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孩子,个个做“皇帝”,人人是“金口”,家长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对自己的子女宠爱过度。旁人好言相劝,告之家教要宽紧适度,家长却都说“就一个小孩,怎么可能不宠”。 家教的形势必然导致幼儿的养成教育面临很大的困难,一部分孩子娇生惯养,习惯成自然,一上学就我行我素,自私自大,若不及时、有效地开展养成教育,矫治幼儿的不良习惯,会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因为幼儿的习惯养成关系到孩子学习成绩,关系到孩子的生活品质,会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幼儿园开展有效养成教育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 注意教学手段,处理“长效”和“短效”的互补关系
对于儿童的不良习惯,教师惯于用严厉的批评予以制止,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的确非常见效,对于维持教学秩序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事无巨细,习惯采用大声训斥的手段。但这种效果虽然明显,却很短暂。孩子是因为胆怯而被动暂停不良习惯,而没有从心理本位上认识自己不良习惯的存在,从而主动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当训斥停止不久,恶习重生,如此反复,就会恶性循环,教师越教越烦,孩子越变越疲,甚至变本加厉,油腔滑调。因此,要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软硬兼施,采用“先清后理”的手段,先要严厉制止不良行为,并从细节上全面教育培养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比如,我班有个小孩带有轻微的攻击性行为,在同学交往中,稍有不如意,就会用双手推击对方,有时还会咬人。对于这种孩子,当发现他有过激行为时,首先就必须尽快用严厉的批评制止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在停止过激行为以后,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分析他这种行为的动机,并采用说理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这种攻击性行为的破坏性,是不文明、不道德的。对于一些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学生,要密切观察他的行为变化,建立个案,记录有效信息,掌握他的心理规律,及时疏导孩子。因为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可塑性是很大的,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不可用简单的训斥或短暂的批评予以制止,所谓“标本兼治”,一定要由内而外,注意教学的长效性。
二、 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特殊”和“普遍”的轻重缓急
《论语》句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习惯养成也然。养成教育的问题没有大小之分,有的不良习惯仅仅表现在个别同学身上,这种习惯看似不普遍、不突出,但负面影响很大,很容易在幼儿中滋生甚至广泛传播,比如,极端的不文明言语、轻度暴力等等;有的不良习惯人皆有之,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影响教学,但这种不良习惯会随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不断减少直至消失。比如,课堂的自控能力差、吃饭不卫生等等。对于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分析,勿以恶小而任其为之,要处理好“特殊”和“普遍”的轻重缓急。个别不良习惯,负面影响大,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挖掘教学资源,利用课堂、课外时间对幼儿进行及时严肃的正面教育。我班去年有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小男孩,刚来上学的时候,他总喜欢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爬到高的地方,每次都被教师及时地制止了。但终于有一次,他偷偷爬到课桌上,然后大声炫耀,教师还没有来得及批评,他就已经从桌上往下跳了,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幸好没有照成任何事故。事后,笔者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训斥,指出这种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当时,他被批评得有点委屈,但后来他再也没有这样做过。原以为这件事就这样化险为夷了,但两个星期以后,在一次家长会上,无意间了解到又有两个男孩回家也在模仿这种危险游戏,还说是一个外地来的小男孩教他们这样的。我暗自意识到这种个别的不良习惯对儿童认识造成的影响极其大。我及时上网搜索了相关的材料,包括一些图片报导, 制作成课件,设计了一个 “爱护生命”的教育主题,给儿童上了一堂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安全教育课,并结合这个外来小孩的事件,告诫孩子安全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这一堂课还是非常奏效的。
三、 加强教学合力,发挥家教和学校教育双边作用
对于儿童来讲,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难,但学会一个不良习惯却很容易。特别是如今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思维变得很开阔,以前教师在孩子面前那种绝对“师严”开始动摇,师生之间变得更加民主了。加上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宠爱有加,严厉不足的现象,儿童的养成教育就面临了新的挑战。
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天,接受着全面而系统的养成教育,从待人处事到学习习惯 ,到生活起居,再到饮食习惯,处处都在为孩子习惯的养成投入教学资源,但孩子的养成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比如,个别孩子的习惯上存在“学校家里两个样”的现象,学校在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而家里的长辈特别是爷爷奶奶却依然用不太科学的方法去放任孩子,大部分家长根本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必要延伸,不认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个别家长甚至对学校教育提出完全反面的看法。比如语言的文明礼貌、交往的友好互助等等方面的都有很多并不鲜闻的例子。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就是太‘嫩’了,别人打他,我叫兒子还手,重重地打回他,看他以后敢不敢欺负我儿子”,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是普遍存在,但类似这样的反映家教和学校教育不和谐的例子是不胜枚举。对于这样的现状,我想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家长。作为幼儿教师,还是要及时了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分歧,化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矛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家长真诚地对话。因此,我们首先抓住“晨间接待”这一重要环节,在组织好幼儿区域活动,让幼儿愉快的参与到有趣的一天的各个活动中。在一天中我们老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在“幼儿离园”时,与家长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如:幼儿在家中吃饭比较挑剔,而在幼儿园中吃饭却表现很好这一现象。我们和家长一起找出造成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然后共商解决办法!在对家长提出即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的问题时,我们把与家长的交流时解决的有效方法展示在“家长园地”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家长园地”中我们不时要根据我们开展活动的需要,开展的讨论和孩子的建议。以及科学的育儿方法,供家长阅读,从而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在我们家园教育的一致下,我们的孩子会更好的成长!
