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从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如何让课堂教学显得轻松而有效?”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学多个环节的调控,如教学“三度”的精细化处理、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调控、教学信息反馈的调控,等等,延长学生课堂的有效注意时间,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开展深入有效学习,进而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材处理 信息反馈 调控
当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教学让人不堪重负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如何让课堂教学显得轻松而有效。课堂教学有效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关注。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立足课堂开展深入有效学习,使学生获得认识的进步或能力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科学化、精细化地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障。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细化处理教材,加强对教学载体的调控
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载体——教材的处理,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教学难度、教学速度、教学密度的调控,教学的这“三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深入了解学生拥有知识与能力,宏观调控课堂教学速度。
课堂教学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认识信息量的多少。由于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不同,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也各不相同,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为依据,合理处理教材,以适合极大部分学生的速度呈现信息,尽可能调动极大部分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如在探究浙教版七年级下2.4《旋转变换》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旋转变换的例子的认识程度与分析能力,以便确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是否得用大量的生活例子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否需要运用“类比”的思想把之前学过的两种变换与之作一比较,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是否应更侧重于“旋转中心在物体内部”的旋转变换分析,还是“旋转中心在物体外部”的旋转变换探索,以此来确定适当地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都适应的教学进度,这样既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还能最大限度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都能保持高涨的课堂参与度。
当然,由于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生成性资源形成,因此,教师不但应在处理教材时宏观调控课堂教学速度,而且应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速度,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密度。
课堂教学的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知识和能力越多,参与活动的思维热情越高涨,其教学密度就越大。一堂课如果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课堂密度,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要提高课堂密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材处理时,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设法让学生在每堂课中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
如在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三章《圆》的教学过程中,对圆的题型可能存在两种情况的结论基础上,我们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与感受轴对称性带来的两重性的奇特现象,让学生深入去感悟圆特殊性的一面;同时结合八年级已学的《等腰三角形》与九年级第二章的《二次函数》,全面综合感受轴对称性所带来的这种奇特的两重性。以下两题正是体现了轴对称图形的两重性:
(1)已知等腰△ABC的三个顶点都在半径为5的⊙O上,如果底边BC的长为8,那么BC边上的高为 。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周长分成9cm和6cm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 。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避免为了增加课堂密度而随意拓展教材外延,拓展教材外延会超过学生认知能力,伤害极大部分学生思维活动积极性与课堂参与热情;同时也应避免“为活动”而增添对学生认知活动无价值的活动,破坏课堂教学整体性和秩序。
3.深入浅出,恰如其分调控课堂教学难度。
课堂教学的难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是一种浪费。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应切实把握教材,化难为易,化易为深,使学生易学、乐学。
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时,我们就可以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学生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剪三角形,并进行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我们再启发学生总结出: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定理。
这种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当然,“化难为易,化易为深”并不是随意增减教学内容,而应围绕教学目标把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的分解和组合,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思维积极性。
二、科学地引导课堂学习,优化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手段,科学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和学习,使其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走向“乐学”呢?笔者认为生动清晰语言、“因课制宜”教学、有明确指向性的教学情境、和谐及高成功率的的课堂环境,等等,都是学生走向“乐学”的调控手段。
1.运用生动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清晰引导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引导学生,有些甚至常常跑题,他们的引导有时候也会削弱数学知识呈现的清晰度,更不要说运用生动课堂语言。如果教师能清晰地引导,“生动逼真”地呈现材料,既可以少花时间,更可激发学生乐于在课堂探究的兴趣,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热情,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定义与命题(2)》的教学中我们可导入:“你们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最烦恼的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引入广告语,如“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牛肉在哪儿?”(温迪汉堡包)……这时趁机问:“这些广告词是不是命题?”将电视广告引入到课堂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大家都参与到说广告语中,在广告中找寻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但在课堂中要运用生动语言进行清晰引导,教师在认真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还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课堂语言,才能真正做到清晰、生动。
2.“因课制宜”教学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关键。
孔德拉秋克认为:“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运用,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境地。数学课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很多,可以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或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可以选择再现法,或者选择探索法;可以选择归纳的教学方法,或者选择演绎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口述法、直观法和实验操作法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有明确指向性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在讲解“如图,甲带球向对方球门PQ进攻,当他带球冲到A点时,同伴乙已经助攻冲到B点,有两种射门方式:第一种是甲直接射门;第二种是甲将球传给乙,由乙射门。仅从射门角度考虑,应选择哪种射门方式?”
