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测”学习与乐趣体认相得益彰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chi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测,即根据线索推想猜度。阅读活动中的预测,是一种阅读策略,指的是读者边阅读边发挥想象,猜测内容。阅读前有预测、有期待,继而在阅读中不断验证、调整、再预测……阅读成为一种探索、一种冒险,充满趣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预测,掌握预测的方法,运用预测的能力,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强化阅读中的主体意识,进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确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游戏,了解“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阅读策略,留心抓住线索做出推断;运用“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方法学习课文,体会并掌握阅读策略——阅读时抓住线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也可以联系阅读经验,发挥想象进行预测;不断地验证自己的预测,享受阅读的乐趣。
  一、课前游戏,猜谜猜诗,了解“预测”
  (一)根据谜面,初尝“预测”
  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谜语。(出示含有谜面的图片:没有脚, 没有手, 背上房子到处走, 有谁把它碰一碰, 赶紧躲进房里头)
  生:蜗牛。
  师:为什么?
  生:因为蜗牛有一个壳,它没有手没有脚,别人碰它一下就躲进“房子”里。
  师:她抓住的信息是“房子”,有抓住不一样信息的同学吗?
  生:看谜语下面的图片,是蜗牛。
  生:有壳的是乌龟和蜗牛,没有脚没有手的只有蜗牛了。
  (二)根据图片,再试“预测”
  师:猜的时候要把所有的线索和信息都考虑到。继续猜,这回我们来猜古诗。
  (PPT出示部分图,图上有一株高大的柳树)
  生:《咏柳》。
  师:理由?
  生:因为图上有棵柳树。
  生:柳树比较高,长得比较茂盛。
  生:柳树的叶子是嫩绿色的,说明它是刚长出来的,“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诗描写的是春天。
  生:因为图上柳树的枝条还在飘动,说明有风。
  (PPT再出示部分图,图上增加俩儿童,儿童手中牵着线)
  生:我看到了两个小孩子,我觉得这句诗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两个小孩子在玩耍,手上有放风筝的线。
  生:他们的动作就是放风筝时做的。
  师:哦,你还想象他们是在放风筝呢。看来光看一点线索是不够的。
  (三)回顾游戏,了解“预测”
  师:通过这两个小游戏,我发现大家还是有预测的功夫的。那知道什么叫“预测”吗?
  生:通过许多线索来确定一件事物。
  生:通过现有的线索去猜测事物。
  师:两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啊?
  生:(齐)线索。
  师:(PPT出示“根据某些线索推断猜度”)根据线索,我们还得发挥想象。今天我们就来试试这种阅读方法。
  (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
  二、依据课题,发挥想象,展开“预测”
  师:(PPT出示课题)读了课题,你看到了怎样的线索?发挥想象后,又有些怎么样的预测呢?(板书:线索、预测)
  生:我看到的线索是“那匹马”,预测“马”是主人公。(師板书:“那匹马”、“马”是主人公)
  生:我也觉得主人公是马,线索是“饿”。(师板书:“饿”)
  生:我根据“别”这个线索,觉得那匹马比较重要,不能饿坏了。(师板书:“马”很重要)
  生:我也觉得关键词是“别”,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养马的人。
  师:你看,他通过这个线索看出马是主人公,而你觉得人是主人公。(板书:养马的人是主人公)
  生:我抓住了“那匹马”,这是以第三人称来讲述的,可以确定马不是主人公。
  师:哦,从“那匹马”中你反而得出了这样的预测。看来通过相同的线索能有不同的预测。
  三、阅读开头,引发冲突,再次“预测”
  (一)初读开头,验证“预测”,引发思考
  师:读了课题,我们有了这么多的预测。想不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呢?赶紧读读课文。
  (PPT出示课文开头两个自然段,生默读)
  师:你们的表情怎么那么吃惊啊?
  生:马到哪去了?
  生:怎么和书扯上关系了?而且作者讲的是一个残疾青年。
  生:作者在文章里面说了“我”家里很穷,他应该没有钱买马。
  (二)依据文本,学习方法,调整“预测”
  生:老师,可能“那匹马”就是指代“我”,“饿坏了”就相当于没书看。
  师:他已经在继续猜了,对不对?你说,什么线索给了你新的预测?
