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人台作为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曲,产生于民间,和人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和“走西口”z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二人台的产生还是发展,都和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体现出宗教的特征和色彩。
关键词:双重性 原生态性 特征
二人台是一种多因素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体艺术形式。它是发展民族音乐(民歌),民间舞蹈(秧歌)民间文学(传说)三大题材、体裁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以晋、陕、等地农民在走西口的迁移中逐步形成的。从明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修筑的长城看,西从河曲向北进入河套包头,从大同、天镇、阳高、偏关等地进入清水河县通过杀虎口进入凉城、托克托县、丰洲地区。东部从张永口雁门关过长城往兴和县、集宁一带。形成三路“走西口”路线,再加上蒙古族、内地汉族民俗习惯的融合,形成了二人台中民俗与宗教风格的特征。
民俗和宗教的形成与发展传播,要比二人台的形成久远的多,无论是内蒙古民族还是汉民族在长期共同杂居在内蒙古西部区而孕育出来的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在民俗与宗教方面更加复杂多样,这里既有纯粹的特征又有溶和的特征。既然内蒙古西部接纳了这种艺术形式,最终经时间与生活多种因素的整合完善才发展了二台,我们便从这种溶合后的形态中找寻它的民俗与宗教特征。
“俗”一指民众之习俗,二指普通民众与雅儒的对立说法,三指世俗间与出家为僧的对立说法。是社会长期形成的过程中通行的风尚、习惯与仪节等,再加上“民”即民族,民族与民族的融合,风俗与风俗的融合,共同形成民、民俗的全部内容。它研究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俗习惯;土地和材料、房屋建筑、劳动、民间技术和科学、服饰、器物、工具、饮食、交通运输、交换易、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中的民俗包括:宗族和家族、民间组织、交际活动、人生礼仪、岁时风俗、吉庆娱乐、游戏、竟技;反映这两种关系、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有:认识和观念、祭祀礼仪、巫术和宗教、伦理道德习惯、语言民俗、民间艺术节等。
一、 生活与艺术的双重性
从生活与艺术的双重复合体中去看民俗与二人台,这样包括活动中二人台,二人台中所逐渐发展壮大的二人台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使二人台不断在群众中形成其巨大的影响力,推动了这个地方剧种的发展,为其从家庭的范围的坐腔发展到舞台剧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时间上说,正月初一到初五,正月十五元霄节,二月二龙抬头,春耕之后的踏青,秋收之后的庆丰,庙会祭祀等,在这些重大的民俗宗教节令中,到处都不会有唱戏班的身影,除了大戏班(指晋剧)便是二人台的天地啦。从二人台与形式丰富的其它妹民间艺术的不断溶合和吸收,使其不断完善壮大,如火、秧歌、旱船,踢股子、码头调,高跷、龙灯、狮舞、竹马、抬搁、花灯会、河灯、焰火、九曲灯会、炭火龙。每个时节每项具体活动都不得会有他们自己的“说法”,也会有具体的事项和演出程式,而且分工与抽作是较为严密的。起初二人台艺术是以打小段三五个人作为为活动中的一项节目出现的,通常按活动的气氛和内容作些即兴演唱,以民歌为基础。后来随着观众的熟悉和强烈的要求,只唱几个小段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当时只是爱唱的人们,便由群众脱胎为半职艺人,专营此事,并从民间活动的舞蹈中吸收了许多舞蹈动作,再加上简单的化装成为具有一定程式的小戏模样,这一步重要的跨跃不得不说与宗教民俗活动有着极大的关系。直到历来二人台脱离了这种活动范围的狭小限制,发展为相对独立的舞台戏剧。
另外从二人台剧本也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民俗宗教活动对剧本的深远影响。在众多剧本中描述事的起因,时间,地点,都是围绕这些在民俗活动展开的。
如:《挂红灯》正月里,是新春,大红灯笼挂在门前;《五哥放羊》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上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单等五哥上工来;《打连成》等作品直接描写正月十五闹元霄的壮观场面。其中还有拜大年的程式,包饺子等都反映了北方节目的礼俗,饮食文化等民俗的一些特点。
《方四姐》中子婆对四姐的狠也产生于正月十五元宵灯会,由于人多拥挤,方不小心踩了子婆一脚,成为日后的“祸根”。
因为“青春萌动”期的年青男女来说一年中只有两个节日可以走出户外进行自由活动,成尤其对于女子,那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五月的踏青。在个性充分发展了的同时也就为好的爱情创造了有利时机。
