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①高一新生历史学困惑与期望的调查反馈意见;②依据反馈意见,从“时间”、“记忆”、“理解”、“态度”、“文综能力”、“个体差异”六个方面论述影响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因素及其成因;③应对策略是让学生学会做历史笔记:课前笔记、课堂笔记、课后笔记。
关键词:高一历史 学习困惑 应对策略
一、高一新生历史学调查反馈
2012年9月,我对本校的高一新生就历史学习问题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的困惑:①课后学习时间不够用;②想背书但不知到背哪部分;③做题时只想着查书或参考答案;④很难将历史知识点归纳起来;⑤材料题不会做; ⑥对老师分析的东西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⑦不知道怎样记笔记;⑧不知道怎样学历史,很迷茫。
2.学生的期望 :①希望老师多详细解释名词概念,发现好多名词我以前会用,现在好像什么都不会了;②希望老师每一课都严格按照教材讲课;③老师将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抄写下来,要求学生背;④提醒学生哪些是重点,将历史背景、内容、影响抄给学生,否则容易记乱;⑤多讲些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课;⑥对完不成任务的学生要严惩;⑦多补充些课外知识,我以后学理科,只想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⑧多讲解习题,多讲些历史学习方法。
二、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时间问题。客观上讲可能是高一历史教学周课时不足,主观上讲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学生将课后的时间基本上用在了数学和英语上,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轻视历史学习的传统。
2.记忆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有三方面表现。其一对需要记忆的内容目标不明确,没有被高度注意的记忆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的。这可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个体的注意投入不够。其二是记忆的品质差,常表现为记的慢、忘的快,记不准、易混淆。其三是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
3.理解问题。历史知识的特点决定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历史知识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也是史料和阐释的高度统一。历史都是过去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客观的,对历史的学习只能借助史料进行间接认识;历史知识通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描述和阐释。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典型的语义记忆,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对历史名词、概念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习惯了初中“了解历史知识”学习的高一学生在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上需要一个过程。
4.学习态度问题。①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清,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调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②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准备学理科的同学将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定位在开拓视野的层次上,而对“怎么学”也仅仅定位在了解的层面上。
三、应对策略──做好学习笔记
从学生的角度讲,我认为目前摆脱困境的最好学习策略是:做好历史学习笔记。
1.课前预习笔记
课前预习笔记方法、种类很多,如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笔者认为最适合当前高一新生预习历史文本的方法是三步阅读法。即概览以列出提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深思以融会贯通。这种方法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容易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笔记内容既可以在草稿纸或专门的笔记本上进行,也可以在书上进行;既可以完整、系统的表达,也可以记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在书上以自己喜欢的点、圈、划的方式进行,我本人更支持高一学生采用后者。不管何种方式,良好效果的取得,关键是学生要带着阅读任务也就是历史问题去阅读。另外,還要注意几点细节:①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旧课弄懂;②如果高一新生感到无从下手,可以结合学校配套的教辅资料中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进行,但是切记不能以教辅资料“课前预习”的内容代替自己对教材文本的预习阅读和历史解读;③可以结合教师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或者做一些调查,以丰富自己的认识;④未知或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记录下来,向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2.课堂笔记
首先是准备。其一是历史课前材料的准备,如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笔,最好准备双色的,至少是非黑色的。专门的历史笔记本可有可无,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必须要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它不仅仅起到质疑和记录的功能,而且还是课后整理归纳文字,提高自己文宗能力的重要依据。其二是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谁都知道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记历史笔记也一样。立足于自己的不解和未知主动记笔记,才能够抓住自己的学习重点,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用好教材。教材是为我们学生学习服务的,是我们质疑解惑的基础,也是建构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主要材料与情景依托,更是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敢于在教材上点、圈、划,进行批注、列提纲。但是又要善于利用教材,有些同学将教材正文划得满满的,似乎很认真,其实是没有突出自己学习的重点,在未来的复习中会浪费你的大量时间并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材上的笔记力求简约。
第三, 处理好在课堂上听课、读书、思考、讨论与记笔记的关系。记笔记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但主要是在看清、听懂、生疑下记录,不明白的更需要快速标记或记录,运用自己能够明白的文字和符号快速记录。
3.课后复习笔记
做课后复习笔记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借助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笔记对比,在对比中辩伪、补充、调整,以补缺补差。最终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②处理好释惑与生疑的关系。“释疑”,既解决在预习和课堂教学中自己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生疑”,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③处理好教材、教辅资料和笔记的关系。教科书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学什么”,笔记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掌握了什么”,教辅资料的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怎么考”,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④要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克服做题的盲目性;⑤注意及时复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好复习的间隔时间、次数、强度,将课后复习与单元复习相结合,并将复习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别人请教。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
3.杨扬.历史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4.
