史家”的探索方式思辨,用“小鉴赏家”家的鉴赏方式赏析,用“小美术家”的思维方式构想。学生在三种角色的依次转换过程中,获得党史知识、艺术素养和价值观等的多元提升。
一、小党史家式思辨
学生变身为小党史家,在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中国共产党人铭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的大无畏精神。
(一)挑战党史知识
五年级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对简单的党史知识有所了解。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通过趣味生动的挑战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明晰党史知识。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每年的7月1日是什么节吗?”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建党节。”教师马上追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学生又高声齐答:“1921年。”紧接着,教师又抛出两个问题:“那今年是几几年?其间跨越了多少岁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运用PPT的放大功能缓缓推出“100”这一红色数字,开启了党史学习新征程。
(二)观悟红色影像
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建党背景跟当下学生幸福安逸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教师从电影《建党伟业》中截取了一些典型的片段,用微视频的方式生动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不时转换的画面场景、急促连续的背景音乐和强烈不安的矛盾冲突,带领孩子走进那段艰苦的光辉岁月。
(三)探寻建党精神
学生在观悟红色影像的基础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想:“中国共产党真勇敢,与敌人斗智斗勇。”“嘉兴红船是一艘革命之船,我感到很自豪。”在学生自由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了一张“建党背景”党史学习资料卡,请学生联系史料进行理解、分享,对建党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最后,教师提问引发思考:“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留下太多的影像资料(图1),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來让后人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这个提问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有的说:“可以用编小报的方式来铭记。”还有的说:“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宣传。”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用绘画的方式来试一试。”顺势引出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小鉴赏家式赏析
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通过“鲜明的主题”“巧妙的构图”“独特的造型”和“适切的背景”进行基于史实的创意构思与表现。
(一)主题选择,发现构想之美
主题是艺术创作的主旨,决定了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小小鉴赏家们面临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主题的选择与判断。
教师出示中共一大遗留下的影像资料,问孩子:“围绕这些史料,你们准备选择怎样的主题进行创作呢?”学生一下子愣住了,于是教师安排了一场简短的小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应该“以红船为主题”进行创作。看来,这个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史事进行艺术构想的能力不够。于是,教师引入画家作品,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寻找到新的主题:“有两位画家也在进行这样革命历史题材画的创作,这是他们根据三个不同的主题创作的三幅草图(图2),有‘天下红船’‘启程’,还有‘启航’。你喜欢哪一个主题,为什么?”学生在视觉图像的冲击下,马上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的说:“我最喜欢‘天下红船’这一个主题,突显了红船精神主题。”有的说:“我最喜欢‘启程’这一个主题,有启程走向新征程的意思。”还有的说:“我最喜欢‘启航’这一个主题,与红船有联系,又不落俗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这时,教师进行追问:“哪个主题会被国家选中?这个主题有什么独特意义?” 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利用课件高清呈现《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引学生自主观赏:“最后国家选择了‘启航’这一个主题进性创作,来更好地还原历史事件,凸显红船精神内涵。”学生在思考、讨论和欣赏的过程中,对艺术创作主题构想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初步感受到了画家不断探索、勇于否定自我的创作追求。
(二)构图比较,感受气韵之美
有了题材和主题思想,如何将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画面呢?于是,小小鉴赏家们又进行构图比较,发现作品构图的特点及其构图在主题表现上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天下红船”草图,问学生:“不同的主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天下红船’采用了怎样的构图方式?”学生了解对称构图、曲线构图和对角线构图等一些简单的构图方式,但对革命历史题材画的独特构图方式缺少了解。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马上呈现了一张纪念碑图片,问:“作品的构图方式和这个纪念碑的造型有什么相似之处?”孩子们左看看右看看,马上就有了新发现:“都是方方正正的。”“都分成了上中下三个板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提升,并引发思考:“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对呀,‘天下红船’作品中最上面的红船就像碑额,中间方方正正的群像像碑身,而大地就像碑座,坚实有力。我们把这种构图方法称为丰碑式构图。”