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空调企业价格下滑,竞争激烈,预计2003年将是空调业的激战之年,这恐怕已成业内共识。
酝酿"空调战"
一位空调市场资深人士用8个字来预测2003年的中国空调业,即"重重陷阱,险象环生",并提出2003年空调一线品牌价格将大幅降价,一线二线相互搏杀将成为2003年空调业最残酷的战争。引发大战的导火索将是2002年留下的700万套空调库存机。
业内普遍认为,2002年库存量最大的是海尔等一线品牌。他们因"老大自居"而错失了销售渠道,从而损失了市场份额。2003年,一线品牌的价格防线面临极大挑战。
2002年的国庆期间,美的一款1匹特价机零售价低至1500多元,1.5匹特价机只卖2100多元,小2匹柜机特价也低到了2800元以下。美的打出的这一价格,在2002年内极为少见。
作为在一线品牌中一直保持高价强硬派风格的美的,面对市场份额大幅缩水,也等不及海尔、格力,在2003年前夕率先打出"低价牌"参与竞争,并表示"后悔2002年没有打价格战"。
作为空调市场的前沿阵地,广东已成为企业必争之地。2003年空调市场的"大决战"也必将从广东拉开帷幕。
春兰、小鸭、奥克斯等二三线外来品牌大举扩张广东市场。就在奥克斯空调广东"9·11计划"(号称要把广州市场价格拉下3成)宣布之后的第5天,新科也急不可待推出"珠峰行动"。实际上,他们的大肆炒作,并没有从目前趋冷的市场捞到多少油水,真正目的是在为2003年空调旺季备战。
空调一线品牌降价竞争,对二线、三线品牌形成了打压之势,新科、格兰仕、长虹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而合资品牌对降价大战也表露出跃跃欲试之态。
业内认为,2003年的中国空调业,最艰难的将是三线、四线的众多空调小品牌。
全国空调生产企业400余家,其中年产能力200万台以上的实力企业不超过10家,年产能力50万台以上的企业不超过20家,其余的都是想"搭便车"的作坊式小厂。
一线品牌的价格战一旦打响,二线品牌价格将会被迫"跳水"。本身就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三线、四线空调品牌,其价格已经跌到了底线,如果再低就只有赔本了。而2003年,只要一线品牌真正参与价格战,把价格拉下一大截,二线品牌紧跟出击,三线、四线品牌很可能会出现生命危机,尽管现在决战尚在酝酿当中。
各企业"迎战"策略
2003年恐怕是空调业的灾年,俗语云: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空调企业准备怎样迎接它的"2003年"?
2002年美的应该说变化快、反应快,特别是灵活的价格策略很快适应了市场。可以说,以极低的代价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市场的占有率。但2003年随着二线品牌的步步逼近,美的空调新闻发言人张煦认为,空调的价格已经降到很低了,下降的空间并不大,而且现在的消费者很成熟,对价格的敏感度并不高,真正看重的还是性价比与售后服务,而支撑性价比与售后服务的还是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市场应变力。
格力认准自己要走的路。在坚持自己战略的同时,大打服务牌,建立"快速反应部队",虽然服务牌早已被各大厂家打了多少回,但事实证明,格力在这个时候出牌是成功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江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格力始终不会首先挑起价格战,但他也不讳言,"2003年格力也会根据市场情况合理调整价格。"他预计,2003年国内空调业品牌将加剧集中化,相当多的小品牌会退出市场。
奥克斯恐怕是2002年中最得意的空调企业。2002年,奥克斯以157万套挤进前列,其市场占有率上升为整个空调行业的第4位。至于2003年,奥克斯湖南分公司总经理黎昕表示,价格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因为空调的技术品质都差不多,所以奥克斯会一如既往地打价格战,力争让消费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多的实惠。
为了迎接2003年空调业的决战,科龙将会运用价格与技术两条杆杠。李建峰认为,一线品牌普遍将介入价格战,通过比往年更惨烈的价格战对三、四线品牌实行"清剿"洗牌。科龙的对策不会变,一方面高举价格牌,一方面大打技术牌,继续推广高效能空调。
海尔2003年不再固守打价值战而不打"价格战"的理念。虽然以海尔的规模和成本的优势,推出低价机并非难事,但2002年海尔却坚持自己的优质优价路线,强调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多元化。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终于使海尔明白,2003年如果对手继续下拉价格,海尔也不能坐事不理了。
