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笃运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12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以推动河南实现“两基”目标而自豪
  
  回顾建国60年来河南基础教育发展历程,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有着太直接的感受。1973年3月,他以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的身份踏进了教育界,30年后,他被任命为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可以说,自参加工作至今,无论是做小学教师还是博士生导师,无论是做高校辅导员还是教育厅厅长,无论是做教育行政还是教育科研,他的命运始终和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也从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半步。
  “从枯木逢春到百花满园,从满目疮痍到生机勃发。”谈起河南基础教育发展的60年历程,这位学者型官员感受颇深。他说:“60年来,河南基础教育从一穷二白、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很低的起点出发,几经风雨,历尽沧桑,在艰难曲折中奋然前行。经过几代中原人的艰难探索、百万教育工作者的矢志不渝、千万群众的大力支持,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推动了河南实现了由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转变。”他用一组数字进行了比较。1949年,全省总人口4 17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数为476.9万,入学学龄儿童仅为105万,入学率只有22.01%,当年只有小学毕业生3.19万人,初中毕业生5 000人,文盲、半文盲占全省人口的80%。到2008年,全省小学、初中在校生分别为1 036.6万人、484.2万人,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9.91%、99.17%,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1%以下。用蒋笃运厅长的话说:“使一个近亿人口的大省,实现‘两基’目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历史成就。”
  2007年12月27日,这是一个可以载入河南教育发展史册的日子。蒋笃运厅长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一天,教育部在北京隆重举行河南省实现“两基”目标授牌仪式。他代表河南省出席了授牌仪式并从教育部部长周济手中接过河南省实现“两基”目标纪念牌。那一刻,他的心情异常激动,百年的梦想和愿望、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实现了“两基”目标。从此,河南基础教育掀开了新篇章,进入了新阶段,站在了新起点。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结果的辉煌来自于艰辛历程的锤炼。蒋笃运厅长说:“河南‘穷省办大教育’的现实,使得河南基础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经费短缺、投入不足的现实,摊子大、任务重的状况,以我省的财政状况,支撑起这样大的事业已属不易,实现‘两基’,谈何容易!”
  上世纪80年代初,全省中小学校舍简陋,尚有大量危房,“有砖不过千,有门没法关,有窗垒着砖,有顶露着天”“泥巴屋、泥巴台,里面坐着泥巴孩”,这些当时在中原大地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便是当时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真实写照。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消灭“一无两有”、完成“六配套”入手,通过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热情。就这样,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下,“两基”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中国有句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规模最大。蒋笃运厅长说:“基础教育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系到能否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新时期合格的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我省劳动力后备资源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全省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作出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决心用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重点加强农村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配置工程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重大工程,农村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从2005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从2007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杂费和课本费;从2008年秋季开始所有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了杂费和课本费,公共财政支撑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生均教育经费逐年提高,全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教师教育培训“百千万”工程,百万教师队伍全员培训,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提升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蒋笃运厅长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细数这些历程,自然会有更深刻的感触,也感到无比自豪。他说:“这是奠基中原的伟业呀!”
  “在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正如蒋笃运厅长所言,自2003年3月被任命为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至今,他一再强调“关爱一切学生,关爱学生一切”,始终关注弱势群体,坚持促进教育公平,并亲自调研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这些涉及教育公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近几年来,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基本做到了应入尽入。留守儿童从生活到学习也得到高度关爱、关注和关心,全省2.7万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在规范办学、收费、招生行为上更是坚持依法治教,实行“阳光招生”“阳光收费”,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如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迈出坚定步伐,教育公平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覆盖每所学校,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教学楼,一座座四季常青的花园式学校,已将我们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中原大地上,最漂亮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已在中原大地构筑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所学校就是一座丰碑,记载着党和政府的丰功伟绩,记载着广大人民对教育的无限关爱,也记载着一位位像蒋笃运同志这样的教育人奠基中原的浓浓深情。
  (责 编 流 水)
其他文献
我爱我的妻子。但提及她,我还是有些内疚,因为我欠她一笔文债。说来很可笑,习惯于舞文弄墨的我,从与她相识、相恋、结婚直到现在,整整12个年头,我从来没有给她写过一封情书,甚至从来没有为她写过任何缠绵一点的文字。  我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很久以前,妻子就以她的“才子”丈夫而骄傲,我也曾很早就答应为她写一首浪漫的情诗。但一直没有动笔。不是写不出,而是害怕自己的文字玷污了这份神圣的感情。  很快就是我们的结
编者按:  亲情,“百度百科”的定义是“特指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都要爱,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亲情是不讲任何条件,愿意付出所有的,人世间最宝贵、最难得的感情。  亲情仿佛一双厚实、沧桑的手,当你烦恼失意时,它为你擦去忧伤和不快,给你温暖和呵护;当你得意开心时,它为你送来鲜花和掌声,给你鼓舞和祝福。亲情占据每个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
很多学生学习数理化的兴趣浓厚,原因就在于:只要一道难题解答出来.他们就能尝到成功的甜头。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也尽力让学生当主角——凡是学生有能力做好的.我一定会把时间腾
对四平市2013年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四平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比2010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总体有所提高,但是发展不均衡.指出教育体制、社会、家庭
人们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时通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描述。作为地理教师,能否科学地、举一反三地阐述地理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地理专业知识。曾经有一位地理学界的知名人士说过:“在各类学科中,地理学几乎是唯一既联系着自然环境,又联系着社会经济的独特学科。”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为广阔的学科,不仅需要系统而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广博的相关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旁
中学历史课本身有很好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如果能巧思妙设,科学组织和合理安排课堂,就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巧问设疑——“问”活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多半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只是把课前备课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个地向学生发问,学生看似在回答问题,可实质上还是教师在讲授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法尤其重要。大家皆知,新编的语文教材在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和改革,特别是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快地适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教师除了要吃透课标精神,把握新教材特点之外,还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一、课堂结构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建立起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教师应
《北京青年报》刊登的一幅图片曾引起人们的争论:一个青年从广西柳州柳江大桥南桥头那里跳江自杀了,周围不少群众在围观。现场一位练字的老人,当时在地上写下这样一行字:“如此为人费了多少父母心!谁来可怜?”有人说,图片上的老人太狠心,竟然写下这样冷漠的评语;也有人说,老人写的话不错,因为不珍爱生命的人不值得可怜。无论怎样,老人的话的确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一个年青的生命主动选择了“死亡”,也许他屡遭挫折,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四大板块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门学科也很重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分析、探讨、解决这些困惑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