  生:“身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溜之大吉。”
  师:有点意思,窃读。(板书:窃读)“我”窃读给了你怎样的提示?
  生:预测课文写“我”读书的经历。
  生:这篇文章中,“我”就是那匹饿坏了的马。轮椅上的残疾青年就是喂马的人,他用精神食粮来代替马的食粮。
  生:“当我第二天上学经过书摊,看见他依然宽厚地对我一笑时……”通过“宽厚”,看出这个残疾青年对“我”很友好。
  师:(板书:“宽厚一笑”)你们看,他是怎么预测的?除了抓住线索之外——
  生:联系上下文。
  (师板书:联系上下文)
  生:我觉得“别饿坏了”的“别”应该是对着作者的爸爸妈妈说的,因为后面写了“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
  师:(板书:“两个耳光”)继续,你猜到的是什么?
  生:我猜到作者的爸爸妈妈不愿意让他这样偷看残疾人的书。
其他文献
【摘 要】要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方法很重要。教师应探索、创新教学策略,巧用“六法”开展教学:用“语音训练法”纠正语音,调整气息;借“语感意会法”培养语感,学习技巧;以“情境创设法”激发兴趣,促进想象;创“情感连接法”表达情感,增加共鸣;设“多元评价法”关注评价,奖励学生;用“仪式体验法”创设机会,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运用“六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让少儿朗诵艺术“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摘 要】散文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细腻之处,品味精妙的言语表达,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仔细体味作者分享的人生经验。识微见几,从一个字、一个词,品言语之精妙;独具慧眼,从看似矛盾处、特别之处,品语句之精到;潜心会文,从语言风格、布局谋篇处,品行文之独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散文教学;言语表达;体认情感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耐人
“盲点”,从语文角度上来说,就是在读者阅读文本时,滋生了依赖和惰性的心理,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对文本的细微处视而不见,不启不发。如果在文本细读中滋生了“盲点”,那阅读教学就失去对话,更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突破“盲点”,找回自己的文本细读。  一、突破标点中的“盲点”,品味精微的文本  对于标点,在文本细读中,人们把关注点常常驻足在感情较为强烈的叹号、省略号中。而把并没有什么嚼头的句号,逗号弃之一
“增值”,往往是出现在经济领域的一个术语。语用教学“质增值”,指在语用教学中关注优质输入,让学生增加的语用在质量上有所增值。可见,“质增值”的过程也包含了“量增值”,在增值程度上又比“量增值”深了一层。以下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母鸡》的几次教学,聊聊对当前“语用热”的几点思考。  几年前偶然听到教师讨论《母鸡》的教学,大致程序如下:(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读课文第1~3小节,说说“我
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一、知——感知友情  在引领学
【教学理念】  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普遍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会通过理解各种各样的科技说明文使用高科技,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关注科技语文,让学生学会阅读科普文本是新世纪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而解读科普选文,要超越文本,仔细咀嚼所蕴涵的语言因素。因为,让学生仅仅读懂课文的科普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情趣盎然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精神的同时,关注知识背后的特殊表达。将科普选文
一头柔软的金发和他的围巾一起,能被风吹起来。  身子瘦,长袍瘦,地上的影子也一起瘦。  倒在柔软的沙地上,不会有一点声音。  柔软的金发,瘦小的身子,除了这两点共识以外,每个人心中都画着一个“小王子”,谁都不买谁的账,谁都说:“小王子才不是你说的那样呢。”  是的,《小王子》太特别了,相信没有一本书像它那样,有那么多版本。  几乎国内任何一家稍微有点名气的出版社都出版过《小王子》:中法对照版、中英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2课《“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赵红梅老师有这样一段解释:“本段话中的‘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存在主语残缺的语法失误。‘看着她’作为表示情态的状语位于句首,后半句的‘隐隐心疼’则是本句话的谓语,显然‘让人’这个介词短语是不能充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是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走访了上百个国家,聆听了上万节课,指导了日本上千所学校的教育改革,对当今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关思考后完成的一本著作。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量实际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来论述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本人的教育改革思想。  在本书中,佐藤学教授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课堂教学应该是宁静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与学生一起努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整首诗,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