(图3) 在初步热身的基础上,教师又抛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启航’主题又采用了什么构图方式?”这时,教室里又出现了少见的冷场。于是,教师推出了一个学生喜欢的“连连画画”体验活动,请学生在作品的复印件上“分别沿着船顶和船沿画线”,再看看想想,这两条线有什么共同点。这项任务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学生马上就画出了两条造型不同的曲线。教师再引导观察:“人物组合上是不是也呈现出曲线的特点?”学生频频点头。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教师顺势用课件沿着曲线行进的方向推出一个曲面,并小结:“这两条线条都是曲线,所以整体就形成了一个波浪形构图,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起来。”学生心领神会。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构图的意义,教师再用问题驱动思考:“画家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构图方式?”有的学生联系主题进行了思考:“波浪形构图更能表现‘启航’这一个主题”。有的联系当时背景进行了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动荡不安,波浪形构图更能凸显这一特点。”有的则联系“波浪”的寓意进行了思考:“波浪形构图更能表现出共产党人不畏险阻、破浪前行的精神。”教师不禁为学生的创见点赞。(图4)
(三)造型解构,品味动态之美
革命历史人物的造型既要尊重史实,又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进行创意设计与表现。于是,小小鉴赏家们又开始了针对画面造型的赏析活动。
教师出示“‘起航’后期小稿”和“‘起航’最后定稿” 两张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同样以《启航》为主题,在人物动态表现上有什么不同点?”学生在对比观察中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后期小稿中的人物动态线都是直直的。而定稿中的人物动态线有直有斜有弯,有长有短,富有变化。”教师欣喜地肯定了学生的发现。教师在学生整體观察的基础上,又对船头人物进行了局部解构与放大:“船头人物的眼神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学生回答:两位共产党员正在对视,另外两人正看着对视中的某一个人。”教师说:“对呀,这一组人物之间彼此左右顾盼,形成了整体。”
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毛泽东和董必武的眼神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们高高举起了小手:“一位回头望,一位向前看。”教师顺势追问:“猜猜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画面?”孩子大胆猜想,有的说:“回头望,可能在看后面有没有危险;向前看,可能在想前面的路该怎么走。”有的说:“也可能想表达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吧。”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独特的见解。
(四)背景置换,理解内涵之美
暗喻是画家经常会运用到的一种创作方法。通过隐晦的表现方式让画面的外延更广阔,内涵更丰富。这里,小小鉴赏家们通过对背景的赏析活动,来进一步感受画面表象背后的内涵之美。
教师运用课件将原作暗沉的背景置换成晴空万里的背景,请学生比较:“哪个背景更契合主题?”学生马上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原来的更合适,通过乌云表现出那个时代环境的艰险。”教师点头肯定学生的发现,又运用课件将原作背景中的曙光都置换成了乌云,问孩子:“既然要用乌云表现环境的险恶,那么全部都画出成乌云,行不行?”学生连连摇头,有的说:“这样背景就缺少变化,不好看。”有的说:“太暗了,这里的曙光就是革命的曙光呀!”通过背景置换,学生从“乌云”“曙光”的表象中,初步感受到了画家想传达的精神力量。
三、小美术家式构想
赏析名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作品中得到启发,生成新的构想与创意,提高美术核心素养。这一环节中,学生就化身为小小美术家,尝试运用美术家式的思维方式构画新蓝图。
(一)对话画家,明晰新思路
学生经历了小党史家式思辨、小鉴赏家式赏析的学习,对《启航》作品有了比较全面的感受与认知。这时组织学生对话画家,听一听画家的创作感受,能有效帮助学生找到新时代新启航的方向与路径。教师播放了一段中国美术学院何红舟先生现身说法的微视频,镜头从何红舟正在创作《启航》作品的全景镜头切入,再缓缓推进,转换成何红舟与学生对话的场景。画家的创作心得帮助学生回顾了学习历程,捕捉到了灵感的火花。
(二)直面未来,构想新启航
在学生与画家对话后,教师马上就推出了一张任务单:“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启航卡。请思考以下两大问题:围绕刚才臆想的主题,你准备对构图、造型、背景进行怎样的处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启航,我们又可以进行怎样的创作呢?”学生才思泉涌,有的说:“红船大家画得都很多,所以我想画一画代表们集中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开会时的场景。” 还有的说:“我想把波浪画得汹涌一点,而红船就是上面的一叶小舟,凸显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但勇往直前的品质。”学生随后进行了简单的构想。(图5—图8)
课的最后,教师将不同时期的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串联起来,用微视频的方式快节奏推出。视频最后在习总书记富有力量的讲话声中结束: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画面定格在嘉兴南湖红船。教师激情澎湃,勉励学生:“在新时代里,让我们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开启新的征程。”学生频频点头,课堂余音缭绕。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为新时代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 这里,教师结合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运用“角色代入”式赏创学习,扎根建党历史,遵循美育特点,让祖国青年一代在建党精神的光辉照耀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北京2018年8月30日电.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Z].2018.8.
(海宁市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 浙江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