2003年的日子不是灰色的
西村寿胜,日本制冷工程师,在日本从事空调技术研究30年,1996年来到中国广东中山市担任企业技术顾问,2002年7月加盟浙江宁波三星集团奥克斯电器厂。近日,西村寿胜先生在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认为,与日本市场比较,中国的空调业发展相对较晚。在日本,10年前就是空调业的繁荣年代,空调器在日本家庭的普及率已达70%以上。而在中国,空调业崛起的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体现在产量上。中国目前的制造能力非常大,如奥克斯的年产能力已达300万套,这在日本是少有的。中国空调业的年产总能力已在3000万套以上。可以说这个产量将占去全世界产量的50%。产量上去了,但市场培育还不够,这就会导致过剩。在日本,空调已成了日本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之一,而在中国,很多人只把空调器看成防暑降温的"工具",天气不热就不装空调,这种思想应该通过市场培育来获得改变。
中国空调企业的发展是有潜力的,主要体现在企业年轻、员工年轻、行业技术不断进步之上,企业发展潜力非常大。具体的讲是生产增长率,产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特别是中国空调企业有惊人的创新能力,比如奥克斯的"成本白皮书",产品成本在日本是企业秘密,在商海里是商人的秘密。而今天,奥克斯却打破了这个"定律",奥克斯公布成本,这是其他企业做不到的,就是在日本,也没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而中国的企业做到了,这就是创新。另外,在服务上也是重要的。空调企业既需要创新,又需要服务,因为从服务上可以体现一家企业的经济实力与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才有能力做好服务,顾客购买产品才会放心。据说,在中国的空调企业里,海尔、美的、奥克斯的服务都做得不错。
在中国居民家庭中,有很多还没有使用上空调器,同时,中国空调业海外市场还有待开拓,市场重心应该从本国逐步外移。事实上,中国空调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可以说前景非常光明,2003年空调企业的日子不是灰色的。
酝酿"空调战"
一位空调市场资深人士用8个字来预测2003年的中国空调业,即"重重陷阱,险象环生",并提出2003年空调一线品牌价格将大幅降价,一线二线相互搏杀将成为2003年空调业最残酷的战争。引发大战的导火索将是2002年留下的700万套空调库存机。
业内普遍认为,2002年库存量最大的是海尔等一线品牌。他们因"老大自居"而错失了销售渠道,从而损失了市场份额。2003年,一线品牌的价格防线面临极大挑战。
2002年的国庆期间,美的一款1匹特价机零售价低至1500多元,1.5匹特价机只卖2100多元,小2匹柜机特价也低到了2800元以下。美的打出的这一价格,在2002年内极为少见。
作为在一线品牌中一直保持高价强硬派风格的美的,面对市场份额大幅缩水,也等不及海尔、格力,在2003年前夕率先打出"低价牌"参与竞争,并表示"后悔2002年没有打价格战"。
作为空调市场的前沿阵地,广东已成为企业必争之地。2003年空调市场的"大决战"也必将从广东拉开帷幕。
春兰、小鸭、奥克斯等二三线外来品牌大举扩张广东市场。就在奥克斯空调广东"9·11计划"(号称要把广州市场价格拉下3成)宣布之后的第5天,新科也急不可待推出"珠峰行动"。实际上,他们的大肆炒作,并没有从目前趋冷的市场捞到多少油水,真正目的是在为2003年空调旺季备战。
空调一线品牌降价竞争,对二线、三线品牌形成了打压之势,新科、格兰仕、长虹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而合资品牌对降价大战也表露出跃跃欲试之态。
业内认为,2003年的中国空调业,最艰难的将是三线、四线的众多空调小品牌。
全国空调生产企业400余家,其中年产能力200万台以上的实力企业不超过10家,年产能力50万台以上的企业不超过20家,其余的都是想"搭便车"的作坊式小厂。
一线品牌的价格战一旦打响,二线品牌价格将会被迫"跳水"。本身就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三线、四线空调品牌,其价格已经跌到了底线,如果再低就只有赔本了。而2003年,只要一线品牌真正参与价格战,把价格拉下一大截,二线品牌紧跟出击,三线、四线品牌很可能会出现生命危机,尽管现在决战尚在酝酿当中。
各企业"迎战"策略
2003年恐怕是空调业的灾年,俗语云: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空调企业准备怎样迎接它的"2003年"?