以《放风筝》为代表的踏青戏,就是很好的代表。借放风筝的机会约会、互吐真情。
生活即艺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即民俗,民俗即生活,这种你中有我的情况在二人台戏剧中得到浓缩以体现,换句话说,下人台戏剧是艺术、生活、民俗宗教的“百科全书”,剧目中有老百姓想看到和听到的全部内容,是冀、陕、晋、蒙地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原生态文化
二人台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一条始终穿其中,那就是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与其它剧种相同之处是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在自生的形成发展生态的文化特点。与其它剧种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剧种经过南方北方的大运动式的融合,并逐步脱离单一的民间方式,成为官办的艺术,有了地位有了充足有经济基础,变成国之精淬如京剧,再加上大量文人的加入,使其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原生态的文化特点受到削弱,进入社会上层,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艺术。强大的政治力量,使其它地方戏剧在当地的地位不断得到提;有的剧种不但成为省剧,而且大有影响全国的势头,如黄梅戏。在我建国初期,各地方戏都经历过一个图解政策、宣传政策的阶段,后因强大的政治浩劫,全国学演“样板戏”大有“黜百家独尊京戏”的味道。他的正面影响是推动了京剧的全国化,负面影响,制了地方戏曲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的提出,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特殊阶段,中国的文化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民族的、洋的、雅的、俗的共同存在抢占市场份额。使中国许多原生态文化受到很大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没有文化府蕴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很难再发展,遇到了不可逾越的瓶颈。于是各地都兴起了搞文化大省、文化大区的建设,使许多原生态文化进一步得到重现。 二人台的原生态文化特性表现为:在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上都是以晋陕方言为主体语调随着走西口文化的迁徙,到一个地方就与当地紧密结合,形成同一宗系而又各自不同风格的二人台。如东路二人台以集宁为中心,西路二人台以呼和浩特、土默特右旗、包头为中心,在道白上语言风格有微妙的差别,由于在西路人群的人种,价格体格等因素有差异,形成西路二人台曲调讲究“大弯大调”即高亢明亮,而东路二人台俊俏优美,细腻入微的不同风格。但大部分曲目还是共同的,即内容相同,音调相同,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另外二人台的原生态特点还表现在它流传地区的广泛。这种广泛说明二人台的众多剧目能够真正抓住这地区的人民的思维和风格重要特征,符合众多人群的审美需求,同时作为民俗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河北有评剧、陕西有秦腔、山西有晋剧、三省中还有数量不等和棒子腔成其它民间艺术形式,所以关于二人台的形成可能众说纷芸,但内蒙古人民把蒙汉融合的这种形式二人台进行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代表当地的一种原生的原生态文化,为什么内蒙古人民选择了二人台?因为融合地在内蒙古尤其内蒙古西部地区。众多名艺人成功辉煌的一生大部分在内蒙古西部,蒙古草原文化与蒙土文化一次深度的交融,阴山文化与黄河文化在,内蒙古西部水草丰美的地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最终给二人台这个剧种打上了深深的融合烙印,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适者生存,不适者将淘汰”的进化规律,把二人台留在这片蒙汉人民耕耘的土地上,也同时造就了生态文化的原始性和必然性。
二人台始终以农牧民的身份在搬演着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演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流传着自己先辈们的喜怒哀乐,以爱情与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结合一些历史传说、神话传说,始终作为农牧民自己的艺术。文人参与的情况多建国后才偶尔出现。这也是二人台能够保持这种原生态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二人台演出的时间、地点、完全与民间习俗的节庆,农事的活动为轴心安排的。时间上完全避开农忙的季节。以播种之前、播种之后、秋收之后、冬闲时节,还有传统民俗节目、宗教祭祀为主要演出时段。演出地点,以农村露天土戏台为主要场所,另外在庙会,集市搭临时的戏台,流动演出。很少进入都市剧场,在城市演出一般为小班,选择公园,广场等地。通过时间、地点的选择处处贴近民众说明他的原生态性。
