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自己教学经验,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文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关系。论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为"教书"而"教书",应该做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两者要紧密相连。把新一代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知识性;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教学在各类学科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利用语文学科中丰富性、多样性、形象性、情感性的有利条件,形象地、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意思是说文学可以用来调动和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了解社会,交流情感,加强团结,批评与讽刺不良政治。因此,语文教学中"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应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来学习、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书""育人"呢?
语文教师要明确教书育人的道理,明确学校的教育任务,既要重视知识,又要重视思想,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即"文""道"统一。唐朝古文运动时,韩愈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他主张文道统一,强调文道兼备。柳宗元说:"文以明道",周敦颐说:"文以载道",宋代这两位文学大师更加明确提出文道统一的观点。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文"(1)与"道"(2)在文学作品中是比翼鸟,是连理枝,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八年级上册课文(《巴东三峡》、《周庄水韵》、《走进纽约》)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外,还要有意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像这类文质兼并的课文,只要通过老师讲解、分析,一定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能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开阔他们的胸襟、熏陶他们的情感、纠正他们不良的行为和自私的思想。
中小学课文都是一些典范性的文章,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有意识、有目的,通俗易懂地渗透思想教育,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做到了文道统一。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而且对学生的心灵、思想、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语文教材中有灵活地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的特点,要顺理成章,寓知识于思想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师担负着双重的任务,又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达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而语文教材涉及的思想内容、知识要点不但广,而且活。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获取更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要有较强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各门学科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因为语文课文具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具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通过老师对课文理解,采用口头方式表达,也就是说代替作者和课文讲话;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直接与教师对话。所以老师领着学生走进课文,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不能忘记将课文思想的闪光点显现在学生面前,叩开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共鸣,启迪学生情怀,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沁园春·雪》一开头就这样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字显得北国景色凝然安静,"飘"字显得雪花舞姿轻盈。冰雪都是白色,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的美感;"红装素裹",把江山比作少女,更加楚楚动人;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有热情,充满青春气息。通过这样强烈的感染力,使人对祖国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讲解课文时,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将课文最美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打开学生思路,水到渠成,教学中就容易取得思想教育与传播知识双丰收。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遇到问题才能从更高一层展开解说,不会停留在事物的表层而就题论题,才能将知识与思想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传到授业解惑",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语文教学是任重道远的一项工作,要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引用学过知识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自觉吸其精华剔除糟粕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分清是非,发现美丑。这些能力和水平很多都是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教师言传身教影响而获得的。可见,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是榜样,教师美好的形象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长此以往的模仿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长远的意义。
当然,语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必要开辟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辩论会、作文竞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在教师正确引导和启发下,提高了知识水平,学以致用,活跃学生的思想。
学好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自觉、有机、有度、有效将思想教育渗透到知识性中去,势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了文道统一的教育原则,达到了语文教学中"教书""育人"的目的和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为社会、为祖国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才。
注释:(1)文:指文章的语言文字及形式。
(2)道:指文章的客观内容及作者主观思想,是语文内在思想性、哲理性、美感性和情感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论语》,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
[2]《通书·文辞》,周敦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语文教师用书》,语文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知识性;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教学在各类学科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利用语文学科中丰富性、多样性、形象性、情感性的有利条件,形象地、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意思是说文学可以用来调动和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了解社会,交流情感,加强团结,批评与讽刺不良政治。因此,语文教学中"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应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来学习、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书""育人"呢?
语文教师要明确教书育人的道理,明确学校的教育任务,既要重视知识,又要重视思想,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即"文""道"统一。唐朝古文运动时,韩愈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他主张文道统一,强调文道兼备。柳宗元说:"文以明道",周敦颐说:"文以载道",宋代这两位文学大师更加明确提出文道统一的观点。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文"(1)与"道"(2)在文学作品中是比翼鸟,是连理枝,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八年级上册课文(《巴东三峡》、《周庄水韵》、《走进纽约》)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外,还要有意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像这类文质兼并的课文,只要通过老师讲解、分析,一定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能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开阔他们的胸襟、熏陶他们的情感、纠正他们不良的行为和自私的思想。
中小学课文都是一些典范性的文章,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有意识、有目的,通俗易懂地渗透思想教育,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做到了文道统一。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而且对学生的心灵、思想、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语文教材中有灵活地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的特点,要顺理成章,寓知识于思想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师担负着双重的任务,又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达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而语文教材涉及的思想内容、知识要点不但广,而且活。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获取更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要有较强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各门学科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因为语文课文具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具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通过老师对课文理解,采用口头方式表达,也就是说代替作者和课文讲话;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直接与教师对话。所以老师领着学生走进课文,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不能忘记将课文思想的闪光点显现在学生面前,叩开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共鸣,启迪学生情怀,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沁园春·雪》一开头就这样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字显得北国景色凝然安静,"飘"字显得雪花舞姿轻盈。冰雪都是白色,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的美感;"红装素裹",把江山比作少女,更加楚楚动人;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有热情,充满青春气息。通过这样强烈的感染力,使人对祖国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讲解课文时,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将课文最美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打开学生思路,水到渠成,教学中就容易取得思想教育与传播知识双丰收。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遇到问题才能从更高一层展开解说,不会停留在事物的表层而就题论题,才能将知识与思想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传到授业解惑",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语文教学是任重道远的一项工作,要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引用学过知识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自觉吸其精华剔除糟粕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分清是非,发现美丑。这些能力和水平很多都是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教师言传身教影响而获得的。可见,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是榜样,教师美好的形象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长此以往的模仿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长远的意义。
当然,语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必要开辟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辩论会、作文竞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在教师正确引导和启发下,提高了知识水平,学以致用,活跃学生的思想。
学好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自觉、有机、有度、有效将思想教育渗透到知识性中去,势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了文道统一的教育原则,达到了语文教学中"教书""育人"的目的和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为社会、为祖国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才。
注释:(1)文:指文章的语言文字及形式。
(2)道:指文章的客观内容及作者主观思想,是语文内在思想性、哲理性、美感性和情感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论语》,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
[2]《通书·文辞》,周敦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语文教师用书》,语文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