2002年美的应该说变化快、反应快,特别是灵活的价格策略很快适应了市场。可以说,以极低的代价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市场的占有率。但2003年随着二线品牌的步步逼近,美的空调新闻发言人张煦认为,空调的价格已经降到很低了,下降的空间并不大,而且现在的消费者很成熟,对价格的敏感度并不高,真正看重的还是性价比与售后服务,而支撑性价比与售后服务的还是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市场应变力。
格力认准自己要走的路。在坚持自己战略的同时,大打服务牌,建立"快速反应部队",虽然服务牌早已被各大厂家打了多少回,但事实证明,格力在这个时候出牌是成功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江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格力始终不会首先挑起价格战,但他也不讳言,"2003年格力也会根据市场情况合理调整价格。"他预计,2003年国内空调业品牌将加剧集中化,相当多的小品牌会退出市场。
奥克斯恐怕是2002年中最得意的空调企业。2002年,奥克斯以157万套挤进前列,其市场占有率上升为整个空调行业的第4位。至于2003年,奥克斯湖南分公司总经理黎昕表示,价格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因为空调的技术品质都差不多,所以奥克斯会一如既往地打价格战,力争让消费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多的实惠。
为了迎接2003年空调业的决战,科龙将会运用价格与技术两条杆杠。李建峰认为,一线品牌普遍将介入价格战,通过比往年更惨烈的价格战对三、四线品牌实行"清剿"洗牌。科龙的对策不会变,一方面高举价格牌,一方面大打技术牌,继续推广高效能空调。
海尔2003年不再固守打价值战而不打"价格战"的理念。虽然以海尔的规模和成本的优势,推出低价机并非难事,但2002年海尔却坚持自己的优质优价路线,强调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多元化。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终于使海尔明白,2003年如果对手继续下拉价格,海尔也不能坐事不理了。
2003年的日子不是灰色的
西村寿胜,日本制冷工程师,在日本从事空调技术研究30年,1996年来到中国广东中山市担任企业技术顾问,2002年7月加盟浙江宁波三星集团奥克斯电器厂。近日,西村寿胜先生在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认为,与日本市场比较,中国的空调业发展相对较晚。在日本,10年前就是空调业的繁荣年代,空调器在日本家庭的普及率已达70%以上。而在中国,空调业崛起的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体现在产量上。中国目前的制造能力非常大,如奥克斯的年产能力已达300万套,这在日本是少有的。中国空调业的年产总能力已在3000万套以上。可以说这个产量将占去全世界产量的50%。产量上去了,但市场培育还不够,这就会导致过剩。在日本,空调已成了日本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之一,而在中国,很多人只把空调器看成防暑降温的"工具",天气不热就不装空调,这种思想应该通过市场培育来获得改变。
中国空调企业的发展是有潜力的,主要体现在企业年轻、员工年轻、行业技术不断进步之上,企业发展潜力非常大。具体的讲是生产增长率,产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特别是中国空调企业有惊人的创新能力,比如奥克斯的"成本白皮书",产品成本在日本是企业秘密,在商海里是商人的秘密。而今天,奥克斯却打破了这个"定律",奥克斯公布成本,这是其他企业做不到的,就是在日本,也没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而中国的企业做到了,这就是创新。另外,在服务上也是重要的。空调企业既需要创新,又需要服务,因为从服务上可以体现一家企业的经济实力与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才有能力做好服务,顾客购买产品才会放心。据说,在中国的空调企业里,海尔、美的、奥克斯的服务都做得不错。
在中国居民家庭中,有很多还没有使用上空调器,同时,中国空调业海外市场还有待开拓,市场重心应该从本国逐步外移。事实上,中国空调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可以说前景非常光明,2003年空调企业的日子不是灰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