二人台的观众大多数为农民,或者深厚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在农村看二人台,那是方圆几十里村民们奔走相告的好事,几乎全民总出动。在城市里;以城乡结合部,郊区人人口、及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主,二人台广泛的人民性特点也极大地表明他来自原生态,还人民与原生态的重要方面。
二人台演员即过去历史上台阶称为的打玩玩儿艺人,他们养家糊糊口的全部收入一直就是以演出收入为主,时到今日这种作法也在一直延续,哪里能挣钱就到哪里演,往往以包戏,卖票,收散钱,点戏等方式进行。包戏是指由村镇等组织的名义包几场统一支付,村民自由观看,成为宝局的赌博作演出,由“庄家按天数付钱,以此招揽顾客参赌。卖票及在庙会成赶集时搭台围场收门票。也在公园唱戏,唱一段,向观众收些钱,有的有钱人愿意点戏,则要向演员付点戏费,通过二人台演出收入的情况看,它还保持了民间班社的特点,与过去的许多作法一脉相承,这也成为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原生态文化特点尽显期中。这种市场动作方式与剧场文化的大投入大制作,大宣传炒作,最后达到的高票房收入有很大的不同,演员艺人演的不好就没有掌声,没有观众,更主要的是没有收入,这种利益的驱动和危胁天天存在,由于没有太多的“包装”“运作”模式,所以这种对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要求极高,使他们时刻不敢放松。这种现场的交换(他用钱来买我的艺术)是二人台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纵观二人台从产生到今天,无论从语言音乐风格,群众基础,演员与观众的构成、时间地点、演出方式、经营收入情况,还是其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不得能够清晰地看到二人台的原生态文化特征,这种原生态文化的直接根子还在于其深厚的民俗特征。作为民俗的组成部分,民时也反映民俗意识形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乔建中.土地与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4]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郝建平(1969-),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郝建军(1983-),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民歌钢琴即兴伴奏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JSY13280)
关键词:双重性 原生态性 特征
二人台是一种多因素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体艺术形式。它是发展民族音乐(民歌),民间舞蹈(秧歌)民间文学(传说)三大题材、体裁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以晋、陕、等地农民在走西口的迁移中逐步形成的。从明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修筑的长城看,西从河曲向北进入河套包头,从大同、天镇、阳高、偏关等地进入清水河县通过杀虎口进入凉城、托克托县、丰洲地区。东部从张永口雁门关过长城往兴和县、集宁一带。形成三路“走西口”路线,再加上蒙古族、内地汉族民俗习惯的融合,形成了二人台中民俗与宗教风格的特征。
民俗和宗教的形成与发展传播,要比二人台的形成久远的多,无论是内蒙古民族还是汉民族在长期共同杂居在内蒙古西部区而孕育出来的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在民俗与宗教方面更加复杂多样,这里既有纯粹的特征又有溶和的特征。既然内蒙古西部接纳了这种艺术形式,最终经时间与生活多种因素的整合完善才发展了二台,我们便从这种溶合后的形态中找寻它的民俗与宗教特征。
“俗”一指民众之习俗,二指普通民众与雅儒的对立说法,三指世俗间与出家为僧的对立说法。是社会长期形成的过程中通行的风尚、习惯与仪节等,再加上“民”即民族,民族与民族的融合,风俗与风俗的融合,共同形成民、民俗的全部内容。它研究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俗习惯;土地和材料、房屋建筑、劳动、民间技术和科学、服饰、器物、工具、饮食、交通运输、交换易、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中的民俗包括:宗族和家族、民间组织、交际活动、人生礼仪、岁时风俗、吉庆娱乐、游戏、竟技;反映这两种关系、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有:认识和观念、祭祀礼仪、巫术和宗教、伦理道德习惯、语言民俗、民间艺术节等。
一、 生活与艺术的双重性
