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深远,通过举办“国学周”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国学周”期间的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解析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评价“国学周”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周 传统文化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159-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近3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别举行了三届“国学周”活动,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诵出国韵”古诗文朗诵大赛、国学知识大讲坛、茶艺表演、书法展示、口述医史等活动,使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活动期间,我们随机调查了参加活动的120名同学,重点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国学周”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
1.1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
对一种文化的认知是领会其精髓的基础,认知程度的高低决定精神层次的高低[1]。而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有的甚至没有掌握基础知识。以“四书五经”为例,120名被调查者中,65人不能全部说出“四书五经”的具体所指。如果不知道“四书五经”指哪几本书,也就更谈不上阅读。综合其他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
1.2 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较低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实用性逐渐成为衡量事物好坏的标尺。传统文化的适用度问题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仅12人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较强,其他学生则认为传统文化有一般或较低的适用度。
1.3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较高
虽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低,对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实用不甚认同,但多数被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却较高。调查中,109人认为“国学周”活动非常有吸引力,115人认为“国学周”活动应该增加有针对性的传统知识讲座,75人会经常购买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这种结果,可能是学生本身所学中医类专业跟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所导致的表现。
2 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传承文明之火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留下的丰厚遗产,她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都是必须继承的精神食粮[2],对大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3]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4]。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得到启迪,从而树立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有利于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其中关于改造自然、经邦济世、修身养性、成就事业等方面的观点,都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思想道德资源[5]。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正确地介绍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树立爱国奉献精神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旋律,使大学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改造并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和道德情操,养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塑造健康的人格,自觉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化选择的尺度,促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达到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2.3 有利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使许多学生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观念,这些不健康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要消除这些影响,仅靠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思想的角度来澄清认识。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谋天下之大利”、“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群体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对当代大学生摆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大有裨益的。
3 “国学周”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作用
“国学周”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于各类学生活动的一个系列活动,对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3.1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国学周”期间安排的活动,吸引了大批同学前来参加。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学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调查的120名同学中,认为“国学周”活动可以调动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的占到了106人。
3.2 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国学知识大讲坛”邀请了校内外的几位国学专家和教授,分别讲述了《周易》与中医的关系,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等主题内容。通过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3.3 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通过“国学周”活动,我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了解热情变得更高。参与活动的同学从活动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对自己立身、修德的影响,将会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今后,“国学周”活动仍将继续举行,并计划加入更多的互动内容。当然,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周的宣教,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教学内容,正确的引导学生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相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
[2] 张桥飞,王玉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范绪锋.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
[5] 丁群安.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
关键词:国学周 传统文化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159-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近3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别举行了三届“国学周”活动,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诵出国韵”古诗文朗诵大赛、国学知识大讲坛、茶艺表演、书法展示、口述医史等活动,使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活动期间,我们随机调查了参加活动的120名同学,重点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国学周”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
1.1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
对一种文化的认知是领会其精髓的基础,认知程度的高低决定精神层次的高低[1]。而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有的甚至没有掌握基础知识。以“四书五经”为例,120名被调查者中,65人不能全部说出“四书五经”的具体所指。如果不知道“四书五经”指哪几本书,也就更谈不上阅读。综合其他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
1.2 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较低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实用性逐渐成为衡量事物好坏的标尺。传统文化的适用度问题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仅12人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较强,其他学生则认为传统文化有一般或较低的适用度。
1.3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较高
虽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低,对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实用不甚认同,但多数被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却较高。调查中,109人认为“国学周”活动非常有吸引力,115人认为“国学周”活动应该增加有针对性的传统知识讲座,75人会经常购买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这种结果,可能是学生本身所学中医类专业跟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所导致的表现。
2 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传承文明之火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留下的丰厚遗产,她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都是必须继承的精神食粮[2],对大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3]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4]。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得到启迪,从而树立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有利于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其中关于改造自然、经邦济世、修身养性、成就事业等方面的观点,都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思想道德资源[5]。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正确地介绍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树立爱国奉献精神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旋律,使大学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改造并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和道德情操,养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塑造健康的人格,自觉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化选择的尺度,促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达到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2.3 有利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使许多学生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观念,这些不健康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要消除这些影响,仅靠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思想的角度来澄清认识。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谋天下之大利”、“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群体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对当代大学生摆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大有裨益的。
3 “国学周”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作用
“国学周”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于各类学生活动的一个系列活动,对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3.1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国学周”期间安排的活动,吸引了大批同学前来参加。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学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调查的120名同学中,认为“国学周”活动可以调动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的占到了106人。
3.2 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国学知识大讲坛”邀请了校内外的几位国学专家和教授,分别讲述了《周易》与中医的关系,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等主题内容。通过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3.3 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通过“国学周”活动,我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了解热情变得更高。参与活动的同学从活动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对自己立身、修德的影响,将会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今后,“国学周”活动仍将继续举行,并计划加入更多的互动内容。当然,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周的宣教,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教学内容,正确的引导学生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相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
[2] 张桥飞,王玉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范绪锋.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
[5] 丁群安.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