这时,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假定这是一场世界杯比赛,而踢球人正是学生本人,然后再问学生该如何才能更有利地将这一球踢入网内,并及时开展课堂合作,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最后再将这个问题引入到圆周角定理中,实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目标。
但创设教学情境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若指向不明确,则不但会浪费不少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影响了学生参与热情。
4.和谐民主且高成功率的的课堂环境是课堂有效学习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如果教师能注意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必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拓展课堂学习广度。而高成功率的课堂环境不但能拓展课堂学习的广度(学生的参与面),更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深度(学生思维活动的程度)。由于在课堂中不断被教师、同学肯定、否定,这种客观的师生互评与生生互评,会直接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与兴趣,参与热情也就自然会高涨起来,课堂的有效注意时间就会延长,思维活动就会不断运转,学习成效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还有许多手段,如任务导向、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课堂提问的调控和艺术,等等,这些调控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参与兴趣,促进他们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积极思维,不断发展他们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合理利用课内外信息,建立信息反馈调控
“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信息的反馈”。教师要提高课堂有效学习,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并据此对教学过程随时进行调整,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矫正机制,对教学及时调控。
首先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输出和交换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细心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细微反应。如:学生在探究活动、思考时的表情、神态;讨论交流时的语气、态度;回答问题时的语感、语调;解答习题时的对与错;课堂气氛的活跃或沉闷。从中捕捉有关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对教学做出及时的调整。其次是学生在课外练习、实践活动中反馈的信息,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信息反馈。通过深入学生和评价测评等多种形式,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各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矫正。
综上所述,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运用多种调控手段,科学化、精细化地管理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发现,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活动,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孙传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6).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材处理 信息反馈 调控
当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教学让人不堪重负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如何让课堂教学显得轻松而有效。课堂教学有效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关注。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立足课堂开展深入有效学习,使学生获得认识的进步或能力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科学化、精细化地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障。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细化处理教材,加强对教学载体的调控
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载体——教材的处理,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教学难度、教学速度、教学密度的调控,教学的这“三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深入了解学生拥有知识与能力,宏观调控课堂教学速度。
课堂教学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认识信息量的多少。由于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不同,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也各不相同,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为依据,合理处理教材,以适合极大部分学生的速度呈现信息,尽可能调动极大部分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如在探究浙教版七年级下2.4《旋转变换》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旋转变换的例子的认识程度与分析能力,以便确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是否得用大量的生活例子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否需要运用“类比”的思想把之前学过的两种变换与之作一比较,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是否应更侧重于“旋转中心在物体内部”的旋转变换分析,还是“旋转中心在物体外部”的旋转变换探索,以此来确定适当地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都适应的教学进度,这样既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还能最大限度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都能保持高涨的课堂参与度。
当然,由于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生成性资源形成,因此,教师不但应在处理教材时宏观调控课堂教学速度,而且应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速度,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密度。
课堂教学的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知识和能力越多,参与活动的思维热情越高涨,其教学密度就越大。一堂课如果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课堂密度,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要提高课堂密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材处理时,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设法让学生在每堂课中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
如在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三章《圆》的教学过程中,对圆的题型可能存在两种情况的结论基础上,我们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与感受轴对称性带来的两重性的奇特现象,让学生深入去感悟圆特殊性的一面;同时结合八年级已学的《等腰三角形》与九年级第二章的《二次函数》,全面综合感受轴对称性所带来的这种奇特的两重性。以下两题正是体现了轴对称图形的两重性:
(1)已知等腰△ABC的三个顶点都在半径为5的⊙O上,如果底边BC的长为8,那么BC边上的高为 。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周长分成9cm和6cm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 。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避免为了增加课堂密度而随意拓展教材外延,拓展教材外延会超过学生认知能力,伤害极大部分学生思维活动积极性与课堂参与热情;同时也应避免“为活动”而增添对学生认知活动无价值的活动,破坏课堂教学整体性和秩序。
3.深入浅出,恰如其分调控课堂教学难度。
课堂教学的难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是一种浪费。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应切实把握教材,化难为易,化易为深,使学生易学、乐学。
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时,我们就可以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学生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剪三角形,并进行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我们再启发学生总结出: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定理。
这种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当然,“化难为易,化易为深”并不是随意增减教学内容,而应围绕教学目标把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的分解和组合,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思维积极性。
二、科学地引导课堂学习,优化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手段,科学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和学习,使其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走向“乐学”呢?笔者认为生动清晰语言、“因课制宜”教学、有明确指向性的教学情境、和谐及高成功率的的课堂环境,等等,都是学生走向“乐学”的调控手段。
1.运用生动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清晰引导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引导学生,有些甚至常常跑题,他们的引导有时候也会削弱数学知识呈现的清晰度,更不要说运用生动课堂语言。如果教师能清晰地引导,“生动逼真”地呈现材料,既可以少花时间,更可激发学生乐于在课堂探究的兴趣,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热情,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定义与命题(2)》的教学中我们可导入:“你们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最烦恼的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引入广告语,如“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牛肉在哪儿?”(温迪汉堡包)……这时趁机问:“这些广告词是不是命题?”将电视广告引入到课堂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大家都参与到说广告语中,在广告中找寻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但在课堂中要运用生动语言进行清晰引导,教师在认真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还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课堂语言,才能真正做到清晰、生动。
2.“因课制宜”教学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关键。
孔德拉秋克认为:“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运用,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境地。数学课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很多,可以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或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可以选择再现法,或者选择探索法;可以选择归纳的教学方法,或者选择演绎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口述法、直观法和实验操作法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有明确指向性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在讲解“如图,甲带球向对方球门PQ进攻,当他带球冲到A点时,同伴乙已经助攻冲到B点,有两种射门方式:第一种是甲直接射门;第二种是甲将球传给乙,由乙射门。仅从射门角度考虑,应选择哪种射门方式?”
这时,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假定这是一场世界杯比赛,而踢球人正是学生本人,然后再问学生该如何才能更有利地将这一球踢入网内,并及时开展课堂合作,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最后再将这个问题引入到圆周角定理中,实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目标。
但创设教学情境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若指向不明确,则不但会浪费不少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影响了学生参与热情。
4.和谐民主且高成功率的的课堂环境是课堂有效学习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如果教师能注意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必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拓展课堂学习广度。而高成功率的课堂环境不但能拓展课堂学习的广度(学生的参与面),更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深度(学生思维活动的程度)。由于在课堂中不断被教师、同学肯定、否定,这种客观的师生互评与生生互评,会直接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与兴趣,参与热情也就自然会高涨起来,课堂的有效注意时间就会延长,思维活动就会不断运转,学习成效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还有许多手段,如任务导向、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课堂提问的调控和艺术,等等,这些调控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参与兴趣,促进他们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积极思维,不断发展他们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合理利用课内外信息,建立信息反馈调控
“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信息的反馈”。教师要提高课堂有效学习,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并据此对教学过程随时进行调整,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矫正机制,对教学及时调控。
首先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输出和交换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细心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细微反应。如:学生在探究活动、思考时的表情、神态;讨论交流时的语气、态度;回答问题时的语感、语调;解答习题时的对与错;课堂气氛的活跃或沉闷。从中捕捉有关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对教学做出及时的调整。其次是学生在课外练习、实践活动中反馈的信息,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信息反馈。通过深入学生和评价测评等多种形式,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各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矫正。
综上所述,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运用多种调控手段,科学化、精细化地管理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发现,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活动,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孙传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6).