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官庄油田位于埕北高断阶,南部紧邻埕宁隆起,整体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东向的低幅度披覆背斜构造。区块前期共完钻2口井,分别是1973年钻探的庄新7井、2004年钻探的庄69井,试油均获低产油流。自此,因油藏幅度低,认识难度大,难以有效开发,该区油藏评价工作停滞。2015年,通过新采集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实现了对该区低幅度油藏的准确刻画,带来了新一轮的评价发现,在该区部署实施评价井庄69-5,实现了储量升级探明与效益开发。
关键词:刘官庄;低幅度;三维地震;油藏评价
一、地层特征
该区块钻井所揭示的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其中上第三系馆陶组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本区重点研究层系为馆二油组。
馆二油组:上部以灰绿色泥岩为主,下部为棕褐色、浅灰色或灰色含砾不等粒砂岩夹灰绿色泥岩。地震上由于馆二地层和沙河街组地层直接接触,上下第三系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速度突变,形成一个非常强的波阻抗界面,馆二为强振幅连续反射的同相轴的轴中偏上,可连续追踪,进一步细分为4个次级层序,分别是馆二1、馆二2、馆二3、馆二4,该区块油层主要集中发育在馆二4。
二、构造特征
通过使用新采集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高精度储层约束反演,精细落实了庄69区块低幅度构造特征,明确了其圈闭发育细节。
庄69区块位于庄6井断层和埕西断层所夹持的地堑内,受古沉积环境影响,整体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东的低幅度披覆背斜构造。在背斜构造上又发育四组轴向近北西西的局部构造高点。庄69-庄浅51-43井一线为主高区,两侧发育三个轴向近乎平行的次高。依附于庄6断层与埕西断层上发育的南北向小断层将该地堑分为庄69-5区块、庄69-6区块及庄69-8三个小区块。庄69-5区块发育两个次级低幅度背斜,庄69及庄69-5井均占据微高点。
庄69区块馆二4油层高点埋深1300米,闭合高度仅25米,圈闭面积5.3平方公里。
三、沉积环境与储层特征
馆陶组中部馆二段曲流河比较发育,沉积相可细划分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等亚相。根据完钻井电测、取芯化验资料,庄69区块馆二4储层物性较好,油层厚度14.9-16.76米,渗透率为304.8-1000.89毫达西,孔隙度为24.81-32.67%,属高孔—高渗型储层。
四、油藏类型
该区块馆二4受整个地区古隆起的影响,为低幅度的披覆背斜构造,在这个区带上出油点都在背斜构造的高点,馆二4油藏属典型构造油藏。
据完钻井试油资料,馆二4原油相对密度为0.9628g/cm2,粘度3133.73-7112.31mPa.s(50℃),凝固点4℃,含腊1.98,胶质沥青质29.35%。总体表现为常规稠油油藏,具有原油高粘度、高密度、高胶质含量等特点。
该区块馆二4油层中部垂深1315.52米,静压为12.46MPa,压力系数为0.97,地层温度为54.7℃,平均温度梯度4.16℃/100m,属正常温压系统。
五、石油地质储量情况
2004年刘官庄油田庄69区块馆陶油组上报石油控制储量 263万吨,标定可采储量为42.08万吨,这是我们进行升级评价的资源基础。
通过对低幅度构造精细刻画与储层精细研究,2015年针对庄69区块控制储量,部署实施升级评价井庄69-5,在馆二油组获工业油流,并通过试采,获得稳定生产能力,一举打开了刘官庄油田低幅构造油藏评价的新局面。
庄69-5井于2014年9月试油馆二,日产液3.2吨,获工业油流。11月开始进行试采,初期日产油8.9吨,含水15%,目前日产油稳定在7.9吨,含水23%,展示了良好的稳产能力。
庄69-5获工业油流,有效将石油控制储量升级为探明储量,为产能建设开辟了新的战场。
六、产能建设部署
(一)试油试采效果
庄69-5井通过近3个月的试采,体现出以下特征,为开发方案部署提供了有利依据。
具有一定的边水、底水能量,但不足以自喷生产,需要注水开发;借鉴相似油藏经验,底水油藏射孔程度不宜偏高,以避免油井高含水;该区块由于油水粘度比较大,试采井基本上不存在无水采油期;水平井对底水油藏及构造油藏开发具有较好效果;空心杆电加热+特种抽油泵技术能满足油井正常生产;地層出砂;低渗透层系供液不足,需要进行压防。
(二)油藏工程设计
根据试油试采数据对庄69-5区块开展了油藏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开发层系、开发方式、井型、井网井距、注采能力等开发指标的设计,为开发方案部署奠定基础。
庄69-5区块主力油层为馆二4,采用高部位部署水平井+常规井开采,低部位部署常规井同期注水保持能量开发。
(三)开发方案部署
依据前述论证结果进行开发设计,结合构造、储层以及储量落实情况,在庄69-5区块设计了油藏开发方案:
采用常规井与水平井相结合的开发模式,以馆二4油组为主力开发层系,共部署井位14口(8油6水),其中油井含5口水平井,新建年产能力1.95吨。
目前该方案正现场实施,已完钻投产3口水平井,区块日产油达到32吨,初步实现了庄69-5低幅度构造油藏的效益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守港,贾庆升,宋丹,栾传振,李临华,李小军.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02):75-76.