从生活与艺术的双重复合体中去看民俗与二人台,这样包括活动中二人台,二人台中所逐渐发展壮大的二人台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使二人台不断在群众中形成其巨大的影响力,推动了这个地方剧种的发展,为其从家庭的范围的坐腔发展到舞台剧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时间上说,正月初一到初五,正月十五元霄节,二月二龙抬头,春耕之后的踏青,秋收之后的庆丰,庙会祭祀等,在这些重大的民俗宗教节令中,到处都不会有唱戏班的身影,除了大戏班(指晋剧)便是二人台的天地啦。从二人台与形式丰富的其它妹民间艺术的不断溶合和吸收,使其不断完善壮大,如火、秧歌、旱船,踢股子、码头调,高跷、龙灯、狮舞、竹马、抬搁、花灯会、河灯、焰火、九曲灯会、炭火龙。每个时节每项具体活动都不得会有他们自己的“说法”,也会有具体的事项和演出程式,而且分工与抽作是较为严密的。起初二人台艺术是以打小段三五个人作为为活动中的一项节目出现的,通常按活动的气氛和内容作些即兴演唱,以民歌为基础。后来随着观众的熟悉和强烈的要求,只唱几个小段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当时只是爱唱的人们,便由群众脱胎为半职艺人,专营此事,并从民间活动的舞蹈中吸收了许多舞蹈动作,再加上简单的化装成为具有一定程式的小戏模样,这一步重要的跨跃不得不说与宗教民俗活动有着极大的关系。直到历来二人台脱离了这种活动范围的狭小限制,发展为相对独立的舞台戏剧。
另外从二人台剧本也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民俗宗教活动对剧本的深远影响。在众多剧本中描述事的起因,时间,地点,都是围绕这些在民俗活动展开的。
如:《挂红灯》正月里,是新春,大红灯笼挂在门前;《五哥放羊》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上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单等五哥上工来;《打连成》等作品直接描写正月十五闹元霄的壮观场面。其中还有拜大年的程式,包饺子等都反映了北方节目的礼俗,饮食文化等民俗的一些特点。
《方四姐》中子婆对四姐的狠也产生于正月十五元宵灯会,由于人多拥挤,方不小心踩了子婆一脚,成为日后的“祸根”。
因为“青春萌动”期的年青男女来说一年中只有两个节日可以走出户外进行自由活动,成尤其对于女子,那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五月的踏青。在个性充分发展了的同时也就为好的爱情创造了有利时机。
以《放风筝》为代表的踏青戏,就是很好的代表。借放风筝的机会约会、互吐真情。
生活即艺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即民俗,民俗即生活,这种你中有我的情况在二人台戏剧中得到浓缩以体现,换句话说,下人台戏剧是艺术、生活、民俗宗教的“百科全书”,剧目中有老百姓想看到和听到的全部内容,是冀、陕、晋、蒙地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原生态文化
二人台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一条始终穿其中,那就是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与其它剧种相同之处是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在自生的形成发展生态的文化特点。与其它剧种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剧种经过南方北方的大运动式的融合,并逐步脱离单一的民间方式,成为官办的艺术,有了地位有了充足有经济基础,变成国之精淬如京剧,再加上大量文人的加入,使其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原生态的文化特点受到削弱,进入社会上层,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艺术。强大的政治力量,使其它地方戏剧在当地的地位不断得到提;有的剧种不但成为省剧,而且大有影响全国的势头,如黄梅戏。在我建国初期,各地方戏都经历过一个图解政策、宣传政策的阶段,后因强大的政治浩劫,全国学演“样板戏”大有“黜百家独尊京戏”的味道。他的正面影响是推动了京剧的全国化,负面影响,制了地方戏曲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的提出,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特殊阶段,中国的文化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民族的、洋的、雅的、俗的共同存在抢占市场份额。使中国许多原生态文化受到很大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没有文化府蕴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很难再发展,遇到了不可逾越的瓶颈。于是各地都兴起了搞文化大省、文化大区的建设,使许多原生态文化进一步得到重现。 二人台的原生态文化特性表现为:在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上都是以晋陕方言为主体语调随着走西口文化的迁徙,到一个地方就与当地紧密结合,形成同一宗系而又各自不同风格的二人台。如东路二人台以集宁为中心,西路二人台以呼和浩特、土默特右旗、包头为中心,在道白上语言风格有微妙的差别,由于在西路人群的人种,价格体格等因素有差异,形成西路二人台曲调讲究“大弯大调”即高亢明亮,而东路二人台俊俏优美,细腻入微的不同风格。