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初中生历史高阶思维培养的问题化教学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理论,人们习惯上把“认知过程”中的“记忆、理解、应用”归于低阶思维;把“分析、评价和创造”归于高阶思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目标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关注他們是否能够在特定情境下,基于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低阶思维的同时,还需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这是时代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高阶思维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是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和自我建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使学生陷于简单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和一般性问题的解决中,从而阻碍了他们高阶思维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呢?问题化教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把疑惑和怀疑传达给学生,并期待获得学生的积极应答,而正如杜威所说:“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因此,可以认为思维起源于问题,思维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层次也就决定着思维的水平的高低。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只要调整问题的层次就可以了。本文试以《夏商周的更替》为例,探讨如何通过问题化教学培养初中生的历史高阶思维。
  一、通过递进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按照布鲁姆的认知过程理论,虽然高阶思维需要的认知能力要超过低阶思维,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低阶思维活动存在的价值。高阶思维是在低阶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低阶思维到高级思维,这是一个认知的完整过程。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必须遵循递进性的原则,依据学情,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适切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低阶思维活动出发,不断提升思维活动层次,从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跃进式的问题设计,只能起到反作用。
  在进行《夏商周的更替》教学时,鉴于初一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薄弱,思维能力尚待发展的情况,先以一些简单的问题为引领,帮助学生对夏商周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梳理。比如提出以下问题:桀是如何统治的?并出示材料: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一一《史记·夏本纪》
  这一问题属于一般性的问题,只需通过简单理解就可以解答,但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认识夏桀的统治。在对本课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后,则出示以下材料: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
  一一《史记·律书》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一一《史记·殷本纪》
  提出问题:能力超群的夏桀和商纣王为何会被推翻?这一问题不能从现有知识中直接得到答案,需要进行一些分析,但是结合之前对夏桀和商纣王的讲述,学生进行回答并不困难。
  之后,再进一步提问:王朝的更替是否是历史的必然?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在已获得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合理判断,需要比较高的认知能力。由此,通过递进性的问题,学生一步步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在循序渐进中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适切的培养。
  二、通过实践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对夏商周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时,使用的是《史记》《国语》等文本史料,并基于这些文本进行了提问。但仅仅只是通过对文本进行提问,培养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不完整的,哪怕通过问题,引发高层次的认识活动,也是有欠缺的。现实的历史研究中,面临的问题绝不可能只是研读文本,并从文本发现问题。历史不仅在文本,还在实践,提出问题也是如此。因此,在基本的知识梳理完成后,可以出示一些考古发现,并提出一些实践性问题。比如提到二里头遗址时,出示“二里头的各种墓葬”、“二里头宫殿区的建筑基址”、“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以及“二里头底层者住的半地穴式‘窝棚’”。并提问:这些反映了什么?于是学生仿佛就化身考古工作者,面对这些考古发现,在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认识到夏王朝存在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这样模拟现实情境的思维认知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让他们能够有能力解决现实问题,从而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仅止于教材,又会被教材所束缚,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当在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活动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周幽王,部编版历史教材仅有这样的描述“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其本身很难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一一《史记·周本纪》
  这一材料反映的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很多学生曾经听闻,也比较感兴趣。但是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事,在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却没有被提到。这么经典的一个典故为什么会没被提到?有学生就意识到,这个故事有可能是假的。于是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烽火戏诸侯”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部分学生开始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找到漏洞,总结下来最主要的一个理由是《史记》中说:“诸侯悉至”。但诸侯的封地和镐京的距离并不一致,不要说当时的交通条件,就算是现在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到达。但是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表示相信《史记》的记载,因为如果真有外敌入侵,烽火无法第一时间通知到全国的诸侯,让偏远地区的诸侯赶来,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些诸侯赶到时,战争也许已经结束。所以点燃烽火很可能只是通知邻近的诸侯,这些诸侯,由于距离比较近,还是有可能同时到达的。通过提出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并引发思维碰撞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在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中,培养高阶思维。
  思维源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问题化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并通过问题的适切性设计和选择,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合理化,并最终达到培养高阶思维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阶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素养。家国情怀应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加以培育。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大量的历史素材可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其培育路径和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家国情怀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内涵  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界定,涉及中国古代史的表述如下: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认识中华民族多
历史是一个整体,史学研究要有对历史全局的认识和把握,要关注历史的整体趋势,避免陷入“碎片化”的泥淖。笔者以《古代中国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谈些教学思考,以求教于专家。  一、确定单元主线和单元框架,整合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各阶段的儒家思想及其演变轨迹,它经历了从学术思想到政治思想、从政治思想到统治思想、从政治理念到哲学命题、从官方哲学到衰落嬗变的逻辑理路,并呈现多元化特征,它们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包括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具体而言,既需要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和理解,也需要了解史事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进而观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1]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正在于时空观念是历史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
李燕: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瞄准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后,各个国家分别展开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这是一场科技的竞赛,也是各个国家技术水平的竞赛。 
故乡是心灵的家园,每个人对生养他的这片土地都有一份浓浓的情意。有人说,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自从走出村庄,离开故土,我的乡愁就变成了一张张满是记忆温度的照片。  春天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春天里,村庄有五颜六色的斑斓,也有无忧无虑的童趣,更有岁月留下的斑駁,这一切,无不深深刻在我的脑海。
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宿州突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积极做好融入和协同两篇大文章。  “宿州‘十四五’时期将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全方位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协同发展,打造高能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示范带。”安徽省宿州市市长 杨军  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安徽省宿州市市长杨军说。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
在天寒地冷时节,为劳动者们提供一个可以端坐在桌子前吃顿热午饭的空间;在夏天炎热之下,为劳动者提供凉爽的小憩之地……这就是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推出的“劳动者港湾”。  近年来,建行“劳动者港湾”向无数平凡劳动者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关怀,这份关怀也是对劳动者实实在在的尊重。“劳动者港湾”已成为建行乃至整个金融业标志性的公益服务品牌。2019年4月,“劳动者港湾”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首个正式挂牌的
中国近代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更具有优势,但处置不当也容易形成一些偏见与误区。学生学习了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史,转入近代史的学习,很容易在巨大落差中厚古薄今,从而否定近代史,甚至崇拜西方文明否定中华文明,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历史。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历史观,帮助学生纠正偏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近代史是苦难史不是灾难史,是奋斗史不是沉沦史  在讲完《解放战争》一课,笔者总
加拿大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元化成为其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为包容和接纳外来移民的典范,加拿大社会秩序安定,各个民族和平相处。这与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教育政策不无关系。加拿大的教育事业由各省和地区直接管理。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和曼尼巴托省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个省,本文力图分析其历史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特色,并提出对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借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1]。史学家在解释历史时通常利用理论工具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历史解释应是史论有机结合的产物”,“不存在没有理论基础的历史解释”[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论素养,优化运用历史理论方法、能力。史学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视角和路径。  史学语境,由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所构成[3],是带有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