关键词:刘官庄;低幅度;三维地震;油藏评价
一、地层特征
该区块钻井所揭示的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其中上第三系馆陶组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本区重点研究层系为馆二油组。
馆二油组:上部以灰绿色泥岩为主,下部为棕褐色、浅灰色或灰色含砾不等粒砂岩夹灰绿色泥岩。地震上由于馆二地层和沙河街组地层直接接触,上下第三系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速度突变,形成一个非常强的波阻抗界面,馆二为强振幅连续反射的同相轴的轴中偏上,可连续追踪,进一步细分为4个次级层序,分别是馆二1、馆二2、馆二3、馆二4,该区块油层主要集中发育在馆二4。
二、构造特征
通过使用新采集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高精度储层约束反演,精细落实了庄69区块低幅度构造特征,明确了其圈闭发育细节。
庄69区块位于庄6井断层和埕西断层所夹持的地堑内,受古沉积环境影响,整体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东的低幅度披覆背斜构造。在背斜构造上又发育四组轴向近北西西的局部构造高点。庄69-庄浅51-43井一线为主高区,两侧发育三个轴向近乎平行的次高。依附于庄6断层与埕西断层上发育的南北向小断层将该地堑分为庄69-5区块、庄69-6区块及庄69-8三个小区块。庄69-5区块发育两个次级低幅度背斜,庄69及庄69-5井均占据微高点。
庄69区块馆二4油层高点埋深1300米,闭合高度仅25米,圈闭面积5.3平方公里。
三、沉积环境与储层特征
馆陶组中部馆二段曲流河比较发育,沉积相可细划分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等亚相。根据完钻井电测、取芯化验资料,庄69区块馆二4储层物性较好,油层厚度14.9-16.76米,渗透率为304.8-1000.89毫达西,孔隙度为24.81-32.67%,属高孔—高渗型储层。
四、油藏类型
该区块馆二4受整个地区古隆起的影响,为低幅度的披覆背斜构造,在这个区带上出油点都在背斜构造的高点,馆二4油藏属典型构造油藏。
据完钻井试油资料,馆二4原油相对密度为0.9628g/cm2,粘度3133.73-7112.31mPa.s(50℃),凝固点4℃,含腊1.98,胶质沥青质29.35%。总体表现为常规稠油油藏,具有原油高粘度、高密度、高胶质含量等特点。
该区块馆二4油层中部垂深1315.52米,静压为12.46MPa,压力系数为0.97,地层温度为54.7℃,平均温度梯度4.16℃/100m,属正常温压系统。
五、石油地质储量情况
2004年刘官庄油田庄69区块馆陶油组上报石油控制储量 263万吨,标定可采储量为42.08万吨,这是我们进行升级评价的资源基础。
通过对低幅度构造精细刻画与储层精细研究,2015年针对庄69区块控制储量,部署实施升级评价井庄69-5,在馆二油组获工业油流,并通过试采,获得稳定生产能力,一举打开了刘官庄油田低幅构造油藏评价的新局面。
庄69-5井于2014年9月试油馆二,日产液3.2吨,获工业油流。11月开始进行试采,初期日产油8.9吨,含水15%,目前日产油稳定在7.9吨,含水23%,展示了良好的稳产能力。
庄69-5获工业油流,有效将石油控制储量升级为探明储量,为产能建设开辟了新的战场。
六、产能建设部署
(一)试油试采效果
庄69-5井通过近3个月的试采,体现出以下特征,为开发方案部署提供了有利依据。
具有一定的边水、底水能量,但不足以自喷生产,需要注水开发;借鉴相似油藏经验,底水油藏射孔程度不宜偏高,以避免油井高含水;该区块由于油水粘度比较大,试采井基本上不存在无水采油期;水平井对底水油藏及构造油藏开发具有较好效果;空心杆电加热+特种抽油泵技术能满足油井正常生产;地層出砂;低渗透层系供液不足,需要进行压防。
(二)油藏工程设计
根据试油试采数据对庄69-5区块开展了油藏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开发层系、开发方式、井型、井网井距、注采能力等开发指标的设计,为开发方案部署奠定基础。
庄69-5区块主力油层为馆二4,采用高部位部署水平井+常规井开采,低部位部署常规井同期注水保持能量开发。
(三)开发方案部署
依据前述论证结果进行开发设计,结合构造、储层以及储量落实情况,在庄69-5区块设计了油藏开发方案:
采用常规井与水平井相结合的开发模式,以馆二4油组为主力开发层系,共部署井位14口(8油6水),其中油井含5口水平井,新建年产能力1.95吨。
目前该方案正现场实施,已完钻投产3口水平井,区块日产油达到32吨,初步实现了庄69-5低幅度构造油藏的效益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守港,贾庆升,宋丹,栾传振,李临华,李小军.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0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