关键词:高一历史 学习困惑 应对策略
一、高一新生历史学调查反馈
2012年9月,我对本校的高一新生就历史学习问题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的困惑:①课后学习时间不够用;②想背书但不知到背哪部分;③做题时只想着查书或参考答案;④很难将历史知识点归纳起来;⑤材料题不会做; ⑥对老师分析的东西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⑦不知道怎样记笔记;⑧不知道怎样学历史,很迷茫。
2.学生的期望 :①希望老师多详细解释名词概念,发现好多名词我以前会用,现在好像什么都不会了;②希望老师每一课都严格按照教材讲课;③老师将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抄写下来,要求学生背;④提醒学生哪些是重点,将历史背景、内容、影响抄给学生,否则容易记乱;⑤多讲些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课;⑥对完不成任务的学生要严惩;⑦多补充些课外知识,我以后学理科,只想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⑧多讲解习题,多讲些历史学习方法。
二、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时间问题。客观上讲可能是高一历史教学周课时不足,主观上讲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学生将课后的时间基本上用在了数学和英语上,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轻视历史学习的传统。
2.记忆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有三方面表现。其一对需要记忆的内容目标不明确,没有被高度注意的记忆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的。这可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个体的注意投入不够。其二是记忆的品质差,常表现为记的慢、忘的快,记不准、易混淆。其三是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
3.理解问题。历史知识的特点决定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历史知识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也是史料和阐释的高度统一。历史都是过去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客观的,对历史的学习只能借助史料进行间接认识;历史知识通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描述和阐释。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典型的语义记忆,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对历史名词、概念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习惯了初中“了解历史知识”学习的高一学生在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上需要一个过程。
4.学习态度问题。①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清,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调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②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准备学理科的同学将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定位在开拓视野的层次上,而对“怎么学”也仅仅定位在了解的层面上。
三、应对策略──做好学习笔记
从学生的角度讲,我认为目前摆脱困境的最好学习策略是:做好历史学习笔记。
1.课前预习笔记
课前预习笔记方法、种类很多,如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笔者认为最适合当前高一新生预习历史文本的方法是三步阅读法。即概览以列出提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深思以融会贯通。这种方法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容易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笔记内容既可以在草稿纸或专门的笔记本上进行,也可以在书上进行;既可以完整、系统的表达,也可以记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在书上以自己喜欢的点、圈、划的方式进行,我本人更支持高一学生采用后者。不管何种方式,良好效果的取得,关键是学生要带着阅读任务也就是历史问题去阅读。另外,還要注意几点细节:①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旧课弄懂;②如果高一新生感到无从下手,可以结合学校配套的教辅资料中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进行,但是切记不能以教辅资料“课前预习”的内容代替自己对教材文本的预习阅读和历史解读;③可以结合教师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或者做一些调查,以丰富自己的认识;④未知或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记录下来,向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2.课堂笔记
首先是准备。其一是历史课前材料的准备,如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笔,最好准备双色的,至少是非黑色的。专门的历史笔记本可有可无,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必须要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它不仅仅起到质疑和记录的功能,而且还是课后整理归纳文字,提高自己文宗能力的重要依据。其二是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谁都知道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记历史笔记也一样。立足于自己的不解和未知主动记笔记,才能够抓住自己的学习重点,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用好教材。教材是为我们学生学习服务的,是我们质疑解惑的基础,也是建构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主要材料与情景依托,更是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敢于在教材上点、圈、划,进行批注、列提纲。但是又要善于利用教材,有些同学将教材正文划得满满的,似乎很认真,其实是没有突出自己学习的重点,在未来的复习中会浪费你的大量时间并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材上的笔记力求简约。
第三, 处理好在课堂上听课、读书、思考、讨论与记笔记的关系。记笔记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但主要是在看清、听懂、生疑下记录,不明白的更需要快速标记或记录,运用自己能够明白的文字和符号快速记录。
3.课后复习笔记
做课后复习笔记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借助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笔记对比,在对比中辩伪、补充、调整,以补缺补差。最终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②处理好释惑与生疑的关系。“释疑”,既解决在预习和课堂教学中自己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生疑”,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③处理好教材、教辅资料和笔记的关系。教科书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学什么”,笔记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掌握了什么”,教辅资料的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怎么考”,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④要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克服做题的盲目性;⑤注意及时复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好复习的间隔时间、次数、强度,将课后复习与单元复习相结合,并将复习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别人请教。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
3.杨扬.历史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