但大部分曲目还是共同的,即内容相同,音调相同,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另外二人台的原生态特点还表现在它流传地区的广泛。这种广泛说明二人台的众多剧目能够真正抓住这地区的人民的思维和风格重要特征,符合众多人群的审美需求,同时作为民俗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河北有评剧、陕西有秦腔、山西有晋剧、三省中还有数量不等和棒子腔成其它民间艺术形式,所以关于二人台的形成可能众说纷芸,但内蒙古人民把蒙汉融合的这种形式二人台进行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代表当地的一种原生的原生态文化,为什么内蒙古人民选择了二人台?因为融合地在内蒙古尤其内蒙古西部地区。众多名艺人成功辉煌的一生大部分在内蒙古西部,蒙古草原文化与蒙土文化一次深度的交融,阴山文化与黄河文化在,内蒙古西部水草丰美的地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最终给二人台这个剧种打上了深深的融合烙印,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适者生存,不适者将淘汰”的进化规律,把二人台留在这片蒙汉人民耕耘的土地上,也同时造就了生态文化的原始性和必然性。
二人台始终以农牧民的身份在搬演着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演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流传着自己先辈们的喜怒哀乐,以爱情与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结合一些历史传说、神话传说,始终作为农牧民自己的艺术。文人参与的情况多建国后才偶尔出现。这也是二人台能够保持这种原生态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二人台演出的时间、地点、完全与民间习俗的节庆,农事的活动为轴心安排的。时间上完全避开农忙的季节。以播种之前、播种之后、秋收之后、冬闲时节,还有传统民俗节目、宗教祭祀为主要演出时段。演出地点,以农村露天土戏台为主要场所,另外在庙会,集市搭临时的戏台,流动演出。很少进入都市剧场,在城市演出一般为小班,选择公园,广场等地。通过时间、地点的选择处处贴近民众说明他的原生态性。
二人台的观众大多数为农民,或者深厚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在农村看二人台,那是方圆几十里村民们奔走相告的好事,几乎全民总出动。在城市里;以城乡结合部,郊区人人口、及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主,二人台广泛的人民性特点也极大地表明他来自原生态,还人民与原生态的重要方面。
二人台演员即过去历史上台阶称为的打玩玩儿艺人,他们养家糊糊口的全部收入一直就是以演出收入为主,时到今日这种作法也在一直延续,哪里能挣钱就到哪里演,往往以包戏,卖票,收散钱,点戏等方式进行。包戏是指由村镇等组织的名义包几场统一支付,村民自由观看,成为宝局的赌博作演出,由“庄家按天数付钱,以此招揽顾客参赌。卖票及在庙会成赶集时搭台围场收门票。也在公园唱戏,唱一段,向观众收些钱,有的有钱人愿意点戏,则要向演员付点戏费,通过二人台演出收入的情况看,它还保持了民间班社的特点,与过去的许多作法一脉相承,这也成为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原生态文化特点尽显期中。这种市场动作方式与剧场文化的大投入大制作,大宣传炒作,最后达到的高票房收入有很大的不同,演员艺人演的不好就没有掌声,没有观众,更主要的是没有收入,这种利益的驱动和危胁天天存在,由于没有太多的“包装”“运作”模式,所以这种对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要求极高,使他们时刻不敢放松。这种现场的交换(他用钱来买我的艺术)是二人台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纵观二人台从产生到今天,无论从语言音乐风格,群众基础,演员与观众的构成、时间地点、演出方式、经营收入情况,还是其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不得能够清晰地看到二人台的原生态文化特征,这种原生态文化的直接根子还在于其深厚的民俗特征。作为民俗的组成部分,民时也反映民俗意识形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乔建中.土地与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4]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郝建平(1969-),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郝建军(1983-),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民歌钢琴即兴伴奏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JSY1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