总之,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而就,它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耐心的引导。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养成教育的价值所在。我想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多花点时间来帮助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一、 注意教学手段,处理“长效”和“短效”的互补关系
对于儿童的不良习惯,教师惯于用严厉的批评予以制止,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的确非常见效,对于维持教学秩序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事无巨细,习惯采用大声训斥的手段。但这种效果虽然明显,却很短暂。孩子是因为胆怯而被动暂停不良习惯,而没有从心理本位上认识自己不良习惯的存在,从而主动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当训斥停止不久,恶习重生,如此反复,就会恶性循环,教师越教越烦,孩子越变越疲,甚至变本加厉,油腔滑调。因此,要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软硬兼施,采用“先清后理”的手段,先要严厉制止不良行为,并从细节上全面教育培养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比如,我班有个小孩带有轻微的攻击性行为,在同学交往中,稍有不如意,就会用双手推击对方,有时还会咬人。对于这种孩子,当发现他有过激行为时,首先就必须尽快用严厉的批评制止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在停止过激行为以后,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分析他这种行为的动机,并采用说理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这种攻击性行为的破坏性,是不文明、不道德的。对于一些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学生,要密切观察他的行为变化,建立个案,记录有效信息,掌握他的心理规律,及时疏导孩子。因为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可塑性是很大的,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不可用简单的训斥或短暂的批评予以制止,所谓“标本兼治”,一定要由内而外,注意教学的长效性。
二、 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特殊”和“普遍”的轻重缓急
《论语》句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习惯养成也然。养成教育的问题没有大小之分,有的不良习惯仅仅表现在个别同学身上,这种习惯看似不普遍、不突出,但负面影响很大,很容易在幼儿中滋生甚至广泛传播,比如,极端的不文明言语、轻度暴力等等;有的不良习惯人皆有之,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影响教学,但这种不良习惯会随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不断减少直至消失。比如,课堂的自控能力差、吃饭不卫生等等。对于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分析,勿以恶小而任其为之,要处理好“特殊”和“普遍”的轻重缓急。个别不良习惯,负面影响大,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挖掘教学资源,利用课堂、课外时间对幼儿进行及时严肃的正面教育。我班去年有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小男孩,刚来上学的时候,他总喜欢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爬到高的地方,每次都被教师及时地制止了。但终于有一次,他偷偷爬到课桌上,然后大声炫耀,教师还没有来得及批评,他就已经从桌上往下跳了,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幸好没有照成任何事故。事后,笔者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训斥,指出这种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当时,他被批评得有点委屈,但后来他再也没有这样做过。原以为这件事就这样化险为夷了,但两个星期以后,在一次家长会上,无意间了解到又有两个男孩回家也在模仿这种危险游戏,还说是一个外地来的小男孩教他们这样的。我暗自意识到这种个别的不良习惯对儿童认识造成的影响极其大。我及时上网搜索了相关的材料,包括一些图片报导, 制作成课件,设计了一个 “爱护生命”的教育主题,给儿童上了一堂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安全教育课,并结合这个外来小孩的事件,告诫孩子安全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这一堂课还是非常奏效的。
三、 加强教学合力,发挥家教和学校教育双边作用
对于儿童来讲,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难,但学会一个不良习惯却很容易。特别是如今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思维变得很开阔,以前教师在孩子面前那种绝对“师严”开始动摇,师生之间变得更加民主了。加上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宠爱有加,严厉不足的现象,儿童的养成教育就面临了新的挑战。
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天,接受着全面而系统的养成教育,从待人处事到学习习惯 ,到生活起居,再到饮食习惯,处处都在为孩子习惯的养成投入教学资源,但孩子的养成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比如,个别孩子的习惯上存在“学校家里两个样”的现象,学校在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而家里的长辈特别是爷爷奶奶却依然用不太科学的方法去放任孩子,大部分家长根本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必要延伸,不认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个别家长甚至对学校教育提出完全反面的看法。比如语言的文明礼貌、交往的友好互助等等方面的都有很多并不鲜闻的例子。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就是太‘嫩’了,别人打他,我叫兒子还手,重重地打回他,看他以后敢不敢欺负我儿子”,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是普遍存在,但类似这样的反映家教和学校教育不和谐的例子是不胜枚举。对于这样的现状,我想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家长。作为幼儿教师,还是要及时了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分歧,化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矛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家长真诚地对话。因此,我们首先抓住“晨间接待”这一重要环节,在组织好幼儿区域活动,让幼儿愉快的参与到有趣的一天的各个活动中。在一天中我们老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在“幼儿离园”时,与家长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如:幼儿在家中吃饭比较挑剔,而在幼儿园中吃饭却表现很好这一现象。我们和家长一起找出造成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然后共商解决办法!在对家长提出即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的问题时,我们把与家长的交流时解决的有效方法展示在“家长园地”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家长园地”中我们不时要根据我们开展活动的需要,开展的讨论和孩子的建议。以及科学的育儿方法,供家长阅读,从而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在我们家园教育的一致下,我们的孩子会更好的成长!
总之,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而就,它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耐心的引导。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养成教育的价值所在。我想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多花点时间来帮助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